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22年河南省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血液,应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核酸,对分离到的病毒株扩增S片段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该起疫情共涉及病例6例,2例死亡,病死率为33.33%。首发病例3月12日发病,3月20日死亡,3月28日至4月4日参与丧事的4名亲属和1名邻居陆续发病,潜伏期为8~14 d。首发病例死亡后,5例续发病例均直接接触过首发病例血液。暴露于血液组和非暴露于血液组的罹患率分别为83.33%(5/6)和0.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病例从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为2~8 d,中位数为4.5 d。所有病例SFTS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分离到的3株病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9%~10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均属于A基因型。结论 该起SFTS聚集性疫情是由SFTSV A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一起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SFTS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例定义进行病例搜索,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6年5月,苏州市吴中区发生SFTS确诊病例2例,男、女各1例,为兄妹关系,均在医院照顾过患该病的母亲(死后被推断为SFTS),因接触其血性分泌物而感染。结论这是一起SFTS家庭聚集性疫情。医疗机构应加强SFTS监测,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开展院内感染控制,避免直接接触病人血液、分泌物。  相似文献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目前该病在我国按照乙类传染病进行疫情管理。2011年,大连市发现首例SFTS,随后该病的发病特点为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地区不断扩大,已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14年大连市出现首起SFTS聚集性疫情,本资料通过调查本市首起聚集性病例事件,分析本次事件传播途径及波及人群,为及时控制疫情,制定本市SFTS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感染来源,为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2例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史,并对其居家周围的宿主动物(鼠、羊、犬)和蜱进行监测,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肝、脾标本和蜱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特异核酸,对采集到的鼠形动物血清和羊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SFTSV抗体。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病例乙可以确诊为SFTS新发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病例无蜱接触史,很可能是在护理期间接触病例甲的分泌物被感染;患者同村居民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村存在既往感染或隐性感染,而且该村家畜和野生动物(鼠)携带蜱,提示该村可能存在SFTSV的疫源地。结论 SFTS可以经接触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因素和病毒扩散方式,探讨该病人-人传播机制。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探讨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重点分析可能的传播因素因果关联。结果 疫情涉及3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系父子关系;首发病例由蜱虫叮咬感染,2名续发病例感染源于接触首发病例的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途径除与蜱虫叮咬有关外,也与接触病例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相关。  相似文献   

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人类引起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新发病例,该文从流行特征、传播媒介及宿主、传播途径、危险因素等方面对该病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11-2013年55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病例分布在7个不同地区,病例发病月份为5-10月,7、8月份病例占全年总病例的67%,男女性别发病比为1.29:1;发病年龄分布在34~8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64.02岁;发病人群以农民及家务待业者为主。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有明显的流行季节,与蜱接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舟山市2011-2013年SFTS病例个案调查表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舟山市共报告SFTS 45例,病死率为11.11%(5/45),其中岱山县41例(91.11%).病例以山区丘陵>50岁人群为主(93.33%),5-7月为发病高峰(84.44%),多数为农民(42.22%)和家务待业(31.1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病例有发热(97.78%)、食欲减退(91.11%)、乏力(62.22%)、畏寒(44.44%)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均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进行性下降.病例居住地环境卫生普遍较差,且病前2周进行农田种植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为68.89%(31/45),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并发现3起流行病学相关事件.结论 舟山市SFTS是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清晰流行病学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且可能存在人传人现象.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及做好户外防护措施对降低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湖北省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在湖北省随州、黄冈、武汉市乡镇卫生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监测点, 培训全省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感染科医生, 开展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査, 采集血样检测和分离病毒, 在高发地区开展健康人群和家畜抗体水平调查及媒介蜱监测。结果 2010年湖北省报告病例来自11个市(州)、32个县(区)和100个乡镇, 共报告188例, 其中死亡21例, 报告发病率为0.33/10万, 病死率为11.2%。流行病学调査显示, 病例报告地区为丘陵地带(海拔28~940m);报告发病时间为4—12月, 高峰在5—9月;病例年龄11?81(M=56)岁;农民占95.3%;病例发病前两周内均无外出史, 93.6%从事与农业生产相关工作, 64.2%有皮肤破损, 52.8%有明显蜱暴露史, 22.0%有明确蜱叮咬史。