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脑囊虫病目前仍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其发病颇高,约占囊虫病的60%~80%,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云南等地,是癫闲、颅内压增高、精神异常等三大病症的主要原因.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阿苯达唑治疗是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提高临床治愈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吡喹酮及阿苯达唑单用或联用抗囊尾蚴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筛选吡喹酮及阿苯达唑两种药物治疗脑囊虫病的最佳方案。方法  1)吡喹酮单剂 ,按 2 0mg/kg·d× 6d(每日每公斤体重 2 0mg ,分 3次服用 ,共服 6天 )或 10mg/kg·d× 12d给药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 2 )阿苯达唑单剂 ,按 15mg/kg·d× 15d给药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用药 ,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 2 0mg/kg·d× 12d ,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 4)吡喹酮及阿苯达唑联合递增用药 ,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 0mg/kg·d×12d ,后续吡喹酮 30mg/kg·d× 12d ,间隔 2~ 3个月后 ,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 30mg/kg·d× 12d或 5 0mg/kg·d× 12d ,2~ 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 5 0mg/kg·d×12d。结果  1~ 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6 8.1% ,5 5 .0 % ,96 .1%和 98.1% ,按 χ2 检验 ,1、2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也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 4种疗法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其中 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1、2种 (P <0 .0 0 5 )。结论  4种治疗方案均有抗囊尾蚴作用 ,但联合用药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剂疗法  相似文献   

5.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初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3例包虫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服药组(35例),连续口服L-ABZ 3-6个月;B组为包虫囊肿穿刺前后服药组(4例),穿刺前3-7d开始服药,穿刺后连服1个月;C组为手术前后服药组(14例),术前3-7d开始服药,术后可进食水后即开始服药,疗程1个月。3个治疗组服药剂量均为每天10mg/kg,2次/d。同时动态随访病人服药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胸部X线片、B超或CT以及病人对药物的毒副反应。用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和无效率来衡量A组的疗效。以复发率(观察至少1年)来判断B、C组的疗效。结果:A组治愈16例(45.7%),有效9例(25.7%),部分有效6例(17.1%),无效4例(11.4%),总有效率88.6%;B组、C组随访时间1-3年,尚无复发。临床药物治疗的53例服药病人中,尚未见因药物的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口服液对包虫病病人疗效较为肯定,毒副反应轻,患者能够长期服用,尤其适用于某些不宜施行手术治疗或复杂的包虫病例。  相似文献   

6.
复方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治疗幼儿蛲虫病的观察寄生虫学教研室(046000)张银成,刘明社,马建立高平市妇幼保健院唐凤鸣复方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均属广谱、高效、低毒驱肠道寄生虫药。对蛔虫、钩虫和蛲虫有良好驱除效果,对鞭虫的疗效也较好,为了进一步探讨复方甲苯...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吉林省疗养院脑囊虫科住院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年龄3~45岁,平均(20.1±4.2)岁;病程1个月至15年,平均(25.2±8.6)个月.其中食米猪肉者2例;排绦虫者3例;有癫(癎)病史25例;头痛、恶心、呕吐14例;伴有皮肤结节4例.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阿苯哒唑及左旋哒唑联合防治肝、腹部包虫病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LMS及ABZ均能有效阻止CE原头蝴及AE感染材料在小鼠腹腔内的生长、发育,明显降低感染率及CE包囊的数量,与LMS及ABZ单独用药相比,两者联合用药效果更佳,似有协同作用。在药物的作用下,仍有部分CE原头蚴及AE感染材料能够在小鼠腹腔内生存、生长及发育,且其角质层及生发层的病理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包虫囊肿对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实验治疗结果表明LMS对已形成的CE及AE包囊均无明显影响。ABZ对两者均有一定疗效,与此相比,LMS及ABZ联合用药效果更佳,两者均可引起包虫囊肿角质层及生发层的变性、坏死。但程度有明显差异,ABZ引起的病理变化以生发层变性为主,而联合用药组则以生发层的坏死、脱落为主,显示LMS能有效地增强ABZ的效果。对AE实验治疗小鼠腹腔包虫组织进行重种植实验,接种于同种系小鼠腹腔内,各组均有包虫囊肿再生,表明药物的作用较局限,尚不能完全杀灭包虫组织,使其丧失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开平市城区托幼机构儿童蛲虫感染状况和应用阿苯哒唑驱虫糖防治蛲虫感染效果。方法2002~2004年在城区托幼机构儿童中开展每年2次集体服食阿苯哒唑驱虫糖防治蛲虫感染。服食驱虫糖前后,用肛周拭擦法每天上午8:00-10:00采样镜检。结果2002年检查34所托幼机构8591名儿童.感染率12.2%;2004年共检查32所8118名儿童,感染率6.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各年龄组感染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阿苯哒唑驱虫糖可有效控制蛲虫感染。  相似文献   

