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抑郁的介导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某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共1145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大学生近1周内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通过基本情况问卷了解大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重大疾病、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人际冲突,并通过中介分析探讨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介导作用.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中重大疾病(OR=2.5,P=0.028)、人际冲突(OR=7.2,P=0.002)和经济困难(OR=1.6,P=0.026)均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学业困难与自杀意念无相关性(OR=1.8,P=0.090).调整抑郁变量后,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经济困难对抑郁无影响,学业问题对抑郁和自杀意念均无影响,故抑郁是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与自杀意念的完全中介变量,而抑郁在经济困难、学业问题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无中介作用.结论 抑郁在不同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路径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MSM自杀意念现状,并进一步探究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可能路径。方法 研究对象为≥18岁且HIV检测结果阴性的MSM,最近1年发生男男性行为(口交/肛交)。采用横断面调查和便利抽样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通过男性社交平台Blued 7.5软件招募MSM并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简版领悟社会支持问卷、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采用Mplus 8.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MSM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MSM研究对象1 394人中,有自杀意念的MSM占25.7%(358/1 394),领悟社会支持可对自杀意念产生直接影响(β=-0.11,P=0.009),也可通过抑郁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影响(β=-0.18,P<0.001)。结论 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抑郁水平越低的MSM的自杀意念越低,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提高MSM领悟社会支持、降低其抑郁,可能是预防其产生自杀意念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汉族居民烟草、酒精使用情况及其分布特征,为民族地区改善戒烟、限酒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法,抽取宁夏地区≥18岁居民6 476人进行入户调查。烟草和酒精使用障碍根据国际疾病分类-10(ICD-10)标准采用复合型国际诊断交谈表3.0(CIDI 3.0)中文版评估。结果 共有5 811名受访者完成全部调查,目前吸烟率为19.15%,其中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44.73% vs. 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693.25,P< 0.001);男性中回族吸烟率低于汉族(33.19% vs. 5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9,P< 0.001)。男性烟草依赖患病率为1.75%,回、汉族男性烟草依赖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958)。目前饮酒率为5.78%,其中男性饮酒率高于女性(12.48% vs. 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94,P< 0.001);男性中回族饮酒率低于汉族(4.71% vs. 1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3,P< 0.001);男性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为6.03%,男性回族酒精使用障碍患病率低于汉族(3.50% vs. 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P< 0.001)。结论 宁夏地区回族成年人烟草和酒精使用率低于同地区汉族,当地的回族文化对减少人群烟草、酒精使用可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扶绥县肝癌高发区HBV基因型、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前C区突变与肝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收集53例肝癌患者和70例HBV健康携带者的血清,提取HBV DNA,用巢式PCR扩增 HBV S区、BCP/前C区,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分析基因型、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 BCP区A1762T/G1764A及前C区T1858C在病例组中的突变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4.3% vs. 75.7%(P=0.006)和50.9% vs. 31.4%(P=0.029);A1775G在对照组中的突变率高于病例组28.6% vs.13.2%(P=0.0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 A1762T/G1764A和T1858C突变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459(95%CI:1.397~21.332,P=0.015)和3.881(95%CI:1.462~10.305,P=0.006);A1775G突变是肝癌发生的保护因素,OR=0.192(95%CI:0.059~0.622,P=0.006)。结论 HBV C基因型是广西肝癌高发区的主要流行株,HBV BCP区A1762T/G1764A、A1775G、前C区T1858C 突变与HBV相关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玻璃化冷冻胚胎移植(FET)和新鲜胚胎移植(NET)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体外受精-新鲜胚胎移植(IVF-NET)577个周期及单精子卵细胞浆内显微注射-新鲜胚胎移植(ICSI-NET)118个周期、FET 175个周期共87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NET组和FET组(曾经NET未成功妊娠,后行FET者)的临床特征和助孕结局,再将FET组分为妊娠亚组和未妊娠亚组进一步分析比较。