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唇腭裂术后牙弓形态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30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及30名同龄正常儿童的牙弓形态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发现唇腭裂术后儿童的牙弓形态有以下特征:上颌牙弓后段宽度明显小于正常同龄儿童(P<0.0l)。上颌牙弓前段宽度、上颌牙弓长度、上颌牙弓周长亦小于正常同龄儿童(P<0.05)。下颌牙弓长度则大于正常同龄儿童下颌牙弓长度(P<0.05)。下颌牙弓前、后段宽度、下颌牙弓周长等与正常同龄儿童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牙弓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骨性Ⅲ类错患者47例为实验组,个别正常50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与牙弓形态特征相关的7个项目,计算上下颌相应测量项目之差,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的上颌牙弓前段长度小于对照组,上颌尖牙角大于对照组(P<0.05);男性实验组的上下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之差大于对照组,牙弓前段长度之差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的牙弓宽度基本正常,但牙弓前段长度不足,且前段弓形较为平直。  相似文献   

3.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牙弓宽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关系及牙弓形态特征.方法唇腭裂组为23名第二恒磨牙已萌出的已经完成唇腭裂修复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均为男性;选择23名年龄与唇腭裂组患者相匹配的第二恒磨牙均已萌出的正常(牙合)人作为对照组;制作牙(牙合)模型、记录颌间关系、游标卡尺测量牙弓各部位宽度并计算牙弓各段宽度与第二磨牙间宽度比,统计分析为两样本T检验.结果 (1)52.1%(12人)的患者存在后牙段的反(牙合),另外13.2%(3人)的患者宽度的不调累及双尖牙段及以前的牙弓.(2)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除第二磨牙外各段间牙弓宽度,均小于正常(牙合)人,差异有显著性;(3)上颌牙弓除第一磨牙远中尖外,其余各段宽度与第二磨牙的宽度比均显著减小,差异显著.(4)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下颌牙弓各段宽度正常.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手术修复后上颌牙弓发育受到明显影响,牙弓缩窄明显并以尖牙双尖牙区显著,后牙反(牙合)发生率较高;上颌牙弓从后向前渐进缩窄,牙弓呈尖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正常[牙合]为对照,研究安氏Ⅱ^1类错[牙合]牙弓宽度的特点。方法:选择12~16岁的安氏Ⅱ^1类错[牙合]和正常[牙合]各60例,取标准研究模型,利用3DSS(光栅扫描仪)扫描后,以Geomajic软件进行图像拟合处理,并测量上下颌牙弓前、中、后段长度,分析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牙弓宽度的差异。结果:①.正常[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比女性大,其中上颌牙弓及下颌后段牙弓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安氏Ⅱ^1类错[牙合]男性上下颌牙弓宽度均大于女性,其中上颌牙弓后段及下颌牙弓前段、后段宽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安氏Ⅱ^1类错[牙合]无论男女,上颌牙弓后段宽度明显小于正常[牙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颌牙弓小于正常[牙合]牙弓,治疗时应扩展上颌后段牙弓使腭侧倾斜的后牙颊倾,或用牙弓与基骨联合扩展的方法加大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利于下牙弓前移,建立正常的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相似文献   

6.
腭裂修复术对不同年龄患者上下颌牙弓关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接受腭裂修复术的年龄对患者上颌牙弓相对于下颌牙弓位置关系的影响. 方法 年龄>10岁、腭裂术后2年以上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103例,根据接受腭裂修复手术时的年龄分为3组,A组:≤3.0岁手术组(n=38)、B组:≤6.0岁手术组(n=36)和C组:>6.0岁手术组(n=29).用上下颌牙弓石膏模型,对其牙弓关系行Goslon Yardstick等级评价,并对不同手术年龄组间的Yardstick等级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 统计学检验显示Yardstick等级在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6.0岁以下行腭裂手术的两组患者的上颌牙弓相对于下颌牙弓的后缩程度无差异,6.0岁以上行腭裂手术患者的上颌牙弓相对后缩程度要明显小于3.0岁以下手术者,稍小于6.0岁以下手术者,上颌牙弓相对后缩程度随手术年龄的增大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周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牙弓宽度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选取48名慢性牙周病患者以及228名牙周正常的大学生,所有受试者均取研究模,选择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近颊牙合角、下颌第一前磨牙的舌尖、上颌第一磨牙颊面沟的颊牙合面交点以及下颌第一磨牙舌面沟的舌牙合面交点为标志点,分别测量上述同名标志点之间的距离,依次记作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弓宽度和上、下颌第一磨牙牙弓宽度。结果:牙周病患者的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弓宽度以及下颌第一磨牙牙弓宽度明显小于大学生对照组(P<0.01),上颌第一磨牙牙弓宽度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上、下牙弓宽度不调与牙周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AngleⅢ类及个别正常殆青少年牙弓及基骨形态、牙量,为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上海地区个别正常(牙合)青少年60例为对照组(男女各30例);以Angle Ⅲ类60例为实验组(男女各30例).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及长度、基骨宽度及长度、牙量.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实验组上颌牙弓长度显著减小、下颌牙弓长度显著增加,牙弓宽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2)实验组上颌基骨长度减小,下颌基骨长度显著增加;(3)实验组下颌牙量增加.结论 (1)AngleⅢ类患者存在上颌牙弓、基骨长度发育不足,下颌牙弓和基骨长度发育过度.在治疗中,可考虑使用相应治疗手段改善上颌牙弓和颌骨发育不足,同时还需注意抑制下颌过度生长.(2)Angle Ⅲ类患者下颌牙量增加,制订矫治计划时可考虑下颌牙齿减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肌肉形态、功能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错牙合畸形的形成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牙合青年女性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超声测量浅层嚼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对下颌牙弓磨牙区宽度影响明显,且成负相关;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与下颌牙弓前段长度关系显著,呈正相关,厚度与下颌牙弓前中段长度呈正相关,周长与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呈正相关;横截面的面积、周长与上颌牙弓长度成正相关;纵截面长度与上下颌尖牙角、下颌双尖牙角成负相关关系。结论浅层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相关关系显著,浅层嚼肌形态越粗壮,功能越强,则越有利于面下1/3矢状向发展,而限制其宽度发育。  相似文献   

10.
18三体腭裂小鼠上颌牙弓发育的比较形态测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 1 8三体伴腭裂胚鼠和正常胚鼠的上颌牙弓宽度及磨牙弓长度比较形态测量学研究 ,量化地认识该模型腭裂小鼠的上牙弓发育的特点。方法 借助计算机图象处理系统 ,分别在大体 5 2对处于相同或相近发育阶段的胎鼠腭突标本上测定了硬腭牙弓的宽度 ,并对其中 30对胎鼠颅上颌复合体冠状序列连续切片 (厚度 7μm)中牙弓宽度进行测定。进一步估算上颌磨牙弓在矢状平面的长度。对腭裂及非腭裂组进行量化的比较。结果  1 8三体伴腭裂小鼠上牙弓宽度以较正常增宽为趋势 ,而在磨牙前区略有缩窄 ,磨牙区牙弓宽度变宽 ,呈“葫芦”样。牙弓长度则呈现明显的发育不足。结论  1 8三体伴腭裂小鼠的上磨牙弓明显增宽 ,而其长度则明显缩短 ,即其上颌骨发育呈明显后缩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