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 7年Busto首次提出了全身亚低温 (mildhypothermiaMHT) (32℃~ 35℃ )脑保护概念[1] ,使 2 0世纪 5 0年代提出的低温脑保护理论与技术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现动物试验资料证实MHT是缺血脑保护或脑复苏最有效、最全面的方法 ,临床资料也同样取得理想的效果[2~ 6] 。本文通过总结目前亚低温脑复苏资料 ,对亚低温脑复苏临床应用现况综述如下。1 亚低温脑复苏机制研究亚低温脑保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低温麻醉中就有所认识 ,但直至 5 0年代低温心内直视手术的开展 ,才对其病理生理有了系统理论与技术 ,如观测…  相似文献   

2.
60年代心肺复苏取得重大进展后,脑复苏就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心脏骤停导致的脑缺血再灌注损害是心肺复苏后患者完全康复的重大障碍。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害的各种可能病理生理—生化途径和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有关心脏骤停后脑缺...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脑神经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云旗  李德文 《右江医学》2006,34(4):422-424
人类应用低温治疗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古埃及人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知道冷敷可以止痛。早期的低温医学多侧重于研究冻伤以及其救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冻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德国人在Dachau的集中营对囚犯进行了低温冷水浸泡实验。1949年外科采用低温治疗青紫婴儿。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将中、深度低温用于脑保护和脑复苏的研究,发现低温有很好的脑保护效果。20世纪90年代临床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和急性脑卒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少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亚低温治疗已扩展至颅脑择期手术的脑保护和…  相似文献   

4.
心搏骤停后亚低温脑保护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后亚低温脑保护的研究进展。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亚低温对缺血后脑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降低脑代谢率、减轻脑水肿、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增加神经元内泛素合成,稳定细胞膜ATP酶的功能和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等。亚低温的疗效受低温治疗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低温程度的影响,并且不同亚低温的方法也影响脑保护和脑复苏效果。结论:亚低温酶对缺血后脑有保护作用,较为满意的亚低温方法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一步探讨综合治疗对脑复苏的影响,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方法 我们对1996年~2006年间90例脑复苏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初步分析综合治疗措施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90例患者,复苏成功34例,占37.7%;死亡24例,占26.70%;自动出院32例,占35.6%.在复苏成功的幸存者中,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持久性脑损害,占26.5%,其中3例成植物人.结论 低温、高压氧治疗、脱水剂、皮质激素足量早期应用等均是脑保护的重要手段,早期低温疗法可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并有脑保护作用,这有利于进一步的脑功能恢复,心跳停止后进行复苏的时间越及时,措施越有利,则复苏的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一步探讨综合治疗对脑复苏的影响,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方法 我们对1996年~2006年间90例脑复苏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初步分析综合治疗措施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90例患者,复苏成功34例,占37.7%;死亡24例,占26.70%;自动出院32例,占35.6%.在复苏成功的幸存者中,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持久性脑损害,占26.5%,其中3例成植物人.结论 低温、高压氧治疗、脱水剂、皮质激素足量早期应用等均是脑保护的重要手段,早期低温疗法可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并有脑保护作用,这有利于进一步的脑功能恢复,心跳停止后进行复苏的时间越及时,措施越有利,则复苏的成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脑复苏     
水海峰 《广西医学》1991,13(6):375-379
心脏停搏后,组织细胞的氧供应中断,脑细胞不耐受缺氧,复苏效果好坏,除心搏呼吸的恢复之外,取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程度。多年来国外学者对全脑缺血——缺氧性损害的耐受时阈公认为4~6分钟,超过这个“时阈”,脑细胞损害即不可逆。Hossman等在1973年和1974年发表了在猴中用高压止血带阻断颈动脉对脑血供应60分钟脑细胞仍可能部分恢复功能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心肺脑复苏从基础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概念。本文就近年来小儿心肺脑复苏的几个新观点作一简要介绍。复苏的时限七十年代,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某些心肺复苏成功后而无脑功能,此种植物人无生存价值,因而认识到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一般认为常温下心跳停止4分钟脑细胞已产生不可逆损害,因此,过去国内外将复苏时限定为4分钟。但近年研究表  相似文献   