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结果 FET组的种植率(26.27% vs. 31.98%,P=0.01)、临床妊娠率(47.43% vs. 65.18%,P<0.001)均明显低于NE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ET组的流产率(P=0.63)、生化妊娠率(P=0.17)和胎儿出生体重(P=0.33)与NET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ET组中妊娠亚组与未妊娠亚组女方年龄(30.69岁±3.37岁 vs. 32.00岁±5.09岁,P=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不孕年限、基础内分泌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行FET(P<0.001)、女方年龄(P<0.001)、BMI(P=0.011)和优质胚胎数(P<0.001)为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结论 曾经行NET未成功的妊娠者,随后使用FET者其种植率和妊娠率均较低,但不增加流产率,未影响胎儿出生体重,未发现FET对妊娠结局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与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广州、新乡、沈阳和重庆4个地区1422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了解一般人口统计学指标、心理问题症状、童年期虐待经历及自杀行为等信息,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形式的童年期虐待对自杀行为发生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童年期总体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人数(率)分别为7246(51.0%)、5824(41.0%)、5409(38.0%)、1039(7.3%)、2042(14.4%)、1174(8.3%)和548(3.9%)。男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情感虐待和自杀意念的检出率高于男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童年期性虐待、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控制相关混杂因素的作用后,童年期虐待经历会增加男生自杀意念(OR=2.03,95%CI:1.72~2.40)和自杀计划(OR=1.93,95%CI:1.57~2.37)的发生风险,增加女生自杀意念(OR=2.45,95%CI:2.12~2.82)、自杀计划(OR=2.46,95%CI:2.02~3.00)和自杀未遂(OR=2.12,95%CI:1.61~2.78)的发生风险。除童年期躯体虐待与男生自杀未遂外,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均是男女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随着童年期虐待种类数的增加,男女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亦呈增高趋势(P<0.01)。持续受虐以及施虐人为父母/其他的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童年期虐待经历是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维)族人群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CYP1A1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联性。方法 使用实时PCR对293例冠心病患者(病例组)和4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YP1A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4886605, rs12441817, rs4646422, rs1048943)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 维族人群病例组和对照组rs4886605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rs4886605显性模型(CC vs. CT+TT)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维族人群rs4886605的CC基因型者患冠心病风险明显低于CT+TT基因型者(总体:OR=0.368, 95%CI:0.185~0.530, P=0.018;男性:OR=0.350, 95%CI:0.235~0.568, P=0.015)。病例组和对照组rs12441817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的rs12441817显性模型(TT vs. CT+CC)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维族人群rs12441817的TT基因型者患冠心病风险明显低于CT+CC基因型者(总体:OR=0.253, 95%CI:0.231~0.546, P=0.016;男性:OR=0.241, 95%CI:0.132~0.478, P=0.002)。结论 新疆维族人群CYP1A1基因多态性rs4886605、rs12441817的2个位点与发生冠心病相关。rs4886605的CC基因型、rs12441817的TT基因型可能是该人群发生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孕妇孕晚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孕妇孕晚期焦虑、抑郁和孤独等心理健康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中的57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孕早期收集孕妇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妊娠信息,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孤独感自评量表随访调查其孕晚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对象孕晚期抑郁的发生率为16.52%,焦虑的发生率为11.13%,孤独的发生率为26.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孕妇相比,大专或本科(OR=0.418,95%CI:0.184~0.950)及硕士及以上(OR=0.116,95%CI:0.027~0.503)文化程度的孕妇,其出现孤独的可能性较低;家庭年收入(万元)较高的孕妇出现抑郁(≥20 vs. <10:OR=0.527,95%CI:0.279~0.998)、焦虑(10~20 vs. <10:OR=0.363,95%CI:0.180~0.731;≥20 vs.<10:OR=0.271,95%CI:0.132~0.554)及孤独(≥20 vs. <10:OR=0.477,95%CI:0.276~0.826)的可能性均较低。结论 孕妇的文化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对于孕晚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医护人员应加强开展针对性的孕期心理指导,以改善孕妇孕期的心理健康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4~5年预后情况。