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患者75例根据有无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观察组)和非症状组(对照组)。MRI检查比较两组管腔厚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成分。结果 MRI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两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观察组管腔狭窄程度、管壁平均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脂质核心、斑块出血、斑块纤维帽破溃的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管壁平均厚度、纤维帽破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产生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通过MRI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壁情况和斑块成分进行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磁共振成像(MRI)分析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指导价值及与超声的对比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142支血管)因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接受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超声、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比较MRI和超声对颈动脉管腔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 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142支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轻度狭窄的血管83支,中度狭窄的血管24支,重度狭窄35支。斑块内脂质成分图像显示:可见大范围的T1WI、T2WI等信号,PDWI等级稍高的信号区,在TOF和MP-RAGE尚未显示异常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纤维帽图像显示:完整的纤维帽在TOF上表现为光滑的暗带,在CE-T1WI上表现为光滑的弧形高信号。斑块内出血图像显示:T1WI、TOF及MP-RAGE上表现为高信号,其中MP-RAGE更明显。斑块溃疡图像显示:TOF和CE-T1WI上显示纤维帽不连续,明显纤维帽破溃并与管腔相通形成溃疡。斑块钙化:各扫描系列均表现为低信号。MRI与DSA检测结果相比较,MRI的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92.68%,kappa值为0.839;超声与DSA检测结果相比较,超声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3.90%,kappa值为0.802;MR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明显高于超声检测结果(P0.05)。结论高分辨的MRI相对超声而言,准确识别和量化分析斑块内各种成分,准确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为支架置入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及确定手术时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的判断价值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性意义。方法对24例临床症状明显且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MRI成像检查,分析MRI各序列图像。结果 24例患者共发现67个颈动脉粥样斑块:颈总动脉起始部16处,颈总动脉分叉44处,颈内动脉7处;其中硬斑块54例,软斑块10例,3例软斑块伴出血。结论 MRI图像对颈动脉斑块的显示清晰,更可明确钙化、脂质核心、纤维帽及出血等状况,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诊断明确,并可评估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ROCR基因多态性位点rs867186与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纤维帽厚薄及完整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脑卒中风险因素等临床信息,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MRI)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薄,依据纤维帽厚度及完整程度对纳入患者进行分组。利用Real-time PCR方法,使用Taq Man探针对厚/完整型纤维帽组及薄/破损型纤维帽组患者PROCR基因多态性位点rs867186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95例颈动脉斑块具有厚/完整型纤维帽,81例具有薄/破损型纤维帽。对两组患者PROCR基因rs867186位点多态性分析显示,等位基因A是形成薄/破损型纤维帽斑块的风险因素(OR=2. 89,95%CI:1. 03~8. 06,P=0. 04),其基因频率在厚/完整型纤维帽组和薄/破损型纤维帽组中分别为91. 58%和96. 91%。结论 PROCR基因多态性位点rs867186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变薄/破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高分辨MRI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方法选择经超声诊断为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100例,进行主动脉弓上血管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狭窄侧颈动脉做高分辨颈动脉斑块MRI,判断颈动脉斑块类型。比较MRI对血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态诊断与超声的差异。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CEMRA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的准确性为100%,明显高于超声的准确性74%。超声显示,硬斑和均匀低回声的脂质型斑块相当于MRI的AHA标准Ⅲ和Ⅶ期,较大低回声和不均质混合型斑块相当于Ⅳ~V期和Ⅵ期。结论 MRI对斑块分期更准确,可充分显示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构,判断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不同斑块成分之间的炎性程度,为早期预警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的患者41例,分别行DCE-MRI和PET检查。以DCE-MRI图像分析结果,依照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纤维帽(无纤维帽、厚纤维帽、薄纤维帽、纤维帽破裂)或斑块内血管成分(钙化、胶原、脂质、出血),分析不同斑块性质影像学区别。以DCE-MRI为向导标记PET斑块位置,计算局部放射性活度标准化靶-本底比值(TBR),将DCE-MRI及PET对比研究,比较不同成分斑块间炎性反应程度,以鉴别不稳定斑块。结果不同斑块表面纤维帽中:纤维帽破裂TBRmax值最高,无纤维帽TBRmax值最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斑块成分中TBRmax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斑块出血、富含脂质坏死核、斑块胶原、斑块钙化,除斑块胶原与斑块钙化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斑块血管成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CE-MRI和PET无创检查技术联合应用,可以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与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一站式"MRI与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对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一站式"MRI与CTA检查,以狭窄度、血管壁面积及斑块稳定性为指标,判断二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中的一致性。结果 "一站式"MRI测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度与CTA测得的差值绝对值最大为0. 05,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一站式"MRI测得的颈动脉斑块管壁面积与CTA测得的差值绝对值最大为15 mm~2,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对于斑块稳定性的判断结果一致性水平一般(Kappa=0. 21),"一站式"MRI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A(P=0. 039)。结论与CTA相比,"一站式"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技术上有较大优势,不仅能与CTA一样准确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管壁面积等定量指标,而且可以更准确发现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运用高分辨率3.0T磁共振成像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包括纤维帽、脂质核心、出血和钙化等,有助于评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并指导治疗.文章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磁共振成像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超声高精细血流联合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除外心源性病人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二维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表面是否有溃疡、纤维帽是否连续、斑块内部脂质核心回声、斑块基底部线样回声连续性;超声高精细血流联合弹性成像技术用于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数量、走行、分布等检验。