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病例变化趋势及现况特征,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6-2013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分析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变化趋势及人口学、伤害事件和临床等现况特征.结果 2006-2013年NISS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病例数量呈上升趋势,一直居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原因的第二位,但占儿童非故意伤害病例总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3年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男女性别比值为1.82,17岁年龄段占10.86%;机动车车祸病例占66.44%,7、8月、周末和17:00-18:00时为高发期,65.42%的伤害是发生在驾乘交通工具时;伤害性质73.53%为挫伤/朦伤,伤害部位33.81%为头部,轻病例占76.42%,伤者74.86%的就医结局为治疗后回家.结论 儿童道路交通伤害问题不容忽视,中学高年级男生和学龄前男童是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应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儿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2.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中国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2006-2008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监测的3年中,道路交通伤害是门(急)诊就诊伤害病例的第二位伤害发生原因.其中男性(2006-2008年分别为64.63%、64.07%和64.38%)多于女性(分别为35.37%、35.93%和35.62%);病例构成居前三位的年龄组为30~44岁(分别为36.04%、34.82%和34.28%)、15~29岁(分别为30.74%、31.57%和30.13%)、45~64岁(分别为20.28%、20.70%和22.80%);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意图以非故意为主(分别为98.34%、99.07%和99.07%);伤害部位集中在头部(分别为35.21%、33.74%和35.77%)及下肢(分别为24.08%、24.54%和23.95%);伤害性质主要为挫(擦)伤(分别为56.47%、57.92%和58.89%)及骨折(分别为17.70%、15.84%和15.88%);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分别为63.69%、67.24%和65.68%);伤害结局以病例在医院门(急)诊治疗后返家为主(分别为59.43%、63.76%和62.80%).结论 2006-2008年在门(急)诊就诊的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无明显变化,青壮年男性是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邓晓  汪媛  蒋炜  段蕾蕾 《中国健康教育》2012,(4):252-254,258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伤害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点,为针对性开展农村道路交通伤害预防工作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因伤害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农村地区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道路交通伤害是农村地区门(急)诊就诊伤害病例的第2位伤害发生原因。2006—2009年,农村地区共收集有效道路交通伤害病例164 036例,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05∶1,2.06∶1,2.11∶1和2.01∶1;病例构成居前3位的年龄组为30~44岁组(分别为36.95%,35.17%,34.75%和33.21%),15~29岁组(分别为27.73%,27.34%,26.79%和27.45%)和45~64岁组(分别为22.68%,24.52%,25.59%和26.04%)。伤害性质主要为挫伤、擦伤(分别为49.24%,50.38%,51.20%和56.76%)和骨折(分别为21.28%,21.20%,20.15%和18.99%),伤害部位集中在头部(分别为35.45%,35.26%,36.80%和36.56%)和下肢(分别为23.32%,23.84%,23.47%和23.65%),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分别为58.69%,57.38%,57.29%和61.82%),伤害结局以治疗后回家为主(分别为51.17%,51.33%,50.85%和54.24%)。结论 2006—2009年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伤害的情况无明显变化。男性青壮年劳动力人群是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了解全国伤害监测暴力门/急诊病例的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2006-2013年监测数据,分析暴力病例占伤害病例构成趋势、人口社会学特征、暴力事件基本情况及临床信息构成情况.结果 2006-2013年暴力病例占所有伤害病例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3年暴力病例50 333人,男性36 049人,女性14 284人,暴力病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者分别占41.2%和27.3%; 24.0%的暴力发生时间是在22:00至次日02:59;0 ~4岁组及≥65岁组暴力发生在家中的比例分别为30.2%和28.5%,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暴力的干预应同时关注针对女性和男性的暴力,重视家庭暴力中虐待儿童和老年人的问题,进一步普及高等教育,鼓励居民在22:00前入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06―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ies,RTI)新发病例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数据来源于天津市发病监测系统,对2006―2019年首次就诊于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和住院的RTI病例信息进行收集,检测范围覆盖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结果  2006―2019年,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报告RTI 415 032例,报告发生率为294.00/10万,位居伤害(injury,INJ)各种原因的第三位,总体INJ报告发生率为2 313.49/10万。男性RTI报告发生率358.18/10万,占61.20%;女性228.48/10万,占38.80%。住院占33.02%(137 029例)、门诊占30.37%(126 031例)、急诊占27.97%(116 101例)、其他占8.64%(35 871例)。轻度占58.74%、中度占33.56%、重度占7.04%、死亡占0.67%。2006―2019年,在全市总体INJ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的前提下(APC2006―2019=5.33,P < 0.001),RTI的变化却较平稳(APC2006―2019=1.93,P=0.08)。