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女,64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于1997年3月19日入院。入院时尚能进食稀饭。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食管钡检示:食管中段T_6~T_7间见2.5cm环形狭窄区,钡剂通过缓慢,上段食管轻度扩张。胃镜检查示:距门齿25~30cm处粘膜糜烂、质脆、易出血。胃镜病理活检示鳞状细胞癌。入院诊断:食管中段鳞状细胞癌。于1997年3月25日剖左胸探查,见T_6-T_7处食管段管壁僵硬,病灶长4.5cm。,质硬,于其下极触及直径约2cm椭圆形肿物、质软,位于食管壁内(图1)。行中段食管癌根治、颈部食管胃吻合术。术后病理报告:①中段食管溃疡型鳞状细胞癌Ⅱ级,侵及肌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1985-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者3例,占同期48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6.25%.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57、70和84岁,其中原发病灶为皮肤黑色素瘤2例,肛管黑色素瘤1例,发现肾上腺转移距原发病手术分别为25、37和33个月.2例因腰腹部不适就诊发现肾上腺转移灶,1例查体发现.肾上腺转移瘤最大径分别为5 cm、8 cm和12 cm,转移瘤CT值平扫9~45 Hu,增强后最高107.5 Hu.结果 伴淋巴结转移者予白细胞介素2治疗3个月,其余2例患者行手术完整切除病变,1例行腹腔镜手术切除;1例伴下腔静脉癌栓者行开放手术切除,同时行癌栓切除,6个月后对侧肾上腺发上现直径4 cm转移灶,再次行腹膜后腹腔镜切除.未手术者6个月时死于肿瘤恶液质;2例手术患者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1例随访16个月发现多处转移,21个月死亡;另1例随访30个月仍存活,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病灶.结论 恶性黑色素瘤肾上腺转移患者罕见,总体预后极差,对于转移灶单一或范围局限有根治性切除机会的患者,完整切除转移灶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发生于食管的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1984年我们在上海市肿瘤医院进修学习期间曾遇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7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1年,于1984年5月18日在上海纺织第一医院就诊,食管钡餐造影见食管上、中段偏食管左侧壁有三角形充盈缺损,病灶长达8 cm,近端食管扩张,管腔狭窄,钡剂通过困难,未见壁龛及软组织块影。拟食管上中段癌住院。1984年5月28日开胸探查,发现肿物上界在主动脉弓上2cm 的食管腔内,病灶段食管明显扩张,食管壁柔软,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纵隔及食管旁无肿大淋巴结,乃行部分食管切除,作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手术经过顺利,病人术后恢复良好.于1984年7月20日在上海市肿瘤医院行COP 方案化疗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肢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中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山西省肿瘤医院1998年至2008年收治的49例肢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从中随机选取26例无转移患者分成两组手术。第一组为原发灶广泛切除加预防性淋巴结清扫9例;第二组为原发灶广泛切除17例。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之间1年、2年、3年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预防性淋巴清扫可降低肢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且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外阴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在我院从1993年~10年并有完整资料的60例外阴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淋巴结清扫术的60例外阴癌患者腹股沟淋巴结阴性46例。腹股沟淋巴结阳性者为14例,其淋巴结转移率为23.3%,年龄≤50岁,早期,病灶大小≤2cm,术前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及肿瘤于阴蒂部的外阴癌患者淋巴结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龄〉50岁,晚期,病灶大小〉2cm,术前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及肿瘤于非阴蒂部患者的转移率(P〉0.05)。结论: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是否触及肿大淋巴结等因素外阴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原发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64岁,主因轻度吞咽不适2月入院.查体未发现全身体表皮肤黑色素瘤,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软,肝脾未及,X线胸片无异常发现.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距门齿23~26 cm后壁可见息肉样隆起,近半周,粗蒂,质软,活检易出血,20~30 cm处前壁及左后壁可见密布蓝色素沉着(图1,2).X线钡餐造影显示,食管中段黏膜破坏中断,管腔膨隆扩大,可见长椭圆形腔内型的充盈缺损(图3),内见分叶,管壁僵硬,钡剂通过有绕流现象(图4),通过稍受阻,病变长度约3.9 cm,考虑食管中段恶性肿瘤.活检病理学结果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光学显微镜下见到瘤细胞内有黑色素颗粒,并经特殊染色证实为黑色素.肿瘤来自邻近鳞状上皮,其附近正常黏膜鳞状上皮基底层出现含有黑色素颗粒的细胞.  相似文献   

7.
