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蜱媒病原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采用布旗法采集全沟硬蜱,通过巢式PCR方法对蜱体内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 burgdorferi] 5S~23S rRNA 基因间隔区、无形体(Anaplasma)16S rRNA基因、斑点热立克次体(Rickettsia)ompA基因、Q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C.)burneticom1基因、巴贝西原虫(Babesia)的Nss-rRNA基因进行扩增。结果 204只全沟硬蜱中104只蜱病原检测阳性,阳性率为50.98%,其中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为34.31%(n=70),斑点热立克次体阳性率为28.92%(n=59),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为9.31%(n=19),未检出Q热贝氏柯克斯体和巴贝西原虫。χ2检验显示,不同病原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17,P=0.000)。204只蜱中有39只存在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9.12%(39/204),在病原检测阳性蜱中复合感染率为37.50%(39/104)。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率为16.18%(n=33);伯氏疏螺旋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率为4.90%(n=10),斑点热立克次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率为2.94%(n=6),3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2.45%(n=5)。经χ2检验,3种病原混合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28,P=0.000)。结论 新疆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斑点热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并存在2~3种病原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广西凭祥地区莱姆病感染情况和基因型别.方法 2011年7月从广西凭祥地区采集蜱、啮齿动物和野鸟标本,分别采取煮沸法和Qiagen试剂盒提取蜱、啮齿动物脾脏以及鸟脾脏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扩增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将序列结果与GenBank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问隔区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从3份啮齿动物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间隔区片段,啮齿动物的感染率为5.66%(3/53).其中一个序列与GenBank中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序列号:HM100125.1,AB091455.1,AB091454.1,AB091453.1)同源性为100%;蜱和鸟标本中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广西凭祥地区啮齿动物中存在莱姆病螺旋体B.valaisiana基因型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吉林省莱姆病的病原学,为莱姆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旗法捕获蜱;采用BSKⅡ培养基对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到的病原体进行单克隆抗体鉴定及5S~23SrRNA基因间隔区PCR-RFLP分析。结果2004年从吉林省11个地区捕蜱1308只,其中全沟硬蜱1250只,占95.6%;血蜱58只,占4.4%。从全沟硬蜱中分离到7株螺旋体,经单克隆抗体鉴定均为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PCR-RFLP基因分型结果表明,6株菌为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1株菌为Borrelia afzelii基因型。结论吉林省11个地区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全沟硬蜱,至少存在2个致病基因型,即B.garinii和B.afzelii,以B.garinii基因型为主。因此应加强这些地区莱姆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吉林省珲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运用PCR方法对吉林省珲春地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的检测.测序并用PHYLIP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36.0%,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其感染率为2 0%.二者的复合感染率为2.0%;森林革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3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29.1%,二者的复合感染率16.8%.伯氏疏螺旋体的序列分析显示吉林地区的伯氏疏螺旋体都属于B.garinii基因型,同源性较高.对斑点热阳性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新测序列与斯洛伐克新发现的IRS3株和IRS4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结论吉林省珲春地区全沟硬蜱及森林革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并检测到2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东部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分布、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及病原基因型。