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62例)和非J波组(7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组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二个以上部位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J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缺血性J波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AMI)患者12h内血清钾含量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选择STAMI患者64例,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壁梗死组、单纯下壁梗死组、下壁+右壁梗死组、右室+下壁梗死组、前壁+下壁+右室梗死组;据血清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及血清钾正常组。测定各组血清钾含量、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梗死部位,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梗死部位不同,血清钾水平也不同,其中下壁+后壁梗死组血清钾水平最高,前壁+下壁+右室梗死组血清钾水平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钾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0.2%(37/41)高于血清钾正常组的8.7%(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室、前壁梗死者易发生低钾血症,低血钾易发生心律失常,故STAMI早期应及时补钾,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赵亮  陈龙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7):942-94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变化,探讨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进行分组,对95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在体表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60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0例;35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3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例死亡。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拾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潘南金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方法 :将我科 1997年 2月至 2 0 0 0年 3月收治的 79名AMI病员分为潘南金组 (39例 )和对照组 (40例 ) ,两组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溶栓率相似 ,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潘南金组每日静滴潘南金 5 0 0mL ,从入院d1起连续静滴 10d ;对照组不用潘南金 ,其它治疗与潘南金组相同。结果 :潘南金组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2 0 5 9%。明显低于对照组 (47 5 % ,P <0 0 1) ,但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潘南金用于AMI治疗可明显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J波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下壁AMI患者心电图,观察出现J波与否的冠脉造影结果及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有J波组冠脉狭窄程度重于无J波组(P<0.05);窦房阻滞、窦性停搏、房窜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无J波组(P<0.05).结论 下壁AMI合并J波者冠脉狭窄程度较严重并累及窦房结及房室结的血液供应,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病情较重,对判断近期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老年冠心病 184例 ,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组 116例 ,有症状组 68例。SMI组与有症状组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DCG)比较 ,室性心律失常 (47 4 8%∶2 6 3 2 % ) ,Lown’s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 (3 3 0 9%∶2 1 5 0 % ) ,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SMI组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发生率均高于有症状组。普通心电图检出缺血型ST—T改变明显高于DCG ,SMI组 93 1%∶3 1 0 3 % ,有症状组 94 12 %∶3 6 76%。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患者且对其梗死部位、心律失常特点等相关内容进行观察,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其结果。结果心肌梗死部位以前壁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最大且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为主(前壁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33%),而下壁则以慢性心律失常为主(下壁心律失常发生率占28.33%)。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特点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及指导治疗与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心电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房室性阻滞14例,下壁组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率高于前壁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各异,以T波改变为主(占47.2%),梗死定位也比较广泛。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显著,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吴志丽  班学勤 《河北医药》2000,22(12):919-919
急性心肌梗死 (AMI)常伴远隔导联ST段压低 ,据文献报道 ,其发生率可达 4 8%~ 10 0 % [1] 。本文观察我院 1995年 1月~ 1999年 1月 176例AMI,对其远隔导联ST段压低的发生及近期预后的影响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按WHO制定的标准确诊的Q波急性心肌梗死 176例 ,男 136例 ,女 4 0例 ,年龄 35~ 76岁 ,平均 59.5岁。梗死部位 :前间壁 4 0例 ,前壁 38例 ,高侧壁 10例 ,广泛前壁 18例 ,下壁 60例 ,下壁 后壁 4例 ,再次梗死 4例 ,右室梗死 2例。 176例中合并休克 12例 ,心衰 60例 ,心律失常 64例 ,合并其它疾病 :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心肌梗死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后应用胺碘酮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胺碘酮组,对其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胺碘酮组PCI后频发室性早搏2例,占5%;室性心动过速2例,占5%,死亡1例。对照组PCI术后室性心律失常30例,占75%,恶性心律失常12例,占30%,死亡4例,占10%。胺碘酮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后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马振刚 《中国医药》2010,5(5):391-392
目的评价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按AMI常规处理,胺碘酮组予胺碘酮[首剂150mg+生理盐水20ml,10min内注入,再以(1~1.5)mg/min静脉滴注6h,再减量至0.5mg/min,同时予本药口服]治疗;利多卡因组予利多卡因(1~1.5)mg/min静脉推注,随后以(1~4)mg/min静脉滴注。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总有效53例(88.33%),病死率6.67%(4例);利多卡因组有效34例(56.67%),病死率13.33%(8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胺碘酮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16例,利多卡因组发生2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推荐作为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中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拟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患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即刻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注射,继之静脉泵入;对照组即刻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及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Td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QTd(39.0±15.5)ms低于对照组的(53.0±14.7)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术时应用艾司洛尔静脉泵入更能有效降低QTd,减少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早期程序康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并予早期程序康复治疗后在住院期间及一年随访的病情作出评估。方法166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传统康复治疗。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住院1周后及随访1年后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收集患者所出现的并发症。结果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所出现的并发症: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院内感染,对照组明显多于康复组(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后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有益、安全、可行,且能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高龄老人未行溶栓治疗早期应用门冬氨酸钾镁的临床疗效。方法 :6 7例年龄 >75岁未行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均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对照组加用安慰剂 ,观察两组的死亡率和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9%vs.2 4 % ,P<0 .0 1) ;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39%vs.4 8% ,P >0 .0 5 )。结论 :对于未行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利多卡因组各39例,分别给予胺碘酮和利多卡因治疗。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两组治疗后7 d 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QRS波时间、PR间期,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胺碘酮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82.05%(P〈0.05);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QRS波时间上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胺碘酮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组(P〈0.05);胺碘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5%,明显低于利多卡因组33.33%(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上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且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利多卡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梗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梗并发快速心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LVEF)及心率(HR)指标,并将各项心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9.6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3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EDD、LVESD、LVEF及HR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DD、LVESD及H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梗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显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自2002年2月~2006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2例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IWMI合并RVMI组)的患者与4JD例单纯下后壁心肌梗死(IWMI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病死率及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经研究得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时与单纯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对比,患者院内病死率(29%对5%,P<0.01)及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等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67%对29%,P<0.01)均明显高于单纯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经1~4年随访,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出院后病死率(35%对16%,P<0.05)及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75%对36%,P<0.05)均明显增高.结论 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8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在积极治疗AMI的基础上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胺碘酮组(48例)静脉应用胺碘酮,对照组(50例)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41例(85.4%),死亡4例(8.3%)。不良反应6例(12.5%);对照组有效33例(66.0%),死亡13例(26.0%),不良反应15例(3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王希柱  宋月霞 《中国药房》2005,16(18):1408-1410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的可能机制。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比较2组恶性心律失常和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以及QT离散度、左室重构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恶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例数明显降低(P<0.01~0.05),QT离散度显著减少(P<0.01),左室重构变化更小(P<0.05)。结论:美托洛尔可能通过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减少QT离散度、抑制左室重构等方面降低AMI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稳心颗粒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