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严重交通伤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46例严重交通伤死亡患者,男166例,女80例;年龄(48.71±17.12)岁(18~75岁)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和失血所致死亡者分别为150例(60.98%)和46例(18.70%),重型颅脑外伤并失血性休克10例(占4.07%),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者40例(16.26%)。全组生存概率为0.35±0.22;可防止的死亡率(PDR)为44.72%;非预期死亡30例。NP组(136例)的ISS显著高于PP组(107例),PP组的ISS又显著高于DP组(3例)(均P〈0.01)。NP组的RTS显著低于PP组,PP组的RTS又显著低于DP组(均P〈0.01)。2005年1月~2006年12月,受伤后至确定性治疗前时间为(136.38-36.09)分(第一组),病死率为30.36%;2007年1月~2008年11月,受伤后至确定性治疗前时间缩短至(101.83±17.74)分(第二组),病死率23.15%。第二组病死率显著低于第一组(P〈O.05)。不可能防止的死亡(NP)组(n=136)的修正创伤评分(RTS)显著低于有可能防止的死亡(PP组)(n=107),PP组的RTS又显著低于可防止的死亡fDP)组(n=3)(均P〈0.01)NP组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显著高于PP组,而PP组的ISS又显著高于DP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失血(早期)和器官衰竭(后期)是伤后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救体系建设与损伤控制外科对多发伤救治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12月严重多发伤261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组,并选取2005年1月-2009年1月19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院内影像学检查时间、急诊抢救至手术时间缩短,早期漏诊误诊率、早期死亡率下降,抢救成功率分别是94.91%和88.02%。结论良好的急救体系建设,控制性液体复苏和有效地损伤控制外科理论临床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CH)是院外急救危重急症之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正确的院外急救可以降低患者入院前的危险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发病至入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之间的时间与距离,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囚此,如何提高HCH的院外急救成功率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严重创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急诊急救中常见的创伤急救提出建议。方法对2010年11月~2011年10月急诊危重病例中筛选出急需抢救的严重多发创伤314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急诊滞留时间:(60±30)min组,抢救成功率90.8%;(120±30)min组,抢救成功率65.1%。结论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滞留时间,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高原地区创伤患者的救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创伤救治一体化及应用利用损伤控制策略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搜集了2007年1月-2009年9月收治的环青海湖地区15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资料。按救治方法(一体化救治和非一体化救治)和手术原则(损伤控制手术和确定性手术)分为3组。结果3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非一体化救治和确定性手术组比较,一体化救治和损伤控制(或确定性手术)组的病死率降低(P〈0.05),患者的确定治疗前时间、手术持续时间、LTD恢复时间、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高原地区严重多发伤救治中采用一体化救治模式并早期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能显著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视频回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规范化接诊与院内救治流程改进效果。方法选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出车接诊120例多发伤患者数据,即损伤严重评分(ISS分数)多25分的患者,对就诊时间,将前60例患者予以基础方式急救,而后通过视频录像对关键操作指标的时间进行记录,设定为对照组,将后60例患者设定为研究组,抢救后通过视频录像予以回顾,总结同时学习急救流程,强调时间点的有效掌控,提升创伤患者急救时效的观念。对比两组视频回顾的9个时间关键点,同时对视频回顾学习法前后的指标时间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除多功能监护时间对比无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诊救治用时、抢救成功率、患者转运缺陷、抢救物品单元缺失率优于对照组。结论将视频回顾方法应用于诊疗中,有利于创伤急救时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院外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会影响急救时间。方法 依据ICD-10编码,筛选出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经镇江市急救中心救治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比较经NIHSS评分培训的院外急救人员(NIHSS组)和常规评估的急救人员(对照组)的总院外时间和现场滞留时间以及比较入院后到做CT的时间。结果 共有274例急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29例,年龄33~89岁,平均(72±11)岁。所有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为7(2~15)min.,平均转运时间为12(1~22)min。