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陈晓谦  盛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42-643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颈椎病之一,以中老年人多发,占颈椎病发病率的20%~30%,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表现。笔者自2008年至2010年采用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160例,均来自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47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对33例临床经X线及CT确诊为颈椎病(椎动脉型)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颈椎病组33例,男性13例,女性20例,年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我科2009年1月~2010年3月采用小针刀闭合手术治疗颈椎病32例,解除或减轻了疼痛,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3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92.6±3.1)%,其中优30例,良6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颈椎病常见于中、老年人,是年龄增长的常见疾病,然而近年来颈椎病逐渐向年轻化、低龄化发展。本人收集了我院最近几年经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患者120例,现就其颈椎X线表现征象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有临床症状,且经X线片诊断为青年颈椎病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64例,年龄1435岁,平均25.32岁,病程8d至4年。全部病例兼有血管及神经压迫症状,主要临床症状为颈背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疼痛及酸胀感,限制了一定的运动功能;部分患者伴上肢感觉及视觉障碍。临床  相似文献   

6.
近年颈椎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其中颈型颈椎病多见于颈椎病的初期,青壮年居多。2004-2010年我院应用颈丛神经阻滞加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2010年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颈丛神经阻滞加针刀治疗组110例为治疗组,男性60例,女性50例,年龄30~46岁;单纯针刀治疗组90例为对照组,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33~45岁。  相似文献   

7.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关节韧带变形、慢性损伤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等组织而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候群。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2005年3月至2010年11月笔者运用加味葛根汤治疗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32~75岁,平均46.7岁;病程最长9年,最短1个月,平均病程6个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高校学生颈椎病的病因分析。方法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诊治中具有完整资料的82例高校学生颈椎病患者,均摄有站立位颈椎正侧斜位片。结果发现其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100%)。结论高校学生颈椎病的发生主要在于学习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良、肢体运动缺乏,外伤等。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诊断方法和针灸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80例经确诊的颈椎病患者,根据类型明确诊断并采取针灸治疗方法,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治愈率(91.9%)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结论颈椎病明确诊断后采取针灸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X线诊断颈椎病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94-195
目的总结并探讨X线诊断颈椎病临床应用价值,提高X线颈椎病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收治临床确诊为颈椎病患者189例X线平片资料。结果颈椎病患者X线主要表征为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性变小,韧带钙化,"双边"征等。结论熟练掌握颈椎病X线表征,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是X线确诊颈椎病关键,可显著提高颈椎病确诊率。  相似文献   

11.
<正>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常见原因多是由于椎间盘蜕变、突入椎管引起神经压迫或者周围组织增生引起神经、血管的刺激引起。其中神经根型和脊髓性颈椎病者常常是通过手术治疗,经颈前路髓核摘除为颈椎病治疗的经典术式。现把我院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以来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疗效总结,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苏密  陈玲 《哈尔滨医药》1997,17(4):12-13
颈椎病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群,本文近3年来收治的以眩晕症为主要表现的44例颈椎病人作如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44例,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7岁。颈椎病史最长10年,最短1年。临床症状与体征见表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过脊柱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厦门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07例,采用整体脊柱平衡推拿疗法,即在颈椎及上肢实施推拿的基础上,对腰骶部及双下肢通过推拿或踩跷法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疗效进行统计。结果治愈66例(31.88%),显效77例(37.20%),有效54例(26.09%),无效10例(4.83%),总有效197例(95.17%)。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脊柱平衡疗法中有效率高达95.17%,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采用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兵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172-17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2年,平均15个月。结果: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术后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神经功能改善根据JOA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22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5.0%,椎间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稳定效果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 ,伴见耳鸣、恶心、呕吐、视物模湖等。我科 1 999年9月~ 2 0 0 3年 8月 ,采用刺五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32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资料 5 7例均系椎动脉型颈椎病住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1],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我科2009年1月~2010年3月采用小针刀闭合手术治疗颈椎病32例,解除或减轻了疼痛,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25~40岁16例,占50%,41—60岁10例,占31%,60岁以上6例,占19%;  相似文献   

17.
在骨伤科将中医护理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地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0年7~11月收治38例骨伤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23~67岁,中位年龄43.5岁;骨折18例,腰椎间盘突出10例,颈椎病10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80例颈椎病的X线特征,探讨X线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9月本院确诊的颈椎病患者80例,总结颈椎病患者的X线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颈椎病发病的原因有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弯曲异常、椎间孔变形变窄、颈椎失稳、韧带钙化和椎管狭窄,80例颈椎病患者的X线特征明显。结论:结合颈椎病的X线特征和具体的临床症状可以正确地诊断颈椎病。  相似文献   

19.
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颈椎病是针灸临床常见病,笔者运用弥可保、骨宁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10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颈椎病患者,男48例,女5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80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5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门诊接诊的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中药配合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3%,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