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微探头超声(MPS)能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较准确的定位,并初步定性诊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切除病变,目前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研究少见。目的:评价MPS指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89例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率。然后采用ESD切除病变,分析手术情况。结果: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为主,MP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体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胃镜(83.1%对51.7%,P〈0.05)。8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平均直径为12.6mm,平均手术时间28.2min,ESD完整切除率100%;5例病变位于固有肌层,平均直径为13.8mm,平均手术时间48.5min,ESD完整切除率71.4%,其余2例固有肌层病变因难以控制的出血和黏连而行外科手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MPS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应作为内镜下治疗的术前常规检查。MPS引导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内镜高频超声小探头引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对普通内镜下发现的67例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经内镜活检钳道插入高频超声小探头进行检查,对其中39例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的病变送病理检查.结果 16例消化道息肉、2例异位胰腺、14例间质瘤、3例脂肪瘤,3例类癌,1例早期胃癌共39例病变内镜下完全切除.操作过程顺利,其中一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给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病理符合率87.1%.结论 高频超声小探头检查可初步明确病变来源及层次,安全有效地指导消化道表浅隆起性病变黏膜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超声内镜下诊治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1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良性隆起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benign protrusive lesions,UGBPL)的诊断价值和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8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80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透明帽下黏膜切除术(cap-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及鼠齿钳钳夹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占食管良性病变的62.2%;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50%,十二指肠以息肉多见,占十二指肠良性隆起性病变57.9%,囊肿占31.6%;本组施行内镜下治疗仅cEMR术中少量渗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下高频电直接切除、尼龙绳结扎、圈套器套扎、鼠齿钳钳夹方法安全、有效,cEMR相对有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经普通胃镜检查为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患者共49例,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微探头超声胃镜探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初步定性,再通过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然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切除病变。观察并记录普通胃镜和微探头超声胃镜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并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手术的时间,手术期间的出血量,手术切除病变情况;比较其术后出血、术后穿孔、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EUS诊断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息肉等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高于普通胃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均短于对照组,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上消化道病变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病变患者83例,并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83例87种病变上消化道疾病中:①隆起型病变63例(72.4%),常见的隆起型病变有:息肉36例(包括黏膜炎性增生)、黏膜下肿瘤20例、静脉球3例、壁外压3例、异位胰腺1例;②凹陷性病变13例(14.9%);③临近脏器病变5例(5.7%),包括胰腺及淋巴结恶性肿瘤转移4例、胰腺炎1例;④恶性肿瘤6例(6.8%).取病理18例,诊断符合率100%.[结论]超声内镜可以初步诊断黏膜隆起型病变、黏膜下肿物、凹陷性病变、临近脏器病变的性质,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探头内镜超声扫查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在管壁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武汉协和医院行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消化道隆起性病变316例,患者均行内镜下治疗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通过超声检查结果结合病理诊断明确病变的层次和性质。结果316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黏膜下病变198例,其中平滑肌瘤118例,间质瘤27例,脂肪瘤、囊肿各15例,乳头状瘤4例,神经内分泌瘤7例,异位胰腺9例,颗粒细胞瘤、神经鞘瘤和布氏腺瘤各1例。病变分布在整个消化道管壁,以起源于黏膜肌层最常见,有7例病变在小探头内镜超声下未明确层次。