9.
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的抢救,第一步即是心肺复苏,而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仅有心跳和呼吸的人称为“植物人”,实际已无生存价值。因此,目前把心肺复苏一词改为心肺胞复苏,其目的就在于强调脑复苏的重要性。心肺脑复苏的步骤,现在多半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如下:A(呼吸道通畅);B(人工呼吸);C(心脏按压);D(药物治疗);E(心电图检查);F(除颤);G(各种仪器监测);H(脑的保护);I(复苏室强化治疗)。但国外有权威人士指出,这种抢救程序并非完全合理,认为复苏的重点应开始就放在脑的复苏上。大量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10.
赵建英 《医学综述》2001,7(4):235-235,256
1961年国际复苏研究委员会将心肺复苏 (CPR)的概念扩展到心肺脑复苏 (CPCR) ,从而将脑复苏提到与心肺复苏同等地位。至目前CPR的成功率已有了明显提高 ,但CPR之后的脑复苏仍然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没有使用监护器的患者 ,其CPR成功而生存的只有不到 1 0 %没有脑损伤[1 ] 。自 70年代以来 ,研究脑复苏的专家进行了一系列脑复苏的研究 ,现仅将其最新进展简述如下。1 及时有效的CPR新方法的探索目前认为CPR的最终目的是脑复苏 ,脑复苏的最好治疗措施是迅速恢复自主循环 ,而恢复自主循环的最好时机应在CPR早期。近年来…  相似文献   

11.
心肺脑复苏一直是急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心肺脑复苏经过历时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厂很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心肺脑复苏的发展史,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①生存链增至5环。即迅速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早期CPR;快速除颤;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②心肺复苏程序由“A—B—C”更改为“C—A—B”,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③心脏电除颤技术的应用。④心肺复苏的药物应用。⑤脑复苏。亚低温能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相似文献   

12.
心肺脑的复苏一直以来是急诊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现代心肺脑复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涉及1生存链由4环增加到5环:快速辨认心脏骤停,启动急诊救治系统;早期的心肺复苏(CPR);迅速的除颤;进行有效高级心血管的生命支持;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2 CPR程序更改为"C-A-B",推荐有效且高质量的胸外按压;3电除颤的应用;4心肺复苏药物的使用;5脑复苏、亚低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轻度低温在脑复苏中的作用张国强张坚(急诊科)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易引起不可逆损害,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脏骤停后整个心肺脑复苏水平。减少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提高脑复苏水平已成为...  相似文献   

14.
早在 50年代 ,低温 ( 2 7℃ 2 8℃ )就已应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 ,以保护脑及其它重要脏器 ,但由于心功能损害 ,室颤和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而被人们放弃 ,仅被选择性用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直视手术。 80年代后期 ,轻中度低温 ( 2 9℃ 36℃ )简称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再次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 90年代以来 ,临床应用研究发现 30℃ 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而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1]。国内也陆续开展了这一方面的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目前对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条件、机制…  相似文献   

15.
脑保护和脑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人群的第三位致死因素 ,其中缺血性脑疾病占5 6 .6 %~ 80 %。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及老龄化程度加重 ,其发病呈上升趋势。脑缺血患者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 ,还有可能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脑保护 (brainprotecting)是指在发生脑损害前采取的保护性方法。脑复苏 (cerebralresuscitation)是指脑受缺血缺氧损害后 ,减轻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措施。实验研究表明 ,对脑缺血进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心肺复苏技术不断提高,但复苏成功后的脑功能恢复不完全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大障碍。迄今为止,针对脑复苏的治疗措施仍十分有限,专门针对早期脑保护的药物则几乎没有。本研究就8例急性脑缺血缺氧后实施脑复苏较为成功的患者的脑保护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围绕早期“关门”、小脑顶核电刺激及多巴胺补充疗法等3个关键措施,提出脑复苏临床处理的新思路,以初步探讨脑复苏干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大亮 《医学综述》2012,18(13):2045-2048
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已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其脑复苏效果仍很差。因此,脑保护在心肺脑复苏中的意义重大。针对脑复苏方面的治疗方法包括亚低温治疗、溶栓治疗、特殊灌液治疗和抗凋亡药物治疗等,迄今为止,唯一得到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有力支持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性低温疗法。治疗性低温疗法虽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然而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现对治疗性低温疗法在心肺脑复苏中脑保护机制,降温时机,降温方法,降温目标等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脑温≠体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脑温是指脑部的实际温度,体温是指在口腔、腋下和直肠等部位测得的温度,通常用来代表全身体温或称系统体温。脑温是脑复苏预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临床上脑温不是常规监测项目,人们习惯于用体温来推测脑温,甚至等同于脑温。体温与脑损伤之间的重要关系,至少自1945年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随着脑保护和脑复苏研究的深入,深低温由于易导致心律失常、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逐渐被放弃。最近有新的证据表明,亚低温可以改善脑外伤的预后,而人们又发现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50例,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复苏后的1~10 d,对比观察患者的GCS评分。结果:复苏5 d后,观察到采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常温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心肺复苏后复苏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约50%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给予心肺复苏术能恢复自主循环。然而,在复苏后期,仍有很多患者由于全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而死亡。因此,心脏骤停后恢复和保护脑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亚低温疗法是第一种应用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改善存活率和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方法正在处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研究当中。主要有溶栓治疗、特殊灌注液治疗和抗凋亡药物。该文就心脏骤停后大脑的病理生理改变和脑复苏的不同治疗措施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