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为樟科肉桂的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本经疏注》“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合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本草求真》“行痹,其是有因风、因湿、因痰、因寒、因瘀、因虚之瘀,需用桂枝以为向导”。《大同药物学》“合麻黄能发汗,合五味能降冲,合茯苓能利水,合桃仁能消瘀,合芍药饴糖能建中”。张寿颐曰:“桂枝,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痛。宣通经络,上达肩痹。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水,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下面就《伤寒论》中桂枝的六大功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地肤花,为藜科植物地肤的花或带花嫩茎叶。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寒,人脾、肺经,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功,适用于赤白痢,泄泻,热淋,目赤,雀盲,皮肤风热赤肿等。《名医别录》言其“捣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日暗、雀盲、涩痛。烧灰主痢亦善”。《本草图经》言其“主大肠泄泻。止赤白痢,和气,涩肠胃,解恶疮毒”。《本草纲目》言其“煎水日服,利小便诸淋”。  相似文献   

3.
虎杖现代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荣 《光明中医》2008,23(3):397-398
虎杖为蓼科蓼属多年草本植物,别名苦杖、阴阳莲等。《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苦味性寒,归肝、肺、胆经,具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活血散淤、通络止痛等作用。《中药大辞典》谓其“祛风、利湿、破瘀、通经”。《贵州民间方药集》载其能“祛风湿、发表散寒、散瘀血”。《名医别录》载虎杖“主通利月水,破留血徵结。”《丹溪治法心要》治疗烫火疮,以虎杖为末,水调敷。  相似文献   

4.
马蜂窝,中医称其为蜂房。蜂房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日本长脚胡蜂或异腹胡蜂的巢。全国均有,南方尤多,秋冬二季采集。晒干或略蒸,除去死蜂、死蛹,晒干。生用或炒用。有攻毒杀虫、祛风止痛之效。历代医家对其功用多有精辟的见解。《神农本草经》:“主惊痫瘼癜、寒热邪气、癫疾、肠痔。”《名医别录》云其“疗蜂毒、毒肿”。《日华子本草》曰:“治乳痈、恶疮,煎水漱牙齿痛、痢疾。”《本草纲目》曰:“露蜂房外科齿科及它病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兼杀虫之功耳。”《本草汇言》解其能“驱风攻毒,散疔肿恶毒”。[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基于“脾主肌肉”理论,细心品读《疡科纲要》后在其基础上创新性提出从“毒、热、瘀、虚”来治疗肾病下肢疮疡疾病的学术思想。肾病下肢疮疡病与毒、热、瘀、脾虚关系密切,脾虚是致病之本,久病及肾,毒热瘀是致病之标,三者相互影响,始终贯穿疾病,伏毒不解,变化多端。治疗肾病下肢疮疡疾患无外乎从“毒、热、瘀”三邪的干扰破坏,及其内在“虚”所致正气不足、脾不生肌来论治,治疗上,固护脾肾是关键大法,同时注重清热解毒、利湿活血之法以防疾病传变。故治疗应分清虚实,正邪病因,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来临证论治,方可起到有的放矢,效如桴鼓之验,并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6.
冬瓜,产於夏季。汉末《名医别录》记载:“冬瓜味甘,微寒.”清代医家王士雄着《随息居饮食谱》也记载:“冬瓜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癣行水,治胀满,泻痢霍乱,解鱼,酒等毒.”梁代陶弘景(公元452年-536年)《名医别录》说:“冬瓜利小便,治腹水肿胀。”冬瓜具有利水化湿,治肿胀、消热毒、利小便的作用。民间谚语:“冬瓜入户,不进药铺”.现代药理学研究:冬瓜富含糖类、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闫承彬 《中医杂志》2007,48(8):763-764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此药临床应用甚广,正如《本经疏注》曰:“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蒲黄一味,《本经》和《药性本草》谓其“利小便”、“利水道”,《金匮要略》用于“小便不利”(蒲灭散)和“厥而皮永者”外,历来都认为蒲黄行血、止血、消瘀功效良好,广泛应用于多种血证,恒少他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179条曰:“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又247条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相似文献   