结论小探头内镜超声可以明确黏膜下病变在消化道中的分布,并对病变大小、层次起源提供高准确率的判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亦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子内镜超声在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98例,均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比较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结果 98例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中,经超声内镜检查,按病变部位:胃65例(66.63%)、食管23例(23.47%)、十二指肠10例(10.20%);按病变范围:病灶直径1.0 cm 24例(24.49%)、1.0~2.0 cm者53例(54.08%)、2.0 cm者21例(21.43%);按病变类型:间质细胞瘤31例(31.62%)、平滑肌瘤23例(23.47%)、息肉22例(22.45%)、脂肪瘤10例(10.20%)、异位胰腺7例(7.14%)、囊肿3例(3.06%)、隆起糜烂性炎症2例(2.04%);与手术病理比较,超声内镜诊断准确为91.84%。结论经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判断老年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病灶分层及性质,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在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隆起性病变91例患者进行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超声胃镜图像特点选择治疗方案;并对部分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病例进行超声微探头复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5例,黏膜下肿瘤86例,包括良性间质瘤50例,恶性间质瘤3例,浸润性癌5例,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胃淋巴瘤1例,胃黏膜皱襞肥大2例,Brunner腺增生1例,脂肪瘤2例,异位胰腺2例,孤立性静脉瘤7例,静脉曲张4例,囊肿1例。28例黏膜肌层良性间质瘤和2例黏膜下层脂肪瘤采用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11例黏膜肌层间质瘤术后6个月超声微探头复查有3例在原切除部位见到残留的瘤体,胃或食管癌手术后吻合口隆起8例中4例复发并经病理学证实。结论超声微探头能显示黏膜下隆起病变的层次和性质,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从而提高胃镜医师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小探头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隆起病变64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mEUS)对卜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6例患者的643个内镜提示上消化道降起病变行mEUS检盘,分析检查结果结果643个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胃339个,食管218个,十二指肠69个,贲门17个。检出间质瘤和平滑肌(肉)瘤307个(位于黏膜肌层115个,黏膜下层8个和固有肌层184个),异位胰腺62个,脂肪瘤25个,囊肿39个,外压性病变89个,黏液腺瘤2个,血管瘤9个,息肉53个。142个病变取得病理诊断,其中126个与mEUS诊断符合。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清楚渺示消化道肇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但对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及良恶性的判断有困难。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超声微探头在诊治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微探头(MPS)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和MPS提供的诊断资料对内镜医师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价值。方法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进行内镜下超声微探头检查,根据隆起的大小、件质和存管壁的层次等超声资料来诊断黏膜下隆起病变并选择切除方法。结果在24例患者中,对MPS诊断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1例(良性问质瘤2例,脂肪瘤3例,囊肿5例,食管颗粒细胞瘤1例)采用内镜下治疗(黏膜切除术、氩离子体凝固治疗),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对于MPS诊断直径2cm以上或位于固有肌层以下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1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4例,良性胃肠道问质瘤6例,脂肪瘤1例,异位胰腺2例)行外科手术。其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结论MPS可诊断黏膜下隆起的大小、层次和性质,有助于选择适应内镜下治疗的黏膜下隆起病例,内镜下治疗位于黏膜下层以内直径小于2cm的消化道黏膜下肿块SMT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43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均采用FUJIONEG-450型胃镜,OlympusUM-2R超声微探头检查及治疗。超声频率为7.5MHz~12MHz,高频电发生器为ERBE-200型。结果常规内镜发现隆起性病变位于食管上段5例,中段22例,下段16例。超声内镜提示间叶源性肿瘤40例,脂肪瘤3例。病灶位于黏膜肌层25例,黏膜下层18例。所有隆起性病变高频电切除后行"全瘤"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平滑肌瘤29例,间质瘤8例,脂肪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神经鞘瘤1例。43例患者半年至一年复查均痊愈,无复发。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对小于2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高频电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EU-M30,GF-UM200,7.5/12MHz超声内镜对322例内镜提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部分甚至结合活检仍无法确诊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2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中,以胃的隆起性病灶最多(198),其他依次为食道(95例)、十二指肠(23例)和贲门(6例)。病变性质以良性病变为主,共检出平滑肌瘤121例(位于固有肌层83例、黏膜肌层38例),其它依次为恶性肿瘤53例、外压性病变50例(其中胃底20例、脾脏外压14例)、未发现病变23例、异位胰腺20例(胃窦15例)、血管性病变16例、息肉11例、炎症9例、消化道壁增厚8例、囊肿与脂肪瘤各5例、纤维瘤1例。恶性病变及部分良性病变获组织学证实。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贴近病变部位进行扫描,能清楚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的性质。