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人体骨骼发育成熟后,除外脊柱本身的疾病,例如创伤、肿瘤、感染等以及原有侧凸进展,因椎间盘、双侧的椎间小关节严重退变引发椎间隙非对称性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是侧方滑移,冠状面上形成大于10°的侧凸,矢状面上则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1])。目前,DS在老年人群的发生率已高达68%~([2~4]),对于保守治疗后仍存在腰痛、下肢放射痛的患者应行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通过  相似文献   

2.
<正>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发生于骨骼成熟以后由于椎间盘及椎间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原发性脊柱侧凸,在冠状面上Cobb角大于10°~([1])。据统计40岁以上人群中ADS的患病率达13%~30%,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更高~([2、3])。患者通常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和间歇性跛行症状。但侧凸的弯型与患者临床症状间的联系仍不明确。脊柱的矢状面失平衡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J)、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以及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将患者分为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胸弯组共39例,平均年龄40.9岁,主弯角度平均45.8°;腰弯组共44例,平均年龄44.8岁,主弯角度平均39.5°。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TK、TLJ、LL、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腰弯组的SVA明显大于胸弯组(P<0.05)。在≤40岁患者中,胸弯组和腰弯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岁患者中,腰弯组患者SVA和PT大于胸弯组(P<0.05),余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弯组9例(23.1%)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7例为负向失平衡;腰弯组12例(27.3%)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8例为正向失平衡。两组的LL与TK、SS有相关性,PI与PT、SS有相关性,SVA与LL、SS、PT有相关性,年龄与SVA、PT有相关性。与胸弯组不同,腰弯组患者的PI与LL无相关性,而年龄与LL、SS有相关性,PT与LL、SS有相关性。结论:成人IS中,胸弯和腰弯患者的骨盆形态无差别,骨盆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年龄与躯干平衡相关。胸弯患者易出现脊柱负向失平衡,而腰弯患者更易出现脊柱正向失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0名脊柱形态正常的志愿者与110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位垂直轴、骨盆投射角、骶骨倾斜角和骨盆倾斜角.根据SRS测量标准,将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三型:Ⅰ型45例、Ⅱ型48例、Ⅲ型17例.比较志愿者与各型退变侧凸组间的脊柱矢状位参数及骨盆参数,分析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骨盆投射角,Ⅲ型退行性侧凸组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盆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高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Ⅱ型与Ⅲ型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骶骨倾斜角,Ⅱ型、Ⅲ型退行性侧凸组小于志愿者组及Ⅰ型退行性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志愿者组、Ⅰ型退行性侧凸组中未发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Ⅱ型与Ⅲ型退行性侧凸组脊柱矢状位失平衡的发生率分别为17.8%、29.4%.志愿者组与Ⅰ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骨盆参数间及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存在相关性;Ⅱ、Ⅲ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脊柱矢状位参数间的相关性逐渐减小,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也减小甚至消失,而骨盆参数间的相关性存在;各型退行性侧凸组的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均与矢状位垂直轴相关,其中后两者的相关性更大.结论 脊柱矢状位形态呈阶梯样改变,Ⅱ、Ⅲ型退行性侧凸患者的骨盆参数、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脊柱矢状位失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老年退行性脊柱矢状位失衡患者的临床表现、失衡状态及相关影响要素,明确术后脊柱矢状位失衡纠正后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19例因脊柱矢状位失衡行长节段(大于3节段)内固定加椎间隙融合手术患者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记录脊柱在直立位全长正、侧位影像学参数,颈7垂线(C7plumb line,C7PL)到S1后上角水平距离(SVA);骶骨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术前与术后相应参数做配对t检验。结果 本组19例手术前、后SVA[(8.92±0.76) cm vs.(5.61±0.44) cm]; SS[(23.11±2.62) vs.(34.58±2.83)°];PT[(30.63±1.86) vs.(23.00±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改良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VAS[(6.21±0.85) vs.(2.89±0.66)];改良Joa评分[(9.37±1.42) vs.(21.68±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32例。