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痼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痼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I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痼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斌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1):523-525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在手术中实时了解神经功能完整性,鉴别神经结构和非神经结构,帮助术者减少医源性神经损伤和手术并发症,已逐渐成为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圆锥马尾区手术易造成病人下肢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本文就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圆锥马尾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术中超声在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术中超声具有简便、实时、经济、安全的优点,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术中超声已经应用于实时定位诊断胶质瘤,判断胶质瘤残余,控制胶质瘤切除范围及与神经导航融合以判断和纠正病灶移位等,其有助于实时指导手术进程,提高手术的精确性。本文即对术中超声在胶质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738例功能区胶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8例在全麻下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130例在唤醒麻醉下行运动和或语言功能定位。所有病例术后近期运动障碍发生率为11.7%,远期为3.8%;语言区胶质瘤术后近期的失语率为28.8%,远期为4.1%。术中MRI辅助下进行电生理监测347例,全切率为89.3%。全麻下3.6%的患者术中出现癫痫大发作;唤醒麻醉下2.3%的患者出现一侧肢体或嘴角抽搐,仅1例(0.8%)出现癫痫大发作。结论 根据胶质瘤所在的部位选择适当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助于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患者的功能皮层和皮层下重要功能通路,降低致残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诱发电位监测技术在脑干及其附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技术在脑干及其附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静脉麻醉下脑干及其附近病变手术病人18例,术中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7例,体感诱发电位(SEP)18例,运动诱发电位(MEP)5例。当术中波形发生明显异常时,即通知术者调整或停止操作。结果本组术中诱发电位监测均顺利完成。BAEPⅤ波变化6例,其中波形逐渐恢复5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未恢复1例,术后轻度意识障碍,3d后清醒。SEP波形变化4例,其中手术结束时恢复至基线水平3例,术后未发现异常;未恢复1例,术后病人昏迷。MEP出现变化1例,调整刺激后恢复。结论在脑干及其附近病变手术中应用多种诱发电位技术,可及时、有效地监测并保护脑干功能。 相似文献
6.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运动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运动区(与躯体运动和运动性语言功能密切相关的皮层和皮层下传导通路)病变手术治疗的难点主要集中在术中难以准确定位运动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接电刺激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月接受大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行功能区直接电刺激的1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术中经皮质电刺激4例呈阴性,其余153例分别刺激出运动功能区皮质(139例)、感觉功能区皮质(21例)和语言相关功能区皮质(91例);计数中断阳性区域主要位于左侧中央前回下方、额下回盖部、额下回三角部、额中回后部和额上回后部。术后MRI显示全切除92例(58.60%)、次全切除55例(35.03%)、部分切除10例(6.37%)。术后病理证实:低级别胶质瘤共110例(70.06%),包括星形细胞瘤7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6例和少突星形细胞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47例(29.94%),分别为胶质母细胞瘤19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5例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3例。术后53例(33.76%)出现短暂性肢体运动障碍、39例(24.84%)出现短暂性语言功能障碍,仅4例(2.55%)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皮质电刺激技术是一种可靠无创的脑功能区定位方法,用于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可最大程度并安全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8.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脑电图RAWOD模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图RAWOD模式对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发病7d内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脑电图、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结果47例患者共行脑电图监测70例次,脑电图RAWOD模式的出现率为68.1%;发病24h内的RAWOD模式出现率为76.9%,而CT阳性率为28.6%;脑梗死面积越大RAWOD模式出现率越高。RAWOD模式组GCS高于非RAWOD模式组,NIHSS评分低于非RAWOD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WOD模式组脑疝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非RAWOD模式组(P〈0.05)。结论脑电图显示的RAWOD模式是大面积脑梗死的特殊表现形式,发病早期具有诊断价值,特别在未得到影像学证实时尤为重要;并可作为预后预测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术中监护下神经导航手术切除功能区及深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在神经导航引导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对32例脑功能区及深部病变病人进行正中神经N20、P25和胫后神经P40、N50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护,以及大鱼际肌和胫前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护,以指导手术操作.结果术后MR复查示均达到全切除.24例偏瘫病人中术后症状改善21例,17例癫癎病人中癫癎症状术后消失13例,12例失语病人中术后改善10例.术后未产生新的神经损害症状,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对于提高脑功能区及深部区域病变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脊髓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连续短脉冲头皮电刺激,应用硬膜外电极于脊髓记录18例脊柱脊髓疾病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运动诱发电位.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以手术中首次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作为参照值,8例脊柱侧弯患者施行脊柱矫形手术过程中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均无异常变化;10例行椎管内及脊髓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改变、波幅降低,改变手术方向或经短暂休息后恢复正常.根据JOA评分,手术后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P=0.008;Z=-2.828,P=0.005).结论 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可及时、客观地反映神经功能,有效避免手术中神经损伤及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在监测过程中,头皮电刺激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清晰、稳定,且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术中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相关方法学参数,并探讨其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112侧眼,设为A组)进行F-VEP监测方法学参数研究。将可获得稳定F-VEP波形的参数应用于31例鞍区肿瘤患者(62侧眼,设为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静脉麻醉下行肿瘤切除术,并在术中行F-VEP监测,比较不同导联、不同刺激频率(0.7~1.2 Hz)下所获取F-VEP的波幅。