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2007-2016年中国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PubMed,系统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国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的文献,采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2软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结果 共纳入文献46篇,总样本量625 05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为5.7%(95%CI:4.8%~6.6%)。中西部地区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为6.3%(95%CI:4.9%~8.0%),高于东部地区的5.5%(95%CI:4.4%~6.8%)。59岁以下男性人群HBsAg阳性率为6.1%(95%CI:5.3%~7.0%),高于女性人群的4.8%(95%CI:4.2%~5.5%)。2007-2009年的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为6.3%(95%CI:5.5%~7.2%),2010-2012年为5.9%(95%CI:4.4%~8.0%),2013-2016年为3.5%(95%CI:2.0%~6.1%)。结论 2007-2016年中国59岁以下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呈现下降趋势,已经从乙型肝炎高流行区转变为乙型肝炎中流行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对初次免疫(初免)正常应答和高应答新生儿免疫持久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乙肝疫苗初免正常应答和高应答新生儿,在其幼儿期(2~3岁)时加强免疫3剂次者作为加强免疫组,按照1:1匹配原则随机选择性别、居住乡镇相同的未加强免疫者作为未加强免疫组;于初免5年后采血检测抗-HBs和抗-HBc。结果 加强免疫组和未加强免疫组初免5年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7.39%(224/230,95%CI:94.41%~99.04%)和53.91%(124/230,95%CI:47.24%~60.48%),几何平均抗体浓度(GMC)分别为1140.02(95%CI:887.46~1464.46) mIU/ml和11.53(95%CI:8.73~15.23) mIU/ml;两组5年随访抗体阳性率和GM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V突破性感染率分别为0.87%(2/230)和2.17%(5/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初免5年后抗-HBs阳性率与是否加强免疫和初免时抗-HBs水平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38.75(95%CI:16.23~92.54)和3.06(95%CI:1.51~6.17)(P值均<0.05)。结论 乙肝疫苗初免正常应答或高应答儿童在幼儿期加强免疫可有效提高抗体持久性,但对预防HBV感染可能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8年和2018年广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2008年和2018年广州市1~59岁人群乙型肝炎(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方法 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法,于2008年和2018年在广州市随机抽取1~59岁常住人口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8年调查1~59岁人群4 989名,2018年3 980名。2018年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9.50%(95%CI:7.34%~11.66%),较2008年(12.45%,95%CI:10.58%~14.33%)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02,P=0.075);下降主要为7~16岁人群,2018年HBsAg阳性率为0.88%(95%CI:0.35%~1.42%),较2008年(4.54%,95%CI:2.71%~6.36%)下降8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44,P=0.000)。2018年1~59岁人群抗-HBs阳性率为72.30%(95%CI:69.56%~75.04%),较2008年(64.93%,95%CI:61.65%~68.22%)升高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18,P=0.001);升高主要为17~59岁人群,2018年抗-HBs阳性率为71.93%(95%CI:68.90%~74.96%),较2008年(63.77%,95%CI:60.16%~67.37%)升高1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422,P=0.001)。2018年1~59岁人群HBV感染率为48.10%(95%CI:43.20%~53.00%),较2008年(62.27%,95%CI:59.11%~65.44%)下降2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138,P=0.000);其中1~、7~和17~59岁人群HBV感染率分别为4.58%、5.13%和56.56%(降幅分别为81.83%、85.91%和18.47%),高流行区域人群HBV感染率为48.87%(降幅24.70%),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HBV感染率为28.81%(降幅38.75%)。结论 自2008年以来,广州市乙肝防控效果显著,儿童HBV感染率达到WHO消除乙肝2020年的目标,但仍属于高流行区,降低乙肝死亡率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需继续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和成年人的监测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常住人口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深圳市常住人13 HBV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2010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市罗湖区和宝安区1~5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用ELISA检测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3771人中,HBsAg阳性252例,标化阳性率为9.73%;抗一HBs阳性2712例,标化阳性率为72.83%。