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脑膜瘤侵袭硬膜的MRI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膜瘤侵袭硬膜的MRI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 36例脑膜瘤MRI成像后连同附近硬脑膜切除之标本进行病检,作MRI病理对照观察研究。结果 26例脑膜瘤MRI表现脑面硬膜线样增强带,病理检查为血管扩张和结缔组织反应增生,其中21例MRI表现不连续性硬膜增强带,病理提示硬膜有肿瘤侵袭。结论 肿瘤硬膜增强带是一非特异性改变,以脑膜瘤较易出现;连续且均匀一致的硬膜增强带提示反应增生,不连续的则往往有肿瘤侵袭,手术时应予充分切除。  相似文献   

2.
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骨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骨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需手术治疗的颅底脑膜瘤病人,术前均行CT检查,确定骨质增生的程度与部位;术中将肿瘤连同骨质增生进行病理检查,确定有无脑膜瘤细胞骨侵袭。结果:CT证实的34例颅底脑膜瘤病人有骨增生,进行增生骨质活检有肿瘤细胞侵袭的31例。结论:颅底脑膜瘤骨增生与肿瘤细胞骨侵袭有关,手术时应予充分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典型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脑膜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非典型脑膜瘤20例的CT与MRI表现。结果肿瘤边缘多不规则,CT及MRI平扫分别呈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MRI检查还可见肿瘤内流空的血管影、脑膜尾征;MRA及MRV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血供及静脉窦受侵。结论非典型性脑膜瘤的影像表现不典型,但仍具有脑外肿瘤的影像学特征,MRI检查在肿瘤定位及了解肿瘤与相邻的组织及血管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附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恶性脑膜瘤影像学认识水平,分析了45例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45例病理证实为恶性脑膜瘤的病例从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脑膜瘤占脑膜瘤的2%~10%,男性多见,是侵袭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影像学具有肿瘤密度不均匀、边界不规则、强化不均匀、明显的瘤周水肿等相对的特征性表现。结论头部CT与MRI检查是恶性脑膜瘤术前诊断最主要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不典型脑膜瘤的MRI表现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对照,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脑膜瘤的MRI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22例,术前第一诊断均误诊为其他肿瘤,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将MRI表现与病理分级分型对照。结果 22例误诊病例MR征象:酷似脑内肿瘤的脑膜瘤8例,少见发病部位的脑膜瘤8例,常见部位的脑膜瘤6例;信号不均匀15例,形态不规则、具有侵袭性改变12例。术后病理特点:WHOⅠ级12例,WHOⅡ级4例,WHOⅢ级6例。结论因肿瘤组织学结构复杂、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少见特殊发病部位,导致了脑膜瘤的不典型MRI表现,充分认识不典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及其与病理分级分型的相关性,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外皮细胞瘤1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25例,对其MRI与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MRI示1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MR平扫T1WI呈高低不均信号15例,等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5例,等信号4例;增强扫描14例呈不均匀显著强化;窄基底与脑膜相连11例;颅骨破坏6例。25例血管瘤型脑膜瘤MR平扫T1WI均匀较低信号及T2WI均匀较高信号21例,23例病灶显著均匀强化,16例呈宽基底与脑膜相连。病理示两种肿瘤来源不同。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与血管瘤型脑膜瘤其起源不同,而MRI则十分相似,前者是恶性肿瘤,往往出现分叶征、跨叶生长、与硬膜呈窄基底相连、有丰富的血管、肿瘤易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破坏邻近颅骨等特点,据此可与后者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脑膜瘤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30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膜瘤,将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30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颅内额、顶、枕区域脑凸而16例,蝶骨嵴8例,嗅沟4例,鞍区2例。其中表现肿瘤包膜完整者11例,瘤周水肿27例,硬膜“尾”征9例,瘤内钙化3例,血管流空信号5例,均匀强化20例。结论:MRI对脑膜瘤定位有很大价值.综合考虑各种MRI征象,可以提示为棚应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8.
