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以利于临床上提高监测和应对。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65岁的老年患者的ADR报告。结果 共收集212例次老年患者ADR报告(占总体ADR的 21.3%),其中男性91例次,女性121例次,平均年龄(75.25±6.43)岁;91例次发生于门急诊(42.9%),114例次发生于住院非ICU(53.78%);涉及药品98种,主要为抗感染药物(30.66%),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26.42%);用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滴注(86.32%);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损害主要是全身性损害(23.10%),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49%),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皮疹。结论 本研究反映了我院老年患者发生ADR的主要风险药物、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应重点关注应用高风险药物的人群,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对门急诊、院外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口服药物的安全性也应加以重视。由于存在漏报现象,本研究的报告率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患者ADR的发生情况,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老年患者ADR的监测上报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5月—2009年6月收集的200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最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122例,占61%);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0例,占65%);老年人ADR发生率最高(80例,占40%)。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核病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集到的872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不良反应的处理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72例ADR报告中,18~3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355例,占40. 71%),各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出现的ADR多;静脉给药联合口服给药是发生ADR的主要途径(317例,占36. 35%);超过八成(80. 50%)的ADR发生在用药后30天内; ADR主要累及的器官/系统为肝胆系统(330例次,占35. 56%),其次是代谢和营养障碍(204例次,占21. 98%);超过七成(76. 36%)的肝功能异常患者需停药并对症治疗,超过六成(68. 14%)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仅需对症治疗; 812例(93. 12%) ADR转归结果为好转或治愈。结论重视用药后30天内ADR的监测,特别关注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常见ADR的发生,保障抗结核治疗的有效进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妊娠期药物致不良反应126例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从而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来宾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2~2015年间收集到的桂中地区妊娠期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26例ADR报告中,妊娠期≥28周的发生率最高,共90例,占71.43%;作用子宫药物类38例居首位,占30.16%,其次为抗菌药物36例,占28.57%。在ADR涉及的孕妇安全用药级别中,B级药物最多,占60%。ADR涉及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寒战和皮疹。结论了解妊娠期ADR的特点、注意事项,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心律失常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药品的选择和ADR的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对1995~2015年文献报道的326例抗心律失常药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26例ADR病例中,男性患者187例(57.4%),女性患者139例(42.6%);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中,I类抗心律失常药引起的ADR共115例(35.3%),所占比例最高;胺碘酮是引起最多ADR的单个药物,共108例(33.1%);严重ADR共155例(47.5%)。结论临床应重视对抗心律失常药应用监测,掌握药品信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01~2011-06收集到的1 39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93例ADR报告中,共计1 666例次药品引起ADR,涉及品种211种,其中约5%涉及2种以上药物联用。其中抗微生物类药的ADR发生率最高(860例次,占51.62%),其次为营养支持及能量代谢药(150例,占9%);发生ADR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1 211例,占86.93%);药物剂型中以注射剂为主(1 518例次,占91.1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760例,占54.56%),其次为全身性和消化系统。ADR转归中,1 389例ADR治愈或好转,2例出现后遗症,死亡2例。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需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翟贰明 《山东医药》2013,53(29):105-106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及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为进一步规范ADR监测,避免或减少其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现对我院2005~2011年发生ADR患者的用药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收集同期我院出现ADR并上报到全国ADR监测中心的540例患者临床用药报告表.根据ADR报表,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品种及ADR涉及的系统、器官、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采用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常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技术规范及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我院报告的108例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59对49),发生年龄以21-60岁居多,占62.96%;不良反应主要在神经系统、过敏反应、皮肤;局部和口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结论临床上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需充分认识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从而能有效的预防、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万丽娜 《山东医药》2008,48(22):25-25
药物不良反应(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和与用药目的元关的反应。由于临床药物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情况日趋严重,ADR已成为当今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002~2007年,我院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生ADR患者87例。现将其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吕小丹  张婷 《山东医药》2014,(45):93-94
目的:分析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致药品不良反应( ADR)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方法收集某院使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致ADR患者23例,采用因果关系评价法对ADR患者的年龄、性别、ADR发生时间及累及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致ADR的发生率为1.48%(23/1549)。 ADR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下人群,主要以胃肠、神经系统损害为主;20例(86.96%)发生于注射后30 min内。所有患者停药后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均痊愈,未出现ADR死亡事件。结论临床应用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时,应避免配伍禁忌,换药时务必“冲管”,且用药浓度<20 g/L。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按报告类型、涉及患者性别与年龄、药品类别与剂型、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4例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中,一般药物不良反应87例(70.2%),新药物不良反应37例(29.8%),46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占83.06%;以化学药、注射剂为主,分别占82.26%、89.52%;涉及的器官系统损害主要为神经系统及皮肤、附件损害,分别占37.9%、31.45%。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合理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密切监测中老年人用药,尽量减少注射剂的使用,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使用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真菌感染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10月1日—2021年6月30日1739例AIDS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使用国产两性霉素B过程中发生的ADR,以及对ADR的干预结果。