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站检验和采血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永福 《职业与健康》2006,22(19):1561-1562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人群中HBsAg阳性携带者约占10%,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比例。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源报道,载止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48人,占84.2%,说明由针刺伤造成职业性感染客观存在,不可忽视。血站检验和采血人员在检测和采血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慎被血溅污或针头刺伤时有发生。因此,血站检验和采血工作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为增强检验和采血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我们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检验和采血工作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武峰 《职业与健康》2004,20(2):37-38
我国是一个乙型肝炎大国 ,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 sAg)阳性率居高不下。近年来 ,丙型肝炎及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更是对密切与血液接触的采血人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众所周知 ,血液是包括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和艾滋病病毒 (HIV)在内的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 ,在采血工作中 ,因针尖刺伤皮肤的机会很多 ,长期接触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传染性物质 ,加之对采血工作中在的潜在危险性认识不足和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 ,极有可能造成医源性感染。为了采血人员的身心健康 ,减少医源性感染 ,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原则 ,采…  相似文献   

3.
真空采血技术是建立在传统采血方法基础上的集采血、盛血、验血为一体一次性使用的新型静脉血液化验器具。早在1943年由美国BD公司发明,80年代在英、法、日、德等医学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上世纪九十年代负压采血开始引入中国。为了竭制艾滋病的流行,早期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卫生部在2005年年初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监狱、劳教所羁押、收教人群和即往有偿供血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本市24158人大规模筛查中,全部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器采集血标本,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检验科采血室是医院门诊患者集中进行采血的场所,其采血垫枕极易受到血液或体液污染。传统垫枕是用棉布做成,污染后不易清洗。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采血时要做到一人、一带、一巾,但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往往因工作量大而忽视。为了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在临床经过反复实践发现,将一次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采血护士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人员每天可能会面对锐器伤,接触感染等危险因素,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伤害。由于人群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感染率的升高,加之这几种病原体感染存在窗口期,在采血过程中,由于防护意识淡漠,防护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保护自己,采血护士很容易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因此采血护士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疾病的潜在危险日趋加重。  相似文献   

6.
采血护士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人员每天可能会面对锐器伤,接触感染等危险因素,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伤害。由于人群中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感染率的升高,加之这几种病原体感染存在窗口期,在采血过程中,由于防护意识淡漠、防护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保护自己,采血护士很容易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因此采血护士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疾病的潜在危险日趋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规范化感染管理在门诊采血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医院门诊采血中心的现状,运用规范化感染管理,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在医院门诊采血中心进行静脉采血的1 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规范化感染管理实施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实施前)和观察组(实施后),各600例,对管理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的监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管理实施后,无1例静脉采血针刺伤发生;医源性污染率从1.33%降低至0.17%,穿刺成功率从86.33%提升至92.17%,采血中心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从85.83%提升至9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为97.83%明显高于管理实施前患者的满意度89.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规范化的感染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门诊采血中心的医院感染,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服务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穿刺采血是护士常见的、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但是,采血能否成功,将会直接影响化验结果和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尤其是新生儿血管细小,在处置时患儿活动不受约束,加之新生儿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菲薄,常用的股部穿刺技术难度大,往往失败于采血过程中的针头固定上;且股部穿刺采血也易损伤股神经。后来又开展了后囟技术,此种方法采血成功率虽很高,但由于部位特殊,采血结束针孔压迫止血困难,经长期临床观察,处置后并发症很多,如患儿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9.
容少雅 《现代医院》2009,9(4):96-98
目的给静脉注射吸毒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采血,了解其血管临床特点,减少重复操作,减轻吸毒人员的痛苦,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杜绝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通过对静脉注射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的血管进行评估和分析,做好标准防护措施,采用技巧性手法穿刺法、头皮针对手和足背静脉网毛细血管穿刺法、腹股沟静脉穿刺法、桡动脉穿刺法、肱动脉垂直穿刺法等来完成采血。结果5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2.03%、83.77%、92.86%、90.67%、81.32%。无一例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结论根据血管临床特点选择正确的采血方法,采取相应措施,是提高采血成功的保证。做好标准防护是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6周年以来,血站采血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采血程序不再是采集血样检验合格后采血,而是仅仅做HBsAg快检后即采血,采后再检验。这样,采血护士面临的生物性损伤概率加大,加上领导对采血护上的职业危险性认识不够,采血护士本身防护观念不强,而且至今没有统一的防护规范,所以采血护士的生物性职业损伤问题越来越突出。笔者现就采血护士的生物性损伤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HIV的感染     
某男近两天出现了感冒发烧症状,因其在两周前有过一次不洁性行为,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上医院抽血化验检查,抗HIV抗体为阴性,检查结果是不是可以肯定该男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什么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什么又是艾滋病呢?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采血感染,确保献血者的安全和受血者的身体健康。方法对采血环境、物品、献血者的手臂、护理人员的手指等采取有效而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规范消毒意识。结果2002年10月-2006年9月采血〉38 000例次,无1例采血后感染的发生。结论预防和控制了采血后感染,保证了献血者的安全,提高了献血者的满意度,发展了越来越多的健康公民参加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3.
采血针头刺伤的潜在危害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血针头刺伤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经常发生,危害极大,后果严重.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及其锐器伤是导致血站采血人员发生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我国是肝炎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有成倍增长的趋势,采血针头刺伤的危害愈来愈被采供血机构所重视.为加强血站采血人员对采血针头刺伤的防护,现对采血针头刺伤的潜在危害因素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一时冲动与洗浴中心的“小姐”发生了一次性行为。更糟糕的是,当时连安全套也没有用。事后,我一直担心会不会感染性病、艾滋病。最近我总是感冒,看书上说,感染艾滋病的初期,会有感冒症状,为此我非常担心。请教专家,这会不会是感染了艾滋病的表现?如何去检查一下呢?  相似文献   