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的MRI特征及提高MRI诊断脑室内脑膜瘤特异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脑室内脑膜瘤8例MRI表现,其中良性7例,恶性脑膜瘤1例。结果:脑室内脑膜瘤8例生长部位均发生在侧脑室内,其中三角区6例,体部2例;8例增强扫描均有较明显均匀强化,5例有瘤周水肿。本组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2.5%。结论:MRI能准确显示脑室内脑膜瘤的位置和病变范围,定性诊断需综合考虑患年龄、肿瘤在脑室内的准确位置及MRI平扫和增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脑膜瘤"脑膜尾征"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膜瘤“脑膜尾征”的MRI表现、病理学基础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5例具有“脑膜尾征”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术中与临床神经外科医生合作,在切除脑膜瘤瘤体的同时,切除术前增强MRI图像中“脑膜尾征”相对应的脑膜组织,术后送病理学检查,观察“脑膜尾征”处脑膜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在获取的45例“脑膜尾征”的组织标本中,37例(82.2%)有脑膜瘤细胞的浸润,光镜下可见多个成团状或巢状肿瘤细胞聚集在纤维结缔组织中;3例(6.7%)光镜下仅见大量的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未见肿瘤细胞:5例(11.1%)光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及增生的血管和炎症细胞浸润,未见肿瘤细胞。脑膜尾中有无肿瘤细胞浸润与瘤周水肿和脑膜瘤的良恶性分级相关(P〈0.05),而与脑膜瘤本身的大小和脑膜尾征的形态无相关性。结论大多数“脑膜尾”组织中有肿瘤细胞浸润,在切除脑膜瘤瘤体的同时,应常规切除“脑膜尾征”对应的脑膜组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眼眶原发淋巴瘤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对31例(36眶)病理诊断为眼眶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均行CT检查,并有20例(22眶)行CT增强扫描,14例(16眶)行MRI检查,4例(5眶)行MRI增强扫描(T1WI、脂肪抑制),观察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CT密度、MRI信号表现、以及MRI信号表现与CT密度的关系。结果:29例(34眶)呈均匀、近均匀软组织密度,均匀或近均匀信号表现;2例(2眶)不均匀软组织密度,MRI检查均为以长T1、短T2为主的不均匀信号表现。结论:原发性眼眶淋巴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修复硬脑膜的完整性对于脑膜瘤患者的手术预后非常重要。目的:探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大型凸面硬脑膜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因肿瘤侵蚀导致硬膜缺损的大型凸面脑膜瘤病例,术中采用人工硬脑膜修复硬膜缺损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除2例并发局部积液,1例出现术侧少量硬膜下积液,1例出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外,其余病例均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癫痫、组织排异等不良反应发生。术后复查头颅CT及MR,证实植入人工硬膜的部位未见异常影像学改变。5例患者修复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发现人工硬脑膜与正常硬脑膜融合良好,无粘连及炎症反应发生。说明生物型人工硬脑膜能够较好地重塑颅腔原有解剖层次,保护脑皮质,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观察其发病部位、边缘形态、信号特点、邻近结构情况及增强表现。结果:16例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龄16-68岁,平均47岁。发病部位依次为上胸段8例、颈段6例、胸腰段2例,腰段1例,15位于髓外硬膜下,1例同时累及髓外硬膜内、外。髓外硬膜下脊膜瘤9例呈半圆形,6例呈椭圆形,脊髓受压移位,15例位于硬膜外肿瘤均可见"硬膜下"征;1例同时累及髓外硬膜内、外的脊膜瘤呈不规则形。于T1加权像呈等信号6例,略低信号7例,等、低混杂信号3例;T2加权像呈等信号5例.略高信号10例,等、高混杂信号1例。注射Gd-DTPA后14例呈较均质性强化,2例呈不均质性强化,可见"硬膜尾"征。结论:MRI能够对椎管内脊膜瘤较准确定位;根据肿瘤的信号特点、肿瘤与硬脊膜的关系及强化特点,一般能够达到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膜瘤颅外侵及的MRI表现.方法 对30例脑膜瘤颅外侵及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使用头颅专用线圈,应用自旋回波T1WI、T2WI、P(D)WI序列,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3个方位的扫描;扫描参数为:T1WI:TR/TE=400 ms.20 ms-1,T2WI:TR/TE=2 300 ms·100 ms-1,NEX=2次,矩阵160×256,FOV22,层厚7 mm,层间距2 mm.增强扫描:采用钆喷酸葡氨增强剂0.1 mmol·kg-1,扫描层面与平扫一致.结果 30例患者中,肿瘤为新月形25例(83.33%)、结节状5例(16.67%),肿瘤为新月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结节状(χ2=46.98,P<0.05);瘤脑界面清楚26例(86.67%)、不清楚4例(13.33%),瘤脑界面清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不清楚(χ2=50.98,P<0.01);肿瘤强化均匀28例(93.33%)、不均匀2例(6.67%),肿瘤强化均匀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不均匀(χ2 =53.67,P<0.01);脑膜尾征长度为Rmax>5 cm 27例(90.00%)、Rmax ≤5 cm 3例(10.00%),脑膜尾征长度为Rmax>5 cm所占比例明显高于Rmax ≤5 cm(χ2 =51.49,P<0.01).MRI示:颅内外肿块,肿瘤邻近的颅骨增生、破坏.结论 脑膜瘤颅外侵及有较典型的MRI表现,充分认识脑膜瘤颅外侵及的MRI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及治疗计划的选择等均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恶性脑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及鉴别特征。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恶性脑膜瘤的MR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肿瘤T1加权像以等、低混杂信号多见,T2加权像呈均匀或混杂高信号;可见囊变及出血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不均匀;肿瘤侵犯半球呈磨伞征;边缘不规则或呈锯齿状,硬膜尾征呈粗短不规则形;部分病例向颅内外浸润。结论恶性脑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提高识别恶性脑膜瘤的MR表现,有利于临床术前诊断及综合治疗,但须与良性脑膜瘤、胶质母细胞瘤及转移瘤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肥厚性硬脊膜炎(HSP)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HSP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7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5例经病理证实。结果 12例HSP患者中,MR显示11例位于颈胸椎的硬脊膜增厚范围为10个以上椎体水平,1例位于胸腰椎的硬脊膜增厚累及范围为5个椎体水平;6例表现为背侧、2例为腹侧硬膜增厚,4例背侧及腹侧硬膜均增厚。2例增厚的硬膜呈结节样,1例合并硬膜外肿物形成,5例合并硬膜囊背侧脂肪增多。增厚的硬膜T2WI均呈低信号,4例T1WI呈等信号,8例T1WI呈低信号。10例增强扫描患者中,4例明显强化,1例中等强化,5例未见强化。结论 HSP以颈胸椎背侧或腹侧硬膜广泛增厚为特点,部分合并硬膜外脂肪增多;增厚的硬膜呈结节样或条带状,少数可合并硬膜外肿物形成;T2WI呈特征性低信号。  相似文献   

16.
