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被鉴定人精神症状与社会危害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表,通过查阅委托单位的鉴定委托送交材料和鉴定意见书的方式对湖南省341名无责任能力精神分裂症被鉴定人实施社会危害行为时存在的主要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同时存在幻觉和妄想、思维逻辑障碍、行为紊乱等与其社会危害行为包括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非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等信息进行登记,并进行关联性检验。结果①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组与非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组间不同精神症状构成比存在差异(χ2=16.259,P=0.003),精神症状与社会危害行为之间有关联(列联系数为0.213)。②精神分裂症被鉴定人实施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时以妄想症状出现的频数最多128例(45.7%);实施非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时以思维逻辑障碍出现的频数最多27例(44.3%)。③与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有关的妄想症状类型以被害妄想为主占106例(82.8%)、幻觉症状类型以命令性幻觉为主占13例(54.2%)、同时存在幻觉、妄想症状的以其它言语性幻听和被害妄想为主占76.6%。结论精神分裂症被鉴定人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可能主要与妄想有关,其非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可能主要与思维逻辑障碍有关。其中被害妄想、命令性幻听、同时存在其它言语性幻听和被害妄想的精神症状类型可能与精神分裂症被鉴定人严重暴力社会危害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
62例旅途性精神病司法鉴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旅途性精神病犯罪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方法对62例旅途性精神病的卷宗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被鉴定人均系边远地区的务工者,犯罪行为性质以暴力凶杀为主,作案特点多为突然发生,动机不明,无预谋,被害人多为同车旅客或一般路人,与被鉴定人素不相识。作案工具大多为随身携带的劳动工具或即景物件。被鉴定人作案当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和错幻觉。结论旅途性精神病多为暴力犯罪行为,这与其精神病理症状的特点有关,也与该群体所处社会地位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年代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学变化。方法:对1989年、1999年及2009年各128例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进行分析。结果:感知及情感障碍中各症状出现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思维障碍中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1989年组比较,2009年组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出现率明显增高,罪恶妄想、钟情妄想出现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随年代变迁,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障碍更多为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  相似文献   

4.
精神病人因受幻觉、妄想等各种精神症状支配可出现拒食、贪食、进餐时不知饥饱等饮食异常表现,如果护理不当,必然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意外,因此,做好精神病患者的饮食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介绍我多年来在饮食障碍护理方面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比分析了76例Alzheimer病中有幻觉和妄想症状以及无幻觉和妄想症状两组病人的起病年龄、认知功能、以及幻觉和妄想症状的出现率。结果显示:前者的起病年龄(65±7岁)明显晚于后者(61±6岁),认知功能障碍也轻于后者。幻觉和妄想症状则以幻听、被害妄想最多见。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比分析了76例Alzheimer病中有幻觉和妄想症状以及无幻觉和妄想症状两组病人的起病年龄、认知功能、以及幻觉和妄想症状的出现率。结果显示:前者的起病年龄(65±7岁)明显晚于后者(61±6岁),认知功能障碍也轻于后者。幻觉和妄想症状则以幻听、被害妄想最多见。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486例精神病人凶杀伤害案司法精神病鉴定结果,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中旅途精神病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结果:其中30例(20例原来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10例为反应性精神病)被诊断为旅途精神病(占6.2%)。本组病例在长途旅行、列车严重拥挤下急性发病作案,急性应激源、心理紧张、疲劳、严重丧失睡眠、缺少氧气、缺少饮水和进食等为其发病因素。临床表现以被害妄想、片断性幻觉、情感障碍为主要症状,病程短暂,几天内自行缓解。结合文献对该疾病诊断标准,重点从发案环境、作案特点、精神病理性症状、病程转归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司法鉴定中旅途精神病诊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长途火车旅行中急性精神病性障碍1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在乘火车旅行中突发精神病者13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0.1±8.3岁。既往无精神病史。病程最短1天、最长9天。旅途1500公里以上者占11例,提示路程越长,发病者越多。13例中,性格弱型者10例,说明性格类型与本组疾病有一定的关系。起病诱因大致相同。症状特点为: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情感障碍、幻觉与被害妄想。急性起病、缓解较快,提示这是一组急性精神病性障碍。13例均由精神症状支配而出现凶杀伤害等危害行为,提示本组病例对社会治安危害极大。作者建议有关部门就如何防范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为了探讨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对43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2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既往暴力史,EPQ—N分,BPRS的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和激活性三个因子,以及命令性幻听和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提示这些危险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所见的旅途精神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486例精神病人凶杀伤害案司法精神病鉴定结果,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中旅途精神病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结果:其中30例(20例原来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10例为反应性精神病)被诊断为旅途精神病(占6.2%)。本组病例在长途旅行、列车严重拥挤下急性发病作案,急性应激源、心理紧张、疲劳、严重丧失睡眠、缺少氧气、缺少饮水和进食等为其发病因素。临床表现以被害妄想、片断性幻觉、情感障  相似文献   

