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朱橚《救荒本草》载:后庭花,一名雁来红,人家园圃多种之。叶似人苋叶,其叶中心红色,又有黄色相间,亦有通身红色者,亦有紫色者。茎叶间结实,比苋实差大。其叶众叶攒聚,状如花朵,其色娇红可爱,故以名之。味甜,微涩,性凉。风味近似苋菜,也可干制后泡发。救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晒干煠食尤佳。这就是救荒的“清拌后庭花”,灾荒年景穷人食之充肌。  相似文献   

2.
苋菜 苋菜来源于苋科植物苋的茎叶。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苋菜也称野苋菜、赤苋、红苋、雁来红、青香苋等。苋菜按其叶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绿苋、红苋和花苋三种。绿苋的叶子呈绿色或黄绿色;红苋的叶子呈红色或紫红色;而花苋的叶子表面为绿色,只是靠近叶脉处呈紫红色。  相似文献   

3.
“雁来红”一名“老少年”。幼苗初出时,色深青,略带紫,宛如苋菜。幼苗渐长,其茎、叶、穗、子和鸡冠花相似。到了早秋及深秋的时候,茎本可高至五、六尺许。其中、下部的茎叶,色深紫而略带绿;顶部的叶片,比较鲜红,并且显著肥大,美丽可爱,愈久、愈妍。所以古人称它为“秋色之最佳者”,这实在并不是过誉的话。根据文献记载和它类似的,还有下列三种: 1.老少年生态大致和雁来红相  相似文献   

4.
苋菜食疗方     
苋菜,又名红苋、紫苋、雁来红,为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圆形或长卵形,绿、黄绿、紫红色,或紫红色嵌镶。原产亚洲热带,我国南方各地普遍栽培,春、夏、秋季均可种植。幼苗做蔬菜,老茎供腌渍加工。苋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铁、磷、钙和维生素C,红苋中还含较多的钾、镁、钠,苋叶中又含高浓度赖氨酸,易于被人体吸收,民间称为"长寿菜"。  相似文献   

5.
苋菜滋味长     
<正>苋菜又名赤苋、雁来红。根据叶色可分为绿苋菜、红苋菜和花苋菜,绿苋菜炒熟后汤汁清澈,红苋菜和花苋菜炒熟后的汤汁呈紫红色。紫红色的汁富含花青素。苋菜从三月到九月都可以播种,春夏秋三季均能吃到苋菜。苋菜,鹅掌形的叶子,中间血红,间以褐斑,边缘青碧,红绿相衬,指头粗的茎梗,绛红如鸡血;穗儿毛茸茸的,如深秋的狗尾草。鲜嫩的苋菜,连茎带叶,轻轻掐下,洗净后和着蚕豆爆炒,扑入蒜头末,入口鲜嫩爽口,是农家餐桌上的  相似文献   

6.
药忌质疑     
谚语有之曰:“蜜蘸葱,快如风。”又曰:“若要死得快,除教团鱼煮苋菜。”此必有其事,而后有此谚也。然事亦有不尽然者。益阳唐庶蕃先师,前清光绪时,秀才饩于廪,资江之名宿也。鼎革时幽于斗室,先生自以年迈古稀,老而受辱,愤不欲生。始则自以瓦石捽其囱门,不死;中则令家人置葱蜜于(饣亶)中以进,亦不死;终复索团鱼煮苋菜食之,卒亦无恙。事越七年,余谒先生,夜深侍坐,犹亲切一一向余言之。余以为天下之事,更仆而难尽;天下之理,亦甚赜而难穷。即如《本草》之言  相似文献   

7.
正田野里小路边,长满蓬蓬勃勃的苋菜,绿色如云,红色如霞,掐了上面的叶子,不几天又生出新叶来,层出不穷。苋菜,青的柔嫩,红的厚润,是夏秋季里的一道时蔬。我们家乡人叫苋菜为银银菜,苋菜又叫米苋或菜,菜这一叫法源自《本草纲目》:"菜生南地,田园中小炒也。"苋菜见土就长,生命力极强。洗苋菜不同于别的青菜,不论青红,  相似文献   

8.
消渴之名首先见于《内经》:“其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巢氏病源》对其症状进行了描述:“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者是也。”《景岳全书》则指出了“消者,消烁也,亦消耗也,凡阴阳血气之属日见消败者,皆谓之消”,消证有阴阳虚实之分,诊治时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国大江南北诸多城乡风靡着一种名叫“木耳菜”的特色菜肴。此菜茎叶清香脆嫩,柔滑爽口,备受美食家们的推崇。 木耳菜植物名称落葵。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约成书于公元500年),曰:“落葵,又名承露,人家多种之,叶惟可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落葵叶冷滑如葵,故得葵名。释家呼为御菜,亦曰藤儿菜。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由上可见,  相似文献   