MRI对脊膜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膜瘤的MRI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搜集并分析术前行MRI检查且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膜瘤16例,观察肿瘤部位、数目、瘤体信号表现及邻近硬脊膜改变,瘤髓交界带的MRI信号及增强后的MRI表现特征。结果:位于上、中胸段14例,颈段2例。肿瘤信号不均者6例。全部病例均未见囊变及出血,肿瘤邻近硬脊膜增厚1例,瘤体均有一定的增强特征。结论:脊膜瘤多位于硬膜下间隙、脊髓侧方,单发多见且无囊变、出血。肿瘤信号不均匀的主要原因是钙化。瘤髓交界带T2WI呈低信号时,肿瘤与脊髓可能存在粘连。脊膜瘤可引起硬膜增厚。Gd-DTPA增强具有明显均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率三维增强MRA评价脑膜瘤血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脑膜瘤血供及邻近静脉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脑膜瘤患者进行3D CE-MRA检查,应用MPR、MIP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膜瘤的血供进行观察.结果 30例脑 膜瘤中有14例颅内动脉参与供血;有16例脑膜瘤将颅内大血管推移、压迫,但跨过肿瘤段没有直接分支到肿瘤;供血动脉与脑膜瘤呈簇状分布;静脉呈"抱球状"分布在肿瘤的表面.回流到附近的浅静脉或静脉窦;13例窦旁脑膜瘤8例静脉窦受侵,清晰显示窦腔内改变及侧支循环静脉通路;17例大脑凸面脑膜瘤能够在同一平面完整显示近颅骨侧血管的起止点及走行路径.结论 通过应用高场强3D CE-MRA可以显示脑膜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以及窦旁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整体的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走行途径等重要临床信息,为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扁平形硬膜外脊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扁平形硬膜外脊膜瘤的影像学表现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7例硬膜外脊膜瘤位于颈椎管,1例位于胸椎管,累及2~4个椎体节段;8例病灶均呈扁平形、以增厚的硬膜为基底,伴硬膜外肿块形成;5例肿瘤经椎间孔向硬膜外延伸、相应水平椎间孔扩大;椎管均均匀变窄,1例伴脊髓水肿,1例伴脊髓变性。CT显示病灶呈等密度,6例硬膜可见条片状钙化。MRI显示病灶于轴位图像上均呈半环形,包绕脊髓,T1WI上呈等(n=5)或低(n=3)信号,T2WI上呈等(n=3)或低信号(n=5);增强后呈中等(n=2)或明显(n=6)强化,其中7例强化均匀,1例不均匀。结论 扁平形硬膜外脊膜瘤好发于颈椎管,可累及多个椎体节段,以硬膜增厚、钙化并硬膜外肿块形成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硬脊膜减张术在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68例已行减压及内固定手术的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遗留脊髓功能障碍按Frankel分级:A级14例,B级36例,C级12例,D级6例。男43例,女25例,年龄16~57岁,平均34.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4~26个月,平均(13±2.6)个月。在因早期减压不彻底、内固定不理想等原因需要二次手术的过程中,在去除了外在黏连压迫后,发现硬脊膜增厚变硬经观察3~5min仍无搏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A组)34例患者行硬膜外瘢痕松解,对硬脊膜不做处理。硬膜减张组(B组)34例患者充分显露硬脊膜,选择发硬增厚明显的部位,用锐利刀片间断地行多排纵行长约1cm的小切口,深度为仅次全切透硬脊膜而保留蛛网膜,至有少许脑脊液渗出而不溢流,硬脊膜膨胀并恢复搏动。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至10年,平均为39个月。A组Frankel改善2级者4例;改善1级者7例,11例(32.4%)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主要是感觉恢复;B组Frankel改善2级者12例;改善1级者11例,23例(67.6%)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明显的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所恢复;22例有明显的大小便功能恢复,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硬脊膜减张术有助于提高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