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许雷 《四川中医》2014,(4):11-12
蔡淦教授善于应用"元气阴火"学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确切。文章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补脾胃、泻阴火"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阐述"阴火"的实质。并举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以说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最常见胃部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环境污染、胃血流量的严重不足以及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等,都可破坏胃的保护黏膜屏障而最终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现运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种理念,将麦门冬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行详细说明。西医学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及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与临床试验,运用相关药物对症治疗,也起到了一定的疗效[1]。中医学则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表现的腹部胀闷不舒、食欲不振等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类于"胃脘痛""痞"等,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虽代表不同的观点和治疗理念,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多从补益胃气,养胃阴,降胃气等角度入手,而麦门冬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有其自身特点并表现出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大法。方法:引用经典文献,结合临床认识,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及辨治规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虚"是本质,"瘀"是结果;在此基础上,临床辨证可分中虚气滞、肝胃不和、胃阴不足3型论治。结论:采用补虚化瘀法结合辨证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重要的大法。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寒湿入络病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其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可归属中医络病范畴。文章从"寒湿入络"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病理变化及治疗进行了论述,认为"脾胃虚弱,寒湿之邪,深伏胃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根本病机,临床上应以健脾化湿,辛温通络为治疗原则。经临床验证该法不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改善,还是胃黏膜萎缩的病理逆转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以朱良春先生"胃安散"化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口服"胃安散"化裁的汤剂,3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治愈率33.3%,总有效率92.8%。结论:"胃安散"化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健康教育处方。方法:在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的指导下,遵循中医"治未病"理论,从饮食起居、情志调护和中医养生3个方面编制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健康教育处方。结果:通过系统地分析整理,按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总结归纳成6份适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型的中医辨证分型健康教育处方。结论:初步完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健康教育处方的研制,以期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伴有异型增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时,称为胃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演变成胃癌的关键环节,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本文基于"脾虚邪滞"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机理,探讨健脾培元、通滞祛邪在其治疗中的应用,为相关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护理要务、用药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经验,阐释其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日久化瘀,本虚标实"的病机观点以及"虚实并辨,健脾益气,清热活血"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本病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近年来,基于环氧化酶-2(COX-2)与核因子-κΒ(NF-κΒ)/Bcl-2信号通路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报道日渐增多,其在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修复机制及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胃络病范畴,从络病学角度出发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胃络瘀阻,胃阴亏虚"。胃络瘀阻为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根本,病程后期脏腑失于濡养,胃阴亏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由痞至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导师姜树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络病理论,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特点及微观辨证学具体情况辨证论理,以"散瘀通络、畅达中焦,滋阴补虚、和胃宁络,开瘀散结、消坚化积"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慢性萎缩新胃炎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脾主卫"学说为指导分析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变化,认为本病病位在胃,脾胃虚损是其基本病机。临床研究发现胃镜下病理表现与中医辨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气血亏虚、脾胃湿热、肝胆气郁、瘀血内阻四个证型探讨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黏膜相变化的相关性,以期将内镜检查作为望诊的延伸,加强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胃镜病理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方法,将132例门诊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内镜与活检检查,观察胃黏膜是否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胆汁反流或出血等现象,在炎症部位取4块胃黏膜组织检测样本,浸泡10%甲醛,石蜡包埋,连续厚5μm切片,常规染色观察。[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相关性,浅表性胃炎中脾虚气滞萎缩性胃炎中胃阴不足肠上皮化生中脾胃湿热。[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病理改变具有较大关联。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吐酸""痞满""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禀赋不足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上述因素导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上肝胃不和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疏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977-98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可出现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肌层增厚并伴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为特征的病理变化,继续发展,癌变率可达2.55%~7.46%。朱西杰教授认为气滞血瘀、湿郁浊聚、食积、痰结、毒热等病理因素单一或相加作用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血脉运行不畅,胃络失养是该病的病机关键,故在辨证论治本病的基础上,从排毒解毒生新法、胃肠同治复元法、酸甘生发胃阴法、祛瘀生新再生法四方面提出再生修复胃黏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阴火论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8,26(2):254-257
阐述了气血津液与脾胃在生理、病理关系方面的论述和气血津液临床证治的探讨,认为脾胃既是气血津液的生化之源,也是导致气血津液病变的根本所在;由于二者相互间的生理关系,在气血津液因其他原因而发生病变后,也可影响脾胃而致脾胃发生病变。因而,在临证治疗中,无论证情有多么复杂,都应以脾胃为核心,或健脾、补脾、温脾,或运脾、和胃,导滞,治脾胃即所以治气血津液,治气血津液即当从脾胃做文章,启示了治气血津液病的门径,当从脾胃论治,又提出了气血津液病皆从脾胃调理论治的方法及临床验案,表明了用调理脾胃在治疗气血津液病中亦获良效,强调了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所以,用调理脾胃之法,在临证时,只要能使脾胃强健,就能杜绝许多疾病的产生,从而减少发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姜莉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研究30余年,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诊治经验,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肾阳虚型者十之八九,"水寒土湿"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之根本,气机阻滞、瘀血胃络、痰湿中阻为发病之源,为本虚标实之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补火生土法治其本,配以调畅气机、化瘀通络、燥湿化痰治其标,提倡治本为主兼除其标,主张以扶阳之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予吴萸四逆汤扶阳固本,从而阻断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表现,可归属"眩晕"范畴,病位在头,头为"清阳之府"、"中精之府"、"诸阳之会"。人体清阳之气、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头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居于中焦,连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可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所以脾胃在本病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是产生清阳之气的源泉,倘若脾胃损伤,则纳运失职,升降失司,不仅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元神之府失养,且痰湿阻于中州,浊气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耳鸣等症。因此,脾胃在眩晕的发病和诊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从脾胃入手,以补益、健运脾胃及调畅气机升降为主,并针对"风、火、痰、瘀、虚"不同的病理因素,佐以平肝、泻火、祛痰、化瘀、补肾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