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宁波男性骨密度和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宁波市男性健康人群的骨量和骨质疏松(OP)的发病情况。方法794名健康男性采用Sunlight的超声骨密度测定胫骨的超声速度值(SOS)。并按年龄、民族、生活习惯进行分组,以10岁为1个年龄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酗酒、户外活动(大于1h/d)和喝咖啡者。结果宁波市男性骨SOS峰值年龄在30~39岁,60岁以后OP患病率23.4%,过量吸烟、饮酒和喝咖啡者骨SOS值低于同年龄组,户外活动者(如爬山、慢跑)平均日照不少于1h/d,骨质情况优于同年龄组其他人,骨质疏松患病率也较低,本市的不同民族男性各年龄段的骨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宁波市健康男性骨质状况良好,但生活不良嗜好是本地区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子,应当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1 530例骨密度分析及骨质疏松发病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广州地区1 530名20~89岁居民进行腰椎2-4和髋部骨密度测量.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20~29岁,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男性与女性髋部骨密度峰值均在30~39岁,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骨密度下降,女性在50~59岁出现明显加速,男性没有加速下降现象.广州地区男性50~8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26.53%,女性50~8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42.64%,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广州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预防骨质疏松的重点在女性,但对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臂骨密度扫描的分布规律,并通过与椎体、髋部双能X线(DXA)进行对比,确定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DXA法,同时测量200例女性绝经后RA患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以及腰椎、左髋部骨密度。比较不同扫描部位之间骨密度值的关系,并探讨以诊断中轴骨密度异常的诊断界值,以及可能影响外周骨密度的因素。结果 (1)200例女性绝经RA患者平均年龄(55.9±13.8)岁。根据中轴DXA结果及骨折病史,170例(85.0%)骨密度异常(T值-1.0)。(2)RA患者中轴骨密度异常组前臂远端骨密度(0.33±0.13)g/cm~2,低于正常组(0.44±0.06)g/cm~2,(t=4.29,P0.01)。(3)病程1年以上、抗CCP抗体阳性RA患者前臂骨密度降低。(4)前臂骨密度与中轴骨密度呈正相关。(5)使用前臂骨密度诊断腰椎和左髋骨质疏松的最佳T值分别为-2.65(敏感度为0.702,特异度为0.774)和-2.50(敏感度为0.741,特异度为0.70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12)、病程(P=0.011)、以及抗CCP抗体阳性(P=0.05)分别是造成RA患者前臂BM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前臂骨密度可以作为筛查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轴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高龄、疾病病程长以及抗CCP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骨密度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贵州地区驻军部队退休干部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部队老干部保健过程中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贵州地区2009~2011年来我院体检的退休干部455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行BMD测定,以同部位、同性别峰值BMD减低2SD作为诊断骨质疏松标准,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贵州地区部队退休干部各部位骨密度随年龄增高而逐渐下降,且女性的骨量丢失速率明显高于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Ward's区骨质疏松发生率显高于其他部位.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贵州地区部队退休干部骨密度及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变化规律,为贵州地区部队退休干部保健过程中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疾病自身和患者一般情况等对骨密度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检测1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1年时的骨密度及其中65例住院3年时的骨密度,与9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t=-5.530~-3.599,P<0.01),同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亦显著增高(X2=18.793 ~31.199,P<0.01).住院3年与住院1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骨密度值(t=-0.351 ~0.297,P>0.05)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未见显著差异(X2 =0.381 ~0.012,P>0.05).精神分裂症不同分型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存在差别,尤以未定型较高(X2=10.506 ~15.442,P<0.05).体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的重要影响因素(r=0.307 ~0.400,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疾病自身可能对患者骨代谢紊乱有重要作用.