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婉英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75,(1)
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较多,可从仅有胸痛发作而无酶或心电图变化直至明显的穿壁性心肌梗塞。根据心电图表现可将心肌梗塞分为穿壁性和非穿壁性两型,一般认为非穿壁性的预后较好。为了评价这一假定,本文对104例心肌梗塞患者,包括穿壁性61例和非穿壁性43例,进行临床对比及分析。 相似文献
2.
3.
4.
患者女性,30岁,15岁时发现心前区杂音,2年后检查:有明显第四心音与间隙性第三心音,胸骨左缘有收缩期喷射性杂音(3/6级),乏氏试验时增强。心电图检查:电轴左偏(-35°),左室明显肥厚。胸部心律检查:心影增大。导管检查:左室到肱动脉收缩压差为12mmHg,乏氏试验时增至32mmHg。造影见左室腔缩小。18岁出现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塞的初始心电图能否预测梗塞相关动脉(IRA)以及合并存在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否会改变这种预测能力.方法 102例下壁AMI病人在入院时记录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的ST段移位情况,并在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IRA,分析心电图ST移位与梗塞相关动脉的关系.结果(1)双左回旋支(LCX)为IRA的病人和以右冠状动脉(RC)为IRA的病人相比,前者V_1或V_2导联ST段压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分别为80%和43%,P<0.01),前者I导联ST段抬高或位于等电位线的发生率也高于后者(分别为63%和27%,P<0.05);(2)根据V_1或V_2导联ST段压低判断LCX为I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56%和93%.结论 下壁AMI时V_1或V_2导联ST段压低是判断LCX作为IRA敏感指标,并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合并存在的冠状动脉病变不会改变这种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对75例 MI 患者行左室和冠脉造影研究,MI 后病理性 Q 波消退(10例),提示 MI减小和左室功能改善与冠脉再通或侧支循环形成提供梗塞区前向或逆向血供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表现及梗塞相关动脉的分布特点,评价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的价值。方法:对2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塞(26例)的梗塞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者19例(73%)。回旋支(LCX)6例(23%);急性前壁心肌梗塞(29例)的梗塞相关动脉为前降支(LAD)者26例(90%);下壁心肌梗塞相关动脉为RCA的19例中Ⅱ、Ⅲ,aVF导联ST段上移18例(94%),STⅢ↑/STⅡ↑〉1者16例(84%)。结论: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与梗塞相关动脉有关,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9.
任凤宝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2,(3)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可经导管使闭塞的血管迅速再通。动物实验证明,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病三小时内冠状动脉再灌注可使梗塞范围缩小。本文介绍冠状动脉再通的方法及其挽救受危害心肌的作用。方法:对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发作三小时内,心电图示明显的 ST 段抬高,而无 QRS 综合波改变者,施行冠状动脉再通术,将 ~*8F Judkins 导管插入闭塞的冠状动脉,并向闭塞动脉注入0.5毫克的硝酸甘油以排除冠状动脉痉挛。先试用0.032英时带有活动芯子的导引管对闭塞血管进行机械性疏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血栓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关系近年来受到重视。常在AMI死亡患者中发现灌注左心室梗塞部位的动脉中有血栓,故不少学者者认为血栓促发了AMI,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而血栓发生于AMI之后,梗塞引起冠脉血流缓慢而导致血栓形成,本文从54例冠脉内有血栓的穿壁性 相似文献
11.
