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乙肝肝硬化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为肝硬化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25例,C级13例。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全部入选对象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7mL,注入浓度为109mmol/L枸椽酸钠0.3mL抗凝,3 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应用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TT均较高,而肝硬化组FIB较低,两组各项凝血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级APTT、TT、FIB均高于B级,PT低于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级APTT、TT、PT均低于C级,FIB高于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PT、TT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且其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关系密切,凝血四项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因素长期或反复作用于肝脏,使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由此引发的并发症,其中,电解质紊乱作为肝硬化的并发症之一,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血钠与肝硬化的关系受到众多的学者的关注,为进一步认识血钠与肝功能的关系,我们对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98例肝硬化和20例同期正常人进行了血钠测定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行肝功能生化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从鄢陵县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抽取45例作为观察组,另外抽取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接受肝功能生化检验,并将观察组患者按肝功能分级,比较不同组别和分级的肝功能生化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胆碱酯酶、总胆汁酸高于对照组,白蛋白、血胆固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B级、C级的血胆碱酯酶、白蛋白、血胆固醇低于A级,C级血胆碱酯酶、白蛋白、血胆固醇低于B级,B级、C级总胆汁酸高于A级,C级高于B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功能生化检验可反应出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受损状况,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对儿童肠道外感染性疾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20 年 4 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肠道外感染性疾病患儿 68 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 60 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记录观察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 3 d、7 d、10 d、15 d 后的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以及观察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比较观察组肠道菌群失调患儿与对照组儿童的肠道菌群组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使用抗菌药物 3 d、7 d、10 d、15 d 后的肠道菌群变化的比例分别为 58.82 %、72.06 %、83.82 % 和 100.00 %;观察组 68 例患儿共有 44 例(64.71 %)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均为Ⅰ ~ Ⅱ度,婴儿组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幼儿组,儿童组最低,各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肠道菌群失调患儿的肠道菌群中,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占比明显大于对照组,而革兰氏阳性杆菌占比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抗菌药物对肠道外感染性疾病患儿的肠道菌群有着较大的影响,临床上对肠道外感染性疾病患儿实施治疗时,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如需使用也应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同时尽可能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保障肠道菌群正常。  相似文献   

5.
<正>肝硬化是慢性肝病进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肠道菌群失调是其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功能障碍、肝细胞解毒功能下降、宿主抵抗力降低、门脉高压形成等因素,导致肠-肝屏障受损,当肠道内菌群失调时,使有害阴性杆菌大量繁殖、裂解,释放大量内毒素,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并发各种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和脓毒血症等。长期或反复的肠道菌群失调致内毒素升高,对肝脏造成进一步损害,可加剧肝功能障碍、门脉高压症、肝性脑病和肝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进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肠道菌群失调是其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功能障碍、肝细胞解毒功能下降、宿主抵抗力降低、门脉高压形成等因素,导致肠-肝屏障受损,当肠道内菌群失调时,使有害阴性杆菌大量繁殖、裂解,释放大量内毒素,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从而并发各种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和脓毒血症等。长期或反复的肠道菌群失调致内毒素升高,对肝脏造成进一步损害,可加剧肝功能障碍、门脉高压症、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从而影响肝硬化预后。现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关系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医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分级及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肝硬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1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按Child-pugh评分分级,并进行胃镜及彩超检查,记录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的宽度、部位、条数、形态及颜色等相关指标及门静脉宽度.结果 中医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宽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型之间门静脉宽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A级与C级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肝功能A级与C级的食管静脉宽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随着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演变,其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芪黄口服液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疗效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并用相应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定量检测大便常见的厌氧菌、需氧菌及血浆内毒素。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需氧菌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厌氧菌量明显升高,肠道菌群比例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血浆内毒素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芪黄口服液能改善肠道菌群比例,使肠道厌氧菌数量增加,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产生、吸收,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从而达到减轻肝损伤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究电离辐射对宫颈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特点及菌群变化与放射性肠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收治的 30 例宫颈癌患者,在其调强放射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收 集其粪便样本,分析肠道微生态的生物标志物,用 MoBio PowerSoil 试剂盒提取肠道菌群 DNA,用 MiniSeq 对肠道菌群 16S rRNA 的 V4 区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度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等分析。