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上见到阳虚阴盛,“满身纯阴”之证,由于证候单纯.从阴阳“实据”、“真机”着眼,辨识并不困难。关键是阳虚之证有很多变化,“往往多有与外感阳症同形,人多忽略”,或者“以为阴虚火旺”之证,容易惑人。郑钦安重视并归纳了阳虚引起的阴盛逼阳的变证,即真气上浮和虚阳外越两种证情,此即阴证第二层次。这是郑氏学术思想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毕生研究火神派的唐步祺先生评日:“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当系指此而言。本节主要探讨阴盛格阳中最常见的真气上浮或称虚火上冲的辨识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详辨阴证,多有创见”一节中,论述了郑钦安对于阴证三候的全面认识,尤其是他对阴盛格阳(含真气上浮与虚阳外越)与阳虚欲脱所产生的种种假热之症,能够辨伪存真,识破假象,是其学术经验中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郑氏所识别的假热之症与其它种种假象,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们都是在全身“阴象”、“阴色”的基础上,在重重阴霾中产生的局部假热之症,如头面五官诸般红肿热痛之疾和周身发热、发斑、肿块等症,这些假热之症郑钦安称之为“阴火”。在辨认病证时,他曾说过:“不必细分,总在阴火阳火判之…  相似文献   

3.
二、阴盛格阳証 (一)临末症状: (1)临床主要症状: 按少阴病阴盛格阳証,与少阴病阳虚厥逆証,同为少阴寒化、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的症侯,不过阴盛格阳证的病势較之阳虚厥逆証更为严重。因而关于阴盛格阳証的阴寒方面症状,其临床上見症悉如阳虚厥逆証,詳細症状参看上述阳虛厥逆証临床症状簡表。但由于阴盛格阳証的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至极,所以它不仅俱有下利清谷、呕吐厥逆等阳虚厥逆症状,而且又因为其里寒太甚,阳气被阴寒所格,所以同时还表现有“身热不恶寒、面紅目赤”等假热症  相似文献   

4.
详辨阴证创见深刻(3)--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钦安揭示的阳虚衍化而出现的变证中,阴盛格阳是阳虚第二层次,含真气上浮和真气外浮两种情况,这二者的病机都是一个,即“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血上僭外越”,“此症(指真气外浮)又与上热下寒同,但上下内外稍异耳。病形虽异,总归一元。”故郑钦安在论述时,二者常常混同并谈。究竟说来,二者毕竟有“上僭外越”之不同,不仅在部位而且在症状方面均有所不同。真气上浮是格阳于上.又称“虚阳上越”,“虚火上冲”,  相似文献   

5.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湿胜则阳微"论阳虚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虚质是一种基本的中医体质类型,它是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方面的固有特质。古代医家常将阳虚质称为“阳虚之体”、“阳气素虚”、“阳气素弱”、“阳虚之质”、“阴脏人”、“阴盛阳虚之质”、“阳虚禀质”、“素体阳虚”、“阳气素不强”、“阴盛之体”、“阳  相似文献   

7.
"戴阳"辨析     
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专业术语的规范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目前中医界对戴阳的认识,尚无确切的定义。如《中华医学大辞典》认为戴阳是“阳气上越而面赤也。《中医大辞典》则认为戴阳有两个含义:“戴阳,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参之阴盛格阳条。亦可由阳气怫郁在表所致”。七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把戴阳等同于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并把戴阳当作一个具体的证候:“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相似文献   

8.
引火归原法意在引火下潜,阳归肾宅,其"原"是指阳气所在之处,主要为命门肾宅;其"火"可以是阴不涵阳之火,也可是虚阳上浮之火,还可是阴寒内盛,迫阳外越之火.临床应用需明辨证型,分清阴虚、阳虚或阴盛格阳,对应施治,并掌握所用药物的味数及用量,方能得效.临床应用可分以下3种情况.  相似文献   

9.
傅文录 《河南中医》2012,32(6):689-693
郑钦安指出阴火产生的本质就是肾中之虚阳向上或向外飞越,阴盛而虚阳外越,导致阴火上潮,阴火上潮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午后发热和手脚大热.此发热为阳虚虚阳外越之发热,不可按外感阳证发热治之,须抓住“舌青,欲饮极热者”等一系列阴证之实据来判断.认准阴证阳虚后,以扶阳抑阴为治疗大法.郑钦安以四逆汤扶阳为本,以封髓丹引火归元,以附子甘草汤、附子理中汤或桂附理中汤补土伏火.  相似文献   