但女性RTI呈现上升趋势(APC2006―2019=2.97%,P=0.001),男性则平稳(APC2006―2019=1.31%,P=0.25)。机动车RTI报告发生率为233.08/10万,占79.41%,非机动车为60.45/10万,占20.59%。机动车RTI标化发生率呈上升趋势(APC2006―2019=1.70%,P=0.04),其中男性平稳(APC2006―2019=0.82%,P=0.29)、女性呈上升趋势(APC2006―2019=3.22%,P < 0.001)。非机动车标化发生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APC2006―2014=13.02%,P=0.01;APC2014―2019=-14.52%,P=0.05),其中男性呈先升后降(APC2006―2014=14.90%,P=0.01;APC2014―2019=-16.25%,P=0.04),女性则较平稳(APC2006―2019=2.51%,P=0.35)。城市报告发生率231.72/10万(APC=0.16, P=0.94),农村为357.43/10万(APC=3.80,P < 0.001)。结论  2006―2019年在本市全部INJ呈明显上升趋势的前提下,RTI总体发生趋势平稳,机动车交通伤害呈上升趋势,非机动车交通伤害先升后降。女性的机动车RTI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分布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全国疾病监测点抽样框架,兼顾城乡、地理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结合当地伤害预防控制工作基础,抽取43个县(市、区)作为全国伤害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取3家医院共129家医院作为伤害监测哨点医院.监测对象为首次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哨点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病例.结果 2006-2008年共收集有效病例1 318 739例,男性病例多于女性,3年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14、2.02和1.96.伤害发生原因构成居前三位依次为跌倒/坠落(3年分别为28.02%、29.36%和30.12%)、道路交通伤害(23.07%、21.61%和21.44%)、钝器伤(21.46%、21.17%和20.5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公路/街道(29.80%、27.73%和28.37%)、家中(21.51%、22.80%和24.02%);伤害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休闲活动(35.63%、41.93%和42.13%)、有偿工作(24.43%、22.60%和21.44%);伤害病例以非故意伤害(83.81%、86.32%和86.71%)、轻度伤害(70.42%、74.79%和73.90%)为主;伤害发生高峰时间为7:00-10:00.结论 2006-2008年全国伤害监测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伤害原因为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国头外伤门/急诊就诊病例的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2013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 分析头外伤病例总体分布趋势、人口学、伤害事件和临床特征。结果 2013年NISS共收集头外伤病例195 189例, 男性病例是女性的2倍以上, 30~44岁组所占比例最高(25.19%)。伤害原因前三位的是跌倒/坠落(42.17%)、钝器伤(27.46%)、道路交通伤害(23.33%)。头外伤主要发生在公路/街道(31.41%)、家中(25.02%)和公共居住场所(17.17%)。头外伤发生时的主要活动是休闲活动(54.22%), 其次是驾乘交通工具(19.73%), 有偿工作(12.95%)。2013年的头外伤病例以非故意伤害(86.79%)、挫伤/擦伤(65.18%)、轻度伤害(78.87%)、治疗后回家(82.02%)为主。结论 2013年NISS收集的头外伤病例男性多于女性, 劳动力人口是头外伤发生的重点人群, 跌倒/坠落、钝器伤、道路交通伤害是导致头外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运动与休闲活动伤害门/急诊病例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为制订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9-2013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 分析运动与休闲活动伤害总体趋势、人口学、伤害事件和临床特征。结果 2009-2013年NISS中运动与休闲活动伤害每年均占45%以上, 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分别为46.21%、47.32%、48.14%、52.00%、53.65%)。运动与休闲活动伤害病例以男性为主, 15~29岁组居多, 高发于夏秋季节, 首位伤害发生地点为家中(5年分别为33.07%、34.16%、32.98%、34.57%、36.22%), 首位伤害发生原因为跌倒/坠落(5年分别为41.19%、41.64%、44.70%、47.41%、47.96%), 首位伤害性质为挫伤/擦伤(5年分别为43.49%、44.56%、45.14%、45.02%、45.62%), 重度伤害病例的前三位伤害性质依次为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锐器伤/咬伤/开放伤, 首位伤害部位为头部(5年分别为31.30%、32.48%、31.89%、30.88%、29.44%), 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居多, 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回家。结论 我国运动与休闲活动伤害问题日趋严重, 应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优先和重点干预人群, 以预防运动中的跌倒/坠落、采取有效的头部保护措施为重点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3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病例分布特征。方法 数据源自天津市发病报告监测体系中2013年首次就诊于各级医疗机构的病例资料。结果 2013年天津市共报告道路交通伤害26 405例,发生率为263.01/10万。男女性别比为1.68:1,平均年龄(40.24±17.58)岁;机动车交通事故19 547例(74.0%),非机动车交通事故6 858例(26.0%);道路交通伤害发生率前四位的地区依次为滨海新区684.86/10万、东丽区634.03/10万、西青区519.83/10万、津南区504.12/10万。轻、中、重度伤害和死亡依次为15 771例(59.7%)、8 747例(33.1%)、1 783例(6.8%)和103例(0.4%),且不同地区和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死亡病例最多的地区为滨海新区,占全部死亡病例的28.16%,其中塘沽街/镇占全部死亡的26.21%,最高年龄组为45~64岁组,占所有死亡病例的46.60%。结论 2013年天津市道路伤害的发生例数、严重程度在不同地区、年龄组间存在较大差异,应制定针对性政策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连市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为开展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3所伤害监测医院急诊收治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信息。