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P<0.05);深圳市户籍与非深圳市户籍居民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深圳市户籍人口抗一HBs阳性率(78.32%)高于非深圳市户籍人群(6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613,P<0.001);HBsAg阳性率在不同职业人群中差异较大,其中农民最高,达24.13%,抗-HBs阳性率中医护人员最高(89.10%);初中文化程度人群HBsAg阳性率最高(12.7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抗-HBs阳性率最高,平均为81.00%,而初中水平人群抗-HBs阳性率最低,仅为62.45%;出生地为广东、深圳地区的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均超过10%,抗一HBs阳性率以深圳和广东地区出生人群最高,分别为74。48%和76.47%。结论深圳市乙肝感染低于广东省,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江苏省一般人群HCV抗体的阳性率分布,分析感染HCV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江苏省3个地区的传染病防制示范区以乡镇和行政村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HCV抗体检测,利用SPSS软件分析抗体阳性率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差异,Cox模型拟合1:4配对的logistic回归分析HCV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HCV感染情况在不同人群分布有差异,女性感染率(0.965%,95%CI:0.899%~1.035%)高于男性(0.572%,95%CI:0.517%~0.632%);3个县人群感染率(分别为0.131%,95%CI:0.103%~0.164%;0.316%,95%CI:0.268%~0.370%;2.173%,95%CI:2.039%~2.3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1.577%,95%CI:1.425%~1.740%),<30岁年龄组最低(0.161%,95%CI:0.125%~0.204%); 受教育程度越低感染率越高,其中流动人口感染率高。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率最低的地区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史(OR=3.049,95%CI:1.322~7.036)、输血史(OR=14.319,95%CI:2.318~88.459)和共用剃刀(OR=3.604,95%CI:1.096~11.851)是HCV感染的独有危险因素;感染率较低的地区分析显示仅血制品使用史(OR=7.202,95%CI:1.170~44.310)是独有危险因素;感染率最高的地区显示献血史(OR=7.496,95%CI:6.121~9.180)、输血史(OR=2.305,95%CI:1.578~3.369)和侵入性检查史(OR=1.258,95%CI:1.021~1.549)为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年龄组单因素分析显示,30~39岁组与他人共用剃刀是独有危险因素,50~59岁组有针灸史是该年龄组危险因素,50~59岁和60~69岁组有侵入性检查是危险因素。结论 HCV感染在中老年人、教育程度低、流动性强的人群中感染率高,不安全献(输)血、血制品使用可能是既往几十年中HC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针灸、侵入性检查以及共用剃刀等在不同人群中的危险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中国就业流动人口红肉摄入水平和超标率。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表膳食调查法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个县(区、团)中48 511名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的红肉摄入情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计算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和超标率。结果 (1)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5.9(95%CI:116.5~132.5)g,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141.6(95%CI:131.3~148.9)g和104.7(95%CI:95.8~111.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红肉摄入量随年龄、文化程度、BMI的变化趋势(趋势检验P值均>0.05)。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标化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1.0(95%CI:113.4~128.7)g。(2)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6.2%(95%CI:33.0%~39.3%),男性远高于女性,分别为42.4%(95%CI:38.9%~45.8%)和27.8%(95%CI:27.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人群均为30~39岁组超标率最高,分别为43.5%(95%CI:39.7%~47.4%)和30.1%(95%CI:26.5%~33.9%)。标化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4.6%(95%CI:31.9%~38.0%)。结论 中国就业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超过世界癌症基金会推荐的标准,摄入量和摄入超标率均高于当地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浙江省孕妇对巨大儿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孕前、孕期保健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浙江省20个县(市、区)1 512名孕妇进行面对面调查,分析巨大儿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494份,巨大儿诊断标准的知晓率为40.7%(95%CI:38.2%~43.2%);巨大儿发生原因知晓率为55.0%(95%CI:52.4%~57.6%)、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2.4%(95%CI:59.9%~64.9%),两者均知晓的比例为49.0%(95%CI:46.4%~5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晚期(OR=1.906,95%CI:1.128~3.221)、城市户籍(OR=1.335,95%CI:1.014~1.756)、教育程度为大专(OR=2.474,95%CI:1.635~3.744)和本科及以上(OR=2.072,95%CI:1.338~3.209)、参加孕期保健知识培训(OR=1.936,95%CI:1.509~2.484)和自学孕期保健知识(OR=2.065,95%CI:1.338~3.189)能够提高孕妇对巨大儿诊断标准和预防知识的知晓率。