1 心电资料 患者女,66岁。因冠心病合并右股骨颈陈旧性骨折于1996年8月18日入院。心电图常规检查,Ⅱ、Ⅲ、aVF T波低平,ST段轻度下移,诊断为慢性心肌供血不足,入院后7天行右股骨颈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开始30分钟后患者出现心慌气短,恶心呕吐,有窒息感,立即记录心电图,Ⅰ、Ⅱ、aVL、aVF、 相似文献
12.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梗塞相关动脉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与3周内冠脉造影对照,以发现梗死相关动脉(IRA)识别方法.23例IRA为无左回旋支(LCX)狭窄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组V_(1-4)ST段压低16例(70%),7例无RCA狭窄的LCX病变组V_(1-4)ST段压低5例(71%),二组无显著差异;ST_Ⅱ抬高>ST_Ⅰ在RCA组15例(65%),而LCX组无1例(0%),二组有显著差异;ST_(avL)压低>ST_ⅠRCA组16例(70%)、LCX组3例(43%),二组无显著差异.RCA组V_(7-9)ST段抬高2例(9%),LCX组为5例(71%),二组差异显著,RCA组V_(4R)抬高9例(3%),LCX组无1例(0%),二组有显著差异.本文提示:ST_Ⅱ抬高>ST_Ⅰ、V_(7-9)和V_(4R)ST段抬高对急性下壁心梗时IRA识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心电图诊断下壁心肌梗塞的新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ill等曾提出,诊断下壁心肌梗塞最有意义的心电图标准是:在aVF导联Q波时间>30毫秒(QaVF>30毫秒)作者近年来查阅了大量下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资料,发现诊断下壁心肌梗塞QaVF>20毫秒即有较高的敏感性(92%),且特异性与QaVF>30毫秒接近。同时还根据Ⅲ、aVF导联上Q波与R波振幅的比例,推荐Ⅲ导联 相似文献
14.
谷小鸣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2,(4)
连续41例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病例,年龄32~82(平均64)岁。其中6例有心源性休克,伴有严重低血压和肺毛细楔状压增高。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者39例,次全闭塞者2例。病人均于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入院,以链激酶(SK)2,000U/min 作冠状动脉内灌注,灌注前作:①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0.5mg,以排除冠状动脉痉挛;②用可弯曲的导线机械地使冠状血管再通;③冠状动脉内注射纤维蛋白溶解酶500U,以增加 SK 灌注的效果。本组30例获得再通成功,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例在SK 灌注前先用硝酸甘油冠状动脉内注射;7例冠状 相似文献
15.
Hill等曾提出,诊断下壁心肌梗塞最适宜的心电图标准是:在aVF导联Q波宽度>30毫秒(QaVF>30毫秒)。作者近年来查阅了大量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发现诊断下壁心肌梗塞QaVF>20毫秒即有较高的敏感性(92%),而且特异性与QaVF>30毫秒接近。同时还推荐了心电图诊断下壁心肌梗塞的新标准:根据Q波和R波的振幅比率,即Q/RⅢ>25%以及Q/RaVF>10%,并指 相似文献
16.
1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对判断梗塞相关动脉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塞(IWAMI)时ECG对判断梗塞相关动脉(IRA)的作用,我们对57例I WAMI的ECG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IRA为RCA45例,LCX7例,分别占IWAMI的865%与135%;其中RCAP36例、RCAd9例、LCXd7例、LCXP0例。2同时有右室梗塞173%,后壁梗塞481%。3IWAMI时以ECG同时有右室心梗图形或仅有下壁心梗图形判断IRA-RCA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100%:P<005;4以ECG同时具备后壁心梗图形和avL导联ST段压低<15mm来判断IRA-LCX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17%,P<005。18导联ECG有助于在急性期判断下壁心肌梗塞的IRA。 相似文献
18.
郑秋甫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0,(2)
作者在48例临床和尸检符合肥厚性心肌病而未经手术治疗的病例中,发现7例(15%)左心室有穿壁性心肌梗塞疤痕,而其4条主要壁外冠状动脉均无明显粥样硬化。本文对这些病人的临床、血液动力学、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遗传学、尸检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穿壁性心肌梗塞的病因进行探讨。临床发现:7例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2~60岁(平均33岁)。均无典型心绞痛,其中2例曾有可能为心源性的胸骨后不适,内1例临床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疼痛及多种血清酶升高。7例中6例的病程中有重度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体检除1例未予详细检查外,余6例在胸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心肌病酷似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一例山东省立医院姜本荣,张洪滨患者,男,22岁,因发作性胸闷、烦燥、一年内晕厥2次于1990年4月23日入院。无癫痫病史。查体:血压17.5/10kPa,心率96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Ⅱ/6SM,P...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心电图呈演进性急性穿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改变,并于24小时内恢复。患者男性57岁,无心脏病史,入院时昏迷,无局灶性神经障碍,血压110/70,后升至140—150/70—80mmHg。心电图示房颤,Ⅱ、Ⅲ、aVF示异常Q波,Ⅰ、Ⅱ、aVL、V4~6的ST压低与4年前正常心电图相比为新的改变。1小时后下壁导联R波消失,5小时后Q波加深。12小时后除Ⅲ导联Q波及侧壁导联仍有缺血改变外,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