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州市成年人饮酒行为与高血压患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每周饮酒行为状况与高血压患病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项目”苏州市吴中区基线调查数据,描述当地居民饮酒情况和高血压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每周饮酒频率、饮酒量、开始饮酒年龄和饮酒相关不良状况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 男、女性每周饮酒率分别为40.7%和0.6%,男、女性每周酒精平均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250.8 g和47.2 g,每周饮酒率和饮酒量性别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9.7%和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调整后显示,男性每周饮酒频率≥3d,每周酒精摄入量≥100 g者患高血压风险较不饮酒者显著增加(P<0.01),开始每周饮酒年龄<20岁和饮酒相关不良状况出现2种及以上者患高血压风险分别是不饮酒者的1.50倍和3.27倍,但在女性中未发现此现象.结论 男、女性每周饮酒率、饮酒量不同,男性随每周饮酒频率增高,饮酒量增多,开始每周饮酒年龄提前以及饮酒相关不良状况出现种类增多,其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女性饮酒与高血压患病关系则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描述我国2005-2018年各省份≥20岁成年人饮酒行为及变化趋势,分析各省份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归因于饮酒的负担。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和中国高血压调查数据,采用克里金插值结合局部加权回归,估计2005-2018年我国居民饮酒暴露水平;采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以及中国死因监测数据,计算我国各省份不同性别≥20岁人群饮酒对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和归因死亡人数,利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归因标化死亡率。结果 2005和2018年男性过去12个月饮酒率分别为58.7%(95%CI:57.8%~59.5%)和58.4%(95%CI:57.6%~59.3%),女性过去12个月饮酒率分别为17.0%(95%CI:16.6%~17.4%)和18.7%(95%CI:18.1%~19.3%),男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分别为24.6(95%CI:23.8~25.3)g和27.7(95%CI:26.8~28.7)g,女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分别为6.3(95%CI:6.0~6.5)g和5.3(95%CI:5.0~5.6)g,东部地区高于西部,西北地区饮酒暴露水平最低。2005-2018年出血性卒中死亡归因于饮酒的PAF从5.5%升至6.8%,归因死亡人数从5.02万升至5.91万;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归因于饮酒的PAF从7.0%升至7.7%,归因死亡人数从1.52万升至2.93万。各省份饮酒导致的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出血性卒中的PAF均为男性远高于女性,中、东部地区高于西部,西北地区最低,2018年归因于饮酒的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58/10万和2.11/10万。结论 我国男性居民饮酒率和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均较高,特别是东部地区,女性饮酒行为则较少,应采取区域性措施降低男性居民和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以减少饮酒导致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国20~79岁男性饮酒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20~79岁不同地区、年龄、文化程度和吸烟情况的男性人群的饮酒行为。方法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150个监测点开展抽样调查,每个监测点调查人数不少于1 000人。个人饮酒行为信息来源于“个人健康情况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询问获得。结果 60 791名20~79岁男性纳入分析,其饮酒率为57.8%(农村为58.3%,城市为57.3%),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为32.7 g(农村为33.3 g,城市为32.1 g)。我国50~59岁年龄组男性几乎每天饮酒的构成比和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在各年龄组中最高。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几乎每天饮酒的构成比和过量饮酒率明显下降。不吸烟人群的饮酒率、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几乎每天饮酒的构成比和过量饮酒率均低于曾经吸烟和现在吸烟人群。结论 我国20~79岁男性饮酒行为较普遍,城乡差别较小,但平均每日来源于不同酒类的酒精摄入量在不同特征人群中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吸烟情况的男性人群过量饮酒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中国就业流动人口红肉摄入水平和超标率。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表膳食调查法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个县(区、团)中48 511名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的红肉摄入情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计算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和超标率。结果 (1)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5.9(95%CI:116.5~132.5)g,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141.6(95%CI:131.3~148.9)g和104.7(95%CI:95.8~111.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红肉摄入量随年龄、文化程度、BMI的变化趋势(趋势检验P值均>0.05)。