结果 2006 - 2014年共收集道路交通伤害病例24 905例,男女性别比为1.3∶1,21~30岁年龄组病例所占的比例最高(23.8%),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占职业分布的前2位;公路/街道(83.8%)是该类伤害发生的主要地点,发生高峰时间分别为上午9时和下午18时;发生伤害时的活动前2位分别为驾乘交通工具(44.6%)和休闲活动(37.5%);病例头部受伤比例(31.6%)最高,主要为挫伤和骨折,分别占62.6%和17.4%,并且随年龄的增长,骨折比例逐渐上升(rs = 0.91,P = 0.002);伤害严重程度较重,中、重度伤害占21.9%,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重度伤害程度比例逐渐增大(rs = 0.76,P = 0.028),住院和死亡比例(21.0%)也较高。结论 大连市道路交通伤害干预应重点关注青、中年男性人群,并且加强头部等重点部位的防护,最大程度减少并降低该类伤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伤害是指车辆在公用道路行驶的过程中,因违章行为或过失而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经济损失的变故与灾祸[1].据WHO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预计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中低收入国家道路交通伤害的致死人数将会大幅度增加,至2020年,车祸导致的伤害和死亡数字将上升65%,并且在全球疾病负担中的位次将上升到第3位[2].因此,分析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交通环境,保障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8—2011年中国特大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特大道路交通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录2008—2011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交通事故资料中有关全国一次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的特大道路交通伤害事故的资料和通过GooSe搜索引擎搜索的补充新闻资料为依据,经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编码录入,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1年全国共发生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14起,1721人死亡,1883人受伤,发生地区集中在中西部,云南、贵州和西藏3省占全国发生起数的1/5;发生时间多在2~3月和10—11月,时点为下午2点和3点;事故发生的道路依次为国道(41.23%)、省道(25.44%)和县道(11.40%);事故原因主要为碰撞(45.61%)和坠车(38.60%);70.18%的肇事车型为客车,以大型客车为主(53.51%);71.88%肇事车处于制动不良或制动失效等非正常状态,87.72%的事故由超速行驶(44.74%)或超载(15.79%)等违法过错所引发。结论遏制特大道路交通伤害的措施在于提高公众和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上完善路网安全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特,加大对公路客运公司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探讨上海市松江区机动车交通伤害的流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松江区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到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机动车交通伤害的首诊病例,按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填报收集.结果 全年共报告机动车交通伤害病例5 490例,男女性别比为1.30∶1;年龄分布集中于25~44岁的青壮年劳动人群,占发生总数的42.82%;外省市人群占发生总数的66.22%,该区户籍人群占31.83%;9月为高发月份(10.02%),月份分布集中时间为6月中旬;居前3位的职业为商业/服务业人员(32.4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7.74%)、专业技术人员(14.17%),机动车交通伤害常见发生地点时的活动主要为驾乘交通工具(83.11%).结论 松江区应建立有效的综合预防措施以应对外省市、青壮年劳动人群在驾乘交通工具时发生的机动车交通伤害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广西自治区南宁市道路交通伤害的预测模型,掌握南宁市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和变化趋势,为预防和控制南宁市道路交通伤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宁市2000-2009年道路交通伤害资料,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建立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对南宁市2010-2011年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结果 建立了南宁市道路交通伤害事故发生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各自的ARIMA模型,模型拟合与预测效果良好,预测模型均为ARIMA(1,0,0),2010年各指标的预测值依次为472次、145人、562人、157.0436万元;2011年各指标的预测值依次为464次、141人、527人、161.1209万元.结论 ARIMA模型在道路交通伤害预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2000-2019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天津市全人口全死因监测数据库,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天津市公安局。分析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数据,计算不同性别和地区的构成比、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和过早死亡概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不同人群的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00-2019年,天津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26 919例,城市男性占比从21.28%下降到18.38%,城市女性从7.01%下降到6.28%;农村男性从59.16%下降到55.59%,农村女性由12.55%上升到19.75%。2000-2019年全市道路交通伤害粗死亡率为14.08/10万~7.89/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28/10万~5.51/10万,过早死亡概率为0.70%~0.38%。死亡率和过早死亡概率在研究期间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进入快速下降期。2000-2019年男性标化死亡率为20.97/10万~8.01/10万,女性为5.10/10万~2.85/10万。男性死亡水平高于女性,下降速度快于女性。2000-2019年城市标化死亡率为6.99/10万~2.46/10万,农村为19.85/10万~8.75/10万。农村死亡水平高于城市,近年来下降速度较快。农村男性是交通事故死亡水平最高的群体,从2016年起进入快速下降期,2016-2019年标化死亡率APC为-18.55%。结论 全市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水平已出现下降拐点,且近几年进入快速下降期,近年来对交通事故所开展的干预措施较为有效,未来交通事故防控的重点人群是男性、农村居民和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