NIHSS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院外时间无统计学差异[86(65~128) min与84(56~140)min,P>0.05]。在现场停留时间分别为18(13~25)和16(11~23)(P>0.05)。院外NIHSS评分值为(5.2±5.7)分,院内医生NIHSS评分值为(4.2±5.9)分,院外略高于院内评分(P<0.05)。74.8%患者的院外和院内评分相差≤3分。在二次分析中,临床分类0~5分(轻度卒中)和6~40分(中度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救治的262例严重多发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的创伤严重度评分(ISS)〉16,平均23.5±6.2。急诊手术164例次,其中84例在1次麻醉下分组同台完成了2个以上部位的手术。重症监护病房(ICU)平均住院(23.8±5.2)d。临床治愈205例(78.2%1,致残39例(14.9%),死亡18例(6.9%)。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主动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DCO)策略,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基层医院如何规范院外急救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如何规范院外急救程序及其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和分析执行急救程序前后急救组与对照组间救治效果,主要统计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场处置率包括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率,院外复苏现场气管捕管率,现场电击除颤率,现场复苏药物注射率,现场四项外科急救技术使用率等指标。结果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培训前后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质量明显提高。现场处置率、心肺复苏成功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执行规范的院外急救程序后,患者的院外救治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基层医院应该具备规范化、专业化的院外急救程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外急救病例流行病学特点,全面提升院外急救能力和水平。方法分析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的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2008年1月~9月18349例院外急救病例,对疾病谱的构成、年龄构成、一般急救与危重病构成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院外急救患者排前5位是骨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普通外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共占院外急救总量的49.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院外急救对象的38.1%。根据院外急救对象病情程度统计,一般急救患者占66.0%,危重患者占31.2%,死亡患者占2.8%,前5位致死疾病是心血管系统(15.3%)、车祸多发伤(11.1%)、恶性肿瘤(10.1%)、呼吸系统疾病(8.0%)、神经系统(6.0%)。结论宝山市120院外急救的主要对象是老年人,在城乡结合部的急救中心,常见的疾病包括骨科及普外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院外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整群收集2013年5月~2014年5月南海区人民医院、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及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急救车出车院外急救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出车9 976次,空载523次(5.24%),接诊患者9 453人,发生院外死亡548人(5.79%).男性患者为5 808人,女性为3 645人,男女比例为1.59∶1.年龄高峰段为(20~29)岁组、(40~49)岁组和≥70岁组.时间分布中全天以16:00~17:59时间段为高峰期.院外急救时间平均为(20.18.28) min,急救前五位疾病为交通事故(32.26%)、工业意外(18.36%)、心血管系统疾病(16.82%)、神经系统疾病(15.42%)和酒精中毒(8.21%).院外死因前4位为猝死或原因不明(43.19%)、外伤(18.12%)、心血管系统疾病(16.42%)和神经系统疾病(13.11%).结论 南海区医疗急救系统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应急处理能力方面优于其他地区.中青年和老年人是院外急救的高发人群.院外急救病种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但交通事故率偏高.院外死亡率亦偏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伤的特点和院外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2001年-2006年间院外救治陆地交通事故伤11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4.57%的道路交通事故伤者年龄在21~60岁。四肢骨折的患者占伤者总数的35.96%。头颅外伤患者的病死率最高,达79,01%(143/181)。仅7.96%(93/1168)的伤者能在10min内得到救治,56,25%(657/1162)的伤者在20min以后才得到救治,其中481例在农村,176例在高速公路。总病死率为17.81%,20min方得到救治者病死率为21.77%,显著高于10~20min内即得到救治者(13.64%,P〈0.05)和10min内即得到救治者(8.60ek,P〈0.05)。结论应合理规划急救分站的分布,缩短抢救半径,以提高道路交通事故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嘉定南翔地区院外急救现状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海嘉定南翔地区院外急救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查阅2006年12月11日至2007年10月11日上海嘉定南翔救护站1533例院外急救病例的记录资料,对性别、年龄、出诊时间、病情分类、急救半径、急诊诊断或主诉等项目进行分析。