采集病例血液标本129例(68.6%), 87例(67.4%)Realtime-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阳性;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标本, 11份SFTSV中和抗体阳转或呈4倍增高;2例血标本分离到SFTSV。健康人群总抗体阳性率为3.8%, 犬、羊和牛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0%(6/11)、36.7%(2/3)和80.0%(4/5);草蜱、牛蜱、羊蜱PCR检测阳性。结论 湖北省SFTS疫区内人和家畜感染SFTSV。蜱可能是传播媒介, 人群劳作中皮肤破损、接触蜱或被蜱叮咬可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结果 2011 - 2014年威海市立医院共报告101例确诊病例,死亡8例,病死率7.92%。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2岁(范围为33~82岁),男女性别比为0.87(47∶54);农民占全部病例的74.25%(75/101);病例主要集中在6 - 8月份,占74.25%(75/101);9.90%(10/101)病例有明确蜱虫叮咬史,3.96%(4/101)病例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100%)、乏力(77.52%)、精神不振(51.69%)、恶心(47.19%)、腹泻(41.57%)等症状;实验室检查WBC、PLT降低,ALT、AST、LDH、CK、肌酸激酶同工酶、a-羟丁酸脱氢酶升高。结论 病例多发生在夏季,呈散在发生,以中老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60岁以上病例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烟台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该病的危险因素,为该市乃至全国SFTS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全市SFTS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并选取30例病例以1∶3比例开展病例对照研究,进行SFTS的危险因素调查,应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烟台市SFTS发病以夏秋季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与病例1∶3匹配研究的结果表明,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犬类饲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山坡田地中进行作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20名调查对象中仅7名采取了一定形式的防护措施,职业、工作和生活所处环境以及与动物的接触等可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SFTS病例诊断中,应将患者工作环境、职业及动物接触等作为参考依据,重点加强居民职业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国2011-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监测情况.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SFTS三间分布和病例审核的及时性,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聚集性疫情资料分析其聚集性,采用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其随年龄变化的病死率,利用χ2检验不同组别的病死率差异,检验水准取α=0.05. 结果 2011-2014年23个省份共报告5 352例SFTS,其中16个省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2 75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1.4%,病死率约为7.9%,病例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苏7省,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9.3%.4-10月为该病流行季,5-7月为疫情高峰.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88.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4岁,占病例总数的67.6%.病死率由40~44岁年龄组的3.7%逐步增加到≥80岁年龄组的13.5%.曾被误诊的病例其病死率高于其他病例(χ2=12.726,P< 0.001),OR=3.06(95%CI:1.61~5.90).聚集性疫情续发病例最可能的暴露因素是接触病例血液.结论 SFTS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河南、湖北和安徽交界地区以及山东、辽宁发病例数较多,病例呈高度散发状态,5-7月为疫情高峰季,农民和中老年人是发病高危人群;偶有聚集性暴发疫情,且与接触病例或尸体血液相关;病例高龄和误诊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河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4-2016年河南省SFTS疫情监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病例分布特征,采用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PHGIS)1.7.0软件绘制SFTS空间分布图。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4-2016年河南省共报告SFTS病例2 781例,死亡34例,平均病死率为1.22%。不同年份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FTS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占病例总数的96.66%,5月为发病高峰。春、夏、秋季发病多于冬季。病例分布在8个地市26个县(区)。病例主要集中在豫南地区,信阳市发病最多,占全省病例总数的97.59%,其年均发病率为17.22/10万,高于全省平均发病率(0.98/10万)水平(P<0.01)。6个县(区)有死亡病例报告,占病例报告县(区)总数的23.08%。河南省SFTS存在局部空间区域高度聚集和个别县(区)散在发生两种发病模式。河南省报告SFTS病例的县(区)数逐年增多,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呈现由南向北逐渐扩散趋势。结论 河南省SFTS发病具有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高度聚集性特征,应针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病趋势,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1世纪初发现的一种新发蜱媒传染病。SFTS已在亚洲地区多个国家流行,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25个省份报告SFTS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病例高度散发,但在地域分布上又相对集中,以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7个省份为主。病例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病例血液或体液感染。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重症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我国SFTS报告病例逐年上升,病死率始终维持较高水平,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本文主要从SFTS的流行特征、传播流行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等方面加以综述,旨在提升对SFTS疾病自然史的认知,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降低疾病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