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2 脉压升高的病理生理 有关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的判断,都是以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升高水平作为依据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脉压增大也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脉压的高低主要受左心室射血、大动脉的僵硬度、早期脉搏波的反射以及心率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动脉顺应性减退35%,可使收缩压升高25%,舒张压下降12%,从而导致脉压增大。 相似文献
2.
收缩压和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收缩压和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2 95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脑卒中时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在年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上的差别。结果 :脑出血组的收缩压及脉压比脑梗死组高 ,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年龄、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收缩压升高 ,脉压增大可作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出血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3 收缩压及脉压增高对靶器官的 损害 3.1左心室肥厚: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 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 是左室壁为平衡动脉血压的升高而发生的适 应性改变过程。多种血液动力学和非血液动 力学因素参与了LVH的形成,前者主要是 压力负荷和容量负荷,后者包括遗传因素、 交感神经张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 性、肥胖以及血液黏稠度等。无论对于总死 亡率还是对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经由超声心动图诊断的LVH都是一个 很强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Benetos等对12 721例血压正常者和 7324例高血压患者随访19.2年发现,脉压 水平升高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Khattar等纵向研究了732名高血压病患者 (平均随访9.4±3.4年),发现24h平均脉压 是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相关性最强的血液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一种能够更客观地评测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的方法。方法收集我科住院的53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试验组,计算其心脏的每搏排出量(SV)与脉压(PP)的比值,并与对照组比较;根据SV/PP值,由高到低把试验组分成4个观察组,比较4组患者的年龄和脉压(PP);根据血压控制良好与否把试验组分成2个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SV/PP值。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的SV/PP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2)试验组中不同SV/PP值的患者年龄和PP值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3)高血压控制组和未控制组患者SV/PP值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用SV/PP值评测血管弹性,有数理公式支持,临床实验结果也符合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发病规律,它比PP能更好地反映血管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改变的关系。方法:对高血压宽脉压组75例,高血压正常脉压组63例和正常血压脉压组(对照组)40例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参数进行分析。结果:①高血压宽脉压组与正常脉压组、对照组比较,SDNN、SDANN、SDNNI、rMSSD、PNN50降低,LF、HF也降低,LF/HF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高血压正常脉压组与对照组比较。SDNN、SDANN、SDNNf、rMSSD、PNN50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高血压宽脉压组与高血压正常脉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均有损害,但高血压宽脉压组损害更明显。表明高血压患者脉压宽窄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动脉顺应性是血液动力学调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反映了血管结构与功能方面变化的特征。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临床上越来越被重视。本文是从弹性腔理论所建立的流体力学数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动脉顺应性与每搏心输出量与脉压比值(SV/PP)之间相关性,简单介绍了推导过程及用83例正常人的实测参数论证了它们之间密切线性相关,同时把这一结果应用于123例高血压病与实测资料相比亦是非常接近的,文章讨论了动脉顺应性、心输出量、脉压三者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脉压在高血压患者中各年龄组间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用我院住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男性患者263例,将患者分为≤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组;并根据1999年WHO/ISH及我国高血压指南最新诊断分层标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和极高危组;监测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分析脉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及与血压昼夜节律和高血压各分层组间的关系。结果:(1)≤39岁组与40-49岁、50-59岁、60-69岁组比较脉压无显著性差异;≥70岁组脉压高于其他年龄组,随着年龄的增大,脉压逐渐增大。(2)同样间日间与夜间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杓型与非杓型血压组脉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非杓型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加所占血压形态比例逐渐增加。(5)高危与极高危高血压者脉压均高于低危和中危组高血压者脐压。结论: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顺应性减低及动脉硬化的一个标志,其与血压昼夜节律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脐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监测对评估高血压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 2 4h动态脉压 (2 4hpp)与左心室肥厚 (LVH)的相关关系。方法 测定 5 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 (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 2 4hpp≥ 60mmHg者 2 8例为A组 ,2 4hpp <60mmHg为B组。