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痉挛(又称电休克)引起心室颤动(1850年),再次电痉挛可终止心室颤动早有所知,引用直流电电击颤动的心脏可恢复窦性心律(1898年),但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电痉挛对心室颤动的治疗意义。认识到电击心脏的强度是电流而不是电压,电流流经心脏可引起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可在数分钟内致死,  相似文献   

2.
CO中毒患者心脏受损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中毒为冬季多发意外性事故 ,对人体损害的主要机理为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使组织缺氧坏死 ,主要损害器官为脑和心脏。现将其心脏受损后的主要心电图改变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均为CO中毒患者 10 0例 ,女 46例、男 5 4例。排除以前有心脏病史者 ,均为CO中毒之中重度患者。1 2 入院后即可做心电图检查 ,出院时复查 1次。2 结果10 0例中心电图有改变者 9例 ,均为重度患者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2例。 4例心电图表现为缺血性T波倒置 (男 3例 ,女 1例 ) ,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3例表现为ST抬高或下移 (男 2例 ,女…  相似文献   

3.
电击伤俗称触电,是指超过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雷电击亦属此范畴。临床上除表现在触电部位的局部损害,尚可引起全身性损伤。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常表现出心电图异常及各种心律失常。现将所遇2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电击伤是指人体与电源直接接触后电流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临床上除表现在电击部位的局部损伤,尚可引起全身性损伤,主要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严重的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文献报道,电击伤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高达20% ~51%,是烧伤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我科于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电击伤后伴心肌损害患者26例,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对临床疗效、心肌酶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5例高血压病患者,在接受甲基多巴治疗过程中突然死亡,尸检证实为过敏性心肌炎。 5例患者年龄30~71岁,其中1例单独使用甲基多巴,4例同时加用双氢克尿噻或氯噻酮,死前服用甲基多巴的时间为数日至数月不等。5例尸检心脏切片均显示广泛性心肌炎和血管炎,伴有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和大量嗜酸细胞浸润。并有心肌细胞灶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于间质、小动脉及小静脉。病理改变符合过敏性心肌炎和血管炎。4例患者肝脏切片也发现门脉区嗜酸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符合过敏性肝炎的病理改变。对5例患者心脏损害的病因作了多方面探讨。首先是感染,但5例血培养均阴性,尸检标本经各种特殊染色检查都未能发现微生物。心脏的形态学改变不支持病毒性感染。临床和病理学上都排除了胶原性血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鼻赘型酒糟鼻组织病理学改变,讨论鼻赘型酒糟鼻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蠕形螨寄生的关系。方法收集17例酒糟鼻患者标本,AAF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后作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分析。结果 1)病变部位表皮增生伴角化过度,角质栓形成,真皮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增生、充血,毛囊口扩张,毛囊和血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皮脂腺呈袋状增生;2)鼻赘型酒糟鼻患者蠕形螨感染率为100%,且多为中、重度感染,病理学改变严重程度与感染螨虫数量呈正相关。结论鼻赘型酒糟鼻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人体蠕形螨寄生有密切关系,中、重度蠕形螨感染是鼻赘型酒糟鼻发病和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及心内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方法观察5例体外直流同步及5例非同步电击转复前后起搏阈值及起搏导线阻抗的变化,以及3例ICD使用者上述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13例均一次电击转复成功。体外直流同步及非同步电击转复后,10例中有8例起搏阈值增高(均使用单极心室起搏导线),2例无明显改变(均使用双极心室起搏导线);ICD行心内电击转复3例,起搏阈值无明显改变(患者先前植入的均为单极心室导线)。所有13例的起搏导线阻抗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体外心脏电击转复有可能使永久起搏器的起搏阈值增高,尤其采用单极导线的患者,事先宜将起搏器的输出电压及脉冲宽度适当调高。对起搏依赖患者应作好及时更换起搏导线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终末期心脏病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及特征。方法:对接受心脏移植的9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6例其他类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肥厚型心肌病(HCM)2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横纹肌肉瘤、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各1例]及1例正常对照的心肌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电镜检查,并与临床心功能分级对照分析。结果:DCM患者光镜下均可见广泛纤维组织增生,以血管周围最为明显,心功能Ⅲ~Ⅳ级的心肌纤维化程度为,较心功能Ⅱ级者(+)为重;另可见心肌细胞形态异常,但少见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及小血管变化;电镜下均可见肌原纤维稀疏,线粒体肿胀、形态不规则,其中呈线粒体空泡样变、巨大线粒体、肌质网明显扩张各1例。1例HCM患者光镜下呈现与DCM者类似的改变,但肌原纤维有断裂现象,细胞排列紊乱,胞核畸形,血管扩张,较多炎症细胞浸润;1例HCM患者及2例终末期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与DCM患者相似。6例其他类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电镜下的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均与DCM患者相似,但未见有巨大线粒体。结论:①心肌纤维化是终末期心脏病心肌组织病理学的主要特征,纤维化程度越重,心功能越差;②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及炎症细...  相似文献   

9.
正一种叫做植入式除颤器(ICDs)的微型电子设备可监测和终止来自心脏下方的腔室(心室)的快速、不规则的心跳——一个大家所知的心室颤动。当这些小机器可以挽救那些易于有潜在致死性心率混乱患者的生命,他们传送的电击会是极度不适的,甚至对人体有伤害的。一项发表于《循环》杂志的报告显示,一个预先设定的方案在心脏出现心律不齐和电子脉冲传送的延迟时间中可以  相似文献   