方法捕蜱采用布旗法;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采用直接荧光法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BSKⅡ培养基,对分离到的螺旋体用单克隆抗体(H_(5332)、H_(6831)、H_(9724))、SDS-PAGE蛋白图谱分析、PCR-RFLP分析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表型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黑龙江省东部7个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为1科3属4种,即硬蜱科硬蜱属全沟硬蜱,革蜱属森林革蜱,血蜱属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不同生态环境中蜱的分布不同,各口岸优势蜱种不同。全沟硬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较高,平均为31.4%,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的带菌率较低,平均为2.2%和3.8%,日本血蜱中未检出阳性者。首次在中俄边境口岸——东宁、同江采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并鉴定为B.garinii基因型。结论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口岸为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状况和分子特征。方法 2020年4 - 6月,在新疆伊犁、阿拉山口、呼图壁、青河、福海、五家渠6个地区采集312份硬蜱样本,应用巢式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对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样本进行巢式PCR产物基因分型鉴定。结果巢式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97%(28/312)和11.86%(37/312)。其中,荧光定量PCR法青河阳性率最高,为35.29%(12/34);福海阳性率最低,为2.00%(1/50)。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样本共26份。基因分型鉴定结果显示,12份与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高度同源,10份与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高度同源,4份与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orrelia afzelii)高度同源。结论新疆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较高,且存在3种致病性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优势基因型为伽氏疏螺旋体,其次为狭义伯氏疏螺旋体、阿弗西尼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状况和分子特征。方法:2020年4 - 6月,在新疆伊犁、阿拉山口、呼图壁、青河、福海、五家渠6个地区采集312份硬蜱样本,应用巢式PCR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对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样本进行巢式PCR产物基因分型鉴定。结果:巢式P...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新疆边境地区伊宁县图兰扇头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在新疆边境地区的伊宁县随机采集畜牧体表寄生蜱324只,进行形态学初步筛选,从中选取6只形态差异较大的图兰扇头蜱,进行线粒体16S 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CO Ⅰ)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并与GenBank登录的图兰扇头蜱参考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形态学鉴定采集的伊宁县蜱类皆为图兰扇头蜱,两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rRNA基因为73.8%,CO Ⅰ基因为70.34%),在变异程度上16S rRNA基因较CO Ⅰ基因明显保守.结论 首次应用形态学、16S rRNA和CO Ⅰ基因测序分析表明新疆伊宁县采集蜱皆为图兰扇头蜱,并证明图兰扇头蜱具有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及基因分型情况。方法 应用巢式PCR扩增蜱和鼠中伯氏疏螺旋体5S-23S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RFLP分析显示特殊带型的样本测序分析。结果 检测全沟硬蜱1336只,293只阳性,阳性率为21.93%;森林革蜱144只,6只阳性,阳性率为4.17%;嗜群血蜱144只,未发现有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检测鼠9种145只,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4种5只,感染率为3.45%;其中检测8只棕背鼠平,2只阳性。RFLP分析及序列分析显示蜱中有B.garinii20047亚型、B.gariniiNT29亚型、B.afzelii基因型以及不同基因型或亚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混合感染;鼠感染的伯氏疏螺旋体包括B.garinii20047亚型和B.gariniiNT29亚型。SSCP分析结果显示带型多于36种。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蜱及鼠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其中全沟硬蜱的感染率较高;B.garinii型为主要基因型,且该地区伯氏疏螺旋体存在遗传多态性。单只蜱中存在同时感染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人和宿主动物是否存在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尚待进一步研究。全沟硬蜱和棕背鼾分别是该林区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媒介和主要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11.
广西南宁市上尧码头首次发现莱姆病疫源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广西省南宁市上尧码头是否存在莱姆病疫源地.方法:用BSK-Ⅱ培养基培养的方法从捕获鼠的膀胱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回收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先后从上尧码头捕获的鼠的膀胱分离到了3株疏螺旋体,分别命名为GXSH4、GXSH7及GXSH9.GXSH7株经鉴定为B.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南宁市上尧码头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2.