结果: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后肠 道微生物群的 α 多样性比放疗前高,同时放疗前后微生物群落组成(即 β 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但是在宫颈癌患者放疗后微生物组成中普雷沃氏菌和链球菌较放疗前有显著变化(P < 0.05)。结论:宫颈 癌患者放疗前后微生物成分存在差异,但有待大规模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P均〈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并与40例非肝硬化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FIB、TT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的PT、APTT、FIB、TT差异。结果肝硬化组较对照组PT、APTT、TT均有明显延长,FIB有显著下降(P均<0.01);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A→B→C顺序,PT、APTT、TT逐渐延长,FIB值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程度与凝血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凝血障碍愈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钠代谢变化与肝功能Child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27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行血钠检查及肝功能Child分级。结果: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程度随肝功能分级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84例低钠血症肝功能A级(ChildA),114例低钠血症肝功能B级(ChildB),78例低钠血症肝功能C级(ChildC),肝功能ChildB级,ChildC级与ChildA级比较,发生低钠血症的例数按四方表格X2检验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肝功能ChildB级与ChildC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钠代谢紊乱变化与肝功能Child分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肝功能检测对肝功能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广州开发区医院诊治的 46 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将其列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行正常体检的 40 例健康者,将其例为对照组。均行免疫球蛋白及肝功能检测,观察并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及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免疫球蛋白 G(IgG)、免疫球蛋白 M(IgM)、免疫球蛋白 A(Ig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γ– 谷氨酰基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及时对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肝功能检测,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探讨胃癌患者常见舌苔类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法,招募原发性4种常见舌苔的胃癌患者102例,其中薄白苔34例、白厚苔31例、黄薄苔20例、黄厚苔17例。无重大器质性病变的薄白苔体检者24例作为对照组,基于16S和18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细菌和真菌,生物信息学分析胃癌患者常见舌苔对应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4种舌苔胃癌患者肠道细菌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P > 0.05),黄厚苔胃癌患者肠道真菌丰富度显著降低(P < 0.05)。在胃癌患者中,白厚苔对应的肠道真菌丰富度最高(P < 0.05),黄厚苔对应的肠道真菌群落丰富度最低(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胃癌患者肠道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胃癌患者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金字塔杆菌属(Pyramidobacter)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 0.05),而Romboutsi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 0.05)。对于不同舌苔的胃癌患者,白厚苔与较高丰度的奇异菌属(Atopobium)相关(P < 0.05),黄厚苔与较高丰度的反刍球菌属(Ruminococcaceae UCG-004)、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 UCG-006)相关(P < 0.05)。白厚苔、黄薄苔和黄厚苔胃癌患者肠道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与血清IL-17α显著正相关(P < 0.05)。结论 胃癌患者舌苔形成与肠道菌群相关,为研究舌苔形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柔肝化纤颗粒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肠道菌群失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柔肝化纤颗粒,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DKD是一种破坏性的疾病,伴随高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与患者遗传基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由超过一百万亿个微生物细胞组成,参与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产生维生素,调控基因表达等过程。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的提出,有关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及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已成热点,但是关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献主要目的是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饮食习惯发生改变,社会压力不断增大,我国肥胖患病率逐渐显现出流行态势,并作为其他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病患的生存状态造成巨大影响。有“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之称的肠道菌群,是调节脂肪能量积聚的环境因素,不仅能够协助调节消化、营养、免疫等一系列身体机能,还能够直接参与宿主胆汁酸、短链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与肥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已有研究证实,肥胖之人与形体适中之人的肠道菌群差异颇大,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肥胖,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中医药对于肥胖的认知历史源远流长,具备独特的辨证思维优势及优异的诊疗效果,不仅可以通过肠道吸收发挥作用,也可以直接以菌群作为靶点发挥疗效。紧跟中医继承与发展步伐,从痰、虚、郁三个角度进行肠道菌群的调节,以期为今后中医药治疗肥胖事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糖代谢水平湿热型患者的肠道菌群种类、丰度和结构差异,探讨肠道菌群变化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4—12月在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于苏州市高新区横塘人民医院、苏州市沧浪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湿热型人群100例,按照其血糖代谢水平分为健康组41例、糖尿病前期组38例、糖尿病早期组21例。收集3组人口学资料、临床代谢检测指标;采集粪便,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制作Alpha多样性指数柱状图,利用SPSS 22.0软件分析菌群差异。结果 3组性别、年龄、腰围、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早期组的体质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均<0.05),糖尿病前期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糖尿病早期组(P<0.05)。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糖尿病前期组chao指数和ace指数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均<0.05),3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