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中国2012年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为制定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2)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并根据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分布状况选取170个调查县(区、团),按照6个职业分层,采用多阶段等额整群抽样方法,以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该人群吸烟信息,并使用复杂抽样设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样本人群48 699人,现在吸烟率为32.5%(95%CI:32.0%~33.0%),其中男性(55.3%,95%CI:54.6%~56.0%)显著高于女性(1.9%,95%CI:1.7%~2.1%)(χ2=2.6,P=0.103 7);男性各年龄组现在吸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P=0.103 7),但随文化程度提高而有降低趋势(χ2=140.7,P<0.000 1),以建筑业人群现在吸烟率最高(58.6%,95%CI:57.3%~60.0%)。现在每日吸烟率为27.9%(95%CI:27.4%~28.4%),其中男性(47.8%,95%CI:47.1%~48.5%)显著高于女性(1.3%,95%CI:1.1%~1.4%)。现在吸烟者人均每日吸烟量为15.6(95%CI:15.5~15.8)支,其中男性为15.7(95%CI:15.6~15.9)支,女性为10.3(95%CI:9.3~11.3)支;男性现在吸烟者人均每日吸烟量呈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趋势(t=34.89,P<0.000 1)和随文化程度提高而降低趋势(t=-14.63,P<0.000 1),以建筑业人群人均每日吸烟量最高为18.2(95%CI:17.9~18.6)支。样本人群中每日吸烟者日均吸烟量≥20支者的比例为47.1%,男性(47.6%)明显高于女性(21.9%),并呈随年龄增加及文化程度降低而升高,且以建筑业人群最高(60.4%)。吸烟者戒烟率为10.3%(95%CI:9.7%~10.8%),其中男性为10.1%(95%CI:9.6%~10.7%),女性为14.8%(95%CI:11.1%~18.5%),且有随吸烟者年龄增加而上升趋势(χ2=118.9,P<0.000 1),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者戒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戒烟者成功戒烟率为6.1%(95%CI:5.7%~6.5%),其中男性为6.1%(95%CI:5.7%~6.5%),女性为7.2%(95%CI:4.6%~9.8%),并呈随吸烟者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χ2=269.0,P<0.000 1)。"二手烟"暴露者比例为68.7%(95%CI:68.1%~69.3%),其中男性(76.4%,95%CI:75.5%~77.3%)高于女性(64.0%,95%CI:63.2%~64.9%)。结论 中国18~59岁男性就业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吸烟行为,"二手烟"暴露比例较高,以建筑业流动人口最为突出。吸烟者戒烟率较低,且成功戒烟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2.
2012年中国20~79岁男性饮酒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我国20~79岁不同地区、年龄、文化程度和吸烟情况的男性人群的饮酒行为。方法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150个监测点开展抽样调查,每个监测点调查人数不少于1 000人。个人饮酒行为信息来源于“个人健康情况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询问获得。结果 60 791名20~79岁男性纳入分析,其饮酒率为57.8%(农村为58.3%,城市为57.3%),饮酒者日均酒精摄入量为32.7 g(农村为33.3 g,城市为32.1 g)。我国50~59岁年龄组男性几乎每天饮酒的构成比和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在各年龄组中最高。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几乎每天饮酒的构成比和过量饮酒率明显下降。不吸烟人群的饮酒率、平均每日酒精摄入量、几乎每天饮酒的构成比和过量饮酒率均低于曾经吸烟和现在吸烟人群。结论 我国20~79岁男性饮酒行为较普遍,城乡差别较小,但平均每日来源于不同酒类的酒精摄入量在不同特征人群中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吸烟情况的男性人群过量饮酒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中国就业流动人口红肉摄入水平和超标率。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表膳食调查法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个县(区、团)中48 511名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的红肉摄入情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计算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和超标率。结果 (1)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5.9(95%CI:116.5~132.5)g,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141.6(95%CI:131.3~148.9)g和104.7(95%CI:95.8~111.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红肉摄入量随年龄、文化程度、BMI的变化趋势(趋势检验P值均>0.05)。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标化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1.0(95%CI:113.4~128.7)g。(2)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6.2%(95%CI:33.0%~39.3%),男性远高于女性,分别为42.4%(95%CI:38.9%~45.8%)和27.8%(95%CI:27.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人群均为30~39岁组超标率最高,分别为43.5%(95%CI:39.7%~47.4%)和30.1%(95%CI:26.5%~33.9%)。标化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4.6%(95%CI:31.9%~38.0%)。结论 中国就业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超过世界癌症基金会推荐的标准,摄入量和摄入超标率均高于当地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就业(18~59岁)流动人口业余锻炼和静态行为现况。方法 201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70个县(区、团),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有效调查对象48 704名。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业余锻炼等身体活动情况与平均每天用于看电视、阅读、使用计算机、玩电子游戏等静态行为的时间。结果 2012年样本人群经常锻炼率为19.4%(95%CI:19.0%~19.7%),男性高于女性,男性的经常锻炼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1),女性则相反。