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术后常规补钙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0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237例病人资料,所有病人术后当天给予预防性补钙,且于术后第1天均复查甲状腺素(PTH)、血钙,术后1、3、6个月随访PTH及血钙水平。统计所有病人的临床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237例中出现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病人139例(58.6%),其中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病人136例(57.3%),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3例(1.3%)。(2)不同年龄、性别、手术路径与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否再次手术及是否误切甲状旁腺与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年龄、性别、手术路径无关,淋巴结清扫范围大、再次手术及甲状旁腺误切更容易导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术后第1天检测PTH能较血钙更好地预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情况。(3)术后预防性使用钙剂及维生素D3可有效预防低钙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兔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术+131I清甲建立短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成假甲状腺切除术组(ST组)、双侧甲状腺近全切除术组(NT组)和双侧甲状腺近全切除+131I清甲组(NT+131I组)。检测术前、术后3周和术后5周各组TSH、FT3、b3'4及术后5周各组兔甲状腺显影结果。结果与术前比NT组和NT+131I组在术后3周和术后5周甲状腺功能均明显降低。与sT组比较,NT组和NT+131I组甲状腺显影明显减低,其中NT+ 131I组甲状腺未见明显显影。结论可以通过甲状腺近全切除术+131I清甲建立兔甲状腺功能减退模型。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术后并发症与甲状腺原发疾病、手术方式以及手术操作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 1990~ 2 0 0 1年间收治的 180 5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0 5例共发生各种术后并发症 67例 (3 .7% )。桥本病和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分别为 6例 (16.2 % )和 2 7例(12 .2 % ) ,明显高于其他原发病 (P <0 .0 1,P <0 .0 5 )。初次手术行甲状腺全切术 (包括单侧和双侧 )者术后并发症 3 5例 (4 .2 % ) ,高于未行全切术者 (2 .1% ) (P <0 .0 5 ) ;初次手术操作行囊内结扎处理甲状腺下动脉分支者术后发生并发症 16例 (1.5 % ) ,低于包膜主干结扎者 (5 .9% ) (P <0 .0 1) ;保留后被膜者术后并发症 2 6例 (1.7% ) ,低于于未保留者 (16.7% ) (P <0 .0 1) ;再次手术者术后并发症 14例 (14 .6% ) ,明显高于首次手术者 (3 .1% ) (P <0 .0 1)。结论 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是安全、有效、合理可行的。提高术者素质、遵循精确的手术操作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前存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减重术后体重改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减重代谢外科进行腹腔镜下胃袖状切除术的病人资料。根据其术前是否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研究组)和正常组(对照组),研究组均未在术前干预其甲状腺功能。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基线特征、术后体重变化等指标,评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否会对减重手术的体重改善产生影响。结果 共纳入197例病人,研究组35例,基线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5.77±1.05)mU/L,对照组162例,基线TSH水平(2.31±0.91)mU/L(P<0.0001)。基线水平上两组体重、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血压、血糖及胰岛素水平、血脂水平、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甲状腺(TT4)及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平均(6.69±0.42)个月随访,研究组的总体重减轻百分比(TWL%)为(26.95±6.93)%,对照组为(26.22±5.8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的额外体重减轻百分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各临床因素的关系,总结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预防和治疗。方法:2011年1—12月行双侧甲状腺手术患者193例,所有患者于术后第1、2天检测血钙及甲状旁腺素(PTH),术后1、3、6个月随访血钙和PTH。术后PTH低于正常值患者予口服碳酸钙和维生素D。结果:193例患者中25例(13.0%)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其中19例(9.8%)为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6例(3.1%)为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恶性肿瘤、术中行淋巴结清除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24.7%、20.9%)高于良性肿瘤、未行淋巴结清除患者(5.2%、8.7%,P<0.01、P<0.05)。术中有甲状旁腺误切患者与无误切患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vs 11.3%,P=0.08)。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中行颈淋巴结清除者100%(6/6)、甲状旁腺误切者83.3%(5/6),两者比例均高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P<0.05、P<0.01)。25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补充碳酸钙和维生素D后1例出现低钙血症。结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与患者手术范围有关,颈淋巴结清除和甲状旁腺误切更易导致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选择性补充碳酸钙和维生素D可以有效减少低钙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 分析术后24 h甲状旁腺素(PTH)值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术8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用ROC曲线分析术后24 h PTH值提示可能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临界值, 并以此值为分界进行分组分析, 探讨术后24 h PTH值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系。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33.3%和4.0%。ROC曲线分析发现, 以5.84 pg/ml为临界值, 术后24 h PTH值提示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为72%, 阳性预测值为22.5%。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旁腺意外切除、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及术后24 h PTH≤5.84 pg/ml是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χ2=10.900P=0.001;χ2=4.415P=0.044;χ2=13.576P=0.000)。术后24 h PTH值越低, 永久...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5岁。患者于2001年6月因患“慢性肾炎伴尿毒症”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服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降压药物为硝苯地平片,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院外继续服用免疫抑制剂并定期复查。2004年11月初,患者因乏力、纳差人院。入院体检:血压134/88 mm Hg,心率88次/min;双侧甲状腺不大,未扪及结节,无触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双下肢无浮肿。 相似文献
8.
