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影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136例临床IA-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妒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总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0%(19/136),其中以闭孔淋巴结转移为主(占63.2%),其次为髂内外淋巴结(占42.1%),而腹股沟深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无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病理类型、宫旁浸润、阴道浸润与淋巴结转移间具有相关性(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间质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临床分期、肿瘤病理类型、间质浸润深度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郭辰  蔡嵘  任刚 《临床荟萃》2015,30(6):698
多种因素都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包括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等,但各种报道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因胃癌原发部位、病理类型、浸润程度等不同,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差异较大。探讨不同部位、病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对指导影像学术前分期、外科医生术前及术中判断淋巴结转移程度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回顾性分析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指标,则可以运用这些指标在术前及手术起始阶段对淋巴结转移状况做出较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2007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489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各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个数、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升高、是否存在远处转移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个数、术前CEA水平升高、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是影响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肿瘤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术前CEA水平升高是影响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大体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癌胚抗原(CEA)、化疗、Dukes分期共计12项临床病理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152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CEA指数和Dukes分期均为影响预后的因素(P均0.01),而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肿瘤部位、化疗则未显示对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CEA指数(P均0.05)和大体类型(P0.01)均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这些独立影响因素中大体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CEA指数和大体类型均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胃癌根治术257例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的2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度、肿瘤大小,并发症、化疗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或P<0.01);经Cox模型分析得出4个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按照其价值从大到小排列:淋巴结转移度,肿瘤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P均<0.05).根据相对危险度Exp(B)可得出结论淋巴结转移度、肿瘤浸润深度、Borrmann分型、肿瘤大小每增加一个等级,胃癌根治术患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增高3.374倍,2.337倍,1.657倍,1.580倍.结论 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较多,其中淋巴结转移度对胃癌预后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全面手术-病理分期对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全面的手术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 1994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间手术治疗的 12 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前、术后分别采取临床分期和手术病理分期 ,将这两种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分期的不符合率为 35 2 % (45/12 8) ,其中临床Ⅰ期为 18. 5 %(15/81) ,Ⅱ期为 80 . 0 % (2 4 / 30 ) ,Ⅲ期为 37. 5 % (6 /16 )。宫旁转移率为 4 .9%。Ⅰ期无 1例宫旁浸润 ,Ⅱ期、Ⅲ期、Ⅳ期分别有 2例、3例、1例宫旁浸润 ,经多重相关回归分析后发现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腹水细胞学阳性与宫旁浸润有相关性 (P <0 . 0 5 )。淋巴结转移率为 9 4 % (12 / 12 8) ,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腹水细胞阳性、病理类型以及组织学分级与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5 )。结论 手术病理分期较临床分期准确 ,能真实反映病变范围 ,临床Ⅱ期的误差率较高 ,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腹水细胞阳性、病理类型以及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宫旁浸润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腹水细胞学阳性有紧密联系。手术病理分期能客观判断预后 ,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2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诸因素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4.5%(57/12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及术前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分化程度(χ2=19.404,P<0.001)、肿瘤T分期(χ2=29.468,P<0.00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即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T分期是影响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手术方法、术后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诊断进展第四军医大学附属一院超声诊断科阮力,曹洁综述王全华审校胃癌的临床分期主要依据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及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隔脏器转移而定。其预后则与患者的年龄、病期、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浆膜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肿瘤部位有...  相似文献   

9.
VEGF—C用于胃癌诊断5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VEGF-C在胃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探讨VEGF-C与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胃癌中VEGF-C表达情况,并计算微血管密度,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但在其他分组如年龄、肿瘤大小、微血管密度、组织学类型、血管浸润等VEGF-C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VEGF-C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指导内镜下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417例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E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大体类型、部位、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EG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3.9%(58/417)。其中,黏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3%(11/208),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2.5%(47/209)。性别(P=0.050)、肿瘤大小(P=0.047)、浸润深度(P=0.000)和组织学类型(P=0.000)是影响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8例肿瘤直径≤2.0 cm的男性分化型黏膜内癌患者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肿瘤直径≤2.0 cm的男性分化型黏膜内EGC患者可考虑行内镜切除术,但尚需后期大样本资料来验证该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重点清扫淋巴结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为规范化清扫提供参考。方法对515例胸段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研究隆突下、食管旁、胃左动脉旁三组重点清扫淋巴结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及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度、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食管旁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在N13患者,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清扫组与未清扫组相比,其1、3、5年生存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应尽可能对转移率较高的食管旁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彻底。