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00例IVF-ET周期治疗中的卵子按精卵孵育时间的不同及是否即刻脱颗粒细胞,随机分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组(A组,精卵共同孵育4~6 h后随机选取1/2数量卵子脱颗粒细胞)、短时受精并次日晨脱颗粒细胞组(B组,所剩1/2数量卵子,精卵共同孵育4~6 h并加精后18~20 h脱颗粒细胞)和长受精组(C组,精卵孵育过夜)。分别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结果:三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和卵裂率,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短时受精并即刻脱颗粒细胞能观察第二极体是否排出及较准确地判断卵子成熟度,从而及时进行早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R-ICSI),避免受精失败,保证胚胎种植与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治疗中,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VF-ET治疗周期患者的数据,根据受精后3h是否观察第二极体将504个周期分为两组(组1,第二极体观察组;组2,非第二极体观察组),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Ⅱ(MⅡ)卵率(组1:82.3%,组2:85.9%),2原核(2PN)率(组1:55.6%,组2:60.5%),1PN率(组1:3.2%,组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均P<0.05);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中32个周期由于受精失败或者低受精,于受精后6h行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es-ICSI);组2中1个周期完全受精失败,于受精后20h行res-ICSI。结论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的卵子受精后不影响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而第二极体观察时间的提前,可能导致了组1MⅡ率、正常受精率及单原核受精率的降低。第二极体观察能够尽量避免患者由于受精失败取消IVF周期,并降低了ICSI技术的使用率,IVF不受精或低受精病例可以通过res-ICSI补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IVF-ET治疗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胚胎质量及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189个IVF-ET周期按精卵共孵育时间不同分为短时受精组(A组,精卵共孵育2h)和传统受精组(B组,精卵孵育过夜)。两组中又根据男方精液质量是否正常分为精液正常组和精液异常组(中重度精液异常),分别比较4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①4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短时受精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传统受精组(P分别<0.05、<0.01)。③短时受精中精液正常组(A1组)与精液异常组(A2组)的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均高于传统受精中的精液异常组(B2组,P分别<0.01或<0.05),而与传统受精中的精液正常组(B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短时受精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流产率,可提高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②短时受精不减少多精受精率;③短时受精对精液质量异常(中重度精液异常)周期治疗结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sane》2014,(2)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对胚胎质量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市立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IVF-ET治疗周期患者的数据,根据受精后3h是否观察第二极体将504个周期分为两组(组1,第二极体观察组;组2,非第二极体观察组),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第2次减数分裂中期Ⅱ(MⅡ)卵率(组1:82.3%,组2:85.9%),2原核(2PN)率(组1:55.6%,组2:60.5%),1PN率(组1:3.2%,组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0.000、0.000,均P0.05);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中32个周期由于受精失败或者低受精,于受精后6h行补救性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resICSI);组2中1个周期完全受精失败,于受精后20h行res-ICSI。结论去除颗粒细胞观察第二极体的卵子受精后不影响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而第二极体观察时间的提前,可能导致了组1MⅡ率、正常受精率及单原核受精率的降低。第二极体观察能够尽量避免患者由于受精失败取消IVF周期,并降低了ICSI技术的使用率,IVF不受精或低受精病例可以通过res-ICSI补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受精失败的有效方法。方法:对行IVF治疗的600个周期进行短时受精观察,于受精后5h左右去除卵丘细胞,观察卵子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对第二极体排出率低于1/2的周期追加观察至受精后9h,如果存在可疑受精低下及全卵受精失败,则予以早补救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治疗(观察组);选择同时期连续进行ICSI治疗的患者共49个周期(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受精及妊娠情况。结果: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正常卵裂率及优质胚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F-ET中短时受精后早补救ICSI不影响临床妊娠率,对预防及降低受精失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时受精失败后行早补救ICSI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0月~2011年6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科接受IVF-ET治疗的28例患者(观察组)进行短时受精观察,于受精后4~6 h去除卵丘细胞,观察卵子的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对第二极体排出率低于1/2的周期实施早期补救ICSI(观察组)。