显露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手术172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讨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减少术前未能确诊的甲状腺癌追加二次手术率。常规显露喉返神经的l72例甲状腺手术,除6例(占2.9%)未能顺利找到,其余166例(占97.1%)均顺利找到喉返神经,并且无损伤.甲状腺手术显露喉返神经切实可行,并且明显地降低了喉返神经的损伤率和减少了术前未能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增加二次手术率。 相似文献
9.
对近8年来收治3 520例腹腔镜切除术后并发胆漏1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均经腹腔引流治愈。腹腔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关键在预防,放置引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切除术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向明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4,1(4):377-378
甲状腺手术随着术前准备的完善及高度重视,其并发症已明显减少,但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作为甲状腺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并未明显下降;我院自1994年~2004年9月,共发现甲状腺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16例,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胆囊切除后的结肠癌:附2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诊断经验,借以探讨结肠癌与胆囊手术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的发病时间分别是10年者3例(12.0%),12年以上者22例(88.0%)。25例中6例有家族癌症史(24.0%),5例有结肠息肉(20.0%),2例有结肠腺瘤(8.0%)。肿瘤位于盲肠10例(40.0%),升结肠7例(28.0%),横结肠3例(12.0%),降结肠3例(12.0%),乙状结肠2例(8.0%)。全部病人经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18例,姑息性手术7例,术后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加强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定期随访对早期发现结肠癌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胃大部切除术后复发性溃疡(附3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兼善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4):335-337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复发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78~1998年间收治的32例术后复发性溃疡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大部切除术后复发此3%。高泌本者81%;并幽门螺旋菌(HP)感染65%。治疗愈31例,死亡1例,内科治愈率69.2%,手术治愈率92.8%,随访1~12年,治愈者均无溃疡再复发。结论 复发性溃疡的主要原因是残胃泌酸量高和吻合口HP感染。对未穿孔的复发性溃疡者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石性残株胆囊炎的原因、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经手术证实的结石性残株胆囊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其中残株胆囊切除8例,残株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和取石、T管引流28例。31例(86.1%)获随访,随访3个月-12年,效果优良率为93.5%。结论:引起结石性残株胆囊炎的主要原因行胆囊切除术时是未遵循辨“辨切辨”三字程序。其主要症状和体征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诊断上各项辅助检查的准确率不高,必须对各项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治疗上必须遵循“辨切辨”三字程序,先切开胆总管、肝总管,再切除残株胆囊。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附7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并发症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1/7),肾功能衰竭(1/7),腹腔内出血(2/7),肺感染,胸腔积液(5/7),ARDS(1/7),高胆红素血症(5/7),急性排斥反应(1/7)等,存活5例,死亡2例,结论: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上消化道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出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大出血胃大部分 切除术后近期再出血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 对1985~1998年收治的32全一再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28例,妇4例,平均年龄37.5,21例再次手术,治愈15例,6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非手术治疗11例,死亡2例。结论 原发病灶存在和胃肠吻合口出血是主要原因,作者提倡术前术中应用内窥镜以帮助诊断,强调不能切除的十二指肠疡用Nissen法溃 相似文献
16.
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的病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 5 1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6例患者并发了肝移植术后脑病 ,发生率为 11.8% (6/ 5 1) ,均发生在术后一月内。经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氟哌啶醇 )治疗 ,6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术前、术后的代谢紊乱 ,术中的血液动力学的异常 ,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可能是肝移植术后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应用镇静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治疗肝移植术后脑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及其有关因素。方法对近7年来196例施行PD患者腹部并发症发生的有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并发症。胰腺残端硬度接近正常或中等者,或有肺部感染者,其腹腔感染率明显高于胰腺质地较硬者及无肺部感染者(均为P<0.01)。结论腹腔感染与胰腺残端质地、有无肺部感染有明显关系。应重视术中残胰质地的判断,积极防治肺部并发症,以尽量避免腹腔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观察原位肝移植术后脾功能亢进(脾亢)的变化,探讨肝移植对脾亢的影响。 方法 收集2年半内接受肝移植手术、符合入选条件的14例患者的资料,分析手术前后各时点的脾脏厚度,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计数, 以及术后门静脉流速的变化规律。 结果 术后血WBC和PLT计数1个月内恢复正常,脾脏厚度术后1个月下降约17%,此后1年内保持稳定;门静脉流速1个月内明显升高,以后逐步缓慢下降;血WBC,PLT,术后门静脉流速等3个指标和脾脏厚度均具有明显相关性。 结论 术后门静脉的高流速归因于脾静脉回流的持续增高;术前WBC和PLT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脾脏体积的增大;术后脾亢的恢复取决于脾脏体积的回复程度。脾亢患者行肝移植手术时无需行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19.
原位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狭窄的诊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狭窄的诊治经验,方法:总结5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3例下腔静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下腔静脉狭窄发生率为5.8%(3/51),3例均为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均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均经超声检查及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经皮腔内腔静脉气囊扩张或放置内支架后,血流恢复通畅,下肢水肿消失,例1术后第14d死于脑出血,例2和例3恢复顺利,肝功能良好,现已分别存活18个月,4个月,经彩超检查证实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及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下腔静狭窄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