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以腓动脉肌皮支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顾玉东等(1985)以腓动脉为血管蒂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以来,该皮瓣在临床已得到一定应用.由于切取该皮瓣体位不舒适,需牺牲下肢一条主要动脉,偶有胫后动脉、腓动脉共干,限制了该皮瓣的临床应用.我院1996年10月~2002年12月,采用逆行法解剖分离以腓动脉肌皮支为血管蒂的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创面1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 1 98 0年以来 ,应用带腓动脉血管蒂的小腿外侧皮瓣 2 0例 ,全部成活 1 6例 ,大部成活 4例 ,疗效尚满意。该皮瓣具有血供可靠 ,厚薄适中 ,供皮面积较大 ,可带蒂、游离、逆行 ,还可带腓肠神经等特点 ,是修复小腿及足部组织缺损理想的皮瓣之一。带腓动脉血管蒂小腿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大连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张朝阳
$大连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赵德伟 相似文献
3.
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以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方法解剖20具40侧成人尸体小腿,测量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的有关数据。多普勒血管仪测定30侧成人活体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血管穿出点。临床行21例小腿外侧腓动脉皮支皮瓣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手术。结果40侧小腿共观察到皮支140支,每侧1~7支不等,平均3.5支,其中一侧只有1支高位皮支。皮支的穿出点大多(76%)在腓骨头最凸点下方7~21 cm范围。每侧最粗的皮支动脉外径平均为(1.8±0.4)mm(1.4~2.9 mm),两条伴行静脉外径平均(3.0±0.5)mm和(2.4±0.4)mm。30侧活体小腿共测到小腿外侧皮支血管穿出点145个,平均每侧4.8个。临床切取皮瓣大小5.0 cm×3.5 cm~28 cm×11 cm,21块皮瓣均成活。结论小腿外侧皮瓣由不同数目的腓动脉皮支供养,其主皮支能满足显微外科吻合血管的要求。以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游离皮瓣移植,比以腓血管为蒂创伤小、操作简单、血运重建符合生理。 相似文献
4.
以腓动脉终末降支为蒂的足外侧皮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1989年6月至1993年12月,我们应用以腓动脉终末降支为血管蒂的足外侧皮瓣6例,修复虎口挛缩5例,跟腱外露1例,获得满意效果。该皮瓣质地较薄,有神经支配,血管蒂长,解剖位置恒定,操作方便,供区隐蔽,是手外科临床应用中一种较为理想的新皮瓣。详细介绍了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6.
腓动脉穿支为蒂小腿远端骨皮瓣转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决小腿创伤后骨皮肤缺损的临床修复。方法:通过解剖学观察,设计了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远端骨皮瓣顺行转位术,该骨皮瓣以穿支的升支及降支分别供应皮瓣及骨瓣。结果:临床应用8例用于修复小腿中远段骨皮肤缺损,全部取得成功,效果满意。结论:腓动脉穿支为蒂的小腿远端骨皮瓣可以治疗小腿中、下段骨皮肤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7.
8.
腓动脉穿支蒂小腿外后侧链型供血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腓动脉穿支蒂小腿外后侧链型供血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腓动脉穿支蒂外后侧链型供血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12例,皮瓣范围10 cm×10 cm~25 cm×13 cm.供区移植皮片修复. 结果术后12块皮瓣全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最长12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随访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结论 腓动脉穿支蒂小腿外后侧链型供血皮瓣血运可靠,修复范围广,保留腓肠神经,供区损伤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皮瓣治疗35例.术后根据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31例,时间7周~7年,平均8.9个月.术后皮瓣完全成活30侧.1侧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结论] 采用腓浅动脉岛状筋膜蒂皮瓣治疗小腿皮肤缺损,该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不牺牲主干血管,基本可满足小腿前外侧创伤修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腓动脉皮支与腓肠神经联合远端蒂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腓动脉皮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联合远端蒂皮瓣逆行修复小儿足踝部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腓动脉下段皮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联合远端蒂及旋转点,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皮瓣切取范围8.0 cm × 7.0 cm~18.0 cm×10.0 cm,联合血管蒂长1.7~3.0 cm,血管蒂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4.0~8.0 cm.结果 术后6例皮瓣其中5例完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远端1.0 cm发生干性坏死,面积约2.0 cm×1.0 cm,经换药后愈合.随访6~18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行走正常,其中腓肠神经均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术后1年感觉恢复可,两点辨别觉为10.0~13.0mm.结论 腓动脉皮支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联合远端蒂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且不过多牺牲主要动脉,切取面积大,逆转距离长,恢复一定的足踝部感觉,为临床修复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应用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新鲜及防腐尸体下肢共25肢,对腓动脉皮支进行解剖学观测。于2003年9月~2005年6月收治足跖趾关节处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55岁。其中背侧6例,跖侧4例,缺损范围10cm×6cm~15cm×10cm。应用带有外踝上11.0±1.7cm腓动脉固定皮支的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范围11.0cm×6.5cm~16.0cm×11.0cm。供区6例直接减张缝合,4例行自体游离皮片覆盖。结果解剖学观测外踝上11.0±1.7cm自腓动脉发出一固定皮支,起始点直径1.45±0.12mm,入深筋膜点距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轴线15.70±1.20mm。10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血运良好,无静脉回流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色泽与周边相似,足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11~18mm。结论腓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经改进后血运好,逆转距离长,修复范围大,操作简便,为临床修复足中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9,自引:13,他引:29
目的报道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解剖观测基础上设计以腓动脉终末穿支为血管蒂,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面积30cm×10cm~23cm×8cm,穿支血管蒂长1.6~3.0cm.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结论该术式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及修复范围,皮瓣血供可靠,手术简便,适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隐动脉膝上皮支筋膜皮瓣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为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移位术提供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依据。 方法 在应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 ,发现隐动脉在膝上发出恒定的筋膜皮支 ,具有一定的长度和供血范围 ,以此皮支为血管蒂 ,以股内侧中下段为供区 ,以收肌结节上 1 5cm为旋转轴点 ,设计了隐动脉膝上皮支逆行筋膜皮瓣 ,临床应用 3例 ,用于膝部软组织的修复。 结果 临床治疗窝部瘢痕挛缩、皮肤坏死伴骨外露 3例 ,皮瓣切取面积分别为 14cm× 8cm、2 5cm× 10cm、15cm× 10cm ,其中 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 ,成活面积为 15cm× 10cm ,另 2例完全成活。 结论 隐动脉膝上皮支皮瓣为修复膝部及小腿上 1/ 3软组织缺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1999年5月~2003年10月,18例小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顺行或逆行修复.皮瓣面积6cm×5cm~21cm×10cm.结果术后18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2个月~3年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外踝上动脉腓浅神经血管蒂皮瓣手术设计、操作简单.该方法扩大了小腿皮瓣面积,皮瓣血供可靠,提供了对于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我科自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应用腓动脉岛状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至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9例中,男性13例,女性6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39岁.受伤原因:外伤16例,3例深度烧伤.创面小腿部10例,踝部6例,足部3例,伴有胫前、胫后动脉损伤5例.肌肉、骨裸露10例,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2 cm×20 cm.肌皮瓣最大面积9 cm×11 cm,皮瓣14例,肌皮瓣5例;顺行6例,逆行13例.血管蒂长5~15 cm,血管蒂旋转角度最大180°.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