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廖树森 《微创医学》2006,1(3):163-16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与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已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64例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造影示病变狭窄>50%~70%)18例、重度狭窄组(病变狭窄>70%)20例;按冠脉血管狭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6例、2支以上病变组22例。将造影示狭窄<50%,临床已排除冠心病的2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重度狭窄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P<0.005),而中度狭窄对QTd及QTcd则无明显影响(P>0.05);2支以上血管病变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P<0.05),单支血管病变对QTd及QTcd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QTd及QTcd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血管病变范围有关,心肌缺血及损伤程度越重,其QTd及QTcd延长越明显,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损伤的一个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位置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的影响。方法 :16 7例已行冠脉造影术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 ,按如下进行分组 :(1)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 :①无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 ,33例 ;②轻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且 <70 % ,5 7例 ;③重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70 % ,77例。 (2 )根据病变位置分为 :①前降支组 ,4 9例 ;②回旋支组 ,38例 ;③右冠脉组 ,4 7例。 (3)根据介入治疗分为 :①术前组 ,10 3例 ;②术后组 ,10 3例 ;③非介入治疗组 ,6 4例。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位置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的影响。结果 :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P <0 .0 5 ) ,而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冠脉病变所处位置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介入治疗前后QTd及QTcd变化明显 (P <0 .0 5 ) ,介入治疗术后与无狭窄组相比 ,QTd及QTcd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冠脉病变位置对QTd及QTcd无影响 ,病变狭窄程度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QT离散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文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80例已行冠脉造影术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按如下进行分组: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患者于安静状态下,分别用同步12导联方法描记心电图,测定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值,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轻度狭窄组比冠脉无狭窄组QTd和QTcd明显增加(P<0.05);冠脉重度狭窄组又较冠脉轻度狭窄组QTd与QTcd明显增加(P<0.05);冠脉双支病变组QTd和QTcd比单支组增加(P<0.05);三支组比双支组显著增加(P<0.05),该组中QTd均比正常值增大。结论:冠心病患者心室复极不均一性增加,QTd增大。病变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26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75%而成功行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同期测量26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的QTd和QTcd。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组:冠状动脉造影后与冠状动脉造影前QTd和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支架置入术组:支架置入术后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明显缩短(P<0.01)。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多支血管病变者的QTd及QTcd显著大于单支血管病变者(P<0.01),且治疗后多支血管病的QTd及QTcd的下降程度均较单支血管病变者更加明显(P<0.01)。结论:成功的支架置入术早期即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QTd、QTcd,从而可能预防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UA患者,冠状动脉狭窄≥75%者94例(观察组)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CAG轻度狭窄50%~70%者108例为对照组,观察2组QTd及QTcd。结果CAG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明显缩短QTd及QTcd,有利改善UA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寇建会  任慧雅  吴欣  刘立芳 《河北医学》2010,16(9):1055-1057
目的:探讨短期大剂量通心络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8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脉管腔狭窄≥70%,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常规药物治疗;通心络组(4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6粒,每日三次,治疗8d。80例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后当d(治疗前)、治疗8d后进行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进行分析;同时在治疗前、治疗8d后进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冠脉造影后当天两组间QTd和QTcd无差异性(P〉0.05);治疗8d后两组QTd和QTcd都缩短,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性(P〉0.05),通心络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变化无差异性。结论:冠心病患者短期大剂量应用通心络可以缩短QTd和QTcd,从而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对QT离散度(QTd)及较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且行PTCA或(及)冠脉内植入支架(CASl)患者129例,根据诊治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35例;二支血管病变组50例;三支血管病变组44例;另有冠脉造影正常组86例共四组.取术前1周及术后48h内的心电图测量QTd及QTcd.结果冠脉病变各组术后QTd、QTcd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冠脉病变各组术前QTd及QTcd与正常组造影前QTd及QTcd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QTd、QTcd随着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变异增大(P<0.05),测量QTcd特异性高.