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男女性经常锻炼率均呈上升趋势(P<0.01);不同职业间经常锻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社会服务业最高(23.9%,95%CI:23.0%~24.9%),其次是制造业(20.1%,95%CI:19.3%~21.0%)。2012年样本人群从不锻炼率为71.3%(95%CI:70.9%~71.7%),男性低于女性;男女性从不锻炼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趋势检验P<0.01)、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P<0.01)。2012年样本人群平均每日静态行为时间为4.9(95%CI:4.8~4.9) h,其中男性为4.7 h,女性为5.1 h。静态时间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文化程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结论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主动锻炼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女性,文化水平较低及高年龄段的人群,有必要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蔬菜和水果摄入情况。方法 采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是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个县(区、团),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18岁流动人口包括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相关信息。将其中所有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共计48 7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人群进行性别和年龄标化后,按性别、年龄、行业、教育程度等分组分别计算蔬菜、水果人均每日摄入量均值及摄入不足率等指标。结果 样本人群日均蔬菜摄入353.7(95%CI:351.3~356.2)g,水果摄入125.1(95%CI:123.4~126.9)g。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为44.1%(95%CI:43.5%~44.6%),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6.2%(95%CI:45.5%~47.0%)和41.2%(95%CI:40.3%~42.0%)(χ2=82.19,P<0.05);就职行业间比较,以住宿餐饮从业人员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最高(46.2%,95%CI:45.0%~47.3%),社会服务业人员最低(42.5%,95%CI:41.4%~43.7%),各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1,P<0.05);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就业流动人口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有所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P<0.05)。结论 2012年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中,>40%的人群蔬菜和水果日均摄入量未达到推荐标准,且男性高于女性,以住宿餐饮从业人员摄入不足率最高,但随教育程度提高摄入不足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天津地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饮酒现状,为天津市预防饮酒对健康的损害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于2010-2012年在天津市14个区县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工作,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的方法调查前12个月内的饮酒情况,应用SAS 8.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天津市调查人群在调查前12个月内的饮酒率为26.8%,男女性饮酒率分别为46.7%和6.7%。城市男性饮酒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城市女性饮酒率随文化程度提高而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和农村男性饮酒者平均每日饮酒量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91、4.47,P<0.05,P<0.01)。农村男性平均每日饮酒量随文化程度提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9,P<0.01);农村男性随年龄升高,过量饮酒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8,P<0.01),随文化程度提高,过量饮酒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P<0.05)。结论天津市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饮酒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男性饮酒问题比较突出,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饮酒与失眠的关联,从饮酒的角度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0个县(区、团)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描述我国成年女性饮酒行为特征、分析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150个监测点开展问卷调查,共分析75 518名≥18岁成年女性的饮酒行为信息。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权重,对率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城乡地区成年女性饮酒率分别为13.9%(95% CI:11.7~16.2)和13.3%(95% CI: 9.4~17.2),饮酒者经常饮酒率分别为13.9%(95% CI:9.9~17.9)和14.2%(95% CI:10.8~17.6),过量饮酒率分别为11.1%(95% CI: 7.5~14.8)和12.8%(95% CI: 9.1~16.4)。我国城市地区女性饮酒者葡萄酒消费率显著高于农村地区,且随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提高而升高。影响我国女性饮酒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职业、家庭成员饮酒和吸烟行为。其中,从事农业及生产运输(OR=0.72,95% CI:0.56~0.94,P=0.016)、家务(OR=0.59,95% CI:0.44~0.78,P<0.001)及其他工作(OR=0.61,95% CI:0.43~0.85,P=0.004)的女性饮酒率较低,家庭中有他人饮酒(OR=2.66,95% CI:2.17~3.26,P<0.001)和吸烟(OR=4.32,95% CI:2.95~6.34,P<0.01)的女性饮酒率更高。结论 我国成年女性饮酒率、经常饮酒率和过量饮酒率均处于较低水平,职业、家庭成员饮酒和吸烟行为是影响女性饮酒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福建省流动人口和常驻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料,对2008~2012年福建省流动人口和常驻人口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福建省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08 154例,20.34%(21 998/108 154)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泉州、厦门和福州市,共占病例总数的85.25%(18 751/21 998)。