于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肌力量测试,将可完成"小燕飞"动作的12例患者分为A组,年龄55~73岁(65.2±4.7岁);将无法完成"小燕飞"动作的20例患者分为B组,年龄55~75岁(64.8±4.9岁)。随访1.3~2年(1.5±0.5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ic lumbar kyphosis,TLK)、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等]以及临床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和腰背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术前A组的LL、TLK、TK、SVA、PT、PI、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29.6°±3.2°、33.5°±4.6°、54.6°±5.1°、9.9±2.1cm、28°±2.4°、54.8°±4.1°、26°±3.7°、(75.4±3.5)%、7.3±0.9分、8.7±0.5分;B组为29.7°±3.6°、35.3°±3.8°、55.2°±3.7°、9.4±1.6cm、28°±1.6°、52.2°±1.7°、23.4°±2.9°、(76.4±2.2)%、7.2±0.7分、8.5±0.5分。术后即刻A组的LL、TLK、TK、SVA、PJA、PT、SS、ODI、腰背痛VAS评分、JOA评分为41.5°±4.1°、8.8°±3.6°、25.8°±2.1°、3.6±1.0cm、3.6°±1.1°、14.8°±1.2°、40.8°±2.5°、(21.9±2.3)%、2.4±0.7分、23.2±1.4分;B组为40.6°±2.2°、10.1°±3.2°、27.3°±1.9°、3.5±1.0cm、3.8°±1.1°、16.9°±2.3°、35.3°±2.7°、(20.3±2.2)%、2.9±0.6分、23.0±1.3分;末次随访时A组为43.6°±4.3°、10.8°±3.6°、28.7°±1.8°、4.8±1.0cm、4.4°±1.5°、15.8°±1.2°、41.8°±2.7°、(14.5±5.1)%、2.0±1.6分、24.7±0.7分;B组为43.2°±2.0°、18.6°±3.2°、38.4°±3.2°、8.7±1.6cm、8.3°±2.6°、23.6°±2.6°、9.1°±3.3°、(28.7±3.2)%、4.6±1.7分、24.0±1.0分。两组术前和术后即刻的矢状位参数以及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LL无显著性差异(P0.05),TK、TLK、PT、SS、SVA、PJA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3例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末次随访时两组ODI、腿痛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优于B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起到重要作用,术前良好的腰背肌力量可减少长节段固定术后矢状位纠正的丢失,从而降低交界性后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影响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患者术后2年功能性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基于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手术策略。方法 纳入2018年5月—2020年5月应急总医院采用后路融合内固定术矫形的ADS患者79例,记录其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患者问卷(SRS-22)评分、腰背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及术后2年的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垂直偏距(SVA)、冠状面平衡、T1骨盆角(T1PA)及PI-LL,记录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术后2年ODI将患者分为功能最佳组(ODI≤15%)和功能最差组(ODI>50%),比较2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79例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1.8%(33/79),术后2年ODI、SRS-22评分、腰背部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功能最差组21例,功能最佳组30例。功能最差组患者BMI、术后重症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功能最佳组;术前ODI、SRS-22评分差于功能最佳组,术前矢状面失衡(SVA≥5 cm)患者比例高于功能最佳组;术后2年ODI、SRS-22评分、腰背部和下肢痛VAS评分差于功能最佳组,矢状面失衡患者比例、PI-LL和T1PA高于功能最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MI、术前高ODI、术后2年SVA≥5 cm和术后2年高T1PA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矫形能够改善ADS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BMI、术前ODI、术后2年SVA和术后2年T1PA影响术后功能恢复,故应基于脊柱矢状面整体平衡状态制订ADS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8.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指成年人继发于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行性改变而出现的脊柱侧凸。退行性脊柱侧凸多发生于脊柱的胸腰段和腰段,常由于病变节段的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椎体滑移、椎节失稳等问题,出现严重的腰背部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和间歇性跛行等  相似文献   

9.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建桥  陈维善 《中国骨伤》2005,18(9):574-576