10.
93例心脏骤停急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93例心脏骤停复苏的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心脏骤停到开始复苏的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用法和电击除颤等方面。结果93例心脏骤停者中复苏成功23例,占24.7%,存活12例,占12.9%。结论心脏骤停时间、胸外心脏按压、肾上腺素等药物的用法和电击除颤均对复苏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安装植入式室颤自动除颤器不仅仅可以延长寿命.也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限制。植入式除颤器的作用就是在心脏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时候发出电击,使心律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47年应用电去颤(电击)于人体以来,去颤所需的阈值能量或电流强度究竟多少,至今仍有争论。某些人认为心室颤动时可先试用较小的能量,因为电去颤能量太强会引起心脏损害而导致存活率降低;但也有人认为应首先用较高能量去颤,因  相似文献   

13.
电击伤致永久心肌坏死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击伤是由一定量电流或电能,作用于人体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性以及临床死亡。有些病人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恢复正常,但留下永久性坏死性心电图改变者并不多,现报告1例。 患者,男,41岁,建筑工人。因在工作中不慎触电后人事不省,于1995年11月1日来院。体检:呼吸急促22次/min,心界不大,心音纯、律整齐,心率170次/min。血压:90/60mmHg。心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燃煤型砷污染对人体肾脏损害的病理学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MDTECH肾脏活检针对14例慢性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进行右肾下极穿刺,将所获肾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燃煤型砷污染所导致的肾脏损害在光镜下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间质水肿,系膜细胞增多,炎性细胞浸润,近曲小管肿胀、变性、脂肪样变。电镜下显示肾小球间隙扩大,内皮细胞肿胀,足突融合,足细胞内见较多脂肪滴及溶酶体并伴轻度肿胀、溶解改变;基底膜呈节段性增厚,伴系膜细胞插入和轻度肿胀。结论燃煤型砷中毒患者肾实质呈慢性弥漫性损害改变。微小病变型肾病是慢性燃煤型砷污染对肾脏损害的主要病理学特征,这种损害最终可能发展成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从而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后壁急性心肌梗塞(P-AMI)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解剖学基础。材料与方法:P-AMI44例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计26例,Ⅱ度阻滞者4例。梗塞的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尸体冠脉造影和冠脉动脉分段切片检查。整个心脏自心底至心尖部作有规则间隔切片,且将每一张切片再作平均10至12张的切片,以特殊染色观察梗塞的范围。系统研究所有病例的特殊房室传导系统和结前心房肌,将Koch三角区分割  相似文献   

16.
<正>地方性氟中毒是因摄入或吸入过量氟化物而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学改变为骨关节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害.然而,关于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及其在临床方面的意义;以及地方性氟中毒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报道的较少.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一综合供同道们参考.1过量氟化物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理改变1.1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改变人体各组织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氟.正常情况下,脑组织的氟含量要比其它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肝组织内血管病变与病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慢性肝炎肝组织中血管病变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方法:104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标本,连续切片分别作HE及网状、胶原及弹力纤维组化染色,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分级与血管炎症、增生、破坏及阻塞的关系,结果:1.血管炎症及增生都与肝组织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P<0.05);但在G_3与C_4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血管破坏及阻塞也随G_1~C_4逐级加重(P<0.05);但G_1和C_2组无重度破坏及重度阻塞者,只有G_3和G_4才有重度破坏阻塞者较多(P<0.05)。结论:1.慢性肝炎肝组织内血管炎症、增生与肝组织病理学炎症相伴发生,呈正相关,可能有互为因果关系;2.血管的重度破坏和重度阻塞可能是导致肝组织病理学桥形坏死或大块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正确诊断功能性ST -T改变十分重要 ,通过以内关电脉冲刺激 2 8例心脏神经官能症伴ST -T改变者 ,2 6例ST-T全部恢复正常 ,2例ST -T改变有所改善 ,2 0例做了心得安或氯化钾试验进行比较 ,ST -T改变也全部恢复正常 ,结果一致 ;32例器质性心肌损害者的ST -T改变都未能恢复正常 ,仅 1例有轻度改善 ,认为双内关电脉冲刺激试验诊断功能性ST -T改变的敏感性好、特异性高 ,方法简便易行 ,安全无痛苦 ,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筛选控制果蝇心脏发育的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果蝇的早期心脏发育模式与脊椎动物的早期心脏发育模式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研究果蝇心脏发育基因有助于揭示人体心脏发育机理和先天性心脏病发生机制。为了克隆和鉴定控制心脏发育的新基因,在化学诱变建立果蝇平衡致死系的基础上,采果蝇心脏组织特异抗体Mab No.3,对310个平衡致死系进行免疫化学方法筛选,观察到有63个致死系表现出心脏突变表型。分别将这些有心脏表型突变的品系与果蝇第2和第3染色体缺失系杂交,测定了14个品系的遗传学位点,其中7个品系在遗传学位点上有别于已报道的心脏发育控制基因。并查寻和讨论了各突变品系的可能侯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人最常见的2种痴呆类型,两者的病理学存在显著关联。Alzheimer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是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与其相关的血管病理学表现还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微血管病变、脑白质损害、微梗死、腔隙性梗死和脑出血;相对而言,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学变化具有不均一性,既包括传统的多发性脑梗死、微血管损害和缺血后脑病,也存在神经变性性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