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利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定量评价经额入路显露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根据尸头CT和MRI影像数据,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分别选择颅盖和颅底标识点连成三角形模拟手术骨窗和海绵窦不同显露术野(三角面A、B、c)。结果不同术野三角形面积比较,B面术野最大(均P=0.000),但是到达术野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的体积A、B、C三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到达海绵窦前所需磨除前床突和显露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体积,分别大于经B面和经A面术野(均P=0.000);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磨除前床突的体积,以及显露脑神经和颈内动脉的体积分别大于经c面和A面术野(均P=0.000);经A面术野与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显露垂体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不显露垂体。结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经额显露海绵窦显微手术人路具有快捷、直观、量化、可重复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分叉区动脉瘤位置深,术野狭窄,兼有丘脑穿支动脉及颅神经穿行其间,故在该区域手术极具挑战性。术野的充分显露较困难,是造成此类手术困难的主要原因。颞前经海绵窦入路通过磨除前床突,移动颈内动脉(ICA),切开海绵窦顶壁并松解动眼神经,磨除部分后床突及鞍背及上斜坡的骨质,扩大了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提供了一个到达基底动脉分叉区的安全、有效的手术通道。因此,值得广大神经外科医生掌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手术中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标本上模拟经眶颧-海绵窦入路,观察磨除前、后床突后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前床突下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结论在经眶颧-海绵窦入路手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虚拟现实解剖模型中量化比较经颞下入路与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尖部的显微解剖学特征。方法利用15例(30侧)尸头CT和MRI影像构建岩尖部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上分别选取颞骨颧突根部上缘和乳突尖部为经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记点,颅底上选择岩尖部为显露标记点,以开颅和显露标记点连线为轴线作圆柱模拟经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颞下入路手术路径经过颅中窝底和颞叶到达岩尖部,磨开岩骨后显露内耳道、面神经和迷路,向前显露三叉神经、岩上窦和海绵窦。经乙状窦前入路经乳突磨除岩骨,经面神经垂直段向深部依次显露颈静脉球、后组脑神经、听骨链、迷路和颈内动脉,路径到达内耳道时显露小脑前下动脉和面听神经复合体,到达岩尖部时包含小脑上动脉、岩上窦、岩下窦、海绵窦、三叉神经和部分颞叶。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中骨性结构、面听神经复合体、迷路和静脉体积均大于经颞下入路(P=0.000),颞叶、三叉神经和听骨链体积均小于经颞下入路(P=0.000)。经乙状窦前入路中包含后组脑神经体积为(32.38±2.86)mm~3、包含颅底动脉体积为(262.74±16.93)mm~3,经颞下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经乙状窦前入路对岩骨周围和岩骨内结构的显露范围多于经颞下入路,对重要结构保护较好;经颞下入路经过颞叶到达岩尖部,适用于治疗累及岩骨并将颞叶向上推挤的颅中窝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眶颧-海绵窦入路增加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方法。方法在10例标本上模拟了经眶颧-海绵窦入路,同时增加磨除前后床突,观察对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改善情况。结果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间隙为床突间隙,存在于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间的膜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膜。(沿此膜即可进入海绵窦,磨除后床突后,暴露鞍背、上斜坡,即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单纯眶颧入路显露基底动脉的长度(5.66±1.07mm),视角(前后方向48.6±5.1°,上下方向51.9±5.5°);附加磨除前后床突后显露基底动脉的长度(7.68±1.12mm),视角(前后方向56.5±5.7°,上下方向61.9±6.0°)。结论经眶颧-海绵窦入路中磨除前床突和后床突,可显著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6.
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对前床突及床突间隙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前床突及床突间隙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 床突间隙是磨除前床突后人为形成的锥形腔隙,其容积与前床突及周围组织结构的构成、范围和边缘的大小有关,并影响经该处的显微手术操作。通过它可显露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前升部、前曲部和眼动脉的起点。术中磨除前床突及视柱,应注意其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构成。颈内动脉出海绵窦处的远、近环均存在颈内动脉穴。远环硬膜囊内是蛛网膜,而近环内是海绵窦静脉丛。结论 通过床突间隙拓展海绵窦-眶尖区手术入路,为利用颅底间隙进行入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Knosp分级和海绵窦分区对评价垂体瘤侵袭性和指导经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75例患者(Knosp分级3级44例、4级31例)均源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住院行经鼻内镜手术的垂体瘤病例。