10.
《新中医》1983,(11)
第五节太阳变证(续)伤寒部分七、肾阳虚证(一)阳虚烦躁证即干姜附子汤证。其病机是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虚阳躁扰。主要表现是:有阳衰阴盛各症;其中突出的一症,昼日烦躁不安,入夜则精神疲惫,似睡非睡。身无大热,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阳衰阴盛,昼日阳旺,虚阳尚能与阴寒抗争,故昼  相似文献   

11.
张云鹏主任医师归纳了附子的临床主要指征、参考指征、适应证和慎用证。将附子临床应用的纲要总结为:附子可应用于阳虚水泛、阳气虚衰、心肾阳虚、水饮凌心、脾肾阳虚、肾阳亏虚、寒胜痛痹、阴竭阳脱、寒凝阳衰、心阳虚衰和肾虚寒凝11个证候,即阳虚、阴盛、水泛、寒凝4个领域,涉及脏腑以心肾脾三脏功能虚衰为标志。还介绍了应用附子的辨证配伍方案,附医案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正>4阳虚欲脱当识危候在“阴证三候”中.阳虚欲脱是阴证第三层次,也是最危重的病候。郑钦安在其著作中论及此证的条目达80余处。其善用姜附、四逆、白通等辛热之剂,大多是应对阳虚欲脱之候,所以他对此证的辨治无疑积累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归纳郑氏对阳虚欲脱的辨认经验,仍旧是以“阴阳辨诀”为基础,以阴象阴色为辨认依据。在此前提下,按照郑氏论述,通  相似文献   

13.
郑钦安"阴盛格阳"论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文录 《中医杂志》2007,48(8):677-679
清代名医郑钦安对阴盛格阳之病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认为真气在下,但无时而不发于上,故当"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时,而致阴盛格阳之病证。因此,在辨证中他擅于抓住阳虚病证的本质,在治疗上针对阳虚上、中、下之不同,分别采用扶阳药物治疗,善用四逆汤类方,被誉为"火神派"的创始人,其扶阳气的学术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临床中的诸多疑难杂病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正纪云西教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教授,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从医二十余载,学验俱丰,尊崇郑钦安之学术思想并常以此指导临床治疗。纪教授常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阳虚阴盛、虚阳上浮所致疾病,疗效良好,现介绍其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肾阳虚“寒火”证的辨证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提出了肾阳虚 ,阴盛格阳可形成“寒火”证。“寒火”的本质为“真寒假热”。“寒火”形成的病机为虚阳外浮、虚阳上越及阴寒下结。对“寒火”的临床表现进行证候分析 ,并对舌象脉象作出鉴别诊断 ,介绍了温肾散寒法治疗“寒火”证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刘金星 《新中医》2020,52(24):202-203
正文: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部分为实热证,也有少部分为阳虚阴盛、阴盛格阳的虚热证,此种阴盛格阳型发热较难辨证。临床上有患者发热时间有特定规律,下午及夜间发热,上午不发热,属阴盛格阳类型,用四逆汤治疗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天梅  万海同  张卫华 《中医杂志》2012,53(12):1060-1061
老年人肾阳渐衰,下焦阴盛,虚阳(相火)上浮,易患顽固性失眠.治当补益肾阳,纳气归肾,引火归原.针对阳虚阴盛,虚阳浮越,不能摄纳群阴的失眠,从阴阳平衡人手,扶阳补肾,运用潜阳丹加减治疗老年人顽固性失眠能起捷效.  相似文献   

18.
阴盛格阳证系由阳气过衰、阴气过盛,逼迫衰弱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阳虚是其本质。笔者临证治验阴盛格阳证两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补土伏火理论是清代名医郑钦安所提出,认为元阴元阳乃辨证之本,主张阳主阴从,强调阳气对疾病辨证及治疗的重要性。便秘的病机由于气血亏虚,气虚责之阳气亏虚,血虚责之虚阳上浮,临证可从温阳及潜阳两方面论治。补土伏火理论内涵有二:一是补中土温真阳,二是补中土潜浮阳。本文提出可用补土伏火法指导针刺治疗便秘,并介绍补土伏火相关的理论依据,旨在提高中医诊疗便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冠心病本虚标实证型分布特征及其与病程、年龄的关系。方法:选择91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分析其病程、年龄等资料。结果:本虚证集中分布为气阴两虚、气虚、阳气两虚、阳虚4证,其糖尿病平均病程按气阴两虚、气虚、阳气两虚、阳虚的排序递增,平均年龄按气虚、阳气两虚、阳虚的排序递增,阳虚组较其余3组差异显著(P≤0.05)。标实证集中分布为寒凝、痰浊、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浊血瘀6证,各证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糖尿病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且随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由气虚向阳虚发展;标实以痰浊、血瘀为主,且贯穿疾病始末。提示临床治疗应益气温阳以扶正,活瘀化痰以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