10.
每年一次的集体服食阿苯哒唑驱虫糖(以下简称药糖)防治肠道线虫病,服食药糖前后,定点以改良加藤氏法等方法粪检,观察防治效果。结果1999~2000年全市共有69.6万人次服食阿苯哒唑驱虫糖防治肠道线虫病,服食覆盖率城区85.0%,农村67.2%。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由1999年初服药前的32.5%降至2000年的6.1%,治愈了18.3万肠道线虫感染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结果表明阿苯哒唑作为广谱低毒的治疗寄生虫病药物,药糖香甜可口,副反应轻,适合于大规模防治肠道线虫感染。经2年防治,可达到控制肠道线虫病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及IMRT放疗联合阿苯哒唑对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的治疗作用,探讨IMRT联合口服阿苯哒唑对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成年股骨继发性棘球蚴病大鼠100只并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20Gy剂量的IMRT,另一组接受20Gy剂量的IMRT及口服阿苯哒唑(100mg/kg.d),3个月后活杀取材,取2组大鼠股骨棘球蚴包囊行HE染色、电镜观察后,TUNEL法定量检测棘球蚴包囊中凋亡的生发层细胞。结果 2组大鼠治疗后光镜、电镜下均可观察到大鼠股骨棘球蚴包囊的损伤,2组大鼠骨棘球蚴包囊中生发层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3,P>0.05)。结论 IMRT对治疗继发性骨棘球蚴包囊有一定作用,阿苯哒唑对新疆大鼠继发性骨棘球蚴的治疗作用不确切。  相似文献   

12.
用阿苯达唑每日10mg/kg共3天或每日20mg/kg共3天治疗贾第虫病共63例。甲硝咪唑每日20mg/kg共3天治疗30例。结果包囊阴转率分别为:阿苯达唑71.9~93.5%,甲硝咪唑96.7%。表明阿苯达唑为有效抗贾第虫药物,其疗效与所用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人体寄生虫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根据广东省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要求,探索大规模集体防治肠道线虫病方法,开展本项目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1993-1997年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中开展每年1次集体服食阿苯哒唑驱虫糖防治肠道虫感染;第二阶段,1998-2000年在全市居民中开展每年1次集体服食阿苯哒唑驱虫糖防治肠道线虫感染。服食驱虫糖前后,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以改良加藤氏法等方法粪检,观察防治效果。结果 1993-2000年共有1244317人次服食,学生服食率高达94.0-96.4%,居民服食率达56.0-93.6%。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由1993年服药前的54.9%降至2000年的6.1%。其中蛔虫由32.7%降至4.6%,钩虫由11.6%降至0.4%,鞭虫由13.6%降至1.7%,蛲虫由14.5%降至2.4%,治愈了32.7万人次,防治效果显著。结论 阿苯哒唑为广谱低毒的防治寄生虫病药物,药糖香甜可口,副反应轻(副反应率3.0%),适合于大规模防治肠道线虫感染。  相似文献   

14.
应用形态学方法,对比观察了吡喹酮,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对微小膜壳绦虫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吡喹酮作用强而迅速,虫体表皮破损,节片严重溃蚀;甲苯咪唑和阿苯哒唑的作用较弱而缓慢,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对三种药物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主要的抗囊药物有阿苯达唑、吡喹酮,但在治疗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现将31例脑囊虫病人服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7~68岁,主要分布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脑囊尾蚴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69例儿童脑囊尾蚴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囊尾蚴病例男性略多于女性,以学龄期儿童为主(64.0%),多为白族(57.4%),症状多样,难以诊断,以癫痫型最多。吡喹酮口服180mg/kg 9d疗法,疗效确切,治愈率高。结论:在疫区农村加强卫生意识,普及卫生知识,在脑囊尾蚴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脑囊尾蚴病的诊断以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免疫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等多项依据来综合判断,结合抗炎、抗过敏及降低颅内压的方法是顺利进行杀虫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阿苯达唑系一广谱高效驱虫药,商品名为“肠虫清”。为了解本药治疗蛲虫的效果,我站于2003年9-10月用阿苯达唑治疗390例蛲虫感染儿童,效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抗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2539例脑囊虫病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4.53%(1349/1427)患者癫痫发作症状得到完全控制,96.31%(861/894)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93.31%(223/239)记忆力减退的患者恢复到病前水平,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视乳头水肿及皮下结节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I,有82.95%(2106/2539)脑囊虫病患者低密度灶全部吸收、17.05%(433/2539)患者病灶大部分吸收,小部分转化为钙化灶;987例患者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74.77%(738/987)、84.70%(836/987)、3.75%(37/987);复查脑电图1253例,其中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为74.86%(938/1253)、20.03%(251/1253);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治愈率82.95%(2106/2539),显效率17.05%(433/2539),总有效率100%。结论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作用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试图通过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新剂型与阿苯达唑片剂的动物对比实验,对口服和腹腔注射抗泡状棘球蚴作用做出客观评价。方法:采用泡状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225只),经灌胃和腹腔注射(每公斤体重37.5、75.0和150.0mg)10周,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将用药后病理形态变化分为正常、变性和坏死3级,以便用药组与对照组进行等级资料的统计学比较。结果:阿苯达唑及代谢产物有较强的破坏棘球蚴囊壁结构和抑制原头蚴增殖作用。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经口灌注或腹腔注射抗泡状棘球蚴作用均优于口服阿苯达唑片剂。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包虫病服用阿苯达唑副反应发生情况,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包虫病病人服药管理工作,对经影像学诊断的102例包虫病病人服用阿苯哒唑1个月后发生的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服用片剂发生副反应27例,轻度26例,中度0例重度1例;服用乳剂发生副反应26例,轻度26例,中度0例,重度0例.男性发生率为42.86%,女性为58.33%.显示服药治疗的病人副反应以轻度为主,服药剂型、性别、年龄组的副反应发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