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QTcd增加,随着血管病变支数增多变异增大,PTCA术后QTd、QTcd明显缩短,QTcd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评分即Duke评分在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33例先后接受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分析,评价Duke评分在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低危Duke评分组57例无≥70%狭窄,7例1支血管≥70%狭窄,6例2支血管≥70%狭窄前降支病变,3例3支血管≥70%狭窄或左主干病变;中危Duke评分组18例无≥70%狭窄,54例1支血管≥70%狭窄,74例2支血管≥70%狭窄前降支病变,12例3支血管≥70%狭窄或左主干病变;高危Duke评分组10例无≥70%狭窄,48例1支血管≥70%狭窄,76例2支血管≥70%狭窄或前降支病变,68例3支血管≥70%狭窄或左主干病变.Duke评分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Duke评分在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stent implantation)后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QTd)的变化。方法  6 8例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75 %而成功行支架植入术前 ,术后进行同步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测量 QTd和 QTcd,还同期测量了 6 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的 QTd和 QTcd。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组 :冠状动脉造影后与冠状动脉造影前的 QTd和 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0 .0 5 )。 (2 )支架植入术组 :支架植入术后与术前的 QTd和 QTcd比较均明显缩短 (P<0 .0 5 ) ,但术后 4 h、2 4 h、1周之间的 QTd和 QTcd比较均无明显改变 (P>0 .0 5 )。亚组分析表明 :多支病变组 QTd、QTcd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延长 (P<0 .0 5 )。单支病变组术后与术前 QTd、QTcd比较均亦明显改善 (均 P<0 .0 5 ) ,但术后 4 h、2 4 h、1周 QTd、QTcd相互比较无明显变化 (均 P>0 .0 5 )。多支病变组术后与术前比较 QTd、QTcd均无明显变化 (均 P>0 .0 5 )。结论 通过支架植入术不仅改善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 ,而且早期 (4h)即可改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者的 QTd、QTcd,并持续至少 1周 ,从而可能预防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PTCA Stent)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42例成功进行PTCA Stent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前、后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校正后QTd(QTcd)测定。结果:术后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P<0.01),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术前QTd及QTcd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单支病变QTd及QTcd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多支病变(P<0.01)。9例伴室性心律失常者术后该症状消失。结论:冠心病患者QTd及TQcd在PTCA Stent术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其降低程度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 (PTCA +Stent)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对 42例成功进行PTCA +Stent的冠心病患者 ,进行术前、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校正后QTd(QTcd)测定。结果 :术后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P <0 .0 1) ,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术前QTd及QTcd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术后单支病变QTd及QTcd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多支病变 (P <0 .0 1)。 9例伴室性心律失常者术后该症状消失。结论 :冠心病患者QTd及QTcd在PTCA +Stent术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 ,其降低程度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临床疑似冠心病行冠脉造影 ,并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异常及冠脉正常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差异 ,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 ,以探讨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冠造正常组及冠造异常组QTmax ,QTmin ,QTd ,QTcd ;测量冠造异常并行PTCA术的术前及术后 1、3、7dQTmax ,QTmin ,QTd ,QTcd。结果  (1)冠脉异常组QTd ,QTcd >冠脉正常组 (P <0 0 0 1)且QTmax增大 (P <0 0 0 1)。 (2 )PTCA组术后 1、3、7dQTd ,QTcd分别 >PTCA术前 (P <0 0 0 1)。结论 成功的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陈丹  吕安林  苑媛  李丹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2):1477-1479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合并冠心病(CHD)和单纯CHD患者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QTcd)的变化。方法: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的196例单纯CHD与58例DM合并CHD患者进行PTCA,对PTCA术前和术后QTd、QTc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M组与非DM组比较,PTCA术前QTd、QTcd显著增加(P<0.01);术后24h、7d、30d的QTd、QTcd无显著差异。结论:DM是影响CHD患者QTd、QTcd延长的因素之一;但PTCA是DM合并CHD患者降低QTd、QTcd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恢复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测定152例AMI恢复期病人PCI术前、术后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同期15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比。③结果AMI恢复期病人PCI后QTd及QTcd较术前明显减小(t=20.926、13.543,P<0.01);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d无明显影响;下(正后)壁与前(高侧)壁AMI术前及术后比较,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④结论PCI可以显著缩短AMI病人QTd,有效地避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