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芬太尼与乳化异氟醚在大鼠给予夹尾刺激时,其麻醉作用的相互影响.方法 75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芬太尼组、芬太尼 乳化异氟醚组、乳化异氟醚组,以夹尾是否有四肢或躯体发生逃避反射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序贯法分别测定各组药物的ED50,用Dixon-Mood法计算药物的ED50,用等辐射方法和algebraic分析法分析药物的相互影响.结果 3组间大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通过等辐射分析和algebraic分析显示芬太尼和乳化异氟醚是协同作用(P<0.01).结论 乳化异氟醚与芬太尼在麻醉作用上能产生协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6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5组,每组32只,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C组)、脂肪乳组(D组),乳化异氟醚预处理组(E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开胸游离左肺门后,不进行阻断左肺门,用生理盐水5mL/(kg.h)输注30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开胸游离左肺门后,用生理盐水5mL/(kg.h)输注30min后,阻断左肺门45min,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脂肪乳组用30%浓度的脂肪乳5mL/(kg.h)输注30min后,阻断左肺门45min,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乳化异氟醚组用6.9%乳化异氟醚5mL/(kg.h)静脉注射30min后,阻断左肺门45min,后松开血管夹形成再灌注。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测定肺组织匀浆MPO、TNF-α水平。结果肺缺血再灌注可导致严重的肺组织损伤,表现为肺组织有明显的水肿、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与A、B组相比,C组肺组织各时间点MPO和TNF-α活性增强(P0.05)。与C组相比,乳化异氟醚预处理组(E组)肺组织的病理表现及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肺组织各时间点MPO和TNF-α水平降低(P0.05)。结论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严重的肺损伤;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七氟醚、异氟醚和安氟醚麻醉后的苏醒特征,将36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均分为三组,用快速肺泡冲洗法分别测定各药物的初醒和完全清醒MAC,并系统观察临床苏醒过程。结果,七氟醚的初醒和完全清醒MAC为0.37±0.08%和0.26±0.06%;异氟醚为0.32±0.04%和026±0.04%;安氟醚为0.37±0.04%和0.31±0.05%。初醒和完全清醒时间七氟醚为5.0±1.9min和8.3=1.7min;异氟醚为8.9±2.6min和12.9±3.0min;安氟醚为9.6±2.9min和15.4±5.1min。显示尽管三种药的停药前维持浓度依次降低,但苏醒时间则依次延长,表明七氟醚的苏醒确实更快。另外发现术后三组病人均对初醒时的情景无明确记忆,完全清醒后还有3~5min的遗忘期。  相似文献   

4.
朱刚  刘伟  迟晓  吴丽 《黑龙江医药》2002,15(4):297-298
地氟醚是一种新的吸入麻醉药,由于具有很多优点,被普遍认为是目前较理想的吸入麻醉药。但快速增加呼气末地氟醚浓度超过1MAC可产生交感兴奋作用,增加了冠心病病人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危险。本文旨在通过对血液动力学的观察和儿茶酚胺的测定比较两者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30例19~61岁,ASA I~Ⅱ级,择期行胸及上腹部手术的患者,男19例,女11例,无高血压、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地氟醚与异氟醚在循环紧闭麻醉的临床效果及效能价格比。方法  30例择期手术病人 ,分为地氟醚组 (D组 )、异氟醚组 (I组 ) ;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和琥珀胆碱。气管插管后最初氧流量为 4L/ min,挥发罐浓度 D组、 I组设于 8%和 2 % ,在呼气末浓度分别达 6 %、 1.1%后关闭回路 (氧流量为 0 .2 0~ 0 .35 L / min)行循环紧闭麻醉。D组和 I组 FD调整至 12 %和 4% ,术中维持地氟醚 FA 于 6 %± 0 .1% ,异氟醚 FA 于 1.1%± 0 .1% ;手术结束前 10分钟关闭发挥罐 ,手术后开放回路 ,氧流量 4L/ min,术中予维库溴胺维持肌松。结果 在循环紧闭麻醉中地氟醚的费用比异氟醚便宜约 2 0 %。高流量诱导期 D组和 I组的时间分别为 4.9± 0 .8分和 7.5± 0 .4分 ,微流量后 30分FA/ FI 分别为 90 %和 73%。麻醉结束后地氟醚、异氟醚的 FA 下降至高流量洗出初始时肺泡浓度 FAO的 5 0 %时间分别为1.2± 0 .1分和 1.8± 0 .3分 ,拔管时间、拔管后整体恢复时间 D组明显短于 1组。结论 地氟醚在循环紧闭麻醉中的药代动力学、临床效果及效能价格比明显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6.
静吸复合麻醉是当今广泛使用的麻醉方法,但一般采用一种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复合静脉麻醉的方法。然而,长时间的吸入一种麻醉药易引起蓄积,延长苏醒时间,影响苏醒质量。而且吸入浓度过高易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等现象发生。同样长时间持续或反复大量静脉麻醉药和肌松药  相似文献   

7.