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对比两种检查方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统计不同斑块类型及性质实施超声高精细血流检查时的应变值及应变率;同时比较不同斑块性质弹性评分百分比。结果 二维超声图像可见,斑块位于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后壁,形态欠规则,纤维帽不连续,表面未见溃疡,基底部回声不明显,内部未见明显脂质回声。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图像,斑块的结构欠规则、表面不连续、内部为低回声、可见明显新生微血管。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与二维超声图像比较,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实施超声高精细血流联合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分辨MRI不同序列检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8例,脑梗死患者46例。采用头颈联合线圈,行高分辨MRI检查,先后选用三维时间飞跃法、T_1WI、T_2WI和质子加权成像4种不同序列,分析斑块成分。结果 64例患者中,有完整厚纤维帽25例(39.1%)、完整薄纤维帽20例(31.2%)、破损纤维帽19例(29.7%),脂质池和坏死核心53例(82.8%),斑块内钙化44例(68.8%),斑块内出血31例(48.4%),斑块内纤维化33例(51.6%),脑梗死患者与TIA患者各类斑块成分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不同序列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的检测有助于分析斑块的成分特征,确定斑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约70%~80%[1],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狭窄的严重性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密切关系.颈内动脉狭窄越显著,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越高,重度狭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0%~90%[1-2].粥样斑块的性质、状态和动脉内膜表面的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通常认为当纤维帽很薄、不完整,有溃疡或炎性细胞浸润,坏死脂核较大或有斑块内血肿时,病灶易发生碎裂,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3].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除管腔狭窄外,还应关注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影像学,尤其是近年来CT和MRI技术的进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讲述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症状性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以NASCET标准确定狭窄率和狭窄程度。以DSA为"金标准",检验MRI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与DS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计算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中斑块内出血、破裂纤维帽的比率。结果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MRI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如下:轻度狭窄为93.1%、97.5%、90.6%,中度狭窄为84.2%、94.9%、79.1%,重度狭窄为100%、97.5%、97.5%,完全闭塞为100%、100%、100%。MRI和DSA的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863。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的比率分别为29.1%、45.0%、52.6%,破裂纤维帽的比率分别为23.6%、40.0%、57.9%。结论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不但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根据信号特点能分析斑块组成成分,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从核磁共振(MRI)扫描序列选择、斑块成分分析、动态增强扫描、分子影像技术及图像分析等方面综述国内外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现况。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尚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客观诊断标准.文章从超声、CT、MRI、脑血管造影以及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成分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进行颈动脉3.0T MR高分辨扫描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54例,男性95例,女性59例,根据MR扫描结果,对斑块成分和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男、女性的斑块成分差异。结果男性斑块内富脂质坏死核(42.1%vs 20.0%,P=0.005)和薄或破裂纤维帽(59.7%vs39.5%,P=0.046)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斑块内钙化的发生率有高于男性的趋势(74.6%vs 65.3%,P=0.225),男性与女性斑块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vs 22.0%,P=0.75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男性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高于女性,这可能有助于解释脑卒中发病率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评分(C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近期(2周)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96例进行颈动脉高分辨MRI检查。测量颈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选取颈动脉斑块内仅含富脂质核不稳定成分的图像,使用CASCAD软件进行分析,计算CAS值,根据CAS值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分析CAS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96例患者检测到148支颈动脉斑块内仅含富脂质核,平均CAS值(21.6±17.5)%,其中CAS 1级29支、2级52支、3级41支、4级26支。CAS值与颈动脉管腔狭窄、管壁最大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呈正相关(r=0.610、r=0.569和r=0.527,P0.01)。不同CAS级别颈动脉管腔狭窄、最大管壁厚度及斑块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值与LDL及HDL/TG比值相关(r=0.469,P0.01;r=-0.269,P0.05);高危组收缩压、舒张压及LDL水平较低危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CA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系密切,且与脂质代谢相关。CAS级别越高,未来颈动脉斑块发生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管腔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16例单纯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内膜面毛糙,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2例,颈动脉狭窄42例,血流显像充盈缺损41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有效的方法,对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高分辨MRI,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0例,经颈部CTA检测出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并伴管腔狭窄,再接受MRI扫描;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40例患者中,CTA检出斑块61个,其中混合性斑块31个;钙化性斑块18个;软斑块12个。高血压30例,检出斑块49个;无高血压10例,检出斑块12个。MRI检出斑块61个,其中Ⅲ型14个;Ⅳ~Ⅴ型23个,Ⅵ型6个;Ⅶ型18个。斑块内溃疡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急性脑梗死14例,双侧颈动脉斑块造成双侧脑梗死10例,一侧颈动脉检出粥样斑块而对侧发生脑梗死2例。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混合性斑块为主,双侧好发;高血压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同侧脑梗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和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其具有脂质坏死核心、薄纤维帽、巨噬细胞含量多以及斑块内出血等特点密切相关。超声具操作简易、成本低、安全性高以及费时少等优点,使其比其他成像方式更适合成为易损斑块的常规筛查方法。该综述主要介绍了几种有希望应用于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临床实践的新兴超声技术,及其便捷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了解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和预防斑块破裂,对于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MRI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且重复性好等优点,是最具潜力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手段之一.文章就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