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标化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1.0(95%CI:113.4~128.7)g。(2)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6.2%(95%CI:33.0%~39.3%),男性远高于女性,分别为42.4%(95%CI:38.9%~45.8%)和27.8%(95%CI:27.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人群均为30~39岁组超标率最高,分别为43.5%(95%CI:39.7%~47.4%)和30.1%(95%CI:26.5%~33.9%)。标化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4.6%(95%CI:31.9%~38.0%)。结论 中国就业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超过世界癌症基金会推荐的标准,摄入量和摄入超标率均高于当地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我国成年女性饮酒行为特征、分析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150个监测点开展问卷调查,共分析75 518名≥18岁成年女性的饮酒行为信息。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权重,对率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城乡地区成年女性饮酒率分别为13.9%(95% CI:11.7~16.2)和13.3%(95% CI: 9.4~17.2),饮酒者经常饮酒率分别为13.9%(95% CI:9.9~17.9)和14.2%(95% CI:10.8~17.6),过量饮酒率分别为11.1%(95% CI: 7.5~14.8)和12.8%(95% CI: 9.1~16.4)。我国城市地区女性饮酒者葡萄酒消费率显著高于农村地区,且随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提高而升高。影响我国女性饮酒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职业、家庭成员饮酒和吸烟行为。其中,从事农业及生产运输(OR=0.72,95% CI:0.56~0.94,P=0.016)、家务(OR=0.59,95% CI:0.44~0.78,P<0.001)及其他工作(OR=0.61,95% CI:0.43~0.85,P=0.004)的女性饮酒率较低,家庭中有他人饮酒(OR=2.66,95% CI:2.17~3.26,P<0.001)和吸烟(OR=4.32,95% CI:2.95~6.34,P<0.01)的女性饮酒率更高。结论 我国成年女性饮酒率、经常饮酒率和过量饮酒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职业、家庭成员饮酒和吸烟行为是影响女性饮酒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就业(18~59岁)流动人口业余锻炼和静态行为现况。方法 201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70个县(区、团),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有效调查对象48 704名。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业余锻炼等身体活动情况与平均每天用于看电视、阅读、使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等静态行为的时间。结果 2012年样本人群经常锻炼率为19.4%(95%CI:19.0%~19.7%),男性高于女性,男性的经常锻炼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1),女性则相反。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男女性经常锻炼率均呈上升趋势(P<0.01);不同职业间经常锻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社会服务业最高(23.9%,95%CI:23.0%~24.9%),其次是制造业(20.1%,95%CI:19.3%~21.0%)。2012年样本人群从不锻炼率为71.3%(95%CI:70.9%~71.7%),男性低于女性;男女性从不锻炼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趋势检验P<0.01)、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P<0.01)。2012年样本人群平均每日静态行为时间为4.9(95%CI:4.8~4.9) h,其中男性为4.7 h,女性为5.1 h。静态时间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文化程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结论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主动锻炼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女性,文化水平较低及高年龄段的人群,有必要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成年人饮酒习惯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的饮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为依托,纳入135 824名≥18岁成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我国居民饮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成年人饮酒率为30.5%,其中男性饮酒率为53.8%,女性饮酒率为12.2%。在现在饮酒者中,男性和女性的过量饮酒率分别为14.0%和1.1%,每天饮酒率分别为25.7%和10.9%。男性饮酒类型主要为混合酒,女性为啤酒。我国饮酒人群的有害饮酒率为7.1%。随着年龄的增加,过量饮酒率、每天饮酒率和有害饮酒率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饮酒率、过量饮酒率、每天饮酒率和有害饮酒率与身体活动呈正相关。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饮酒率、过量饮酒率、每天饮酒率和有害饮酒率均较高。饮酒状况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状况和身体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高血压病患者饮酒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饮酒状况,为慢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指导。方法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慢病综合干预项目管理的且有完整饮酒信息的高血压病患者数据,分析饮酒状况。