从桂黔交界地区中华硬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桂黔交界地区捕获的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以探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方法用BSK-Ⅱ培养基从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用PCR扩增分离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通过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莱姆病螺旋体菌株的5S~23S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分析,从而鉴定分离株的基因型。结果从捕获的中华硬蜱中分离出1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QLT1)。分离株经鉴定为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结论中华硬蜱很有可能是广西区和贵州省莱姆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鼠肝脾组织中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基因,了解淳安县鼠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于2012年8月收集淳安县102份鼠肝脾标本,采用巢式PCR法检测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特异片段,统计标本阳性率。结果在38只黑线姬鼠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特异片段阳性标本3份,在13只黄毛鼠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特异片段阳性标本3份,鼠伯氏疏螺旋体总阳性率为5.88%(6/102)。结论淳安县鼠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片段,有引起蜱媒传染病莱姆病发生的潜在可能,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国6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携带情况.方法 在6省各选取2个采样点捕蜱,采用病原分离培养和巢式PCR方法对蜱进行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通过基因测序确定分型.结果 6省共采集到2200余只蜱,约1000只蜱用于病原分离培养,从吉林省长白县全沟硬蜱标本中分离到13株螺旋体,从贵州省道真粒形硬蜱标本中分离到9株螺旋体.1255只蜱用于PCR检测,从6省的蜱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特异片段,其中吉林省(长白县27.08%、通化县20.41%)、青海省(互助县25.06%、黄南县21.11%)和贵州省(道真县25.63%)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高,山西省(垣曲县4.72%、交城县3.64%)蜱中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较低.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吉林、青海、甘肃和山西省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均为Borrelia garinii.贵州、湖南省的基因型均为Borrelia valaisiana.结论 6省蜱中均带有莱姆病螺旋体,且带菌率有差异;山西省蜱中存在Borrelia ganmi型莱姆病螺旋体,湖南省蜱中存在Borrelia valaisiana型莱姆病螺旋体.  相似文献   

15.
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福建省北部莱姆病感染率较高的林区捕获一批野鼠,从鼠体收集到部分粒形硬蜱,取蜱类中肠和社鼠肾脏接种BSKII培养基,结果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从粒形硬蜱和社鼠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在国内外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了解陕西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人群莱姆病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莱姆病患者,采用个案调查;蜱样,采用拖旗法采集;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采用巢式PCR法;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分型,采用RFLP法。结果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南郑县碑坝、陇县八渡镇3个农林地区人群莱姆病螺旋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8.33%(6/113)、8.88%(3/36)和7.51%(4/45)(P0.05),发现莱姆病患者14例,蜱类以嗜群血蜱和达吉克斯坦革蜱为优势种,检测蜱样1 116只。检测出阳性138只,总阳性率为12.35%。物种的阳性率分别为嗜群血蜱30.06%(107/356),达吉克斯坦革蜱3.88%(29/747),日本血蜱15.38%(2/13);检测出阳性蜱样138只,其中嗜群血蜱107只,84只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23只为阿弗西尼疏螺旋体基因型;达吉克斯坦革蜱29只,24只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5只为阿弗西尼疏螺旋体基因型;日本血蜱2只,均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结论研究提示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南郑县碑坝、陇县八渡镇3个农林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 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 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 :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 ,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 (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 2 3 % ,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 :上述方法对莱姆病媒介蜱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莱姆病是一种蜱媒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在北半球广泛流行。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具有极为复杂的传播机制和过程。在过去20多年中,‘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本综述拟对近5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Fikrig实验室的工作进行总结。内容主要包括:证明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OspA是一种粘附素(adhesion),对螺旋体在硬蜱中肠(midgut)定居至关重要,并发现硬蜱中肠肠腔表面蛋白TROSPA是OspA的受体;发现蜱唾液腺蛋白Salp15协助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哺乳类动物;发现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bmpA和bmpB介导螺旋体在关节的定居及关节炎的发生。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莱姆病的传播特征和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明确甘肃林区森林革蜱传播莱姆病的媒介作用。方法森林革蜱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采用BSK-Ⅱ培养基培养,多克隆和单克隆鉴别试验;经期传播能力,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刺叮人工感染21 d的阳性KM小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伽什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接种森林革蜱62组,有3组培养出伯氏疏螺旋体,培养的总阳性率为4.84%;通过经期动力学实验,森林革蜱对莱姆病伽什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不能跨越消化、蜕皮阶段,蜕化后的森林革蜱不再携带伽什螺旋体。结论森林革蜱虽然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但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滇西北山区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的自然感染及基因分型情况。方法以山区农村家犬作为指示动物,使用真空采血管抽取家犬全血,应用巢式PCR扩增犬血中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然后对阳性片段进行测序,并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注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测贡山、福贡2个县3个乡镇山村63只家犬血液,其中发现9只犬为阳性,阳性率14.29%。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当地犬感染的伯氏疏螺旋体为Borrelia garinii。结论首次证实云南省西北部山区家犬中存在莱姆病Borrelia garinii型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