对病变侵及食管全层或病变长度>3 cm的患者应常规实施隆突下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在N13患者,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的清扫组与未清扫组相比,其1、3、5年生存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应尽可能对转移率较高的食管旁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彻底。对病变侵及食管全层或病变长度>3 cm的患者应常规实施隆突下淋巴结的彻底清扫。在N13患者中,行食管旁、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纤维母细胞活化蛋白(FAP)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P和TGFβ1在42例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正常胃组织中FAP(-);胃癌组织中FAP主要表达于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胞质中,且弥漫型胃癌表达显著高于肠型胃癌(P<0.05),并与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②正常胃组织中TGFβ1为(-)或弱(+);胃癌组织中TGFβ1主要表达于瘤细胞胞质,在肿瘤间质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偶有表达,且瘤细胞的表达强度与临床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③ FAP在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的表达与TGFβ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从FAP表达与TGFβ1表达的正相关性,推测其可能是通过肿瘤-间质相互作用促进肿瘤演进.FAP特异性表达于胃癌间质纤维母细胞,与多项临床病理指标,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病理分型有关,可以作为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免疫病理学指标,有望成为抗胃癌治疗的一个新的靶向分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肝转移的相关性.[方法]120例胃癌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n=52)和非肝转移组(n=68),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中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与胃癌肝转移有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胃癌肝转移患者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浸润深度、脉管浸润、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及Hp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浸润深度、Hp感染是胃癌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癌肝转移患者中Hp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Hp阳性组(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Hp感染是胃癌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Hp感染能够影响胃癌肝转移无进展生存期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E-cadherin、Snail、Twist蛋白在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标准胃癌根治术(D2)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E-cadherin、Snail、Twist的表达水平,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做对照分析.结果 胃癌组织中E-cadherin、Snail、Twis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50%,71.25%,73.75%;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为63.75%,53.75%,68.75%;正常胃组织中为100%,30%,10.00%.3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之间的表达均有显著差异(P<0.05);E-cadherin和Snail在胃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wis则无意义(P>0.05).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组织学分类、有无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8,P=0.012,P=0.025).结论 E-cadherin、Snail、Twist蛋白在胃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中均异常表达,可能作为判断肿瘤原发灶侵袭性和转移性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根据术中探查发现及术后病理结果确诊,将215例早期胃癌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6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79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浸润深度、肿瘤最大直径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病有关(OR=3.103,95%CI:1.495~6.609).结论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各种征象(包括病灶厚度、大小、强化特点、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与手术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对57例胃癌行低张水充盈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螺旋CT表现病灶厚度、大小与手术病理的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相关(P<0.05);螺旋CT的强化特点与手术病理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浆膜侵犯及TNM分期不相关。螺旋CT对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分别为82.46%、78.95%和100%,均与手术病理一致(P<0.05)。结论胃癌螺旋CT征象与手术病理之间具有相关性,可依据其影像表现特点推测出胃癌的病理学特性,从而指导手术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胃印戒细胞癌(SRC)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及与其他组织学类型的早期胃癌的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55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T1期胃癌患者(其中27例SRC)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T1期胃癌中,SRC的平均年龄为(50.7±2.2)岁,明显低于管状腺癌(60.6±1.0)岁及低分化腺癌(57.3±1.4)岁(P<0.01)。 SRC女性患者的比例为51.8%,明显高于管状腺癌(26.2%)(P<0.01),与低分化腺癌(50.6%)相近。早期SRC好发于胃中部(63.0%),内镜下以凹陷型(77.8%)多见。SRC组T1a患者的比例为77.8%,高于低分化腺癌组(56.3%)及管状腺癌组(61.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期伴有淋巴结转移的SRC患者的比例(18.5%),高于管状腺癌组(12.1%),与低分化腺癌组(17.2%)相仿(P>0.05)。SRC组病灶的最大径与低分化腺癌组及管状腺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C组T1a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15.0%)与T1b期(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SRC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2 (IGFBP - 2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对 35例外科切除胃癌标本的正常粘膜、肿瘤原发灶和淋巴转移灶进行IGFBP - 2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 ,并用计算机图象分析软件测定其积分光密度。结果 :肿瘤原发灶中IGFBP - 2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粘膜明显增高 (P <0 0 1) ,淋巴转移灶中IGFBP - 2蛋白表达较原发灶显著下调 (P <0 0 1) ) ;正常粘膜与淋巴转移灶中IGFBP - 2蛋白表达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IGFBP - 2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的侵袭生长呈正相关 ,而与淋巴转移程度呈负相关 ,在胃癌的侵袭生长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菲  钱香  倪芳  潘世扬 《临床检验杂志》2020,38(10):784-786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172例行胃癌切除的EGC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预测组和验证组,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确定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变量,ROC曲线判断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并用验证组验证预测模型。结果?172例EG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18.60%(32/172)。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但是浸润深度(OR=8.975,95%CI:1.653~48.712,P=0.011)和脉管癌栓(OR=17.178,95%CI:2.336~126.304,P=0.005)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组预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是0.864。结论?建立和验证了预测EG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临床预测术前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曾建洪  彭志明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77-1879
[目的]探讨129例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相关病理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29例,对影响其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9例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9.38%.患者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结肠癌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性别、年龄、术前并发肠梗阻、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术后化疗与结肠癌复发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术前血清CEA水平、Dukes′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