对明确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肌瘤的良恶性判断上存在着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3.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镜超声检查术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治价值。方法总结近年来于消化内镜中心经超声内镜诊断为异位胰腺并行病理检查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图像特征及诊断准确率。结果52例内镜超声诊断的异位胰腺者中41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78.85%(41/52),其余6例为间质瘤,4例为平滑肌瘤,1例为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均表现为隆起性病变,病变位于胃窦37例,十二指肠2例,胃体1例,胃底1例;表现为高回声1例,中等回声10例,低回声18例,混杂回声12例;累及至黏膜层2例,黏膜肌层8例,黏膜下层30例,固有肌层1例。对其中不超过黏膜下层的15例行内镜下切除,2例出血,余无并发症出现。随访半年以上,1例复发,余无复发且伤口愈合良好。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可根据超声内镜所显示的病变深度决定下一步治疗,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超声内镜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已被公认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超声内镜检查能够对胃间质瘤进行诊断,并与其他上消化道病变进行鉴别,能对其侵袭危险度进行评估,对内镜下治疗间质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建伟  曾丽芬 《山东医药》2005,45(36):38-39
对98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结果MPS诊断为间质细胞瘤40例、恶性间质细胞瘤5例、脂肪瘤6例、血管瘤3例、食管囊肿6例、息肉15例、食管静脉曲张11例、食管腔外压迫12例。其中38例在MPS检查后于内镜下切除病变。48例有手术或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其诊断与MPS诊断完全相符。MPS对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较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内镜扫查黏膜下病变,根据大小、回声、管壁层次等特点做超声诊断。小病灶定义为超声测量病灶的长径5≤10mm者。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以病变切除后的组织学诊断为标准。结果共159例黏膜下小病灶,超声内镜可清晰扫查所有病变的管壁层次。病变位于食管和胃各75例,十二指肠9例。〈5ram者71例(44.7%),5mm~10mm者88例(55.3%)。124例病灶接受内镜治疗,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75%(93/124)。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管壁3mm~10mm的病灶的分层判断有重要价值,对于病变性质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选择内镜/微创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超声及病理特点。方法对37例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均采用Fujion EG-450型胃镜,Olympus UM-2R超声微探头检查及治疗,超声频率为7.5MHz~12MHz,高频电发生器为ERBE-200型。结果常规内镜发现隆起性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3例,降部14例。常规内镜诊断为十二指肠腺瘤性息肉14例,增生性息肉4例,腺癌2例。17例超声内镜诊断间质瘤11例,黏膜下囊肿4例,脂肪瘤2例。其中有24例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4例,增生性息肉4例,脂肪瘤2例,良性间质瘤3例,平滑肌瘤1例。7例疑为恶性间质瘤(术后确诊为恶性间质瘤4例,良性间质瘤2例,1例不明)。治疗有24例病变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处理按我科常规进行;7例超声检查疑为恶性间质瘤,其中6例由外科手术治疗,1例保守观察;4例囊肿采用经内镜下囊肿套扎术治疗;2例十二指肠腺癌采取保守支持对症治疗。对上述所有病例仍在动态观察中。结论对于范围大于1.0cm的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常规内镜及病理检查、内镜超声检查对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08/2011-09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67例,患者72处病灶纳入研究,可疑病变包括食管黏膜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所有病变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结果:72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6处(9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处病变行手术治疗).非癌性病变56处,为慢性炎症、轻-中度不典型增生.WL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1.3%、66%、62.5%;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7.5%、98.2%、95.8%.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小探头内镜超声(miniprobe sonography,MPS)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及优化治疗方案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MPS检查102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依据病灶状况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EMR)、黏膜剥离术(ESD)、圈套切除术及内镜穿刺治疗。[结果]102例患者经MPS检查发现病灶位于大肠7例,胃57例,食管38例。依据病变类型分类:食管部位发现平滑肌瘤(15例)和息肉(9例),胃窦发现间质瘤(21例)和异位胰腺(12例),结肠发现脂肪瘤(4例)。69例行内镜治疗,33例行手术切除。7例异位胰腺、4例脂肪瘤及8例平滑肌瘤行ESD,4例异位胰腺、13例平滑肌瘤及2例间质瘤行EMR,3例脂肪瘤、4例息肉及1例囊肿行内镜高频电切术,9例息肉行内镜圈套切除术,2例食管外压及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胃淋巴瘤和各种癌症多行手术切除。MPS检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85%。[结论]MPS检查能有效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情况,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