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眼视觉功能的损害常见于视觉发育期的弱视患者,近年来对弱视双眼视觉损害机制的研究多关注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两种主要类型,从皮层神经元优势柱和双眼驱动细胞水平研究弱视者视敏度、对比敏感度、融合功能、立体视觉以及双眼协调运动各方面功能损害的细胞电生理和神经解剖学机制,企图用数学模型和公式来解释神经元对庞大的视觉信息的处理方式,以期全面、深入地了解弱视发生的神经机制,寻求弱视治疗和视功能重建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单眼弱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单眼弱视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96例单眼弱视进行追踪观察 ,对弱视类型、程度、注视性质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并观察其立体视变化。结果 单眼弱视中屈光参差性弱视占 66 67% ,斜视性弱视占 33 33%。斜视合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基本治愈率仅 50 % ,单眼弱视中重度弱视较多 ,占 33 33% ,立体视恢复正常者 55 2 1 % ,均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结论 单眼弱视患者中常见斜视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两种临床类型 ,其中以斜视伴有屈光参差的弱视治疗效果最差 ,而斜视对患者的立体视损害最严重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磁共振基于血管内血氧浓度的变化,可以无损伤地反映活体大脑功能,其在脑功能相关的视觉问题中的应用,使人们有机会从整体水平了解弱视患者脑功能的损害特点,还能通过它观察眼优势柱转移,比较不同类型弱视的脑功能改变,以及药物治疗的监测等。本文就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特点、实验设计、技术要求及其在弱视中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间运动视觉功能相关大脑皮层功能改变。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6-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25例(25眼)作为弱视组,年龄6~15岁,招募健康志愿者25例(2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6~14岁,采用水平左向、右向移动垂直正弦光栅,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扫描图像获取数据。受试者完成视觉任务及数据采集后,应用SPM5软件进行预处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正常对照组激活最明显的区域为中颞区、Brodmann 19区和37区。弱视组弱视眼较正常对照组在中颞区、Brodmann 19区、37区减少显著,额叶有较大范围激活。弱视组对侧眼Brodmann 37区、 18区为激活低于正常对照组的主要脑区。弱视组弱视眼和对侧眼比较,MT区和Brodmann 19区、18 区为主要激活体积及强度减少区,额中回为主要激活及强度增强区。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视觉运动功能皮层BOLD-fMRI信号异常表现为脑皮层激活区体积和强度较正常儿童明显下降,且对侧非弱视眼激活脑区亦存在异常。单眼视觉运动刺激时,弱视眼有更多的脑区参与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与斜视性弱视患儿视放射发育情况,比较两种弱视患儿视觉损害发生机制的异同。方法 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组12例左眼弱视患儿以及正常对照组15名儿童进行DTI程序扫描,采集所有儿童两侧视放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对左右侧视放射FA及MD分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组儿童不同部位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种类型弱视患儿视放射的发育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儿童的FA及MD右侧均略高于左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69±0.012)高于左侧(0.460±0.013),右侧MD(0.872±0.015)低于左侧(0.888±0.0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右侧FA(0.475±0.013)低于左侧(0.496±0.015),右侧MD(0.871±0.012)高于左侧(0.863±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降低、M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斜视性弱视组患儿双侧视放射FA均降低,右侧视放射MD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侧视放射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弱视患儿比较:左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右侧视放射FA、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TI可以无创地观察弱视患儿视放射微观结构的改变,为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屈光参差对微小度数内斜视弱视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屈光参差程度对微小角度内斜视弱视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50例原发性微小度数斜视患者进行屈光参差程度,视力临床分析并观察其相关性。结果 原发性微小度数内斜视中,远视性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关系密切,屈光参差程度越大,视力越差。结论 屈光参差在原发性微小度数内斜视形成中作用明显,屈光参差程度的加大进一步加重了微小度数内斜视患者视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弱视患者的双眼单视觉功能丧失情况。方法对215例弱视患者的双眼单视觉功能用同视机专人进行检查,对各类型弱视、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215例弱视患者中双眼单视觉功能丧失61例,占28.37%;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98例,功能丧失者11例(11.22%),屈光参差性弱视43例,功能丧失者15例(34.88%),斜视性弱视72例,功能丧失者33例(45.83%),其它类型弱视2例,功能丧失者2例(100%)。结论弱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丧失与弱视类型有关、与各年龄组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与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07/2020-01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单眼弱视患者46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26例,女20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斜视性弱视组(无屈光不正),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2例,女11例。以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4例,女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遮盖及精细训练治疗弱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视力、用Titmus图谱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经弱视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立体视恢复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t=-0.475,P>0.05),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3.919,P<0.001);通过2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值有明显差异(t=-2.946,P<0.01),而两组患者立体视提高值无差异(t=1.305,P>0.05);通过6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值有明显差异(t=-2.353,P<0.05),两组患者立体视提...  相似文献   