术前通过鞍区冠状位MRI计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至前床突上段血管中点连线距离与肿瘤向鞍旁侵袭最远点至该连线垂直距离的比值(比值R)以判断Knosp分级3级垂体瘤的侵袭程度,然后根据内镜下海绵窦分区和海绵窦内侧壁是否受累将侵入不同海绵窦间隙的Knosp分级3级垂体瘤进一步分为3A级(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和3B级,从而制定手术方案。结果 Knosp分级3A级垂体瘤患者共36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12例(主要侵入海绵窦后上间隙,影响动眼神经)、非侵袭生长24例(肿瘤推挤海绵窦内侧壁但未侵入,呈假侵袭),侵袭组比值R小于非侵袭组(1.28±0.18对1.74±0.27;t=5.275,P=0.000)。Knosp分级3A级患者中比值R≤1.59(中位值)者17例、1.59者19例,前者肿瘤侵袭性高于后者(12/17对0/19;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7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率72%(54/75),Knosp分级3级达84.09%(37/44)、4级为54.84%(17/31)。术后平均随访(14.84±5.6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术前通过鞍区冠状位MRI计算比值R,有助于评价Knosp分级3A级垂体瘤侵袭程度,结合术中内镜下海绵窦分区,对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海绵窦MRI影像解剖学特点,对颈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实施MRI三维重建。方法对25例海绵窦正常者,分别进行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和动态增强扫描,采用eFilm软件对MRI影像资料进行研究;在海绵窦MRI解剖结构辨别的基础上,采用StealthStation导航系统三维重建软件,对2例病人的颈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进行三维重建。结果①动态增强扫描中期对海绵窦的结构显示最佳。②海绵窦外侧壁脑神经在冠状位上有良好的显示。③采用eFilm软件的测量结果:海绵窦段颈内动脉间距离为(16.6±4.3)mm,床突上段颈内动脉间距离为(13.8±3.3)mm,颈内动脉与垂体的距离为(2.9±0.9)mm,垂体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分别为(4.8±1.9)mm、(15.8±5.7)mm、(9.6±2.8)mm。④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可成功实施对颈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的三维重建。结论海绵窦MRI解剖学研究与三维重建对指导海绵窦区影像学诊断和海绵窦区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床突间隙 (CS)是术中磨除前床突 (ACP)后人为制造的一六面体手术操作空间 ,位于蝶骨小翼后侧 ,海绵窦前方 ,蝶骨体和视神经外侧 ,下缘是经中颅窝到眶上裂的III、IV、V1、VI等颅神经 ,并毗邻颈内动脉、眼动脉、下丘脑、垂体等重要结构。随着颅底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工具的发展 ,途经和涉及该区域的手术日益增多。基于该部位结构具有高度个体化的特点 ,进一步了解CS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关系对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垂体窝及其毗邻结构手术相关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神经外科提供鞍区,尤其是垂体窝边界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参数与观察研究。方法用20例汉族成人尸头湿标本、漂白干颅骨15例进行精确显微解剖测量、观察及拍照。结果两前床突间距为(25.2±0.58)mm(20.3~30.0mm);前后床突间距(12.5±1.21)mm(8.1~17.5mm);两后床突间距(12.8±0.87)mm(8.0~17.0mm)。颈内动脉内侧缘与垂体外侧缘间距为(3.8±1.25)mm(2.3~7.1mm)。海绵窦内侧壁为垂体硬膜囊袋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约有20%的垂体侧面向其外侧的海绵窦膨出。结论该显微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垂体区的重要解剖参数及其重要毗邻间隙与结构,为临床鞍区肿瘤、尤其是垂体瘤及海绵窦肿瘤的术前诊断、入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判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位于硬膜下或海绵窦内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病例的手术前后3D-CTA资料并与手术中动脉瘤探查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该组病人共有颅内动脉瘤44个,其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共计32个:24个动脉瘤术中证实位于硬膜下,8个位于海绵窦内。将手术观察的结果与3 D-CTA图像对比发现,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在3 D-CTA图像上正好标示颈内动脉床突段硬膜环的近侧环水平,24个颈内动脉硬膜下动脉瘤在该连线上方,8个海绵窦内动脉瘤在该连线下方。结论 3D-CTA图像前床突下缘与鞍结节的虚拟连线可以标示近侧硬膜环水平,能清晰界定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与海绵窦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系统在海绵窦手术量化比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例尸头行CT 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选取颅盖和颅底骨性标识点连线形成空间框架,模拟经外上、外下两个方向入路,测量解剖结构体积和手术窗口面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中成功模拟手术入路,操作空间中可清楚显示解剖结构,成功测量脑组织、脑神经、颈内动脉等体积和手术窗口面积数据并进行比较.