肛管直肠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相当罕见,目前国内外对本病尚无大宗病例报告。我院10年来共收治直肠癌251例,其中发现本病2例,占直肠恶性肿瘤的0.8%。现报告如下。例1男,57岁。因大便带血4个多月于1989年10月19日入院。肛门指检,距肛门2cm处可们及一菜花状肿物,约占管腔3/4,质硬,予活俭。病理诊断:肛管恶性黑色素瘤。即行腹会阴联合切除,腹部人工肛门术。见肿块位于直肠下段及肛管处,大约IOcmX8cm,表面凸凹不平,呈灰黑色,肠系膜有散在的黑色淋巴结。术后病理诊断: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浸润肛周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我院9例外科手术切除的食管黑色素瘤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回访。结果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59.7±7.42)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2例,食管下段7例;术前胃镜病理误报为其他类型食管癌5例;1例行食管切除,食管、胃吻合术联合皮肤黑色素瘤切除术,其余行食管切除,食管、胃食管吻合术;术后行辅助放化疗5例;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7±2.34)月,从明确肿瘤转移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2.42个月。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预后较食管鳞癌差;食管黑色素瘤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征象;术前胃镜下病理误报率高;手术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在延长生存期方面较内科保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1 病例报告患者男 ,5 8岁 ,主因进食时吞咽困难 ,剑突下疼痛 ,伴胸骨后闷胀感 2 0 d入院。查体 :体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剑突下轻压痛。胃镜检查见食管中段距门齿 2 5 cm 9点处有一1.0 cm× 0 .8cm大小圆形隆起 ,表面光滑 ,色泽正常 ,取活检 5块。病理检查发现 ,食管粘膜下灶性小细胞癌浸润。行食管中段癌切除 ,食管胃吻合术。切除标本显示 ,距上切缘 5 .0cm处可见一 1.7cm× 0 .7cm× 0 .3cm大小的粘膜面凹陷 ;另有 1.8cm× 1.8cm× 1.1cm食管旁淋巴结 1个 ;光镜下见粘膜凹陷处为慢性溃疡 ,其底部可见大量小细胞浸润 ,组成细胞圆形或不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3例原发性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Ⅰ期(6例)中位生存时间59个月,Ⅱ/Ⅲ/Ⅳ期(7例)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淋巴结转移(5例)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无淋巴结转移(8例)中位生存时间59个月;病灶残留(4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无病灶残留(9例)中位生存时间27个月。结论临床期别,淋巴结转移,病灶残留是影响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四肢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克伟  何侠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11):1222-1223,1226
目的 探讨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规律。方法 经病理证实四肢恶性黑色素瘤106例,分下肢恶性黑色素瘤(lower limbs malignant melanoma.LLMM)组86例和上肢恶性黑色素瘤(Upper limbs malignant melanoma ULMM)组20例,分析转移规律。结果 LLMM组和ULMM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8.23%、65.00%;两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8.82%、50.00%。两组无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结肿大时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0%、28.57%和40.68%、61.54%。LLMM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对远处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无淋巴结肿大对淋巴结肿大时远处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ULMM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对远处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161,无淋巴结肿大对淋巴结肿大时远处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146);LLMM组对ULMM组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显著性(P=0.800),远处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0.02)。结论 1)LLMM主要转移方式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导致远处转移。2)ULMM组具备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两种方式,区域淋巴结肿大对远处转移无影响。3)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相似,但下肢恶性黑色素瘤远处转移低于上肢恶性黑色素瘤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2.
食管小细胞癌(临床报道)较为少见,现将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某男,43岁,因下咽梗噎伴吞咽疼痛1月,于1996年1月入院(病程中无明显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查体:颈软,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不肿大.胸腹部无阳性体征.食管吞钡拍片提示:食管中段见一长约5 cm狭窄段,局部管壁僵硬,扩张受限,粘膜紊乱、中断.胃镜检查提示:食管中段鳞状上皮增生.其它检查未发现肝、肺远处转移,诊断为食管中段鳞癌.在全麻下行剖胸探查,术中见肿瘤位于奇静脉上方2 cm处,长约2.5 cm×2.0 cm×2.0 cm,外侵不明显;区域无淋巴结转移.顺利切除肿瘤,行胃食管左颈部吻合术,术后进普食通畅,无梗阻疼痛.病理报告:食管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出院两月后因腹胀、腹痛再次入院检查,腹部CT提示肝内多个圆形低密度影,考虑食管癌术后肝内转移.给予卡铂500 mg静滴,西艾克3 mg静滴全身化疗一次后症状缓解出院.  相似文献   

13.
