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腔内治疗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113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岁~81(平均62.5)岁。TASCA型42例(37.17%),B型39例(34.51%),C型患者13例(11.50%),D型患者19例(16.81%)。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07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获开通,开通率为94.7%。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9例中度改善,。平均随访(26±2.3)个月(6~54个月),术后6个月,1,2年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2.76%,76.21%,67.66%,术后6个月,1,2年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2.31%,81.67%,73.62%。结论对于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Kissing-stents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kissing-stents(K型)技术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应用K型腔内成型技术治疗15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66岁.全部病例有明显肢体缺血表现,其中:间歇性跛行11例(73%),平均距离88m.静息痛4例(27%),足趾坏死2例(13%).辅助检查提示:腹主动脉远端-双髂总动脉闭塞伴一侧股浅动脉局限性狭窄2例,双髂动脉狭窄伴闭塞3例,左侧髂总动脉闭塞伴双侧股浅动脉闭塞2例,右侧髂总动脉闭塞8例,其中4例伴有一侧股浅动脉狭窄和闭塞.全部患者ABI检查最低为0.0,最高为0.6,平均0.36±0.3.结果 15例患者应用K型技术均获成功,同时在双侧髂动脉内共植入40枚支架,平均每人植入2.7枚支架.其中15枚为自膨支架,25枚为球扩支架.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部位血管形态明显改善,管腔狭窄程度均<30%.病变血管近远端压力差平均为5 mm Hg.手术后肢体ABI测定:最低为0.5,最高为1.0,平均为0.8±0.2,与手术前相比平均提高0.44.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住院日7 d.术后随访2年,原发性通畅率为87%,二次通畅率为94%.结论 应用腔内K型技术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是有效和安全的,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复杂主髂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通过多穿刺入路途径,采用内膜下血管再通技术和导丝抓捕技术建立工作导丝通道,然后行球囊扩张术及对吻技术支架植入等。结果:16例复杂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16例患者中15例患者血管完全通畅,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症状中度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所有患者均随访3~48个月,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及血栓形成,经过腔内介入治疗后再次恢复血流。术后12、24、36个月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7.5%、81.25%、68.75%。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能够迅速打通血管、恢复血流,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0年6月介入联合手术治疗11例(13条)长段髂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双侧髂动脉合并腹主动脉下段闭塞2例(4条),髂动脉合并股总动脉闭塞6例,髂动脉合并多发股浅或腘动脉闭塞3例。对11例(13条)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行Fogarty球囊取栓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支架植入,并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结果 13条髂股动脉均开通成功,下肢缺血症状出现或加重2个月内的7条患肢术中取出较多血栓。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血肿、肺炎、死亡,术后1周踝肱比(ABI)由术前的0.07±0.13提高至0.56±0.19,差异有显著性(t=8.517,P=0.000)。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13条患肢均保存良好,髂动脉一期通畅。结论介入联合手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效果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介入联合手术治疗在患肢缺血症状突然出现或加重2个月内的髂动脉长段闭塞病变,以及髂动脉闭塞合并股总动脉闭塞病变的患者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肾下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的1例TASC-ⅡD级肾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采用双覆膜支架的kissing技术进行治疗,并回顾性复习相关的腔内治疗文献。结果患者手术成功,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术后复查CT血管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形态良好顺利出院,术后半年门诊随访,彩超示支架内血流通畅,恢复良好。结论覆膜支架植入术已成为肾下主髂动脉闭塞的主流治疗方式,但还要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采取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主髂动脉闭塞外科治疗的早期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83例急、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的临床资料。急性主髂动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是导管取栓;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根据病变情况分别行腔内支架植入、人工血管旁路术以及支架联合远端动脉重建等术式。结果急性主髂动脉闭塞14例,取栓后6例发生并发症(42·9%),死亡率7·1%(1例);慢性主髂动脉闭塞69例,并发症16例(23·2%),其中支架植入17例,并发症23·5%(4例);人工血管旁路术23例(24次),并发症30·4%(7例),死亡率4·3%(1例);支架联合动脉重建29例(58条肢体),并发症5例(17·2%)。结论开展微创技术或外科手术结合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可以降低手术期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方法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术经验及近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于2013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131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1例患者均实施了手术操作,其中行单纯主髂动脉置管溶栓术5例,主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94例,置管溶栓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23例,单纯球囊扩张3例,6例复杂病例同期实施了杂交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平均住院时间5 d。术后发生穿刺部位血肿3例,腹膜后血肿1例,急性暂时性缺血性卒中发作1例,肺内感染1例。术后113例获访,成功随访率为86.3%(113/131);随访时间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1例死于心肌梗塞,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随访1年内的通畅率为89.3%(100/112)。随访期间13例复发,其中5例实施了再次支架置入,1例实施了置管溶栓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另外7例因症状较轻予以保守治疗。结论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处理仍需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理的措施,甚至几种措施相结合,使病变处理更简化,风险更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治疗逐渐从开放手术向腔内治疗转变, 部分复杂病变应用腔内治疗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开放手术仍然有通畅率高和避免使用造影剂的优势, 而且对于腔内治疗失败或者出现主髂动脉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时, 开放手术是重要的保障。