小儿全麻诱导吸入七氟醚和异氟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群  张炜  徐向杨 《安徽医药》2009,13(7):810-811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氟醚用于儿童患者全麻时的诱导,评估其安全性和麻醉效果。方法选择50例需全麻插管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异氟醚组。所有患儿均不给术前药,人手术室后面罩分别直接吸人七氟醚或异氟醚复合纯氧(1-2L·min^-1),直至患儿睫毛反射消失,所有患儿均行气管插管,可合用阿曲库铵0.6mg·kg^-1保证肌松。结果诱导成功率均为100%,七氟醚组患儿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应消失的时间明显短于异氟醚组(P〈0.01)。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小儿使用高浓度七氟醚的吸入诱导平稳而快速,与用异氟醚相比,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和疼痛反应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麻醉满意,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8.
乳化异氟醚和脂肪乳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乳化异氟醚和脂肪乳加入心脏保存液,对心脏复灌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Langendorff心脏灌流及低温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乳化异氟醚和脂肪乳对心脏机械功能、冠脉流出液中磷酸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和心梗面积的影响.结果 乳化异氟醚和脂肪乳均可显著增强左室发展压(LVDP),显著减少冠脉流出液中CK和LDH的含量,减少心梗面积.结论 乳化异氟醚和脂肪乳加入心脏保存液能改善心脏机械功能,减少CK、LDH的释放, 并缩小心梗面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丙泊酚TCI静脉麻醉相比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优势。方法将56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例样本分为临床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8例。临床组设定靶浓度4μg/mL,BIS=50及平均动脉压(MAP)=80%×术前MAP作为反馈指标阈值后行丙泊酚闭合环路TCI麻醉调控。比照组行单纯3.4%异氟醚吸入诱导,麻醉深度依靠人工维持在0.8%~2%间。结果与比照组相比,临床组无论是入睡时间、诱导时间、睁眼时间还是拔管时长间均明显缩短,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术后苏醒质量更优,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论以患者自身MAP、BIS为预设阈值基数行TCI丙泊酚反馈麻醉更能够及时而科学地维持术中患者的麻醉深度,将麻醉药物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值。同时,临床组其记忆力恢复更快,术后的不良反应也较少,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比较七氟醚或异氟醚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 ~Ⅱ级的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术的婴幼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S组(七氟醚组,50例)采用七氟醚维持全身麻醉;Ⅰ组(异氟醚组,50例)采用异氟醚维持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儿停药至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及苏醒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记录两组患儿的Fa/Fi及术后24 h的肌酐与尿素氮水平.结果 S组苏醒、拔管及清醒时间较Ⅰ组明显缩短(P< 0.05),苏醒期并发症较Ⅰ组明显减少(P<0.05).S组20 min内的Fa/Fi明显高于Ⅰ组(P<0.05),术后24 h两组的肌酐及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中采用七氟醚麻醉较异氟醚麻醉苏醒更快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GC)法测定异氟烷静脉乳剂中异氟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毛细管柱(0.2 mm×25 m),液膜厚度0.50μm,FID检测器,以氯仿为内标物,氮气流速30mL·min-1进行检测.结果:在0.2211~4.7949 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n=7),回收率为100.64%,RSD为2.21%(n=5).结论:该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以作为异氟烷静脉乳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择期LC手术40例,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对照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试验组),每组20例。2组均以咪达唑仑0.1 mg·kg~(-1),丙泊酚2 mg·kg~(-1),瑞芬太尼2μg·kg~(-1)和维库溴铵0.1 mg·kg~(-1)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对照组用2%异氟醚吸入,试验组按丙泊酚6 mg·kg~(-1)·h~(-1)和瑞芬太尼0.5μg·kg~(-1)·min~(-1)的速度用微量泵输入。记录麻醉诱导前、气腹前和气腹后5 min、气腹毕和术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清醒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拔管时间和清醒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镇静评分(OA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气腹后5min的HR,SBP,DBP及气腹后5min、气腹结束、术毕的HR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的基础值(P<0.05),试验组术中无明显变化;气腹后5min、气腹结束及术毕对照组的HR和SBP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气腹后5min、气腹结束时对照组的DBP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LC手术比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围术期麻醉更平稳,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开腹手术患者在异氟醚吸入麻醉苏醒期应用右旋美托嘧啶对麻醉苏醒恢复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行妇科开腹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嘧啶组(Dex组)和对照组(Control组):Dex组,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1μg·kg-1的右旋美托嘧啶;Control组,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与1μg·kg-1的右旋美托嘧啶剂量的等体积生理盐水。并监测测患者诱导前基础值(T1),用药前(T2),用药后(T3),拔管即刻(T4)、拔管后1 min(T5)、3 min(T6)、5 min(T7)、15 min(T8)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值,记录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躁动评分、呛咳评分以及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Control组在拔管即刻(T4)、拔管后1 min(T5)、3 min(T6)、5 min(T7)的MAP及HR明显高于Dex组(P<0.05);与诱导前(T1)相比,Control组在T4~T7时间点MAP和HR明显增高(P<0.05)。