赵津南 《吉林医学》2014,(11):2493-2494
<正>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后所引发的一种肿瘤。恶性黑色素瘤在成为人身上较为多发,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是通过淋巴转移,笔者现将1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食管和贲门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p53变化规律的研究,加深对食管和贲门癌转移发生的分子病理学基础的了解。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对31例食管和贲门癌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p53蛋白聚集进行了研究。结果:31例手术标本中,24例为食管磷状细胞癌,7例为贲门腺癌。研究表明:在24例食管原发和转移鳞癌中,有11例原发和转移癌灶中均出现p53蛋白聚集的变化,原发和转移癌灶的一致性变化发生率为61%(11/18),P<0.05;在6例原发病灶p53免疫组化阴性患者中,其淋巴结转移病灶也同时出现免疫阴性反应。在7例胃贲门腺癌中,3例原发和转移癌灶同时出现p53免疫阳性表达的一致率为50%(3/6),P>0.05;1例原发病灶p53免疫组化阴性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病灶也出现阴性反应。结论:p53在食管和贲门癌癌变和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70岁主因左食指外伤后经久不愈2年余,1年前又发现左锁骨上及左腋下多枚淋巴结肿大,行局部手术切除,病理报告:“左食指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近2月双下肢浮肿于2004年10月入院,查体:左锁骨上及左腋下可触及多枚肿大淋巴结,局部皮肤呈暗紫色。B超:双侧颈部、腋下、锁骨上、腹股沟区多发团块;胸片:右肺上野见2个类圆形高密度影,考虑为转移瘤,并见胸腔大量积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足底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与修复的方法.方法 1994年以来收治16例足底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10例,女6例.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8例,Ⅲ期6例.手术均行距肿瘤边缘2cm的广泛切除,11例患者采用足底内侧皮瓣、足外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及小腿内侧逆行皮辫修复,5例患者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11例行区域淋巴结活检,6例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行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应用氮烯咪胺化疗.结果 随访1~5年,术区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无局部复发.死亡3例,1例发生全身转移带瘤生存.结论 足底部恶性黑色素瘤行边缘2cm的广泛切除及组织缺损修复的手术方式,局部复发率低,能较好的保留足部功能.  相似文献   

17.
梁思敏  苟欣 《罕少疾病杂志》2006,13(2):42-42,44,F0002
目的总结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女性尿道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68岁,尿道外口见一暗红色肿块,大小约2.0cm×1.5cm×1.5cm,基底较宽,易出血。行尿道肿瘤切除术,术后能自行排尿。病理报告为尿道恶性黑色素瘤。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主张行部分外阴、尿道全切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必要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本病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76岁 ,因进食梗噎感 5月余 ,进行性加重伴黑便 1月 ,于 1 998年 7月 1 5日入院。体检 :一般情况尚可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上消化道气钡造影检查提示“食管中段癌”。胃镜检查示 :距门齿约 2 8cm处食管侧壁见一 2 .0cm× 1 .5cm溃疡型病灶 ,周边粘膜堤样隆起。糜烂、出血、质松脆 ,病理活检报告为 (食管中段 )小细胞未分化癌。入院后第 6天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术中见“食管胸中段有一长约2 5cm肿瘤 ,无明显外侵” ,术后病理 :(食管 )溃疡型小细胞未分化癌 ,癌细胞呈短梭形 ,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Ki-67和nm23抗原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1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Ki-67和nm2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Ki-67和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8%和43.9%。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Ki-6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nm2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Ki-67和nm23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结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Ki-67和nm23的检测可用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对预测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进一步提高治愈率。方法:对25例鼻腔—副鼻窦恶性黑色素瘤回顾性分析总结,25例实行了原发灶扩大切除术,其中3例临床N1和12例临床N0患接受了上颈部淋巴清扫:术后免疫治疗25例;放疗20例;化疗16例。结果:12例临床N0患术后病检发现有颈淋巴结转移3例(25%),随访中已死亡20例,分别为1年生存10例(40%);2年生存6例(24%);3年生存4例(16%),现存活5例均健在,其中1例4年;3例2年;1例1年,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首选,原发于鼻腔—副鼻窦宜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广泛彻底的手术切除可望提高本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