结果A组中,在所有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N75-P100峰间值(A1)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0.7~1.0 Hz刺激频率下,O2-Fz或Oz-Fz导联的P100-N145峰间值(A2)均高于O1-Fz导联(均P<0.05);在任一导联中,0.7~1.2 Hz范围内各刺激频率下产生的F-VEP A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0.7 Hz频率下产生的F-VEP A2均高于其他频率下获得的波幅(均P<0.05)。B组中,61侧眼术中引出稳定的F-VEP波形,引出率为98.4%(61/62)。B组19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无变化,其中13例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较术前无变化,6例患者的视觉功能有所改善。B组12例患者术中的F-VEP波形呈可逆性变化,其中4例术后视觉功能较术前无改变,7例有改善,仅1例视觉功能下降。结论选择合适的电生理刺激参数后,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获得稳定的F-VEP波形;通过在鞍区肿瘤手术中应用F-VEP监测,初步证实术中F-VEP监测结果可用于预测患者的术后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累及运动区的胶质瘤切除术中.利用直接皮质刺激产生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去判断运动传导通路纤维的数量和功能,并分析其变化和术后病人四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累及运动区的胶质瘤病人.术中利用微弱电流直接刺激运动区皮质并记录产生的运动诱发电位,比较肿瘤切除前、中、后MEP的变化,分析肿瘤切除后MEP下降程度和术后3个月四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切瘤后MEP较切瘤前波幅下降50%以上26例,其中出现严重运动功能障碍17例(65.4%).轻度运动功能障碍9例(34.5%);MEP下降50%以下16例,其中出现严重运动功能障碍2例(1.3%),轻度运动功能障碍10例(62.5%).基本正常4例(25.0%)。两组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经Х^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中行直接皮质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可直接反映运动传导纤维的数量和功能,预测术后肢体运动情况。MEP波幅下降50%可作为将发生严重运动功能障碍的临界警戒点.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术中脑电图(EEG)监测和吲哚菁绿(ICG)血管荧光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术中闭塞载瘤动脉时的作用.方法 2008年5月至11月,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中遭遇载瘤动脉闭塞或拟牺牲载瘤动脉,2例只应用了EEG监测,1例只应用了术中ICG脑咀管荧光造影,2例同时应用了EEG监测和术中ICG脑血管荧光造影,对牺牲载瘤动脉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1例术中EEG监测提示脑侧枝循环不良者行脑血管重建;1例闭塞载瘤动脉者,术中ICG脑血管造影提示侧枝循环不良,术后出现了脑缺血并发症;3例EEG监测和(或)ICG脑血管荧光造影提示侧枝循环良好者,单纯行闭塞载瘤动脉,术后无相应脑缺血后遗症.结论 术中EEG监测和ICG脑血管荧光造影可以作为术中闭塞载瘤动脉安全性的评价手段,联合应用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运动区小病变(直径<3 em)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脑运动区小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心理状态,检查肢体肌力,分析影像学特点,设计手术方法.根据手术方法分组,单纯手术组包括轴外病变10例,采用导航引导下手术切除;监测组包括轴内病变18例,采用导航引导加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手术切除;唤醒组包括轴内病变16例,采用导航引导、电生理监测及术中唤醒下手术切除.结果 单纯手术组均全切;监测组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7例;唤醒组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4例.监测组和唤醒组的全切率及次全切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手术组中2例术后3d肌力下降,3周后恢复;监测组6例肌力下降,治疗后1例未恢复;唤醒组5例肌力下降,治疗后2例未恢复;治疗后肌力未恢复病人的病理结果均为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监测组与唤醒组在肌力下降程度及恢复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脑运动区小病变病人,根据病人心理状态、病变影像学特点等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桥脑小脑角巨大肿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在桥脑小脑角肿瘤切除手术中如何进行多方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以更好地保护神纤功能。方法选收2004~2005年我院桥脑小脑角巨大肿瘤患者57例,采取乙状窦后入路对肿瘤进行切除.并分为传统临护组和综合监护组件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护。术后一周分别从肿瘤切除程度.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听觉功能.而肌功能和吞咽功能五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传统监护组和综合监护组术前术后功能的变化,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监护组监护结果的差异。结果 与传统监护组相比.综合监护组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减低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缺失,保护了后组颅神经的功能,而在听觉功能、而肌功能和吞叫功能的保护方面两者则无差异、结论对于大型听冲经瘤患者,进行多方面综合的术中电生理监护可以更好地保护神神功能,而听觉诱发电化则较少能代表术中情况。 相似文献
17.
Pavel Mareš Dana Marešová Stanislav Trojan Jindřich Fischer 《Brain research bulletin》1982,8(6):765-769
MARE?, P., D. MARE?OVÁ, S. TROJAN AND J. FISCHER. Ontogenetic development of rhythmic thalamo-corticalphenomena in the rat. BRAIN RES. BULL. 8(6) 765–769 1982.—Three rhythmic cortical phenomena (rhythmic afterdischarges, incremental responses and self-sustained after-discharges formed by spike-and-wave rhythm) were elicit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alamic nuclei during ontogenesis in rats. All three phenomena could be recorded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e age of 12 days and they matured until the 18th postnatal day.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delayed development of these rhythmic thalamo-cortical phenomena in comparison with single thalamo-cortical respons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临床分度及头部CT检查并进行比较,对其中41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者进行早期干预,随访至1岁,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及预后。结果6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为61.19%(41/67),分别与临床和CT分度相关(χ2=21.660,35.288;均P=0.000);轻、中、重度缺氧缺血性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差异主要表现为Ⅴ波异常(χ2=20.659,27.171;均P=0.00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与头部CT检查比较,其灵敏度为80.00%(40/50),特异度94.12%(16/17),阳性诊断符合率为83.58%(56/67)。经早期干预治疗随访1年后仅23.68%(9/38)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呈现异常,主要以Ⅴ波异常为主;DQ值异常者31.58%(12/38),其中9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临床分度均为重度。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无创、经济、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强的检测方法,可作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