与Control组相比,Dex组的躁动评分及呛咳评分也显著降低(P<0.05),高血压、心动过速及寒颤等不良反应也明显减少(P<0.05),但是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去高于Control组(P<0.05)。结论:在异氟醚吸入麻醉苏醒期给与右旋美托嘧啶,可以维持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苏醒过程中的躁动、寒颤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没有明显的呼吸抑制及苏醒延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乳化异氟烷预处理对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缺血对照组(CON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乳化异氟烷预处理组(EI组);脂肪乳组(INT组)。新西兰白兔均经历缺血30min、复灌180min过程。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于复灌180min时抽取颈内动脉血3ml,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复灌180min后2,3,5-三苯基四氮唑(TI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四组HR、MAP、RPP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衡期末比较,缺血及复灌后四组HR、MAP、RPP值均呈进行性下降(P〈0.05)。与CON组和INT组比较,IP组和E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P〈0.05)。复灌180min时IP组和EI组血清CK、LDH活性明显低于CON组和INT组(P〈0.05)。结论乳化异氟烷预处理对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各项临床指标。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吸复合组(C组)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组(F组),每组各45例。观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苏醒过程及术毕停药后患者各项指标,并加以比较。结果:①C组麻醉诱导时低血压者多于F组,插管反应发生率高于F组。②两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组的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术后恢复室(PACU)的时间早于C组。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诱导更加平稳,在苏醒质量上更优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乳化异氟醚后处理对兔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在其中的作用。方法76只♂新西兰白兔,建立心脏30min缺血/180min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10组:缺血对照组(CON,n=8)、缺血后处理组(IPO,n=8)、1.0MAC吸入异氟醚后处理组(ISO,n=8)、1.0MAC乳化异氟醚后处理组(EPO,n=8)、脂肪乳组(INT,n=7)、Glibenclamide组(GLI,非选择性KATP通道阻滞剂,0.3mg.kg-1,n=7)、5-hydroxy-decanoate组(5-HD,线粒体KATP通道阻滞剂,5mg.kg-1,n=8)、0.3mg.kg-1GLI+1.0MAC EPO组(GLI+EPO,n=8)、5mg.kg-15-HD+1.0MAC EPO组(5-HD+EPO,n=7)、Dimethylsulfoxide组(DMSO,GLI的溶剂,n=7)。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缺血区(AAR)重、梗死区(IS)重,心肌梗死面积(以IS/AAR表示),再灌注180min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与CON组比较,IPO组、ISO组和EPO组IS/AAR及血清CK、LDH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EPO组比较,EPO+GLI组、EPO+5-HD组IS/AAR明显增加,血清CK、LDH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乳化异氟醚可模拟缺血后处理减轻兔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线粒体KATP通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的效果和区别。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84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均用咪达唑仑诱导麻醉,维库溴铵维持肌松。选药均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将患者按自愿选择分为两组,靶控静脉麻醉组42例,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组42例,靶控静脉麻醉组用计算机操控药物的血浆靶浓度,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靶浓度为7.0mg/L,异丙酚的靶浓度为3.0mg/L,意识消失时酌减芬太尼的靶浓度为2.0mg/kg,异丙酚靶浓度保持不变,手术前30min停止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输入,手术结束时停止异丙酚的输入。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组手术中维持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有效浓度不变。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意识清醒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离开手术恢复室时间和术后患者满意程度和出现不良反应、并发症的比率。结果靶控静脉麻醉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睁眼时间,离开手术恢复室时间均比传统静脉复合麻醉组要早,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以及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靶控静脉麻醉方式是更适合的麻醉方式,对术后患者的意识恢复更有利。  相似文献   

18.
七氟醚与异氟醚吸入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红  杨晓斌  陆文汉 《安徽医药》2008,12(6):541-542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氟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效果。方法4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组(S组)和异氟醚组(Ⅰ组),每组21例。快速诱导后麻醉维持两组分别吸入1MAC七氟醚和异氟醚,必要时追加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0)、插管后5min(T1)、切皮(T2)、气腹开始(L)、缝皮(T4)、睁眼(T5)和拔管前(T6),患者的HR、SP、DP和SpO2。计算从停止吸入麻醉药到睁眼和拔管的时间。结果1MAC七氟醚和异氟醚对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均较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比I组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和异氟醚吸入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程度相似,但七氟醚全麻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异氟醚全麻患者。  相似文献   

19.
<正>异氟烷(Isoflurane,Iso)是临床常用吸入麻醉药。有研究发现[1],GHB受体、神经元烟碱受体与吸入麻醉药的催眠作用有关,而NMDA、GlyR及AMPA与其镇痛作用有关,但是GABA受体与吸入麻醉药的镇痛作用的关系还不明确[2]。咪达唑仑(Midazolam,Mid)是一种含咪唑环的苯二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