10.
严二陵老师(1901~1981年)擅治肝病,宗《内经》之旨,采各家之长,尤崇尚叶桂经验。现将其治肝病经验整理如下。肝病有肝气、肝火、肝风之别,治肝乃以此三者为纲。《内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肝气者,郁而不舒,治在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肝风者,有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多由阳亢,旁走多因血虛;阳亢者宜熄风潜阳,血虛者宜养血和络。肝火燔灼,一身上下内外无所不至,故肝火为病,形证不一,又有实火、虛火、郁火之辨。施治大法:实  相似文献   

11.
1 《内经》揭示了针灸疗法的渊源《内经》从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各种治法的渊源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 :“砭石者 ,亦从东方来。……毒药者 ,亦从西方来。……灸者 ,亦从北方来。……九针者 ,亦从南方来。……导引按者 ,亦从中央出也。”这些治疗方法的产生 ,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疾病性质有密切关系。如“砭石”来源于东方是因为“东方之域 ,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 ,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 ,皆安其处 ,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 ,盐者胜血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 ;“灸”来源于…  相似文献   

12.
张卫星  郭小平 《陕西中医》2007,28(9):1203-1205
1与脾胃关系密切 脾者,仓廪之官,主运化,喜湿而恶燥,其味甘,其色苍,至阴之类也。黄疽者,土湿而感邪也,太阴湿土主令,以阳明戊土之燥,亦化而为太阴之湿也。惑邪而卫闭,湿淫内生而不外达,脾土湮郁,水谷不消,谷气于浊,故有倦怠乏力、纳差、腹胀、食后尤甚、恶心厌油腻等脾胃症状。仲景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其辨脾胃,而“紧则为寒,食则为满”则是指病在脾,  相似文献   

13.
正苋菜,又名青香苋。为苋科植物苋的茎叶,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中医认为,苋菜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通利大便之功,本品既可清热解毒,治疗湿热泄泻,赤白痢疾,又可通利大便,治疗大便秘结。《本草纲目》言其"治大小便不通,化虫去寒热,能通血脉,逐瘀血"。《本草图经》言"紫苋:主气痢;赤苋:主血痢"。由此可知,苋菜治疗赤白痢疾、  相似文献   

14.
大黄论选     
正大黄,《本经》谓之黄良,后人谓之将军,以其有伐邪去乱之功力也。古时以出河西、陇西者为胜,今蜀川河东、山陕州郡皆有,而以川中锦纹者为佳。大黄味苦气寒,色黄臭香,乃整肃中土之剂也。其性走而不守,主下瘀血血闭。气血不和,寒热亦除矣。不但下瘀血血闭,且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夫留饮宿食,在于聚,陈垢不清,故又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夫肠胃和,则水谷通利;陈垢去,则化食调中。故又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也。《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安则五脏亦安,故又曰:安和五  相似文献   

15.
辛润辨略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如何理解这段经文的辛润之说?历有争论。笔者兹析于下。一、理论辨析“燥者润之”,此为常理。然何“食辛以润之”呢?张介宾《类经》释:“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可谓深得经旨。将辛润理论作为一种治法来理解,指的是对某些燥证用辛味药治疗,其机理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感冒在祖国医学文献里,虽无此病名;但是从它底症状上来体認,亦有許多类似之記載,例如“金匱”說:“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不啻已把流行性感冒的初期症状,繪声繪色的刻画出来。其次,如“巢氏病源”說:“天行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涼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予服藥及为方法以防之”。这对流行病的流行于一时一地以及它的防治方面,也都提出来  相似文献   

17.
扶桑丸浅释     
扶桑丸又名桑麻丸,为胡僧方,录自《医方集解》。方中由桑叶,黑芝麻组成,以蜜为丸。主治肝肾不足,头晕目眩,风湿麻痹等病证。具有补益肝肾,滋润脏腑,清利头目之功效。扶桑本为一树木名。《本草纲目》云:“扶桑,产高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湿似柔,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色者尤贵,呼为朱槿。”“东海日出,有扶桑树,此花光艳照目,其似桑,因此比  相似文献   

18.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19.
呕吐与呃逆:自《金匱要略》提出呕、吐、干呕、哕之名,后世争议颇多。金·《伤寒明理论》以呕吐分轻重。认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惋;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干呕则日食谷欲呕,及吐则食曰入口即吐……呕吐有轻重可知矣。”《东垣十书》则以气血分呕吐,所谓:“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朱丹溪亦从其说。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认为,“夫呕者,东垣所谓声  相似文献   

20.
一、概论祖国医学所称的“消渴”包括西医所称的“糖尿病”,其证多饮、多尿、多食,有上、中、下三消之别,所以又叫做“三消症”。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即载有“消渴”、“消瘅”之名,对本病的认识已有指示。内经说:“肺消者,饮一溲二”,金匮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则数。”千金说:“有人病渴利,如发于春,经一夏服括蒌豉汁,得其力,消渴差,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日就赢瘦,喉咽唇焦燥”。外台引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夫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引近效祠部李郎中之论:“消渴能饮水,小便甜”。卫生宝鉴:“夫消渴者,日夜饮水百盏……,小便频数,其色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