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较普通人群明显偏低,骨质疏松发生率偏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基因分子水平探讨酒精性骨质疏松(alcoholic osteoporosis,AOP)大鼠的发病机制,观察生髓健骨胶囊对AOP大鼠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表达的影响,探讨生髓健骨胶囊对AOP大鼠模型的中药防治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120只,称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30只,用白酒灌胃法造模,同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碳酸钙阿法D3、生髓健骨胶囊灌胃给药。于造模8、12、16周末取材,检测股骨上端BMD、BMC指标。结果检测造模干预8、12、16周后BMD、BMC指标变化,模型组BMD、BMC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饮酒大鼠确实存在骨量减少,BMD、BMC降低;中药干预组BMD、BMC与模型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中药干预组BMD、BMC与西药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观察生髓健骨胶囊对AOP大鼠的实验指标,证明了生髓健骨胶囊能够提高AOP大鼠骨密度,增加骨矿含量,抑制矿物质丢失,改善大鼠的骨代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运动频率对RA伴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初诊R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抗CCP抗体)、RA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等指标,观察这些临床因素对RA患者的BMD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血清骨代谢指标包括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region of collagen type1,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 pro collagen N-terminal pro peptide,PINP)、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OH)D],通过电话回访RA患者的康复运动情况,分析运动频率对RA伴OP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组RA伴发OP的发生率为46.67%,BMD的下降以腰椎、股骨颈最明显。BMD的改变与年龄、病程、DAS28评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DAS28评分的升高,BMD降低(P0.05)。骨吸收指标β-CTX在年龄≤65岁组、病程≤0.5年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骨形成指标PINP、OC在年龄≤65岁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在DAS28评分2.6组高于DAS28评分≥2.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伴OP患者中,经常运动组的全身及腰椎BMD、PINP、OC均高于不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INP、OC与经常运动呈正相关(P0.05),β-CTX与抗CCP抗体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身BMD受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影响明显,随着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的提高,全身BMD呈增加趋势。结论 RA伴发OP的发病率高,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疾病的活动、25-(OH)D水平、运动频率相关。RA伴发OP属于高转换型骨代谢异常,在疾病早期、活动期骨破坏和骨形成均加快。运动可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建议临床应重视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的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南京市部分老年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方法采用美国ALARA INC公司数字化X线骨密度仪,对2009年3月~6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22例中老年人群的非惯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骨BMD进行检测,同时检测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探讨BMD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的相关性。并对BMD异常人群填写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调查表。结果骨质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女性比男性在同年龄阶段发生骨质减少的几率高。骨质减少与BMI的增高不呈负相关。结论老年性骨质减少与年龄、性别有关,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低钙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老年人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推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潍坊地区体检人群骨密度异常(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用DXA骨密度仪对潍坊地区2010—2021年15 180例50岁及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体检人群进行骨密度(BMD)测量及问卷调查,排除骨代谢性疾病,分析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骨折史、家族骨折史、生育数、行经年数、绝经年龄、烟龄、长期饮酒、饮浓茶、喝牛奶、运动、服用钙片、常服维生素D(VitD)等因素对骨密度异常的影响。结果 ①本研究总体人群BMD异常率为42.22 %,其中OP率为15.68 %。