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16-67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病原学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降血糖药,抗肿瘤类药,中草药类,抗菌药,抗真菌药,其他类药均对肝脏有严重的损害。结论临床医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病218例病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涛  文卓夫 《新医学》2006,37(1):23-2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18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中草药占46例(21%),抗结核病药占45例(21%),解热镇痛药占22例(10%),抗菌药占17例(8%),化学治疗药占27例(12%),其它占62例(28%),临床表现为急性药物性肝病198例(91%),其中急性肝炎型45例,胆汁淤积型111例。混合型42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0例(9%),治愈168例(77%),好转28例(13%),无变化5例(2%),恶化8例(4%),死亡9例(4%).结论:药物性肝病常见的诱发药物为中草药、抗结核病药、化学治疗药及解热镇痛药等,主要为急性病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51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实验、血清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占25.5%,解热镇痛抗炎药占21.6%,中草药类占11.8%。抗菌药占9.8%。抗肿瘤类药占5.9%。其它类药包括性激素类、镇静催眠药、抗真菌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降血糖药、抗甲状腺药、调血脂药、驱虫药、减肥药等。临床病理分型:49例急性药物性肝病。其中肝细胞损伤型(包括肝炎型、脂肪肝型)39例。胆汁淤积型4例,混合型6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例。经停药后治疗,大部分病例痊愈,2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地分析87例药物性肝病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最常见类型为肝细胞损害型;以心血管系统药物比例最高,有中草药逐渐增加的趋势;药物为常规剂量,常多药并用的情况;存在个体差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经及时停药,对症治疗,大部分均治愈或好转.结论 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较多,因此用药应注意个体化;熟练掌握所选药物;尽量减少多药并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防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53例药源性肝病诊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病原学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占26.4%,解热镇痛抗炎药占13.2%,降血糖药占11.3%,抗肿瘤类药占9.43%,中草药类占7.55%,抗菌药占7.55%,抗真菌药占5.66%,其它类药共占30.19%。临床病理分型:53例中肝细胞损伤型(包括肝炎型、脂肪肝型)34例,胆汁淤积型7例,混合型10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例,经停药治疗后,大部分病例痊愈,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分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热等61例皮肤、巩膜黄染17例,肝脏肿大6例,11例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31例,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等引起药物性肝损伤41例,停药并保肝治疗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60例,好转8例,放弃治疗3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药物性肝损伤致病原因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严密监测肝功能,及时停药并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分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热等61例皮肤、巩膜黄染17例,肝脏肿大6例,11例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31例,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等引起药物性肝损伤41例,停药并保肝治疗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60例,好转8例,放弃治疗3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药物性肝损伤致病原因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严密监测肝功能,及时停药并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分型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热等61例皮肤、巩膜黄染17例,肝脏肿大6例,11例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31例,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等引起药物性肝损伤41例,停药并保肝治疗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60例,好转8例,放弃治疗3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致病原因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严密监测肝功能,及时停药并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西药为对照,分析中草药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药物性肝损害66例,男29例,女37例,年龄8~65岁。全部患者经肝脏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肝组织细胞角蛋白(CK)、HBs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记录用药史及肝脏生化指标。结果药物性肝损害中中草药(包括中成药)所致32例,占48.5%;中西药合用所致7例,药物种类以治疗月经失调、骨关节病及皮肤病为主,占43.8%;西药所致27例,占40.9%,以解热镇痛药、抗精神病药、抗生素为主,占74%。致药物性肝损害以肝细胞型为主,中草药占56.3%,西药占51.9%。中、西药引起的肝损害临床类型及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显示,CK阳性21例(31.8%),全部病例肝组织HBsAg为阴性。结论中草药是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原因,临床特点及肝脏病理与西药相似,要高度重视中草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其次为非甾体消炎药物及抗菌药物。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多在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除1例死于原发病并发症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临床详细的询问病史及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并应用正确的保肝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抗痨药致药物性肝病的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丽萍 《护理与康复》2005,4(2):146-147
