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肩胛背神经卡压征32例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肩胛背神经的局部解剖、分析肩胛背神经被卡压的因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30具60侧陈旧性成人尸体进行解剖学观察,观察肩胛背神经的起点、行径及与周边的关系。分析32例肩胛背神经卡压征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肩胛背神经的起始段常和胸长神经合干,由前内侧向后外侧从中斜角肌中穿过,此处常有腱性组织包绕,与胸长神经分开走行后,发出分支至肩胛部和腋下。32例中均作保守治疗,23例24侧疗效较好。7例8侧保守治疗无效,改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症状完全或基本解除。结论肩胛背神经卡压大部分包括于胸廓出口综合征中,但也可以单独出现。治疗以局部封闭为首选,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远侧份神经卡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3.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或冈盂切迹处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并不少见 ,但常被误认为其它肩周疾病而漏诊。自从195 9年Kopell和Thompson[1,2 ] 首先报道并于 196 3年作了详细描述后 ,关于此病的文献已超过百篇。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 ,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效果。1 应用解剖肩胛上神经是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 ,其纤维起源于第5、6颈神经根 ,有时第 4颈神经根也可以参与它的组成[3] 。从臂丛上干分出后沿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深面外侧走行直至肩胛骨上缘的切…  相似文献   

5.
颈、肩、背痛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常因斜方肌劳损、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引起。以往常选择推拿、颈椎牵引等保守疗法,或颈椎间盘摘除术治疗。1995年,Chen等[1]提出肩胛背神经卡压是引起颈肩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999年起,我院共治疗26例以颈、肩、背痛为主要表现的肩胛背神经卡压征患者,经保守和手术治疗后疗效满意。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26~61岁,平均41岁。单侧病变23例,双侧病变3例。病程2个月~8年。症状:颈肩背部酸痛、不适。19例影响睡眠,15例在阴雨天、冬天及劳累后症状加重。肩或肢体麻木…  相似文献   

6.
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手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在明确诊断后应采取积极、稳妥的治疗。既不可一律手术,也不能一味等待拖延,失去良好的治疗时机,应根据神经卡压的不同病理变化,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近年来有关上肢卡压综合征的报道较多,同时有少见的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的机理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解剖20侧陈旧性成人尸体的C5神经,观察肩胛背神经和胸长神经的起点及其走行过程中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分析16例肩胛背神经合并胸长神经卡压征的诊断,治疗及效果。结果:肩胛背神经与胸长神经起始段合干者70%,两神经合干后穿入中斜角肌在C5起点处的腱性组织,6例患者痛点局封后2例效果不佳改手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后随访4个月-8年,8例症状全部消失,3例疗效不佳,1例较术前加重,结论:两神经合干穿入中斜角肌在C5起点的腱性组织,是两神经同时受卡压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8.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并不是少见或罕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自从1989年朱盛修等、卢景和等和陈德松等报告了肩胛上神经卡压后,临床上发现的病例逐渐增多。2001-2003年,我们共诊治了9例肩胛上神经卡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肩胛背神经卡压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并分析腱性纤维束是否为造成肩胛背神经卡压的主要因素。方法:在32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肩肿背神经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中斜角肌的解剖关系。结果:肩胛背神经75%(24/32)从C5神经根发出;由前内侧向后外侧从中斜角肌穿过,其长度为1.2±0.3cm,在其内侧缘有大部分键性纤维组织存在。该神经除发出2~5支肌支外,另有25%(8/32)还发出细小分支走向肩背部。结论:中斜角肌内侧缘的限性结构特点是造成肩胛背神经卡压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胸膜上膜卡压引起的胸廓出口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胸膜上膜覆盖于胸膜顶上方,该处可造成臂丛下干受压,虽是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racicoutletsyndrome,简称TOS)的原因之一,但很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或漏诊,从1987年至1993年6月,我科共收治TOS39例,发现其中有5例卡压的原因为胸腺上膜,经松解后获得满意疗效,我们认为,当手术探查TOS的常见卡压部位阴性时,不要遗漏对胸膜上膜的探查,并对臂丛下干行彻底松解。  相似文献   

12.
肩胛背神经卡压致颈肩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肩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常将本病按颈椎病、颈肩背肌筋膜综合症、肩周炎等治疗,但部分病例则疗效欠佳。Kessler Nikolai、陈德松等先后提出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肩胛背神经卡压)的概念。我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神经阻滞加强刺激手法松解对29例肩胛背神经卡压患者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指臂丛、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于胸廓出口区域受到卡压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综合征,根据受压结构分神经型、动脉型及静脉型。其中神经型比例高达90%,症状体征多变,缺乏敏感、特异的客观辅助检查,国际上至今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一直是TOS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近数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该疾病的关注持续提升,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小于5cm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切口。方法:对9例患用该切口,成功地切断了前、中小斜角肌的腱性部分,手术时间为1h左右。结果:9例的近期疗效良好,感觉有明显改善,肌力增加。结论:采用5cm及小于5cm的胸廓出口综合征切口可切断前、中、小斜角肌,达到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30具正常成人尸体的肩胛上神经及其相关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测。23.33±5.46%(14例)的肩胛上神经被结缔组织包裹,并固定于肩胛上孔中。孔中肩胛上神经多为扁圆形(89.50±4.2%),其宽径为3.3±0.87mm。肩胛上神经关节支多在肩胛上孔前方发出(83.33±4.81%),其中有2例发出皮支分布于臂上外侧部皮肤。对肩胛上神经在肩胛上孔内的位置做了三维定位,并讨论了肩胛上神经综合征的有关病因及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行神经血管松解术患者的观察要点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37侧)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渗血、气胸、乳糜漏、淋巴积液等并发症。加强康复护理。结果35例患者恢复良好,其中优18例,良16例(17侧),差1例(2侧),优良率94.6%。结论针对TOS患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8.
<正>在过去的120年中,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争论最多的临床问题之一。TOS由Peet命名,他使用此术语来描述一组临床与解剖不同的病变,它们共同之处在于血管神经结构在经过胸廓出口区域受到压迫。因累及的组织不同,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极不确定,可在不同部位发生压迫或嵌压。至于对TOS如何分类、评价,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尚存有争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近10年来收治的12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病史进行分析,6例于肩胛切迹痛点处作封闭治疗,8例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肩胛切迹成形术,6例行神经松解术。结果 保守治疗6例中4例有效,有效率66.7%,其中2例无效后改作手术治疗;手术治疗8例,随访2~3年,症状完全消失,肌力较术前增加Ⅱ~Ⅲ级,未发现有复发,但肌肉萎缩无明显改善。结论 颈肩痛患应考虑本病的存在。早期保守疗法可使部分患治愈,如治疗2个月无效,或出现明显肌肉萎缩,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2003年12月收治1例因臂丛神经血管变异致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