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视频指导下早期心脏康复方案结合回授法教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9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加速康复外科管理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49例给予微视频指导下早期心脏康复方案结合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改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01-2019-01间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6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将2017-01-2018-01间住院手术的30例作为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将2018-02-2019-01间住院手术的30例作为康复组,术后联合心理、功能等康复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2组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其中康复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30 d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开展康复护理,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及监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丽杰  杨坚 《护理学杂志》1995,10(4):194-196
本文分析了1986年7月至1990年2月,施行瓣膜手术后,早期不同时间段死亡(术后30d内)的常见原因,提出了纠正低心输出量,监测凝血功能障碍、救治多脏器功能损害、观察瓣膜功能、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等早期重点监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阶段性康复训练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康复指导,观察组采用术后阶段性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完成床上主动运动、下床活动时间、自行到洗漱间洗漱、沿病区走廊行走200米的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出院时,观察组6min步行距离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阶段性康复训练及护理能改善术后心脏功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产妇适宜的分娩方式以及抗凝剂的合理应用等问题。方法 对1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足月分娩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2年以上,心功能Ⅰ~Ⅱ级,采用剖宫产可以安全渡过孕产期;妊娠期口服华法令及分娩期应用肝素未增加母婴出血及新生儿畸形。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2年以上,心功能达到Ⅰ~Ⅱ级。可以安全妊娠分娩;分娩方式采用手术产为宜;妊娠分娩期依据凝血酶原时间值合理应用抗凝剂。不增加分娩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结合心理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0例,根据随机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结合心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发症状况、排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阶段性康复方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HVR)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行HVR治疗的14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n=73,于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常规康复方案)和阶段组(n=73,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实施阶段性康复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指标[重症监护室(ICU)留置时间、床上主动活动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干预前后的临床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疲劳Borg指数评分的变化],出院前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血栓相关疾病发生情况,调查两组患者对后续治疗的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 阶段组患者术后ICU留置时间、床上主动活动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6MWT、LVEF均高于本组干预前,疲劳Borg指数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阶段组患者6MWT、LVEF均高于常规组患者,疲劳Borg指数...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再次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人工瓣膜功能障碍 ,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必须再次手术矫正。我们于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共施行此类再次手术 19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中男 8例 ,女 11例。年龄 16~ 5 1岁。其中人工瓣膜瓣周漏 7例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5例 ,人工瓣膜血栓形成 5例 ,生物瓣衰败 2例。再次手术距第 1次手术时间为 2 5d~ 10年。术前心胸比率 0 6 2~ 0 78;心功能III级6例 ,IV级 13例。均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取胸骨正中切口 ,经升主动脉插管 16例 ,经股动脉插管 3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阶段性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15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阶段性康复护理。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卧床...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78年至 2 0 0 1年 12月 ,行瓣膜置换手术 2 14 1例 ,同期随访 16 81例 ,计 80 2 1 1人·年 ,平均 4 77人·年。通过回顾病因、手术方式、瓣膜类型等因素 ,观察术后病人心功能改善情况 ,病死率及并发症等 ,采用t检验 ,多因素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92例死亡。总体生存率 5年为 (92 3± 2 2 ) % ,10年生存率为 (90 1± 2 7) %。并发症有血栓栓塞、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瓣周漏、溶血、机械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心功能 (NYHA)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1.机械瓣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满意 ,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低 ;与术前心功能和手术种类直接相关 ;2 .使用保留瓣下结构及三尖瓣成形术对术后心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 ;3.术中良好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严重心功能减退者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严重心功能减退者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许建*高天华我院自1993年6月至1994年6月,施行严重心功能减退者(心功能Ⅲ级以上、心胸比例70%以上)瓣膜置换术50例,其麻醉处理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全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5~66岁。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后远期随访结果,分析与远期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提出生物瓣置换的相宜适应证.方法 1984年9月至1988年3月,90例生物瓣置换术者中男39例,女51例;平均年龄36.1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78例,退行性病变8例,先天性二尖瓣畸形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1例.术前心功能II级15例,III级54例,IV级21例.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51~0.90,平均0.65~0.10.结果术后死亡7例.长期随访83例,随访时间3~187个月,共随访678人*年.随访中死亡35例,二次手术20例.术后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7%、80.7%、57.8%.