从登记月份来看,流动人口1~7月为上升趋势,以后呈下降趋势;常驻人口从3月后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中男性占67.48%(14 844/21998),女性占32.52%(7 154/21 998),高于常驻人口。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15~35岁占病例总数的81.72%(17976/21 998),常驻人口以中老年为主,45~65岁占病例总数的56.93%(62 558/86 156)。流动人口以工人和民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0.78%(13 371/21 998);常驻人口以农牧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0.53%(52 149/86 156)。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和壮族为主,常驻人口中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流动人口中,64.66%(14 224/21998)为外省籍,主要来源于四川省、贵州省、江西省和重庆市,35.19%(7 740/21 998)为本省籍,主要来源于泉州、漳州、福州和龙岩市。结论 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在疾病分布上具有独特的流行特征,对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就业流动人口静态行为时间与体质指数(BMI)和肥胖的关系,为预防流动人口慢性病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0个县(区、团),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取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作为样本,应用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患病状况、身体活动情况及静态行为等信息。测量调查对象的体重和身高,并计算BMI。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每日静态行为时间与BMI和肥胖风险的关系。结果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每日平均静态行为时间为(4.70±3.02)h,男性静态行为时间[(4.58±2.96)h]低于女性[(4.84±3.0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事制造业的流动人口每日静态时间最长。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每日静态行为时间与BMI存在线性关系(β=0.015,P0.01),男性(β=0.036,P0.01)、30~岁(β=0.021,P0.05)和50~岁组(β=0.041,P0.01)流动人口存在类似线性关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每日静态行为时间每增加1 h,人群患肥胖的OR值增加2%(95%CI:1.01~1.03)。在男性(OR=1.02,95%CI:1.01~1.04)和18~岁组(OR=1.03,95%CI:1.01~1.05)流动人口中也观察到这一线性关系。结论就业流动人口的静态行为时间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较大,静态行为时间对男性和年轻就业流动人口的影响最明显,应根据此特征对高危人群采取措施,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致残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致残原因现状及近20年来该人群主要致残原因的变化.方法 对1987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 中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致残原因的调查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比较.结果 2006年我国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主要致残原因类别为疾病因素、伤害因素、先天性疾病及发育障碍和其他因素,致残率分别为0.720%、0.595%、0.224%和0.186%.其他外伤所致肢体残疾的致残率最高,为0.296%.与1987年调查结果 相比,疾病因素、伤害因素、先天性疾病及发育障碍的致残率均显著上升.2006年我国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前五位致残原因分别是:其他外伤、脊髓灰质炎、骨关节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工伤;1987年前五位致残原因分别是:其他外伤、小儿麻痹、其他原因、不明原因和血管性疾病.结论 疾病因素和伤害因素是我国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主要致残原因类别,其他外伤因素致残率最高;骨关节病和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我国15~59岁肢体残疾人群的主要致残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张家港市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传染病防治示范区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策略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2年间报告的流动人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病例个案和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自2002年首次发现HIV感染者以来,至2012年底累计发现流动人口HIV/AIDS125例,其中AIDS12例。男女性别比为3.31,以20—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民工和无业人员居多。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占75.20%;男男性途径感染占24.80%。在感染者的发现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规筛查、主动开展HIV咨询和检测(PITC)和自愿咨询和检测(VCT)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2002--2011年张家港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疫情上升明显,2012年有所下降,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需进一步强化示范区各项防控工作,保持遏制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势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状况。方法:本文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将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调查数据的8 217名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使用德国罗氏尿酸试剂检测盒,通过酶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德国罗氏C7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