概述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文献资料来自1965—2004年,用“退行性”、“脊柱侧凸”和“治疗”这三个关键词在MEDLINE上搜索,然后查全文。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和脊柱畸形程度和范围分为保守治疗,单纯椎管减压术,椎管减压+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椎管减压+后路内固定术+前后路融合术。脊柱畸形一般包括侧凸、生理前凸的丢失、椎体滑移和脊柱旋转。根据症状和畸形的严重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全面评价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程度和了解神经受累情况一样重要,可以指导治疗。生理前凸的丢失、椎体滑移和脊柱旋转的纠正对下肢和腰背疼痛的缓解有很大帮助,然而侧凸的纠正是否有助于缓解下肢和腰背症状仍存争议。畸形中最重要的是生理前凸的丢失,应该尽可能的纠正以达到脊柱矢状面的平衡,从而缓解腰背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退行性脊柱侧凸(DS)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与DS患者冠状面影像学参数与矢状面平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DS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状位Cobb角、顶椎椎体/椎间盘的位置、侧凸的方向、顶椎旋转度、侧凸节段、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后凸角(TL)、骶骨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矢状位垂直轴(SVA)和PI-LL。根据矢状面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失平衡组(A组),SVA5cm;平衡组(B组),SVA≤5cm,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和影像学参数。结果:99例患者中女83例,男16例;年龄41~92岁(中位数为67岁);冠状位Cobb角10°~75°(中位数为23°);侧凸长度3~7个椎体(中位数为5个椎体)。顶椎最常见的位置在L2/3(81%),顶椎椎体旋转程度的中位数为Ⅱ度(Ⅰ~Ⅲ度)。冠状位Cobb角和侧凸节段相关(r=0.23,P0.005),和顶椎旋转亦相关(r=0.53,P0.005)。A组33例,B组66例;两组间年龄、LL、PT、冠状位Cobb角、顶椎旋转度和PI-LL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性别、TK、TL、SS和P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S患者冠状位Cobb角与侧凸节段和顶椎旋转间有相关关系;矢状位平衡和失衡患者的年龄、冠状位Cobb角、LL、PT和PI-LL均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后方肌群肌力对长节段固定融合后纠正矢状位失衡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0—2016-10间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脊柱侧凸且行长节段固定融合术的100例患者。根据术前腰背肌力量的测试结果分组。将可以完成"小飞燕"动作的45例患者作为A组,将不能完成"小飞燕"动作的55例患者作为B组。分别于入院首日、术后第3天和第24个月行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骨盆参数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JOA评分和胸腰段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2组患者入院首日各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及ODI、JOA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各项参数和评分均有较好的改善,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矢状位参数中的SVA、TK、TLK、PJA较A组增大;骨盆参数中PT较A组增大、SS较A组减小;而ODI与VAS评分也较A组差。2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方肌群的力量较强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维持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的矢状位失衡纠正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汉族人群中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与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差异。方法:151例汉族成人IS患者及6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被纳入本研究。151例成人IS患者中,男25例,女126例;年龄26.4±7.1岁,主弯Cobb角39.5°±16.4°(16°~102°);单胸弯41例,双胸弯11例,双主弯28例,胸腰弯15例,三主弯3例,腰弯53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TJK)。比较成人IS与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比较单胸弯与腰弯患者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测各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成人IS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PI(46.3°±10.6°与46.0°±9.5°,P0.05)及LL(-53.3°±13.8°与-51.3°±9.0°,P0.05)大小类似,但前者TK偏小(19.7°±12.9°与27.8°±9.8°,P0.05),PT偏小(6.4°±8.2°与10.3°±6.3°,P0.05),而SS偏大(39.8°±8.8°与35.7°±7.2°,P0.05)。单胸弯及腰弯组IS患者的TK均小于正常人群(P0.05),而单胸弯、腰弯组间TK无明显差异(P0.05);单胸弯、腰弯组IS患者及正常人间的PI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胸弯组的TJK小于腰弯组及正常人群(P0.05),单胸弯组的LL大于腰弯组(P0.05),单胸弯组的SS大于正常人群(P0.05),而单腰弯组的PT小于正常人群(P0.05)。单胸弯组、腰弯组及正常人群中TK均与LL明显相关(P0.05),而LL又与PI、SS相关(P0.05)。单胸弯组及腰弯组中PT与TK、LL明显相关(P0.05),而正常人群中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成人IS患者的胸椎后凸偏小,同时骨盆有前旋趋势。PI在汉族成人IS患者与正常人间以及单胸弯与腰弯IS患者间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是一种成年以后新出现的侧凸,继发于腰椎间盘及腰椎骨关节退行性变,而不是被忽视的原有侧凸的进展。近年来,作为一种严重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中老年患者腰痛、下肢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重要原因。