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论心脏生物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前心功能(P=0.02)、心胸比率(P=0.03)、EF值(P=0.02)与远期死亡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心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7—2022-08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二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ERAS组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各37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尿管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应用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和Barthel (BI)指数评价2组患者护理前及术后3个月的心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ERAS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的LVEF、6MWT、B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患者的LVEF、6MWT、BI指数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ERAS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围术期采取ERAS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艳  张用娥 《护理学杂志》2001,16(7):414-415
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保证人工瓣膜功能正常、防止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我院 1 995年 1 0月至 1 999年 1 1月 ,对 43例心脏瓣膜病病人在体外循环下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 ,术后常规抗凝治疗 ,效果满意 ,现将抗凝治疗的护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43例 ,男 1 8例、女 2 5例 ,年龄 1 8~ 56岁 ,平均 42 .8岁。均为风湿性心脏病 ,病史 7~ 1 2年。其中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2 9例 ,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 5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9例 ;心功能 级 36例 , 级 7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 ,术后第 2天开始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ARF)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1月~2003年12月共547例行心脏瓣膜手术的原始病历资料,进行ARF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547例中有48例发生ARF(9%),其中3例需要血液透析治疗(ARF-D),与术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发生ARF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体外循环时间、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血压)、多瓣膜置换、术前心功能差、急诊手术、术前肾衰竭及病程长等;发生ARF后病死率明显增加,本组ARF的病死率为4.2%,ARF-D则高达66.7%.结论:急性肾衰竭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重要并发症之一,避免或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可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肋间筋膜阻滞(PIFB)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4~75岁,BMI 18~30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联合PIFB组(P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40例。P组麻醉诱导后行双侧胸肋间筋膜平面阻滞,C组不行神经阻滞,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采用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价术前24 h、术后24、72 h恢复情况,记录诱导前、切皮时、锯胸骨时、关胸时、出手术室时的HR和MAP,拔管后4、8、12 h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和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P组术后24、72 h QoR-15评分明显升高(P<0.05),拔管后4、8、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中和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5E理念的预康复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06—2020-10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60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80例)行术前常规护理,观察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5E理念的预康复.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评分,以及...  相似文献   

18.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抗凝及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机体处于低凝状态,抗凝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抗凝治疗早期存在华法令“抗凝真空”,是否需要其他辅助抗凝方法,目前尚未规范化、科学化。,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1+2(F1+2),尿纤维蛋白肽A(UFPA)和国际标准比值(INR)能正确反映48~72h以后的抗凝强度。合理的早期抗凝治疗和准确及时的监测方法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横肌平面(TTP)阻滞对老年患者心肺转流(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CPB下瓣膜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龄≥65岁,BMI 18~25 kg/m2,ASA Ⅱ或Ⅲ级,NYH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胸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9例。T组在麻醉诱导前使用超声定位于双侧4—5肋间隙,在肋间内肌和胸横肌注入0.25%罗哌卡因20 ml。C组直接行麻醉诱导。于术前1 d和术后第7天采用神经心理组合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早期认识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后切皮前5 min、术后24、72 h的S100β蛋白浓度。记录入手术室、麻醉诱导后切皮前5 min、锯胸骨时、CPB开始后30 min、CPB结束后30 min、出手术室时的HR和MAP。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5 min、CPB开始后30 min、CPB结束后30 min、术后24、72 h检测血清IL-6、TNF-α浓度;检测麻醉诱导后切皮前5 min、CPB结束后30 min、术后72 h的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并计算各时点的胰岛素抵抗(IR)指数。记录术后24、72 h的VAS疼痛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滞留时间。
结果 与C组比较,T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术后第7天POCD的发生率(45% vs 21%)明显降低(P<0.05),术后24、72 h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明显降低(P<0.05),锯胸骨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CPB开始后30 min、CPB结束后30 min和术后24 h血清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CPB开始后30 min、CPB结束后30 min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CPB结束后30 min和术后24 h的IR指数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滞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
结论 TTP阻滞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CPB下瓣膜置换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有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改善IR指数,从而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分娩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