方法 经过一定纳排标准收入4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161人,非糖尿病组259人,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病情资料、短期转归及长期预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年龄偏大(65.65±11.33 vs.63.30±15.34)、男性比例偏低(64.59% vs.79.92%)、合并高血压病比例(64.60% vs.53.28%)和高脂血症比例(42.24% vs.26.25%)等偏高;三支病变比例(59.29% vs.40.83%)和建议冠脉旁路移植术者(11.11% vs.5.31%)比例偏高;短期转归方面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但长期随访结果显示糖尿病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50.67% vs.27.72%)和全因死亡率(20.00% vs.9.90%)均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病变范围和程度的严重性以及长期预后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文献计量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世界各国近10年有关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的研究热点问题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旨在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2005-2014年收录的相关文献采用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BICOMS)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并利用SPSS 20.0软件绘制系统聚类关系图及χ2检验分析热点变化趋势。结果 统计分析表明,国际上在IPV领域发布的科研论文共3 257篇,数量上整体呈上升态势,尤以近3年更为明显。近10年相关研究主题词主要集中在4各方面:IPV的相关损害及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社会支持、IPV及所引起的疾病预防干预知识及措施。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前5年,近5年发表的文献侧重于IPV与HIV感染关系的研究(2.0% vs. 1.0%,χ2=4.471,P=0.034),并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孕产妇(1.2% vs. 0.4%,χ2=4.805,P=0.028)等人群。结论 近10年IPV领域的研究总体围绕4个方面,近5年的研究热点开始转向其与HIV感染,目标人群开始拓展到普通女性以外其他人群,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期待有所突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健康教育微博体系初建参与者网络及微博使用习惯的现状,为北京健康教育微博体系的全市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2012年3月对177位北京健康教育微博体系初建参与者进行网络使用情况、微博了解情况、微博利用现状等方面的现场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75份。不同年龄、专业背景、工作单位、工作领域等网络使用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专业背景对微博了解情况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超过了半年有53人(30.29%),每月使用10次及以上49人(28.00%),发表了100条以上微博32人(18.29%)。结论北京健康教育微博体系初建参与者网络使用率高,有利于新媒体传播的开展,但利用微博情况有待加强;年轻、非临床医学专业的人员在掌握微博知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该促使潜在的微博内容提供者关注微博等新媒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研究人员于2021年1—7月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招募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戒毒所、美沙酮门诊及社区的吸毒人员。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形式, 并抽取被调查者3 mL血清样本,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HCV血清学筛查测试。分析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吸毒人群HCV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404例吸毒人群, HCV抗体阳性26例, 阳性率6.44%。静脉注射吸毒(OR=4.236, 95%CI: 1.644~10.913, P=0.003)、女性(OR=0.135, 95%CI: 0.019~0.987, P=0.0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6.745, 95%CI: 1.113~40.890, P=0.038)的吸毒人群HCV感染风险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吸毒人群中采用静脉注射吸毒方式是HCV感染的高危因素, 同时吸毒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也与HC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州市互联网型MSM对“互联网+”艾滋病综合预防服务体系(互联网干预工具)的评价及其使用者的行为特征,为推广互联网干预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在2018年8-9月通过互联网招募MSM,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对互联网干预工具的评价及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互联网干预服务工具使用者行为特征的关联情况、互联网干预服务核心用户与非核心用户行为特征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互联网型MSM 777人,互联网干预工具的核心用户638人(占82.1%)。MSM对互联网干预工具的满意度高,超过80.0%使用者认为互联网干预工具对了解艾滋病知识、养成HIV检测习惯、减少危险行为均有帮助。与未使用者相比,互联网干预工具使用者最近6个月发生无保护肛交的风险高1.50~1.86倍;发生过男男商业性行为的风险高11.60~21.21倍;发生无保护阴道交的风险高13.62~20.67倍。互联网干预工具的核心用户与非核心用户相比较,做过HIV检测的比例为96.6%比74.8%(aOR=8.80,95% CI:4.85~15.97),定期做HIV检测的比例为56.4%比22.3%(aOR=4.54,95% CI:2.94~7.02),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6.2%比80.6%(aOR=1.75,95% CI:1.06~2.89)。结论 广州市互联网型MSM对互联网干预工具的接受度较高,满意度较好。互联网干预工具可针对互联网型MSM中存在高危行为者,提高其对HIV风险认知和促进HIV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吸毒人群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以及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异常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6-8月于江苏省某戒毒所招募788名男性吸毒人员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甲状腺功能5项激素项目的检测。