药物性肝病是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大多数抗痨药对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联合用药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有的甚至可引起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本文总结本院112例抗痨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肝脏损害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服药期间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病2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DILD)的特点及其致病药物,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73例病例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诊断。结果:引起肝病的相关药物中,解热镇痛抗炎药93例,占34.1%;抗结核类药55例,占20.1%;抗生素类药物42例,占15.4%;抗甲状腺药29例,占10.6%;肿瘤化疗药21例,占7.7%;中草药类13例,占4.8%;激素类药11例,占4.1%;其它9例,占3.3%。临床分类:273例DILD中肝细胞型105例,占38.5%;胆汁淤滞型75例,占27.5%;混合型93例,占34.1%。结论:引起DILD最常见药物是解热镇痛抗炎药,较常见临床类型是肝细胞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了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22.2%、抗菌药19.4%、中药13.9%、抗甲亢药12.5%、解热镇痛药9.7%、降脂药6.9%、免疫抑制剂5.6%、其他9.8%。临床分型:72例中肝细胞损伤型62.5%,胆汁淤积型22.2%,混合型15.3%。54例病人肝功能在停药后1个月恢复正常,10例(13.9%)病人肝功能在2个月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为抗结核药,抗菌药及中药,停用相关药物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刘波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517-518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认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009年108例药物性肝病的住院病例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药物性肝病患病平均年龄(39±15)岁,多在用药后2~4周出现临床症状,用药前HBsAg阳性、有饮酒史者更易出现肝损害,65例肝损由抗结核药和抗生素引起,占60.19%,其次为抗肿瘤药、中药和抑酸药物。治疗10~30d,103例症状改善,肝功能恢复,占病例的95.37%。【结论】药物性肝病病因多样,起病隐匿,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病近年有增多趋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经治疗大部分患者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52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药物种类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减少发病率。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及血清标志作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52例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痨药物占23.0%,抗甲状腺药物占13.5%,抗精神药与抗真菌药占7.7%,其它类药物占48.1%。经停药后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个例仍危重。结论:药物性肝病有增多趋势,引起临床重视,以预防为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对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92例药物中,抗结核药物35例(38.04%),中药23例(25.0%),抗生素类12例(13.04%),抗肿瘤化疗药物10例(10.87%),降血糖药物5例(5.44%),解热镇痛药物3例(3.26%),抗甲状腺药物3例(3.26%),抗抑郁药1例(1.09%).肝损害类型:肝细胞损伤型54例(58.70%),胆汁淤积型20例(21.74%),混合型18例(19.57%).治愈75例(81.52%),好转14例15.22%),其他转归3例(3.26%).结论 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病理依据。方法对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92例药物中,抗结核药物35例(38.04%),中药23例(25.0%),抗生素类12例(13.04%),抗肿瘤化疗药物10例(10.87%),降血糖药物5例(5.44%),解热镇痛药物3例(3.26%),抗甲状腺药物3例(3.26%),抗抑郁药1例(1.09%)。肝损害类型:肝细胞损伤型54例(58.70%),胆汁淤积型20例(21.74%),混合型18例(19.57%)。治愈75例(81.52%),好转14例15.22%),其他转归3例(3.26%)。结论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是指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脏损害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我们对60例急性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指导临床护士在给患者药疗过程中,要了解药物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对有肝损害的药物,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及时诊治,提高治愈率,尽可能减少发生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方法对我院7年里收治的191例DI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合并其它肝病者易发生DILD;(2)涉及16类药物的病因,前五位依次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激素类药、中草药及中枢神经系统药;(3)停药后保肝治疗,80%以上预后较好;死亡率11%。结论DILD是临床中较常见和易被忽视的疾病,应引起临床护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8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8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1997年Maria等提出的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重新诊断1992-2004年间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微生物药21%(18/87),免疫抑制剂18.4%(16/87),中药及减肥茶13.8%(12/87),解热抗炎药10.3%(9/87),心血管类药9.2%(8/87),性激素类药8.O%(7/87),抗结核药6.9%(6/87),抗甲亢及降糖药4.6%(4/87),其他8.0%(7/87)。临床分型:87例中肝细胞损伤型58.6%(51/87),胆汁淤积型26.5%(23/87),混合型14.9%(13/87)。80%患者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9.4%患者(8/87)2个月内肝功恢复正常,2.3%患者(2/87)4个月内肝功恢复正常,7%(6/87)例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仅1例死亡。结论免疫抑制剂和中药引起的肝损害逐渐增多,需引起重视;大部分患者停用有关药物后预后良好,仅1例死于肝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