9.
儿童弱视病因与屈光综合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我们对1996年2月~2 0 0 0年1月门诊75 2例屈光不正患儿,检查发现2 95例弱视治疗效果与弱视的类型、程度、注视性质及年龄均有密切的关系,弱视程度越轻效果越好,中心注视者疗效远高于旁中心者,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 95例弱视儿童,男10 3例,女192例,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治疗中弱视眼的两种屈光矫正法疗效是否相同。方法将75例(100眼)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50眼,弱视眼按检影结果减去+1.00DS矫正,B组50眼,弱视眼按检影结果矫正,戴镜之后结合传统遮盖法和压抑疗法等其它方法治疗弱视。观察治疗满9个月及10个月时疗效及眼位。结果两组病人在治疗满9个月、10个月分别进行疗效比较,经x~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眼在治疗期间减去+1.00DS矫正与按检影结果矫正,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dependent level functional MRI,BOLD-fMRI)技术研究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对不同级别大脑视觉皮层功能的影响,比较即时矫正屈光不正后视皮层的激活特点,分析皮层激活改变与弱视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SIEMENS AVANTO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18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及18例正常视力儿童的枕叶视皮层感兴趣区BOLD-fMRI数据,图像处理及分析为本核磁扫描仪自带软件。比较弱视组与对照组及弱视组即时屈光矫正前后皮层激活强度及范围的不同,分析其改变特点及机制。对患儿弱视程度分级,分析其与皮层激活改变的关系。结果弱视组皮层神经元的反应水平及激活范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弱视组即时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活动水平有所增高,激活范围增大,同时在楔叶、舌回等次级视皮层等有额外反应。同时皮层激活范围与弱视程度不成线性相关。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各级视觉皮层均发生了激活范围的改变,弱视眼矫正屈光不正后皮层激活范围明显增大,提示尽早矫正视力对改善弱视皮层损害有帮助,但这种皮层激活范围的改变与弱视程度并不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宋琳琳  张伟 《眼科研究》2009,27(2):153-156
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基于血管内血氧浓度的变化,可以无损伤地反映活体大脑功能,在视觉系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在弱视的研究中已取得重要成果。FMRI可用来从整体水平研究弱视患者的皮层损害特点,还能通过它观察眼优势柱转移、视觉运动觉能力的缺陷,比较不同类型弱视的脑功能变化,尤其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就FMRI在弱视研究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罗俊  王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0):1743-1745
双眼在一条或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差异时,称为屈光参差。屈光参差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之一,且其发病率呈现随年龄逐渐上升的趋势。屈光参差的形成原因很多,不单是眼轴长度差异所致。屈光参差达到一定程度时造成融合困难,立体视下降,形成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通过磁共振来探讨其神经机制已取得一定成果。目前矫正屈光参差方法包括:框架眼镜、遮盖与药物治疗、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屈光手术等,框架眼镜结合遮盖与药物治疗是最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框架眼镜无法避免光学欠缺,RGP则克服了这一困难,而屈光手术直接作用于角膜,避免了光学像差,较框架眼镜和RGP更能改善立体视。  相似文献   

14.
李阳  燕振国  曹虹  杨磊  马强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80-1983
目的:运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阶段性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在规范弱视训练后视皮质相关功能区激活情况。

方法:收集先期研究及后续收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共13例进行任务态组块模式(Blocks)的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采用前后对照t检验对规范弱视治疗18mo和24mo及终止治疗6mo后的脑功能激活数据进行分析。图像处理平台为Matlab 7.12.0.635的SPM8软件。