15.
护理人员采血环节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护士采血过程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具体环节,以及源患者感染状况,为制定职业暴露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11年8月-2013年9月护士采血环节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89例次,包括静脉采血75例次,动脉采血14例次。采血操作环节职业暴露居前3位的是拔针后管塞穿刺针回弹(25例次,28.09%)、操作结束集中二次清理垃圾(18例次,20.22%)、血液体液皮肤黏膜接触(13例次,14.61%)。经检测,源患者确定感染43例次(48.31%),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梅毒螺旋体(TP)、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血液接触感染病原体中的一项或多项;源患者未感染46例次(51.69%)。经科学处理,发生采血环节职业暴露的护士均未发生感染。结论开发安全型采血针,锐器使用后第一时间放入锐器盒,采血操作戴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及实施标准预防和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是降低临床护理人员采血环节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献血者采血前筛检和采血后复检结果分析王燕宁,于福永(兰州军区总医院输血科,兰州,730050)为了减少输血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避免由于献血者的冒名顶替和实验者的操作误差将不合格血液输给患者的现象发生,我们从1994年10月始,采取献血前由输血科筛...  相似文献   

17.
沐浴后新生儿采血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春芳 《工企医刊》2009,22(5):26-27
目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采血技术减轻新生儿痛苦,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方法:从2008年1月~5月抽取正常足月产的新生儿100名,在涞浴后采血,6月~11月抽取11.5.名足月新生儿按照常规采集技术规范操作,按摩足采血,比较两种采血的效果。结果:两种采血方法一针成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沐浴后采血可提高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胡秀兰 《职业与健康》2006,22(14):1104-1104
采血是把健康合格献血者的部分血液从体内采集到体外的唯一途径和方法,也是向临床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血液的首要环节。因此,采血质量的优劣在保证血液质量上举足轻重。当然采血质量的保证,不只限于采血过程的本身,与采血前、中、后诸多因素有关,故必须做好采血前、中、后诸  相似文献   

19.
不同采血针对新生儿足跟采血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针在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中的采血效果。方法:采用三种采血针分别对2126例(A组)、1786例(B组)、1471例(C组)新生儿进行足跟采血,比较其采血成功率。结果:A、B、C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7号一次性注射针头采血(C组)可明显提高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性。方法:对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0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采用静脉采血方式,乙组采用末梢采血方式。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水平值,然后比较差异。结果:两种采血方法下的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得到的结果不相同,静脉采血结果比末梢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