男、女BMD异常(25.21 %、58.62 %)和OP发生率(6.07 %、24.95 %)。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各年龄段BMD异常及OP患病率整体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且各年龄段男性患病率均低于绝经后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BMD异常率最高的70~79岁年龄段(32.96 %),OP患病率最高的是≥80岁组(13.61 %);女性BMD异常率及OP率最高的均为≥80岁组,分别为77.47 %及43.96 %。②对于≥50岁的男性,体质指数、常运动是BMD异常的保护性因素;骨折史、烟龄、常服钙片则是其危险因素。体质指数、家族骨折史与T值呈正相关,烟龄、常服VitD、常饮酒与之呈负相关(P<0.05)。③对于绝经后女性,体质指数、绝经年龄、行经年数、常喝牛奶是BMD异常的保护性因素,年龄、骨折史、生育数则为危险因素。体质指数、行经年数、绝经年龄、常喝奶与T值有正相关关系,年龄、骨折史、生育数与之呈负相关(P<0.01)。结论 潍坊地区体检人群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女性月经和生育情况、骨折史和家族骨折史等因素对骨密度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近年来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增减趋势。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史等),并用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529例40~87岁中老年人群的腰椎正位和左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性别、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递增,各组髋部BMD值逐渐下降,而腰椎BMD值并未随着增龄而呈现递减的趋势,60岁以上中老人髋部BMD值显著低于腰椎BMD值(P0.05)。根据腰椎BMD值计算,中老年人OP总患病率为30.7%,其中女性为34.2%,明显高于男性的17.9%(P0.05)。低骨量(osteopenia,OPA)总患病率为41.8%,男女分别为42.4%和41.6%(P0.05)。根据髋部BMD值计算,OP总患病率更高,达到38.2%,女性为39.4%,高于男性的33.9%(P0.05)。OPA总患病率为47.4%,男性为52.7%,女性为46.0%(P0.05)。受调查的中老年男性中有骨折史的为82例,女性为357例,OP患者骨折发生率为37.8%,远高于非OP患者23.1%(P0.01),再骨折发生率OP患者为6.2%,高于非OP患者的2.64%(P0.01)。结论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和脆性骨折发生率较高,且其发生率均较以往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建议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根据髋部BMD值进行骨质疏松评估的敏感性更高,应该首选髋部作为骨密度测量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广西南宁地区十年前后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变化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方法横断面调查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80岁人群2524例的骨密度情况,并与十年前1058例横断面调查比较,骨密度检测采用同一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结果男性和女性骨峰值年龄均为30-39岁,与十年前的结果一致。在30-39岁人群组中,十年前后男、女在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腰椎( L2、L3、L4)骨密度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0-80岁的老年总人群、老年男性和老年女性十年前后骨质疏松患病率(16.56%对17.78%,12.30%对18.28%,19.21%对17.31%,均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十年前后环境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和人们保健意识等发生较大变化,但影响骨代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存,因此,导致男女骨峰值水平和老年骨质疏松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综合性干预措施对居民骨密度值 (BMD)及骨质疏松 (OP)患病率的影响 ,为OP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上海市卢湾区 30~ 86岁健康人群中抽取5 98例为研究对象 ,将他们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要求干预组居民平时适当运动、合理营养 ,多食含钙、含VitD较高的食物等 ,干预时间为 3年 (2 0 0 0年 3月~ 2 0 0 3年 3月 )。两组居民均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试L2 4和髋部的BMD ,然后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 结果干预组和未干预组骨量峰值 (PBM)均出现在 30~ 39岁 ,前者PBM值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5 ) ;干预组所有部位BMD值均高于未干预组 (P <0 0 5 ) ,原发性OP患病率干预组显著低于未干预组 (P <0 0 5 )。结论 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和加强健康教育、合理营养和运动 ,可提高青春期居民的骨峰值 ,对4 0岁以上中老年人可以减少其骨量丢失和减缓原发性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广西南宁地区汉壮族健康人群骨量和骨质疏松(OP)的发病情况。方法 l084名健康人群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正位、髋部、前臂的骨密度(BMD)值。按民族、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作为1个年龄段。结果 骨峰值年龄分布:男女汉壮族各部位骨峰值年龄在30-39岁,60岁后OP患病率(WHO)汉族男性23.36%,壮族男性25.00%,汉族女性31.69%,壮族女性44.44%,汉壮族男女各年龄段和总体OP患病率差异无显性。结论 广西南宁地区汉壮族男女健康人群峰值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检出率差异无显性。  相似文献   

14.