结果:各阶段功能区激活主要集中在左枕叶(Brodmann 18区)、枕中回(Brodmann 19区)、边缘叶(Brodmann 19区)、双侧顶上小叶(Brodmann 7区)、右枕叶舌回(Brodmann 17区),弱视治疗24mo激活范围无明显扩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an T=1.014,P>0.01),终止治疗6mo后激活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an T=0.9793,P>0.01)。

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2a后视中枢基本稳定,持续弱视治疗对于视中枢功能重建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 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技术,阶段性评价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在规范弱视训练6,12,18 mo后,立体觉映射的视皮层的功能重建情况。
  方法:延续一期研究的1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进行任务态组块式( Blocks )设计的 fMRI 试验。基于Matlab7.12.0.635的SPM8软件包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假设驱动法对各治疗阶段结果进行前后配对t检验,获得各阶段视皮层激活的差异数据。
  结果:弱视训练6, 12 mo 时,左侧枕叶( BA18)、枕中回( BA19)、边缘叶( BA19)及右侧枕叶舌回( BA17)和双侧顶上小叶( BA7)激活范围扩大,较前一治疗阶段的激活强度有显著性差异,平均t值分别是1.5762,1.6856, P<0.001,至18 mo时,激活强度差异降低,平均t值1.1473 , 0.001  结论: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1a后,立体觉视中枢功能重建增幅减缓。  相似文献   

16.
This is the second of a two‐part survey of current literature concerning strabismic amblyopia.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bring the optometric community up to date on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strabismic amblyopia. Part 1 in this series discussed research into strabismic amblyopia from the viewpoint of psychophysical experiments, which investigate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behavioural deficits accompanying strabismic amblyopia. These include deficits in contrast sensitivity, spatial localisation, fixation, ocular motility, accommodation, crowding, attention, motion perception and temporal processing. Part 2 concerns neural processing in regards to strabismic amblyopia. It discusses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more fundamental aspects of central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 and in particular current theories regarding neural sites and mechanisms involved in amblyopia.  相似文献   

17.
We describe an unusual case of unilateral optic nerve hypoplasia (ONH) in a patient with contralateral anisometropic/strabismic amblyopia. A seven‐year‐old boy presented with visual acuities of 6/12 R and 6/18 L and eccentric fixation in the left eye. Cycloplegic retinoscopy was R +1.50/‐0.50 × 180 and L +5.25 DS. Funduscopy revealed optic nerve hypoplasia of the right eye. The patient fixated with his better‐seeing right eye, despite the optic nerve hypoplasia. His reduced vision may be attributed to optic nerve hypoplasia in the right eye and amblyopia in the left. Although optic nerve hypoplasia can occur with ipsilateral amblyopia, we believ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ed case of unilateral optic nerve hypoplasia in the fellow eye of an amblyopic patient.  相似文献   

18.
The visual evoked response transfer function of amblyopic subjects was studied. Strabismic amblyopes showed abnormalities only in the high spatial frequency range. Anisometropic amblyopes on the contrary, showed an abnormal function both in the low and high spatial frequency range. This is an objective correlate of func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strabismic and anisometropic amblyopes.  相似文献   

19.
斜视性弱视猫视皮层21a区神经元眼优势改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从细胞功能水平检测斜视性弱视猫纹外视皮层 2 1a区神经元眼优势的变化 ,探讨斜视性弱视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 市购幼猫 9只 ,随机分成 2组 :斜视性弱视组 5只、对照组 4只。斜视组于 4周龄时行右眼外直肌断腱术 ,经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确定形成弱视后行细胞电生理检测。给予正弦光栅刺激 ,微电极记录 2 1a区神经元的放电水平 ,比较 2组动物视皮层神经元的双眼性和眼优势。结果 斜视性弱视组 2 1a区双眼细胞比例较正常组下降 (P <0 .0 0 1) ,神经元眼优势分布向非偏斜眼转移 (P <0 .0 0 1) ,非偏斜眼驱动的单眼细胞比例达到 70 % ,而斜视眼驱动的单眼细胞比在 5 %左右。结论 斜视性弱视的病理缺陷在纹外视皮层表现更为严重 ,2 1a区较初级视皮层发生了神经元眼优势分布的转移。这为斜视性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