结果 A、B两组LVH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1) ,左心室重量指数 (LVMI)与 2 4hpp、2 4h平均收缩压 (2 4hSBP)呈密切正相关。结论 2 4h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氯沙坦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及脉压的作用.方法收缩压≥160mmHg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前6周每天口服氯沙坦50 mg、后6周每天口服氯沙坦50 mg加双氢克尿噻12.5 mg,随访观察血压和脉压变化.结果用氯沙坦6周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分别下降(20.7±4.2)mmHg、(5.2±1.7)mmHg、(15.4±4.7)mmHg,用氯沙坦加双克6周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分别下降(35.0±5.8)mmHg、(7.3±2.9)mmHg、(26.4±7.2)mmHg,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氯沙坦,尤其联合小剂量双克后对老年人升高的收缩压及脉压有显著的选择降压作用,特别适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人.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动脉压及静息心率与危险分层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分层与平均动脉压及静息心率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不同危险层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其平均动脉压及静息心率不同,危险层次越高患者其平均动脉压及静息心率越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平均动脉压及静息心率与其危险层次有关,平均动脉压和静息心率对高血压患者危险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和氨氯地平联合用药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脉压(PP)的影响。方法58例老年ISH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用氨氯地平(5mg/d),治疗组30例用氨氯地平(5mg/d)加辛伐他汀(10mg/d),观察12周,每两周随访血压1次并记录。结果在治疗12周时,对照组PP从治疗前(72.1±9.5)mmHg降至(63.8±7.7)mmHg;治疗组PP从治疗前(71.3±8.2)mmHg降至(58.9±6.1)mmHg。治疗前后两组PP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和氨氯地平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老年ISH患者的PP。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应用诊所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374例高血压病患者。发现其收缩压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及A/E比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及0.01);舒张压与心输出量(CO)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舒张功能指标无相关关系。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舒张期高血压组(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众多因素以后,收缩压与A/E比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舒张压与年龄、CO呈明显负相关(P均<0.01)。结果提示: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主要影响左室舒张功能,舒张压主要影响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EH)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高血压病(EH)与20例血压正常者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杓型与非杓型)比较。结果:正常人24h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正常,血压负荷为0。EH组平均血压水平及血压负荷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组血压变异均在正常范围。血压变异正常人组与EH异常组比较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全部为杓型,EH组非杓型占55%(P<0.01)。结论:高血压病血压负荷增高,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明显增高。了解高血压病血波动及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24h的动态血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中老年人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38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性鼻出血组患者日间SBP、DBP与夜间SBP、DBP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夜间血压升高者显著高于夜间血压正常者(P〈0.01)。夜间血压升高者发生鼻出血次数显著高于夜间血压正常者(P〈0.01)。结论对中老年人高血压并鼻出血的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很有必要,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鼻出血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老年高血压异常夜间血压下降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持续老年高血压病人夜间收缩压下降杓类型对心脑损伤影响.方法应用ABPM检测105例病人,以夜间收缩压下降再分类下降≥20%定义ED,≥10%而<20%为D,≥0%而<10% 为ND,<0%为RD.结果 ED10例(9.52%),D31例(29.52%),ND44例(41.90%),RD20例(19.04%).四组脑梗死(包括腔隙性梗死)发生率分别为60.00%,22.38%,43.18%和55.00%.左室肥厚和CHD发生率,RD组远较其它组高.结论夜间收缩压下降类型对脑卒中,左室肥厚和冠心病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臂间收缩压差(IASBPD)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这一关系可能由动脉硬化介导。目的 探讨IASBPD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6 83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IASBPD将患者分为三组,以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数值为动脉硬化判定标准,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IASBPD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亚组分析,探讨各影响因素和其交互作用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 根据IASBPD将患者分为IASBPD<5 mm Hg(n=4 248)、5 mm Hg≤IASBPD<10 mm Hg(n=1 806)和IASBPD≥10 mm Hg(n=780)三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位baPWV为1 572(1 392,1 702)cm/s,按照baPWV>1 800 cm/s的标准,动脉硬化患者共1 043例(15.26%)。多元线性回归分结果析显示,IASBPD是臂踝脉搏波速度(b...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