选择同期行ICSI治疗的6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受精及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受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精受精率、优胚率、妊娠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受精后行早补救ICSI能极大地提高卵母细胞的利用率,并获得很好的临床妊娠结局,对预防及降低受精失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中不受精或受精低下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行IVF-ET治疗的受精不良,男方精液正常及为继发不孕患者53周期,选择受精良好,男方精液正常及为继发不孕患者42周期为对照,对受精功能低下的可能相关女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女方年龄、B超卵泡数、实际取卵数和减数分裂期Ⅱ(MⅡ)卵子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实际取卵数与受精低下正相关,而B超卵泡数和MⅡ卵子数与受精低下负相关。结论:实际取卵数是女方受精低下的正相关因素,而MⅡ卵子数和B超卵泡数是受精低下的负相关因素,提示增加MⅡ卵子数和适当的取卵数有助于改善不受精或受精低下。  相似文献   

8.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常规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卵子完全不受精或低受精现象。随着短时受精技术的发展,通过早期观察及时判断受精情况,并对未受精的卵子行补救性单精子卵胞浆内显微注射技术(ICSI)已成为广大生殖医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短时受精缩短了精卵共浴的时间,提高胚胎质量和种植潜能;早期补救可以挽救部分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受精失败的患者,从而降低周期取消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常规体外受精(IVF)中未受精的病例在不同时间行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再受精的临床结局,以探讨补救ICSI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最佳的补救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IVF治疗未受精并实施补救ICSI的93例患者,根据补救ICSI实施时间的不同,分为晚补救组(常规体外受精后20~22 h实施补救ICSI1,6例)和早补救组(常规体外受精后4~8 h实施补救ICSI7,7例)。结果:晚补救组与早补救组在女性年龄、不孕年限、平均每周期获卵数方面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晚补救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和妊娠率都低于早补救组(52.0%vs63.0%,87.5%vs94.1%,0%vs43.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IVF受精失败后行补救ICSI再受精是切实可行的,而合理的补救时间是获得理想临床结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宜学  田喜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79-4181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中受精失败患者的后续处理方法及临床结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体外受精助孕治疗的患者556例,其中短时受精低受精率或全卵受精失败行早期R-ICSI 126例(A组),次日晨行补救ICSI 33例(B组),直接行ICSI 397例(C组),比较3组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流产率.结果:A、C组的正常受精率、卯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R-ICSI可及早发现受精失败并及时补救,从而提高胚胎潜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胚胎发育早期行5%O2培养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比较胚胎发育早期在5%O2(398例)和20%O2(221例)培养环境下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临床妊娠率等。结果:5%O2环境下的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均高于20%O2环境(P<0.01),但受精率、卵裂率、胚胎利用率等均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第3天移植的胚胎,胚胎发育早期给予5%O2培养环境可提高胚胎发育潜能,有助于临床妊娠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周期中卵巢高反应对卵母细胞、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因输卵管因素和(或)男方因素初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周期治疗的259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注射日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及获卵数分为卵巢高反应组(114例)和正常反应组(145例),比较两组卵母细胞和胚胎参数、妊娠结局。结果卵巢高反应组获卵数、MII卵数、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取消率和冻胚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反应组(P0.05);MII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和种植率均显著低于正常反应组(P0.05)。两组间卵裂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卵巢高反应引起的高雌激素环境可能对卵母细胞及胚胎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到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双胎妊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异明  杨桂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29-4131