峰值骨量及影响因素在骨质疏松诊断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必须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峰值骨量正常值,并应考虑到对峰值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本文采用SPA和DEXA,测定了中国36879人群的挠骨、尺骨中远1/3部位的骨矿密度(BMD)及股骨近端(股骨颈、大转子,WARD’S区)BMD。通过其中所测10975人群上述部位的结果建立了峰值骨量的正常值,峰值骨量的年龄段是在20~39岁。本文在讨论中与国内外不同作者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影响峰值骨量的各种因素,以便在诊断骨质疏松时恰当使用峰值骨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动物实验中的骨物理密度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骨组织物理密度的测量在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判断及药物药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固体物理密度仪和DEXA分别测量大鼠的股骨和腰椎的骨密度,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量股骨抗弯和压缩试验测量L4的抗压等力学特性,观察骨质疏松切除卵巢模型的骨特性改变及双膦酸盐和降钙素药物的作用。结果 OVX组大鼠腰椎(L2)和股骨物理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P<0.001),L2的物理密度值与L1-5的面密度呈高度相关(r=0.934),L2和股骨物理密度变化与其最大载荷值有良好相关性(r=0.404,r=0.455)。药物对腰椎和股骨物理密度和骨生物力学等指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利用固体密度仪直接测量实验大鼠骨标本的密度,可灵敏反映出各实验组之间的差异。与DEXA数据比较具有高度相关性,与骨生物力学功能的改变有良好听合。  相似文献   

1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参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E2和IL-6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绝经后妇女120例,绝经后有骨质疏松60例(OP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60例(NOP组),另外选择绝经前妇女60例为对照组。对180名妇女雌二醇(E2)、骨密度(BMD)、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羟脯氨酸肌酐比值(尿Hoc/Cr)、尿钙肌酐比值(尿Ca/Cr)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形成指标BGP及ALT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其中ALP在OP组和NOP组间有差异,而BGP在OP组和NOP组间无差异;绝经后妇女骨吸收指标尿HOP/Cr及尿Ca/Cr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OP组尿HOP/Cr及尿Ca/Cr又明显高于NOP组;绝经后妇女的血清E2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绝经前妇女),OP组又明显低于NOP组;绝经后妇女血清IL-6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而OP组又明显高于NOP组。结论 本研究证明E2、IL-6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雌激素水平的下降,IL-6分泌增多,是导致骨吸收加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骨密度测量技术诊断骨质疏松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矿密度(BMD)是诊断骨量减少(低骨量,骨质疏松),评价骨丢失率和疗效的重要客观指标。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用来定义骨质疏松(OP)的诊断标准。目前非创伤性骨密度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X线光密度法(RA),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双能x线吸收测定(DEXA),定量CT(QCT)。不同的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和临床意义不同,在此简要综述几种BMD测量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试图通过对跟骨超声骨质测量仪与双能量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的临床对比,来评价跟骨超声骨质测量仪的敏感性。本文对56名健康女性同时接受了超声骨质测量仪和双能量X线吸收骨密度仪的检测。37例(年龄26~76岁)进行了跟骨超声和腰椎骨密度测量,19例(年龄26~70岁)进行了跟骨超声和股骨颈骨密度测量。结果用SYSTAT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及跟骨强度(Stiffness)均显著下降(P<0.05),两种仪器的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腰椎和股骨颈BMD与跟骨强度(Stiffness)的相关性适中r=0.465~0.513左右。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超声强度(Stiffness)与BMD无关。这表明超声波测量仪主要测量骨的结构变化,而骨密度测量仪则是测量骨量的变化。两种方法相辅相承,共同测量,将更好地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同时超声波具有无放射线损害、价格低廉及良好的敏感性,将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9.
顺铂对雌性大鼠骨密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通过对去势雌性大鼠的动物实验研究,观察顺铂对骨代谢、骨密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三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化疗组,每组15只。各组大鼠均用1%戊巴比妥钠腹腔内麻醉,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1W开始用药,每两周用药1次,共6次。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ml;化疗组腹腔内注射顺铂2mg/kg溶于1ml生理盐水中。术后13W处死各组动物,处死前用代谢笼收集24h空腹尿标本,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钙浓度并计算出24h排泌量。氯胺T氧化法测尿羟脯氨酸(HOP)浓度并计算出24h排泌量;麻醉动物,开腹后下腔静脉取血离心,放免法测骨钙素(BGP)、血尿素氮(BUN);取腰椎L4-6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腰椎骨密度。结果化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密度降低,24h尿HOP及24h尿Ca定量升高,均有显著意义,血BGP无差异。结论本实验表明顺铂对大鼠的骨代谢存在直接的不良影响,使骨吸收增加,表现为松质骨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