结果 18 976名城市高血压病患者平均年龄(62.4±11.1)岁,饮酒率为20.7%,男、女性分别为36.1%和9.3%,男、女性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中位数分别为21.7 g和5.8 g,过量饮酒的比例分别为46.5%和26.9%。男性以45~59岁组日均酒精摄入量和过量饮酒比例最高,60岁以上组最低。女性各年龄组日均酒精摄入量和过量饮酒比例接近。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男性患者饮酒严重,45~59岁男性高血压病患者饮酒干预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东省≥18岁居民饮酒行为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14个监测点≥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饮酒行为问卷调查。采用复杂抽样加权法估计不同特征人群的饮酒行为特征。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 600名≥18岁的常住居民,经复杂加权计算后,男性占51.42%,女性占48.58%;城市居民占68.99%,农村居民占31.01%。2018年广东省≥18岁居民过去12个月饮酒率为50.13%,男性(66.71%)高于女性(32.59%),城市(53.96%)高于农村(41.61%)。过去30 d饮酒率为31.50%,男性(45.29%)高于女性(16.90%)(均P<0.01)。62.77%的男性和88.02%的女性每周饮酒<1 d,随着年龄增加,每周≥5 d的饮酒频率逐渐上升。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11.98 g,男性(15.74 g)远高于女性(3.13 g),农村(15.78 g)高于城市(10.57 g)(均P<0.01)。广东省≥18岁居民危险饮酒率和有害饮酒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蔬菜和水果摄入情况。方法 采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是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个县(区、团),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18岁流动人口包括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相关信息。将其中所有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共计48 7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人群进行性别和年龄标化后,按性别、年龄、行业、教育程度等分组分别计算蔬菜、水果人均每日摄入量均值及摄入不足率等指标。结果 样本人群日均蔬菜摄入353.7(95%CI:351.3~356.2)g,水果摄入125.1(95%CI:123.4~126.9)g。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为44.1%(95%CI:43.5%~44.6%),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6.2%(95%CI:45.5%~47.0%)和41.2%(95%CI:40.3%~42.0%)(χ2=82.19,P<0.05);就职行业间比较,以住宿餐饮从业人员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最高(46.2%,95%CI:45.0%~47.3%),社会服务业人员最低(42.5%,95%CI:41.4%~43.7%),各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1,P<0.05);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就业流动人口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有所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P<0.05)。结论 2012年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中,>40%的人群蔬菜和水果日均摄入量未达到推荐标准,且男性高于女性,以住宿餐饮从业人员摄入不足率最高,但随教育程度提高摄入不足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以及社会压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43 521名研究对象,就业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7 h,女性(7.87 h)高于男性(7.69 h)。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为12.3%(95% CI:11.8%~12.7%),45~59岁人群(21.2%)高于18~岁人群(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入地区、行为危险因素、BMI、社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报患有慢性病是影响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的主要因素。男性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女性的1.18倍(95% CI:1.07~1.31);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2倍(95% CI:1.11~1.33);过量饮酒人群是正常人群的1.31倍(95% CI:1.16~1.49);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人群的1.46倍(95% CI:1.29~1.65)和1.33倍(95% CI:1.18~1.50)。结论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重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饮酒行为对我国9省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的影响。方法利用2006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对我国9省9111名成年居民的饮酒频率、饮酒类型以及饮酒量和高血压患病的关系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男性、女性成年居民的饮酒率分别为58.3%和8.1%。