目的:了解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试管婴儿,IVF-ET)获得的双胎妊娠母儿状况与自然受孕双胎妊娠之异同,探讨体外受精双胎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将1998年9月~2006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52例IVF-ET双胎妊娠(实验组)孕妇孕龄、胎龄及妊娠高血压病、妊娠合并糖尿病、早产、产后出血、胎膜早破、新生儿颅内出血、感染、出生缺陷发病率及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与同一时期41例自然受孕双胎妊娠(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相关资料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妊娠期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病、子宫出血、妊娠合并糖尿病、早产发病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胎膜早破的发病率比对照组低,实验组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小于胎龄儿、出生缺陷的发病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组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比对照组低。研究还发现,新生儿体格发育指标实验组平均出生体重、头围及胸围明显大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双胎妊娠比自然受孕的双胎妊娠没有更大的风险,反而其胎膜早破及新生儿感染的发病率较自然受孕降低。体格发育指标中,实验组试管婴儿平均出生体重、头围、胸围均显著大于自然受孕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黄体支持方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3~10月本中心258例IVF-ET新鲜周期术后妊娠患者按不同黄体支持方法随机分为两组:A组(104例)采用地屈孕酮+黄体酮雌激素口服进行黄体支持,B组(154例)采用黄体酮+雌激素进行黄体支持。结果:A组的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分别为11.5%、3.84%,B组分别为13.9%、5.19%,A组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均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黄体酮用量明显多于B组(P<0.01)。结论:地屈孕酮用于IVF后妊娠的黄体支持的效果与黄体酮相同,易被患者接受,但地屈孕酮能否完全取代黄体酮对采卵后患者进行黄体支持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种长方案垂体降调节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752个IVF-ET周期患者分为A、B、C 3组,均行长方案降调节控制超促排卵。A组304周期应用短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0.05mg/d;B组218周期应用短效GnRH-a 0.1mg/d注射10~14d后改为0.05mg/d;C组230周期应用长效GnRH-a 1.25mg单次注射。比较3组促性腺激素(Gn)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及IVF-ET结局。结果:降调时间(开始降调至Gn启动时间)B组长于C组(P<0.05),C组长于A组(P<0.05);Gn使用时间C组长于B组(P<0.05),B组长于A组(P<0.05);Gn使用总量、受精率C组多于和高于A、B两组(P<0.05);优胚率B组高于A、C组(P<0.05);临床妊娠率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A组(P<0.05);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多胎率、流产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加GnRHa的使用剂量,延缓Gn启动时间可以改善IVF-ET结局,但会相应增加Gn使用剂量,增加患者治疗费用。长效GnRHa 1.25mg单次注射也可得到满意的降调节效果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宫腔镜检查的IVF-ET病例178例,根据检查原因分为A组(IVF-ET周期前常规检查)、B组(1次或多次ET未孕者)、C组(ET后早期自然流产者)、D组(ET后异位妊娠者)。比较4组宫腔镜检查结果,并对其中宫腔异常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的IVF-ET妊娠结局。结果:B、C、D组宫腔镜检查异常率高于A组(P<0.05),C组中宫腔粘连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而A、B、D组宫腔粘连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宫腔经治疗后妊娠率为35.2%,异位妊娠率8.0%,早孕自然流产率4.0%。结论:宫腔镜诊断可作为IVF-ET前的常规检查手段,IVF-ET前行宫腔镜诊疗,有望进一步提高活胎分娩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芸豆植物凝集素(PHA)对小鼠体外受精的影响及途径。方法:在含不同浓度芸豆PHA的HTF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受精或用该培养液预处理小鼠卵母细胞再授精,观察其对小鼠体外受精的影响。结果:在含500、1000和5000μg/mlPHA培养液中,精子被完全凝集,受精率为0;用含500、1000和5000μg/mlPHA预处理卵母细胞后,加入获能精子,受精率为0;在含50和200μg/mlPHA预处理实验中,受精率为11.2%和5.9%。而在未经PHA处理空白对照实验中的卵母细胞体外受精率为81.3%,卵母细胞受精发育成囊胚的比率为48.4%,并且对照实验中产生的部分胚囊经胚胎移植产出正常的仔鼠。结论:芸豆PHA既可作用于精子,也可作用于卵子,最终可有效抑制小鼠受精。  相似文献   

18.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夫妇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不孕症夫妇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个体因素、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因素、不孕症因素、有无冷冻胚胎、婚姻关系以及应付方式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促进措施主要有认知-行为治疗、护理危机干预、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期间进行咨询服务,这些干预措施能不同程度改善不孕症夫妇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