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某戒毒所男性戒毒人员的血清T3、T4、FT3、FT4以及TSH的异常率分别为4.57%、1.27%、0.51%、0.38%和0.89%。HCV感染是该人群发生T3异常的影响因素(OR=8.52,95% CI:2.36~30.74,P=0.001),且血清T3(P<0.001)和T4(P=0.048)水平随着HCV病毒载量的升高而升高。结论 HCV感染是男性吸毒人员发生血清T3水平异常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对吸毒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时应增加甲状腺相关的知识,对感染HCV的男性吸毒人员还应加强甲状腺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自残/自杀门/急诊病例的分布特征,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6-2013年NISS监测数据,分析自残/自杀病例占伤害病例构成趋势、人口社会学特征、自残/自杀事件基本情况及临床信息构成情况.结果 监测期间因自残/自杀就诊人数占所有伤害就诊人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13年因自残/自杀就诊女性病例占58.6%,文化程度为初中者占42.1%;76.2%的自残/自杀发生在家中;因自残/自杀就诊者中56.1%采用中毒的方式自伤,其次为锐器;60.8%的自残/自杀就诊者治疗后观察/住院/转院.结论 自残/自杀行为干预应加强农药/毒麻药品的管制,利用自杀未遂者在院期间开展再次自杀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area-leve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in older adults.MethodThis study used two complementary data sources. The first used administrative data from the Quebec Coroner's office and included information on suicide deaths in older adults aged 65 years and over who died by suicide between 2000 and 2005 (n = 903 persons). The second data source, which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control group, cam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seniors' health that was conducted in Quebec between 2004 and 2005 (n = 2493 person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test for associations between suicide and individual and area-level level characteristics.ResultsSuicide was associated with male gender, age, the presence of a physical and mental disorder and the use of health services. At the area-level level, suicide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 concentration of men, lower rates of education and higher rate of unemployment. Gender specific analyses also showed different patterns of associations on suicide risk.ConclusionsSuicide in older adults is associated with area-level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his suggests that policies targeting only one level of risk factors are less likely to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uicide among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以针对性指导心理危机干预.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地区11所大学9808名学生进行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SPAS)问卷调查.结果高校学生对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行为可作为影响他人的工具持否定或中立态度,其得分分别为34.28±16.44、35.64±19.14、36.94±16.05;对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的相似性、自杀的歧视、自杀的正性态度持中立观点,得分分别为47.38±22.01、51.78±17.05、37.77±18.12;对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条目持中立或肯定态度的得分为70.77±17.21.性别、民族、宗教以及自杀未遂和自杀暴露史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有影响.结论自杀危机干预系统需针对大众以及自杀者不同的背景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rea-based social capital and suicide rate among municipalities of Tokyo.

Methods

The study areas were 20 administrative municipalities of Tokyo. Social capital (i.e., organizational membership, social trust, fairness, helpfulness, and confidence in organizations) was measured based on data from a previous survey (response rate 28 %). Gender-specific age-adjusted suicide rates averaged over 5 years, sociodemographic, and other area characteristics were obtained from relevant national statistic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uicide rates was applied on each social capital variable, adjusting for the other area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rude Pearson’s correlation between any social capital variable and suicide rat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trust and suicide rate for men (p = 0.04).

Conclusions

While based on only limited evidence from a cross-sectional ecological study, area-based social trus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suicide rates for men in Toky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