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跨越Vater壶腹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低位梗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32例恶性胆道低位梗阻患者(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56.6岁),术前经CT和MRCP证实为恶性胆道低位梗阻。其中,胰头癌12例,胃癌术后淋巴结转移5例,膀胱癌淋巴结转移1例,壶腹周围癌6例,胆总管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32例患者行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右侧腹壁穿刺28例,剑突下穿刺4例),于胆总管末端跨越Vater置入32枚自膨式胆道支架。结果:32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支架位置良好,胆汁通畅。术中无胆道出血,无胆汁渗漏及胆管破裂。术后总胆红素由(205.7±16.2)mg/dl降为(35.5±6.7)mg/dl。术后12小时发生急性胰腺炎1例,对症治疗后出院。术后30天内发生胆系感染2例,抗炎治疗好转后出院。随访1~26个月(平均15.4个月),6例再发支架内梗阻(其中5例再行支架治疗或引流治疗,1例未治疗死亡),2例出现十二指肠梗阻,行十二指肠支架治疗后缓解。6例由于肿瘤转移非黄疸性死亡。结论:跨越Vater壶腹胆道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低位胆道梗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1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共成功置入支架20枚,术后梗阻胆道的通畅率100%,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术后1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对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和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及疗效。方法:38例患者经影像学和血液生化检查诊断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3岁。所有患者行PTCD和内支架置入术。结果:内支架置入21例23个,其中2例患者左右胆管各置入支架1个, 11例置入支架同时行外引流或内外引流,4例外引流患者经介入化疗后再次置入支架成功。17例为单纯外引流或内外引流。术后患者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均明显好转,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0%,其中胆道感染1例,一过性胆道出血2例,一过性胆汁外渗1例,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PTCD术和内支架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并发症少。[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早期胆系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的137例恶性胆管梗阻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早期胆系感染分为感染组(n=25)与非感染组(n=112)。采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实验室指标、梗阻情况、支架置入及围术期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明确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早期胆系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术前疼痛、肿瘤类型分布、实验室指标、支架特征、支架类型、术后功能状态评分(PS)、围术期用药、术前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术中使用球囊等因素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感染组中合并糖尿病、胆结石、高危梗阻、支架远端超过十二指肠乳头患者所占比重及术前功能状态评分(PS)、梗阻长度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位梗阻、术前PS评分、梗阻长度均是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发生早期胆系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对恶性胆管梗阻患者开展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时,需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患者予以高度重视,尽可能降低术后发生早期胆系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中,尤其是高位胆道梗阻性疾病,研制出减黄效果好、反流发生率及梗阻率低、便于回收的单猪尾抗反流可回收塑料支架。方法对该院34例于2017年2月1日-2019年1月31日因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接受经十二指肠镜置入胆道支架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共置入塑料胆道支架40个,24例患者仅置入1个普通塑料支架,4例患者仅置入1个单猪尾塑料支架,6例患者各置入1个普通塑料支架后发生梗阻,更换为单猪尾塑料支架。术后随访,比较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反流发生率及梗阻发生率。结果①采用新型单猪尾塑料支架治疗高位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术后的肝功能指标、反流发生率及梗阻发生率与普通塑料支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同一患者先后分别置入普通塑料支架及单猪尾塑料支架,术后的肝功能指标、反流发生率和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猪尾塑料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减黄效果好,反流发生率和梗阻率低,且支架更便于回收,是恶性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尤其是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支架置入的更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护理对策。 方法:总结对65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术,通过术前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穿刺点的护理。 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痊愈出院。 结论:通过总结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护理方法,有效提高了介入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刘鹏  周会新  龚彪  胡冰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259-1262
目的探讨通过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aopancreatography,ERCP),同期置入多点位支架以姑息性解除胆胰管良恶性梗阻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ERCP了解胆、胰管狭窄或梗阻的精确部位、范围、程度,并确定需置入多点位支架。然后在确定的胆、胰管分别置入导丝并逐级扩张狭窄段,然后在导丝引导下按常规分别置入多点位引流支架。术后观察血淀粉酶变化及黄疽、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支架通畅期。结果28例胆胰管良恶性梗阻患者总有效率(引流满意组加引流一般组)为89.3%。其中,中、低位胆管梗阻者治疗有效率为90.9%,高位胆管梗阻治疗有效率为88.2%。术前6例上腹部胀痛患者,术后2周内2例消失,2例减轻,2例无明显变化;术前3例腹泻患者,术后1个月1例消失,1例明显减轻;有6例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21.4%,均在72h内恢复正常;有2例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胆管炎,发生率为7.1%。28例病人中恶性梗阻病人多点位支架的平均通畅期为7个月,全组未发生与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多点位支架引流可扩大胆胰管良恶性梗阻的引流范围,迅速解除黄疸,减压止痛,改善胰腺外分泌功能,并能维持较长的支架通畅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内涵管置入术后患者生存和支架开通的因素。方法:对95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金属支架、内涵管置入术后作随访调查,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影响其术后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作Cox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支架类型、梗阻段、肿瘤大小和分期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P≤0.05),支架类型和肿瘤大小为影响患者术后支架开通的因素(P<0.05)。结论:支架类型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生存期和支架开通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堵塞的支架中再次置入金属或塑料支架可解决支架的堵寒问题,然而关于支架间如何搭配组合将使患者受益更大却一直存在着争论。目的:对比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堵塞后再次在其内置入不同种类支架之间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置入的,且在原支架堵塞后再次在其内置入另一支架的中、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83例,并根据原支架与再次置入支架的不同搭配组合形式,将以上患者分为3组,即覆膜金属支架组、无覆膜金属支架组和塑料支架组。结果与结论:在原金属支架堵塞后,再次置入覆膜金属支架的通畅时间显著长于塑料支架(P〈0.05):覆膜金属支架组的支架累计通畅时间显著长于无覆膜金属支架组(P〈0.05—0.01)。提示经内镜置入胆道金属支架治疗中、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时,在原金属支架和支架堵塞后再次置 入金属支架时.使用≥1根覆膜支架的累计通畅时间显著长于先后2次置入无覆膜金属支架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 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疗效观察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15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 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包括术前、中、后实施相应的护理,观察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的评估。结果:158例患者治疗时皮肤巩膜重度黄染、骚痒、伴腹胀,纳差,肝功能严重损伤,经采用一系列治疗7~10天后皮肤巩膜黄染、瘙痒明显消退,腹胀缓解,肝功能改善,食欲提高。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PTCD 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后,给予对症护理,患者可明显改善黄疸及伴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