结果此期间救护患者1533例,男936例,女543例,男女之比为1.72:1未知性别54例;平均年龄为47.81岁(1-105岁),1岁以上1163例;高发年龄组为20-29岁、30-39岁和40-49岁3个组;7、8、9月急救患者最多;每天9:00-18:00为急救高峰时间;创伤、新生儿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居前5位;急救半径在5km以内的为1387例(90.47%)。未见恶意骚扰呼叫。结论南翔地区救护站位置设置合理,急救半径短、抢救效率高。急救患者中男性,交通伤、斗殴伤所占比例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无缝衔接的运行现状,为完善绿色通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6月的急诊危重患者绿色通道的运行情况,包括一般情况,院外急救时间,抢救室时间,转运时间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427例急诊危重患者,院外急救时间平均(7.79±6.54)min,抢救室时间(26.44±19.27) min,转运时间(9.45±5.12) min,表明急诊危重患者绿色通道有待改善。结论绿色通道的无缝衔接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掌握本院本地区的绿色通道现状,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提高硬件条件,落实各个环节,不断的演练,才能提高绿色通道质量。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120急救网络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9~10月,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对兰州市的“120”急救网络进行了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该网络所属22家医疗单位(1家急救中心,9家直属分中心,10家依托型分站,9所网络医院)仅能覆盖4个城区,而3个远郊县和红古区仍未被覆盖。22家单位中,17家(77.3%)有专职院外急救人员:有专职院外急救人员者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和平均急救反应间期分别为2.9min和12.2min,均显著短于无专职院外急救人员者(分别为4.9min和17.1min)。平均急救半径为4km。院外急救人员共176人,其中98人(55.7%)为临聘人员,86.4%的年龄在30-40岁,68.8%的学历在本科以上,76.7%的职称为住院医师,18.8%为主治医师,4.5%为副主任人医师和主任医师。每10万人拥有救护车2.4辆,床位13.0张,专职人员9.5人。兰州市的急救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因为急救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依托型医院多不愿作投入,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很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海市人口导入区域院外死亡患者各相关因素与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导入区域院外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2008年上海市宝山区院外急救全部死亡病历进行查阅、汇总和统计。结果上海市宝山区院外死亡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死亡人数在院外急救总人数中所占比人呈逐年下降趋势,创伤死亡患者在院外死亡患者中所占比例远高于中心城区.结论城市人口导入区域院外死亡患者在年龄分布、病种构成等方面与中心城区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专职化和非专职化院外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中心2008年11月~2009年11月6384例院外急救病例,分为A、B两组,即将A组由非专职化急救小组救治的3020例作为对照组。将B组由专职化院外急救小组救治的3364例作为研究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的差异。结果专职组现场救治有效率71.90%,显著高于非专职组(40.25%,χ^2=32.78,P〈0.01)。专职组3分钟内的急诊出车、20min内到达现场情况,与非专职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专职化院外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非专职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太仓市院外急救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救治的2036例次院外急救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2036例患者均经急救车送回医院。创伤是居首位疾病(67.63%),患者性别男女之比为1.74:1。青年占47.20%,中年占32.17%。多发伤为主要死亡原因;院外急救无明显季节性,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7~9时,19~21时,是急救高峰时间段;平均急救反应时间8.17min;转运时间平均8.55min;即刻呼救组的病死率为1.73%,与延迟呼救组无显著差异(2.51%,P〉O.05)。未实施急救措施或急救措施不正确组的病死率为1.56%,与实施正确急救措施组无显著差异(2.05%,19〉0.05)。;现场或院外急救好转组的病死率为0.50%,显著低于无变化或恶化组(2.31%,P〈O.05);专科医师救治者病死率为2.66%,显著高于急救医师救治者(1.32%,P〈0.05)。结论太仓市院外急救的重点疾病是创伤,重点人群是青中年。医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院外急救中影响低血糖昏迷患者治疗效果的多种因素。方法138例低血糖昏迷患者,开始治疗前取外周血测血糖。静脉给予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同。经院外治疗在到达医院时已转醒为显效(显效组),到达医院时昏迷程度好转为有效(有效组),到达医院时昏迷程度无变化为无效(无效组)。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显效41例,有效35例,无效62例,院外急救治疗有效率为55.1%。显效组、有效组年龄均显著低于无效组(均P〈0.05),显效组病程时间和昏迷时间显著短于无效组(均P〈0.01),血糖浓度显著高于无效组(均P〈0.01),有效组昏迷时间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永:昏迷程度越深,总有效率差越低(均P〈0.01)。结论年龄、病程时间、昏迷时间、昏迷程度、血糖浓度等因素影响着院外急救中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