11.
精神病人暴力肇事行为的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原因,探讨攻击行为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暴力肇祸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查病例的人口学特征与常人易犯暴力罪群体相似,但年龄偏大于中年,诊断涉及八类分属六种情况,精神分裂症占81.6%,其它诊断18.4%,在发病期和慢性期肇祸的病人分别占57.9%和42.1%,激发患者暴力攻击的因素包括现实事件(57.9%),精神病理性症状(34.2%)和性质不明的突发冲动。患者肇祸前普遍存在持续的人际关系障碍(86%8%)和负性情绪(97.4%),36.8%的病例在本次肇祸前有他人或自身的行为,21.05%的人病前有不良品行记录,结论: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作为患者攻击行为的激发因素和基本动因,在精神病的体系里建立起新的对应关系,大多数患者的攻击行为可以“挫折-攻击”机制解释,负性情绪是提示患者攻击危险的重要标志,强调评估和处理病人时的整体思考框架。  相似文献   

12.
情感性精神病临床现象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告498例情感性精神病的临床资料。发现女性多于男性,双相患者多于单相,双相患者发病次数明显多于单相,且家族遗传史较单相显著。其临床症状以情感障碍为主导症状,典型躁狂或抑郁发作表现为“三高三低”症状,但有24.5~34.3%患者存在所谓“分裂性”症状,其中幻觉占6~13.3%,妄想占19.6~21.7%,思维散漫占2.5~19.60%,Schneider一级症状仅占0.4~3.3%。在躁狂发作时可有与情感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幻觉;在躁狂发作时可有与情感低落不一致的被害、关系、嫉妒妄想和幻觉。不能认为“分裂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专有”症状。  相似文献   

13.
例一:刘×,男,23岁,未婚,初中文化,个体汽车驾驶员,住院号32644。因疑被害,自言自语,独自发笑,伤人毁物等3年,第3次住院治疗。入院精神检查:意识清楚,自知力丧失,有言语性听幻觉,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感、被洞悉感及思维逻辑障碍,情感不...  相似文献   

14.
以伴协调性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CPD)、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NPD)、伴抑郁症状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SPD)为对照,探讨ICD—10心境障碍中伴不协调性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ICPD)的临床特征。发现:ICPD自责发生率显著高于CPD、NPD;焦虑、绝望显著高于CPD;ICPD关系、被害妄想、幻觉、被动性体验显著高于CPD;幻觉、被动性体验显著低于SPD;ICPD治疗起效时间显著迟于CPD、NPD,显著高于SPD,联合治疗率显著高于CPD、NPD。ICPD从精神病理学、治疗学上有自己的特征,建议应做为ICD-10心境障碍中抑郁发作独立亚型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5.
精神病人用药顺从性改变及其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药顺从性指病人对医嘱用药的依从执行程度。良好的用药顺从性是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在精神病人中,用药顺从性改变现象相当普遍,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提高病人用药顺从性是精神病科护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用药顺从性改变的表现及原因1.拒绝用药除公开拒绝外,更常见的是合而不服,如合在口中寻机吐掉,或藏于手中、口袋中或干脆扔掉等。其原因可能是:①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患者常因缺乏自知力拒药现象严重;幻觉妄想及情绪障碍等亦均可能引起病人拒药。②病人可因药物副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庭内部伤害案中精神病患者作案时辨认能力、控制能力及责任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家庭内部伤害案件鉴定资料登记表,对符合标准的95例家庭内伤害案件司法鉴定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与案发时的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幻觉、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其它(人格改变、被控制感等)与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幻觉、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其他(人格改变、被控制感等)可作为判别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
用非压制性的护理方式应付病人的暴力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病人的暴力是精神科护士面临和需解决的护理问题之一。本对精神病人暴力方面的有关献进行了归纳,提出一个关于冲动和暴力的互动作用理论,及强调应采取协商与合作态度而不采用强制方法应付暴力。同时通过具体案例,描述与分析了非强制性应付暴力的一些过程。  相似文献   

18.
精神疾病患者拒食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神疾病患者拒食的护理丘东友精神疾病患者常有拒食,现对此提出几点意见。一、仔细观察,掌握拒食的原因拒食的原因很多,有的属于精神症状,如被害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幻觉、木僵等;有的属于心理、社会因素,如不肯住院而以拒食来反抗;有的属于躯体因素,如腹...  相似文献   

19.
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暴力及自杀行为的干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如何在社区中防范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及自杀行为。方法:对在社区中发生暴力及自杀行为者57例开展社区家庭干预研究。结果:研究组的患者暴力及自杀行为极显著减少。结论:社区和家庭干预是减少和预防精神疾病患者暴力及自杀行为的有一个极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59例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列为暴力组,将同时期192例无暴力行为男性精神分裂症为非暴力组。两组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关的各种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相对于非暴力组,暴力组中男性、农村、未服药、被害妄想、无业、低学历人数比例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4个危险因素和1个保护性因素:性别、被害妄想、文化程度、职业是危险因素,服用抗精神药物则是保护性因素。结论男性、妄想症状、学历低、无业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服用药物可较好地降低患者的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