本病病因不明,大多于40~45岁发病,多发于腰椎,临床特点为广泛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小关节增生和黄韧带增厚、脊柱失平衡并侧凸。多数患者伴有腰椎冠状位侧方移位、旋转性半脱位和椎体矢状位滑脱。本文就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诊治方法等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特点。方法:本研究纳入79名正常志愿者(正常组)、83例轻中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60°)以及69例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80°),再根据主弯部位分为胸弯组及胸腰弯/腰弯组,测量各组冠状面参数包括主弯Cobb角、冠状面偏移(CB)以及顶椎偏移(AVT),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偏移(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骨盆厚度(PTH)、骶骨股骨距离(SFD)、骶骨骨盆角(PRS1)、PI与LL差值(PI-LL)、PT与PI比值(PT/PI)以及C7铅垂线与骶骨中心距离(HA-C7PL)。比较各组间冠状面及矢状面参数的特点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疾病组同一参数间的对比研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q检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L、TLK、TK及PRS1显著增大,PI、PT、PTH、SFD及PI-LL显著减小,重度胸腰弯/腰弯组的SVA显著增大而SS显著减小,但SVA在平衡范围内。正常组与轻中度胸弯组,冠状面及矢状面参数间无相关性。在轻中度胸腰弯/腰弯组、重度胸弯组及重度胸腰弯/腰弯组,Cobb角与TK、TLK具有相关性。在所有组中,LL与TK、LL与TLK、PI与PT及PI与SS均具有相关性。在正常组、重度胸弯组及重度胸腰弯/腰弯组中,TK与TLK具有相关性。轻中度胸腰弯/腰弯组CB与PT具有相关性;重度胸弯组中,CB与TLK、SS具有相关性;重度胸腰弯/腰弯组,冠状面Cobb角与LL及CB与PT、SS具有相关性。在重度胸腰弯/腰弯组中,LL与SVA具有相关性。在重度脊柱侧凸组中,TK与SVA具有相关性。结论: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矢状面排列具有自身特点,表现为TK、TLK、LL的显著增大与PI、PT的显著减小;冠状面参数中冠状面主弯Cobb角与TK、TLK及CB与SS均具有相关性,矢状面参数中TK、TLK与LL三者之间及TK与SVA之间均具有相关性;骨盆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狭长水平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的冠状位畸形和矢状位平衡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6年6月~2012年10月收治的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测量参数包括:结构性侧凸的Cobb角、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脊柱骶骨角(spine-sacral angle,SSA)以及C7转移比值(C7 translation ratio,C7TR)。记录患者侧凸的Lenke类型和Roussouly类型,比较不同Lenke曲线类型(curve types,CT)、Lenke腰弯修正(lumbar modifiers,LM)、侧弯数量(curve amounts,CA)组间的矢状位参数;对冠、矢状面的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共获得165例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45例,女120例,平均年龄14.8±2.0岁。Lenke 1型70例,2型33例,3型15例,4型21例,5型17例,6型9例。PI平均值为43.0°±9.3°。不同CT组的TK、PT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CA组的TK、LL、PT间的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LM仅有TK不同(P0.05)。不同侧凸类型患者的Roussouly类型的分布情况相似(P=0.753)。胸弯的Cobb角与LL、SS、SSA呈负相关(P0.05),腰弯的Cobb角与矢状位参数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IS患者的冠状位畸形可影响部分矢状位参数的值,但不影响整体矢状位类型的分布情况。不同AIS类型的TK、LL和PT不同,而其他参数并无明显差异。脊柱侧凸矫形手术需要考虑冠、矢状位参数间的上述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矫形手术对脊柱矢状位曲线与骨盆相关性的影响.方法:2008年5月~2009年4月行一期脊柱内同定矫形融合手术的AIS患者70例,年龄10~18岁,平均14.0岁.术前及术后均在双上肢抱胸体位下摄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的胸后凸(TK)、腰前凸(LL)、骶骨倾斜角(SS)、骨瓮倾斜角(PT)和骨盆投射角(PI).将术前及术后的PI值进行t检验比较,并分别对术前及术后的相关参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PI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K与LL在术前存在明显相关性(r=0.628),而术后则相关性明显减弱(r=0.238),TK与各骨盆参数(PI、PT、SS)在术前、术后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前LL与PI、PT及SS存在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469,-0.459,0.741),术后LL与PI、SS仍保持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353,0.788),而LL与PT则相关性减弱(r=-0.286);PI与PT、SS在术前及术后均存在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577,0.539;0.649,0.516).结论:骨盆投射角能真实反映骨盆解剖形态,不随脊柱矢状位参数变化而变化;腰前凸与骨盆投射角之间的密切关联在矫形术后得以维持,在计划手术治疗AIS时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特点,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对DLS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DLS患者术前资料,男36例,女67例,年龄62.6±7.4(43~78)岁,并选取139例正常青年人群作为正常青年对照组,145例单纯颈椎病患者作为成年对照组,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各组冠状位、矢状位参数,包括L3倾斜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VA)、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LS组与两对照组的各矢状位参数,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DLS组各参数间相关性。