10.
RP-HPLC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苷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洪福  陈万生  张汉明 《中草药》2004,35(7):825-827
虎杖系蓼科蓼属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根茎和根,采挖时间在春秋两季。虎杖异名(《尔雅》),入药始见于《雷公炮制论》,传统上用于瘀诸症,可活血散瘀,祛风通络,清热利湿,解毒。根据《中华本草》记载:虎杖“主治妇女闭经,产后恶露不下,症瘕积聚,跌扑损伤,风湿痹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疮疡肿毒,毒蛇咬伤,火烫伤”。虎杖根和根茎含游离蒽醌及蒽醌苷,还含有芪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中桂枝与茯苓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方剂中用获警或用桂枝的方剂颇多,可见两药的重要性,所载205首方剂中桂校茯苓配伍应用的方剂共10首,笔者仅对其配伍应用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的根部,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本经》曰:主胸胁逆气,忧想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日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药性论》曰:“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瘦疾单,治小儿惊痛,疗心腹胀满,妇人热淋。”《药品化义》曰;“换等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  相似文献   

12.
1、秦汉至唐宋以“非升”立论,对升麻功效的认识以清热解毒为主。《神农本草经》将升麻列为中品,能“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说明当时升麻作为清解温热毒邪之药而应用,并未提出其升举阳气之功。同时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与《神农本草经》的认识一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仍以清热解毒为主,临床应用方面,既有内服,亦有外用。宋代,由升麻所组方剂更为丰富,所治病证亦较广泛,但升麻的方中发挥的功效总以清热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13.
虎杖的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性味苦寒,微甘,辛,平。入肝、胆、肺经。苦寒则能清热利湿,但不甚苦,而不致败胃伤中,既入气分,又可入血分,兼有清气凉血活血之长,能利小便,可以通腑,具疏通之性,导湿热痰火下趋,则对外邪与痰、热、瘀,皆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治疗湿温病的重要理论.从《内经》及《伤寒杂病论》对"通阳"论述的角度理解叶天士利小便通阳法的含义,分析其利小便的意义有四:其一,湿热分消,利湿化郁;其二,通利膀胱,邪从下出;其三,因势利导,湿祛热随;其四,津液流通,阳气得动.从邪气在三焦的不同部位,结合《临证指南医案》探析叶天士临证思路及遣方用药,擅用淡渗利湿之品配伍开宣肺气、健运脾胃、助肾及膀胱气化的药物来实现利小便以通周身之阳气.在寒湿、湿热、湿毒等邪气所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中均有利小便通阳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水蛭俗称蚂蟥,味苦咸,性平,有小毒,入肝、膀胱二经。《本经》谓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癜积聚,无子,利水道”。近代名医张锡纯则谓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且其色黑下趋,又善破冲任之瘀,盖其破瘀血者乃此物之良能,非其性之猛烈也”。又曰:“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惟水蛭味咸专人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而瘀血默消于无形,真良药也。”近5年来,我用水蛭治疗妇科多种疾病属血瘀者,疗效颇佳,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癃闭系指小便排出困难、淋沥点滴,甚至完全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的病证。多由湿热蕴结,肺热气里,中气不足,肾气亏虚,肝气郁结.尿路阻塞所致。《索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跳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索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脱不利为您,不约为遗溺。”明确指出了摸闭与膀眈气化不利密切相关,然而造成膀脱气化不利有多方面因素。笔者就近年来诊治危闭病人之体会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道。1.清湿热,利小便《诸病源候论刊。使病诸侯》曰;“小便不通,由膀眈与肾棋有热故也。”患者常因饮酒及食辛辣之品,脾胃…  相似文献   

18.
在《伤寒论》六经病证的辨治中,当某些疾病的病机与脉证不相一致时,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常采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反治法,以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之。笔者观结合《伤寒论》有关条文,就其反治法的应用浅谈如次:1热因热用用于阴寒内盛、虚阳外浮,或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之真寒假热证。如317条曰:“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癌,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又如388条云:“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鸭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阴养胃补肾、除痨热骨蒸、消水肿、治热痢、止咳化痰的作用。民间说鸭是痨病(肺结核)患者的“圣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鸭肉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的功能。《滇南本草》亦载:“老鸭同猪蹄煮食,补气而肥体”,身虚瘦弱者食之有益。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乃仲景方 ,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综观五苓散的主治 ,大概不外乎外有表证 ,内停水湿 ,症见头痛发热 ,烦渴 ,渴欲饮水但水入即吐 ,小便不利 ,霍乱吐利 ,心下痞 ,脐下动悸 ,吐涎沫而头眩等。而五苓散的功用 ,亦不外乎外解内利 ,即发汗与利小便共施 ,淡渗与气化共行 ,如《医方考》曰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 ,虽有或润或燥之殊 ,然其为淡则一也 ,故均足以利水。桂枝辛热 ,辛热则能化气。”《医宗金鉴》曰 :“五苓散辛甘淡渗之品 ,外解内利 ,多服暖水 ,令其汗出尿通 ,表里两解矣。”后世所论 ,多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 ,如《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