本文对主髂动脉闭塞症的开放手术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 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行腔内治疗的主髂动脉病变患者共220例(283条肢体),男189例,女31例;年龄46 ~ 85岁,平均(64±10)岁.回顾性分析介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结果 介入成功率为97.2%.7例患者共发生9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4.1%.其中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次(0.9%)、髂动脉破裂1例(0.45%)、远端动脉栓塞1例(0.45%)、穿刺相关并发症5例次(2.3%)(急性肱动脉血栓2例次,动静脉瘘1例,穿刺点血肿1例,穿刺动脉夹层1例).8例经腔内或手术补救治疗后好转,其中4例行腔内治疗(支架内置管溶栓2例、补救性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球囊扩张术1例),4例行开放手术(动脉切开取栓3例、血肿清除术1例);另1例肱动静脉瘘患者因症状较轻未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2±17)个月,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0.8%、92.1%及99.2%.结论 根据术前对病变的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规范及轻柔操作是预防主髂动脉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外科治疗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83 例急、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主髂动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是导管取栓;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根据病变情况分别行腔内支架植入、人工血管旁路术以及支架联合远端动脉重建等术式.结果 急性主髂动脉闭塞14 例,并发症6 例(42.9%),死亡率7.1豫.慢性主髂动脉闭塞69 例,并发症16 例(23.2%),其中支架植入17 例,并发症23.5%;人工血管旁路术23 例(24 次),并发症30.4%,死亡率4.3豫;支架联合动脉重建29 例(58 条肢体),并发症5 例(17.2%).结论 开展微创技术或外科手术结合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可以降低手术期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提高治疗技术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髂动脉闭塞症指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原因的腹主动脉远端、主髂动脉分叉部血管狭窄或闭塞, 导致盆腔、下肢缺血的一类疾病。外科开放手术一直是复杂主髂动脉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 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 其治疗理念有了极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腔内治疗的中远期效果已不劣于传统的开放手术, 成为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患者采用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25例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共28条髂动脉,其中TASC-ⅡC级病变19条,TASC-ⅡD级病变9条)患者行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条髂动脉闭塞未能开通,开通率为92.86%;其余26条髂动脉均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3±0.18增至术后的0.76±0.19(P0.05)。2例穿刺处血肿,经保守治疗好转;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经置管溶栓后通畅。20例患者24条髂动脉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5.71%。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其6个月、1年、2年累积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5%、80%、73%。结论 TASC-ⅡC/D级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面积计算法"三明治"技术在主髂动脉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术前CT检查明确为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病变患者6例。患者均选择"三明治"技术行血管腔内治疗,并通过面积计算法确定主体支架和2枚分支支架的直径。观察手术完成情况,并随访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前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1例患者2个月复查发现内瘘,经钢圈栓塞治疗内瘘消失。随访6~31个月,均无内瘘发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面积计算法"三明治"技术可以为选择与主体支架相匹配的分支支架的直径提供参考,为特殊解剖的主髂动脉病变患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术中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IBD)在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例主髂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患者资料,其中2例重建双侧髂内动脉,11例单侧髂内动脉,术后观察盆腔缺血症状发生、髂内分支支架通畅率、有无内漏及瘤体扩张等情况。结果:应用自制IBD保留髂内动脉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2例Ⅲ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围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9(4~12)个月,无瘤体扩张,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无瘤体相关性死亡,2例Ⅲ型内漏消失,1例Ⅱ型内漏持续存在,但瘤体无增大;IBD支架和髂内动脉通畅率为100%。1例对侧髂内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臀肌跛行,随访3个月后症状消失,无勃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结论:术中自制IBD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管腔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传统外科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197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外科手术77例,血管腔内治疗82例,杂交手术38例.探讨3种血管重建方法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 外科手术成功率97.4%(75/77),腔内治疗90.24%(74/82),杂交手术81.58%(31/38).随访2~112个月,平均随访46个月,随诊率71%(164/197).远期通畅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57%和51%)高丁腔内治疗(48%和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期通畅率在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中杂交手术(54%、26%、28%)明显高于其他方法(48%、23%).并发症在主髂和股腘动脉中外科手术(31%、12%)明显高于血管腔内治疗(31%、11%),在多节段病变(36%)明显高于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12%、15%).外科手术对于主髂和多节段动脉病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1.5%、2.0%,其他部位病变为0%;血管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均为0%.结论 对于主髂和股腘动脉,外科于术是长段闭塞性病变、血管腔内治疗是短段非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杂交手术对多节段病变和动脉狭窄并血栓形成更具优势.对于膝下病变,血管腔内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但远期通畅率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