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伤寒杂病论>对呕吐一证辨证准确,立法严谨,治疗精当.笔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系统学习,同时借鏊<素问.咳论>相关理论,提出"呕吐虽多,无非胃病"、"五脏六腑,六淫之气皆能致呕,非独胃者"的观点:结舍<难经>"一脏脉象十变"、"五行生克主导疾病传变"等认识,进一步把握了呕吐病理演变规律,藉此达到明晰呕吐证治、掌握<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凡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称为腰痛。腰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年轻或年老患者均可见到。关于腰痛的认识,早在《内经》就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言:“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说明腰痛的病变在肾,病理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  相似文献   

3.
4.
刘松林 《光明中医》2010,25(10):1766-1768
<正>身重是指身体沉重,如负重物的感觉,属于患者自觉症状[1]。临床上此症多与湿邪相关,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停滞于肌肤、骨节所致,然初习中医者常  相似文献   

5.
论经络学说与六经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书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一篇的原文中提出胸痹、心痛、短气三个病症,而实际上是论胸痹和心痛二症,短气只是胸痹的一个兼症。胸痹是以胸膈间痞窒满闷、胸部疼痛为主;心痛是包括心窝和上腹部的疼痛。胸痹、心痛,包括短气,往往相互影响,所以并入一篇中论述。现就胸痹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其理法方药结合条文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分析归纳《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规律。小柴胡汤中柴胡和甘草是方根,治疗病证为外感、杂病、妇人病等三大类,可扶正祛邪、发汗解表。运用时需注意类证鉴别、方证转变和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8.
小建中汤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大志  魏品康 《中医杂志》2003,44(11):862-864
小建中汤首见于《伤寒论》,用于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之证而兼伤寒表证,以及治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者。因其功能建立中焦脾胃之气,故名“建中”。正如《伤寒溯源集》所说:“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盖脾为五行之主,四脏之本,即《洪范》建中立极之义也。中气虚馁,脾弱不运,胃气不行,致心中悸动,故以建立中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治呕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耘 《四川中医》1993,11(12):3-5
《伤寒论》六经皆有呕,但其表现形式不一。太阳中风“鼻鸣干呕”;阳明“温温欲吐”;少阳“心烦喜呕”;太阴“腹满而吐”;少阴“既吐且利”;厥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论中呕吐一证,或为主证,或为兼证。其治法亦不越八法范畴,兹述于下。  相似文献   

10.
结,有结聚、聚积之意,外邪侵袭或素有病理产物者,均可导致病邪结聚而成结证。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论:“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本草经集注》云:“……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伤寒杂病论》一书为中医学辨证论治之典范,广论外感,兼以内伤杂病,对于结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有着深刻的认识,自成体系,论述颇为丰富,现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证发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4):265-368
五苓散证是《伤寒论》重点汤方证,又是临床常用方。文章就《伤寒论》五苓散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吸收历代《伤寒论》注家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的临床实际经验及实验研究,来验证、阐明过去认为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伤寒论》中的某些证候,使古老的汤方证论治在现代临床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2.
对《伤寒论》固瘕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剖析 ,以论证固瘕证之实质——寒结旁流证。同时结合临床观察 ,初步探讨了证与病的相关关系 ,以及治疗方法与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方中生姜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伤寒论》方中生姜的应用,认为其具有调和营卫、温阳散水、辛散宣通、和胃止呕等功效。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六经病变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任 《山东中医杂志》2005,24(9):521-523
通过对《伤寒论》六经生理、病理特点及传变规律的分析,认为《伤寒论》六经病变本质为六类综合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本质分别是毒血症等、菌血症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相似文献   

15.
标本缓急治则是中医治疗原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标本的涵义、标本缓急的内容,结合历代医家对这一原则的论述,探讨标本缓急治则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强调了标本缓急治则灵活变通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以证候为目,不仅叙述了外感伤寒热病的六经传变发病过程,也充分揭示了机体多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内在机制。认为伤寒热病的急性发病规律与六经中不同的传变机制,和现代医学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相似。其中的急下证、蓄血证、蓄血发黄证等,均与MODS不同的器官损伤密切相关。深入研究《伤寒论》辨治规律与MODS的相关性,对于拓宽MODS的临床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了嗜心性病毒,引起的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仲景以六经辨证、分经审证,在《伤寒论》里详细论述了病毒性心肌炎在六经传变中的症状表现。  相似文献   

18.
以类似证为中心,从六经病的太阳病、厥阴病及痞证三方面,讨论了《伤寒论》类似证辨证的具体运用,认为类似证辨证是仲师最为常用的辨证方法。并指出类似证辨证有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突出主症辨证的重要性及提示知常达变辨证思维三种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是现存世的最早医学典籍,它总结了秦以前漫长时期中医学家们的医疗经验,但其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时间医学"的思想。张仲景的"六经欲解"其理论渊源出自《内经》,在继承《内经》时间医学基础上使其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将《内经》时间医学理论用于指导临床,补充了《内经》注重择时针灸,而少因时药治的不足,对时间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不平衡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患。临床上有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表现,属祖国医学中"胸痹"心痛"心胃痛"等范畴。论述了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关治疗冠心病的方剂,对现代诊断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用之得当,也每多奏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