男、女饮酒者每Et平均酒精摄入量分别为(33.3±34.1)和(15.0±16.2)g,男、女饮酒率和饮酒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和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6.3%和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居民饮酒者和不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7.1%和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居民饮酒者和不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7.7%和22.5%,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低于不饮酒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男性和女性,高饮酒频率者高血压患病要高于低饮酒频率者(P〈0.05)。随着酒精摄人量的增加,男性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未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但饮酒各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不饮酒组;女性居民每日酒精摄入量低于15g时,高血压患病率最低,而随后出现升高的趋势。结论我国男性和女性的饮酒率以及饮酒量不同,饮酒可升高我国9省男性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而对女性居民的影响呈现出J型曲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行为状况.方法 采用定向抽样法开展横断而调查,对9个城市2250名MSM的匿名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两亚人群的高危行为发生状况.结果 MSM流动人口组近6个月性伴数(平均9.61个)、口交(平均8.61个)和肛交(平均7.52个)性伴数,近1个月口交(平均2.89个)和肛交(平均3.69个)性伴数,近6个月女性性伴数(平均1.17个)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中近6个月内流动人口组与男性肛交时以及同非妻子女性性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百分率(分别为37.15%、23.28%)均低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流动人口组从事男性性工作、与gay网友性交过、近1年在男性间参加群交、近1年与男性性交时出血、近1年在外地与男性性交、目前有固定女性性伴(分别为17.89%、12.56%、22.13%、31.38%、32.36%、31.86%)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结论 MSM流动人口具有比常住人口更多的HIV高危行为;该亚人群具有将HIV传播到其他地区的条件,应加强对MSM流动人口的行为干预,以阻断其在HIV传播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行为状况.方法 采用定向抽样法开展横断而调查,对9个城市2250名MSM的匿名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两亚人群的高危行为发生状况.结果 MSM流动人口组近6个月性伴数(平均9.61个)、口交(平均8.61个)和肛交(平均7.52个)性伴数,近1个月口交(平均2.89个)和肛交(平均3.69个)性伴数,近6个月女性性伴数(平均1.17个)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中近6个月内流动人口组与男性肛交时以及同非妻子女性性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百分率(分别为37.15%、23.28%)均低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流动人口组从事男性性工作、与gay网友性交过、近1年在男性间参加群交、近1年与男性性交时出血、近1年在外地与男性性交、目前有固定女性性伴(分别为17.89%、12.56%、22.13%、31.38%、32.36%、31.86%)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结论 MSM流动人口具有比常住人口更多的HIV高危行为;该亚人群具有将HIV传播到其他地区的条件,应加强对MSM流动人口的行为干预,以阻断其在HIV传播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行为状况.方法 采用定向抽样法开展横断而调查,对9个城市2250名MSM的匿名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两亚人群的高危行为发生状况.结果 MSM流动人口组近6个月性伴数(平均9.61个)、口交(平均8.61个)和肛交(平均7.52个)性伴数,近1个月口交(平均2.89个)和肛交(平均3.69个)性伴数,近6个月女性性伴数(平均1.17个)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中近6个月内流动人口组与男性肛交时以及同非妻子女性性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百分率(分别为37.15%、23.28%)均低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流动人口组从事男性性工作、与gay网友性交过、近1年在男性间参加群交、近1年与男性性交时出血、近1年在外地与男性性交、目前有固定女性性伴(分别为17.89%、12.56%、22.13%、31.38%、32.36%、31.86%)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结论 MSM流动人口具有比常住人口更多的HIV高危行为;该亚人群具有将HIV传播到其他地区的条件,应加强对MSM流动人口的行为干预,以阻断其在HIV传播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男男性行为者(MSM)中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行为状况.方法 采用定向抽样法开展横断而调查,对9个城市2250名MSM的匿名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两亚人群的高危行为发生状况.结果 MSM流动人口组近6个月性伴数(平均9.61个)、口交(平均8.61个)和肛交(平均7.52个)性伴数,近1个月口交(平均2.89个)和肛交(平均3.69个)性伴数,近6个月女性性伴数(平均1.17个)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中近6个月内流动人口组与男性肛交时以及同非妻子女性性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的百分率(分别为37.15%、23.28%)均低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MSM流动人口组从事男性性工作、与gay网友性交过、近1年在男性间参加群交、近1年与男性性交时出血、近1年在外地与男性性交、目前有固定女性性伴(分别为17.89%、12.56%、22.13%、31.38%、32.36%、31.86%)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组(P<0.05或P<0.01).结论 MSM流动人口具有比常住人口更多的HIV高危行为;该亚人群具有将HIV传播到其他地区的条件,应加强对MSM流动人口的行为干预,以阻断其在HIV传播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