结果 注射用国产两性霉素B ADR发生率为6.96(121/1739),其中严重ADR发生率为2.01%(35/1739);男性ADR发生率为7.91%,明显高于女性的3.49%(P <0.05)。ADR类型中,肾功能异常、低钾血症、肝功能异常约占66.88%。严重ADR发生在用药后2~22 d,多数在10 d以内。根据ADR严重程度予继续使用国产两性霉素B、减量或停用,及时对症干预,干预有效率高达85.95%。结论 注射用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真菌感染中存在多种ADR,其中肾功能异常、低钾血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但只要注意监测,及时干预则干预有效率高,国产注射用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真菌感染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应用标准化治疗方案治疗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评价其对治疗的影响。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了《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登记分类等基本情况,以及开始治疗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发生的时间、可能影响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等);由统一培训的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在开展耐多药肺结核规范化治疗的河南省濮阳市、黑龙江省大庆市、浙江省衢州市和天津市4个地区,对2010年3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期间留取痰标本并确诊纳入治疗的91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91例应用耐多药肺结核规范化治疗方案的患者,89.0%(81/91)发生过不良反应,出现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肝脏毒性和关节痛或肌肉痛发生率最高,分别占35.4%(52/147)、17.7%(26/147)和13.6%(20/147)。55.1%(81/147)的不良反应维持原治疗方案,32.7%(48/147)的不良反应需要更换或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有7.5%(11/147)的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因不良反应停用或更换药物比例最高的是对氨基水杨酸(PAS),占37.5%(18/48),停用或更换药物比例最少的是卡那霉素注射剂(Km),仅占6.3%(3/48)。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不良反应不需处理;应重视对不良反应发生的监测和处理,不要轻易停药甚至停止治疗,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70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结核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由结核科专业医师提供病程记录、医嘱单、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222例住院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702例(57.4%),共25种。287例合并多种不良反应。总的不良反应为1097例次。其中332例(332/1222,27.17%)因不良反应严重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最多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尿酸增高,占所有不良反应的37.28%(409/1097)。96%的不良反应发生在60d之内。结论应重视抗结核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对患者的宣教,对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采取个体化治疗并密切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各种不良反应,需进一步完善抗结核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呈报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术后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诊断治疗疗效、用药危险因素。方法 116例研究对象均选自我科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均为河南省洛阳市志愿呈报系统筛选出的116份ADR(Adverse Drug Reaction)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其中全部选自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Drug Statistics Methodology)规定的分类索引数据,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皮肤及附件损害40例(29.2%),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皮疹并瘙痒;消化系统反应22例(16.06%),临床表现恶心、腹泻;运动系统4例(2.92%),临床表现关节痛;血液系统反应1例(0.73%),临床表现血小板下降。结论肾素-血管类药物在引起心血管疾病用药ADR方面占第一位,这与此类心脏治疗药物的治疗医药费用、用药频率相关。ACEI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频率的增加,从而导致此类ADR患者肝肾功能受损者较多,易出现干咳等症状。钙通道阻滞剂引起的ADR易使患者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临床症状,尤其是近些年高血压发病率的提升,更是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在引起ADR的药物分类中,中成药中的丹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占据最高比例(66.67%),这与其具体制作工艺、注射方式有着联系,在临床诊治中更应注意观察药物胃肠道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药物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7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有60例发生不良反应,共68例次,不良反应发生率居前3位的是胃肠道反应、关节痛或肌肉痛和肝脏毒性,分别为25.00%、17.11%和14.47%。不同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以及是否为初治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共计60例患者发生68次不良反应,其中维持原治疗的患者34例,占56.67%;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的患者18例,占30.00%;需要停止治疗的患者8例,占11.76%。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只要及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掌握好中断治疗,更换或停用药物相关标准和指征,多数患者是可以继续治疗的,不应随意停药或中断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甘肃省凉州区使用抗结核药品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DC)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搜集FDC试点个案调查表的不良反应记录、病案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615例肺结核病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96例(31.87%);轻度不良反应132例,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7.35%,中度不良反应55例,占不良反应的28.06%,重度不良反应9例,占4.59%;肝脏损害(ALT)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占59.54%;55岁~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12.36%;FDC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标准化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05)。结论肝脏损害是影响肺结核病患者抗痨治疗的主要原因,对老年肺结核病患者药物剂量要严格控制并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建议增加结核病防治经费投入,扩展免费诊疗项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药源性心力衰竭(DHF)的构成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DHF 患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14例,占24.1%;强心药诱发10例,占17.2%;血管活性药8例,占 13.8 %;β-受体阻滞剂7 例,占12.1%.58例患者经立即停药,并及时纠正心功能,均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及留下后遗症.结论 在治疗过程中要合理用药,注意监护,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剂量.如疑有DHF的发生,应立即停药,及时纠正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夏春梅 《山东医药》2010,50(14):96-96
人们大都认为中药是纯天然药物,不良反应(ADR)少,安全性高。但近年来有关中药ADR致死的病例报道日益增多。2004—2008年,我院因服用中药制剂发生ADR者125例。现回顾性分析其发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已上报于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22例,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不良反应(ADR)主要发生于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所涉及的药品种类有47种,其中降压药的构成比最高;ADR累及的系统有多种,其中皮肤系统的构成比最高;ADR所涉及的药物剂型主要有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结论为了减少和防止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物ADR的发生,因此要重视药物ADR监测工作,加强管理和规范临床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