结论 虚拟现实解剖模型模拟海绵窦手术入路清晰逼真,相关体积和面积数据测量有助于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virtual reality system in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for cavernous sinus surgical approach.Method Image data of CT and MRI scan performed in five adult cadaver heads was inputted into the Destroscope virtual reality system to build 3-D model of cavernous sinus.Surgical approaches for cavernous sinus from superolateral and inferolateral directions were simulated respectively in virtual reality system by lining landmark points selected on the calvaria and skull base to form special framework.Then,the two approach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measured for volume of anatomic structures and area of surgical entry.Results Images of anatomic structures related to cavernous sinus were displayed well in the operative space simulated successfully by the virtual reality system.The data measuring of volume for brain tissue, cranial nerves,intracavernous artery and area for operative entry was obtained and compared successfully.Conclusions Surgical approaches for cavernous sinus can be simulated in the virtual reality system with high fidelity.Data of correlative volume and area measuring is helpful for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运动皮质区脑膜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动功能区脑膜瘤患者30例,术前行头颅CT和MRI检查,将图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系统进行重建、融合和提取等处理,再进行观察、测量和手术模拟等操作,在术前获得肿瘤与皮质和血管相互关系的信息,以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在显微镜下分离非功能区一侧肿瘤包膜,阻断部分血供,显露肿瘤,行瘤内分块切除,然后在显微镜下将肿瘤切除。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实现术前三维立体虚拟现实影像重建;术前计划对病灶及局部解剖学特征的判断与术中实际情况吻合。结论:术前模拟手术过程,有助于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和避免术中损伤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和脑功能区皮质,对预防术后脑水肿和保护运动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肿瘤能否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5例前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翼点入路84例,改良翼点入路46例,眶颧入路15例。通过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因素。通过临床随访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4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Ⅲ级)98例(67.6%),肿瘤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或单纯减压(Simpson Ⅴ级)47例(32.4%)。121例患者获随访,随汸时间为1~24(7.6±5.2)年术前视力下降的62例患者中,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32例(51.6%),无变化25例(40.3%),下降5例(8.1%)。随访期间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3.8%(3/78),未全切除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比率为23.3%(10/4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最大径、肿瘤对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侵袭程度及术前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21,95%CI:1.05~10.39,P<0.01)、肿瘤对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7.25,95%CI:2.35~21.64,P<0.01)为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3 cm及肿瘤未完全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分别为74.8%(89/119)和82.8%(72/87)。结论对于前床突脑膜瘤,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且复发率低。最大径<3 cm以及仅部分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前床突脑膜瘤更易获得全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累及眶尖的海绵窦肿瘤手术方法及相关解剖。方法22例全部采用额颞弧形切口,翼点人路。当肿瘤位于视神经外侧或海绵窦外侧壁时,选择颞部偏大的切口。取下骨瓣,磨除蝶骨嵴,剪开硬膜,分开外侧裂。依据肿瘤的位置用微钻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上壁。选择肿瘤突出部位切开海绵窦外侧壁或眶筋膜,分块切除肿瘤。结果22例肿瘤中,17例全切,3例近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1例活检。结论详细了解海绵窦和眶尖肿瘤的外科解剖是达到其外科切除的良好结果所必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Dextroscope在颅底肿瘤个体化手术人路设计及术中对脑血管保护作用.方法 64例颅底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32例.实验组术前使用Dextrescope系统设计手术,对照组不使用该系统.记录手术切除肿瘤程度,比较两组手术后脑血管损伤并发症,以及术后KPs评分.结果 手术全切率:实验组83%,对照组77%;血管损伤并发症:实验组3例,对照组为7例(P<0.05);KPS评分:实验组91.75±8.1,对照组85.6±9.4(P<0.05).结论 利用Dextroscope进行颅底肿瘤术前计划,有助于个体化手术入路设计,有利于减少手术中脑血管的损伤,改善手术后K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