结果:DLS组PI为50.4°±10.2°,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45.1°±9.6°,P0.01)和成年对照组(46.9°±9.1°,P0.01)。与青年及成年对照组相比,DLS组LL、SS较小(P0.01),PT、SVA较大(P0.01);TK小于成年对照组(P0.01)。DLS组中合并退变性腰椎滑脱者37例(占35.9%),PI为53.1°±8.8°;无退变性腰椎滑脱者66例,PI为48.9°±10.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P0.05)。DLS组侧凸Cobb角与PT显著相关(P0.05),余冠状位参数与矢状位参数间未发现相关性;LL、PI、SS、PT两两之间显著相关(P0.01),LL、PT与TK显著相关(P0.01),SS与TK显著相关(P0.05),LL与SVA显著相关(P0.01)。结论 :DLS患者PI高于正常青年及颈椎病患者,高PI可能参与了DLS的发病机制;DLS患者退变、侧凸的腰椎仍存在调节矢状位平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56岁,女性,中度体力劳动者。主诉"腰痛20余年,加重1年余"入院。患者20余年前于劳累或受凉后出现腰痛,不伴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休息或理疗热敷后可缓解,当时未予诊治。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性质同前,疼痛程度进行性加重。1年前患者腰痛症状明显加重,范围由髂嵴水平至臀部,伴有左下肢后外侧疼痛不适,未及膝盖。步行数公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常亚洲黄种人群颈椎矢状位曲度及其与全脊柱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影像学分析对132名成人无症状志愿者进行研究,所有志愿者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及中立位颈椎侧位片,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0-C2角(Occiput-C2 angle)、C2-C7角(C2-C7 angle)、C2-C7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头部重心(center gravity of head,CGH)~C7 SVA(CGH-C7 SVA)、C2-CGH SVA,和胸椎矢状位参数:T1倾斜角(T1 slope)、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脊柱-骨盆的方向性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及全脊柱矢状位参数:脊柱骶骨角(spinal sacral angle,SSA)、C7-S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C7-S1 SVA)。使用Toyama等颈椎矢状位序列分型方法将所有志愿者分为三组:前凸组,后凸组,变直或鹅颈畸形组,并比较三组人群各参数间差异。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单因素ANOVA分析相关数据。结果:C0-C2角的平均值是15.13°±6.69°,C2-C7角的平均值是12.03°±7.64°。C2-C7 SVA平均值是18.67±7.96mm,CGH-C7 SVA的平均值是22.95±12.18mm,CGH-C2 SVA的平均值是7.08±5.38mm,T1 slope平均值是26.33°±7.01°。三组志愿者中,前凸组共43名(占32.6%),变直或鹅颈畸形组共74名(占56.1%),后凸组15名(占113%)。C2-C7角与T1 slope(r=0.422)相关,T1 slope与TK(r=0.434)、TK与LL(r=0.574),LL与SS(r=0.459),SS与PI(r=0.727)相关。三种志愿者中C2-C7角,CGH-C7SVA,Tl slope,TK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部分无症状成人亦存在颈椎的变直或鹅颈畸形甚至后凸改变。颈椎后凸表现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局部问题而非整体脊柱骨盆参数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上肢体位时,脊柱侧位片上脊柱区域和整体的形态变化,并确定上肢何种体位能更正确地反映脊柱的矢状位形态.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胸弯患者21例和正常青少年志愿者13名.均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及上肢平举及上肢抱胸两种体位的侧位X线片.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参数指标包括:(1)线性距离指标.T1与C-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的距离、胸椎后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L1与C7PL的距离、腰椎前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骶骨后上缘与C7PL的距离(SVA);(2)区域前凸及后凸角度的指标.T2~5、T5~12、T10~L2、T1~12、L1~S1、上胸椎后凸(T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下胸椎后凸(T12下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上腰椎前凸(L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下腰椎前凸(S1上缘与水平线的夹角);(3)骨盆的形态参数: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分别对AIS组及正常组就不同上肢体位时参数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当上肢平举时,AIS组及正常组的腰椎前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SVA及上胸椎后凸角度均小于上肢抱胸时的测量结果,下胸椎后凸角度及上腰椎前凸角度大于上肢抱胸时的测量结果;另外当上肢平举时,AIS组的腰椎前凸(L1-S1)较上肢抱胸时增大,胸椎后凸顶点与C7PL的距离、L1与C7PL的距离较上肢抱胸减小.结论 双上肢抱胸体位可以更好地反映生理状况下脊柱的矢状面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