高龄孕妇(OR=2.103,95%CI:1.330~3.323)对巨大儿发生原因和预防知识知晓率高于低年龄者。结论 浙江省孕妇对巨大儿诊断标准的知晓率不到50%,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孕前、孕期宣传教育和保健指导,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多开展孕期保健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我国≥35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方法 2010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8岁成年人98712名,抽取其中≥35岁无缺血性心血管病史者共计67214人为调查对象,通过体格测量和相关指标实验室检测,以及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吸烟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患病情况。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预测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结果 我国≥35岁无缺血性心血管病史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预测得分为5.1(95%CI:4.9~5.2),平均危险度为4.2%(95%CI:4.0%~4.4%)。其中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为高危者占8.5%(95%CI:7.8%~9.2%),男性(12.1%,95%CI:11.1%~13.0%)明显高于女性(4.9%,95%CI:4.4%~5.5%)(P<0.05),农村人群(8.8%,95%CI:7.8%~9.7%)高于城市人群(8.1%,95%CI:7.2%~8.9%)(P<0.05);10年发病风险为中危和低危者比例分别为19.1% (95%CI:18.2%~20.0%)和72.4%(95%CI:70.9%~73.9%)。随着教育水平提高或收入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为高危和中危者的比例均有所下降(P<0.05),而低危者的比例上升(P<0.05)。结论 我国≥35岁人群中有8.5%在未来10年发生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可能性超过10%,其中尤为应关注男性、农村、教育水平较低、收入较低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蔬菜和水果摄入情况。方法 采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是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个县(区、团),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18岁流动人口包括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相关信息。将其中所有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共计48 70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人群进行性别和年龄标化后,按性别、年龄、行业、教育程度等分组分别计算蔬菜、水果人均每日摄入量均值及摄入不足率等指标。结果 样本人群日均蔬菜摄入353.7(95%CI:351.3~356.2)g,水果摄入125.1(95%CI:123.4~126.9)g。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为44.1%(95%CI:43.5%~44.6%),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6.2%(95%CI:45.5%~47.0%)和41.2%(95%CI:40.3%~42.0%)(χ2=82.19,P<0.05);就职行业间比较,以住宿餐饮从业人员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最高(46.2%,95%CI:45.0%~47.3%),社会服务业人员最低(42.5%,95%CI:41.4%~43.7%),各行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1,P<0.05);随着教育水平提高,就业流动人口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率有所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P<0.05)。结论 2012年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中,>40%的人群蔬菜和水果日均摄入量未达到推荐标准,且男性高于女性,以住宿餐饮从业人员摄入不足率最高,但随教育程度提高摄入不足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12年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吸烟状况,为制定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2)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并根据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分布状况选取170个调查县(区、团),按照6个职业分层,采用多阶段等额整群抽样方法,以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该人群吸烟信息,并使用复杂抽样设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样本人群48 699人,现在吸烟率为32.5%(95%CI:32.0%~33.0%),其中男性(55.3%,95%CI:54.6%~56.0%)显著高于女性(1.9%,95%CI:1.7%~2.1%)(χ2=2.6,P=0.103 7);男性各年龄组现在吸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P=0.103 7),但随文化程度提高而有降低趋势(χ2=140.7,P<0.000 1),以建筑业人群现在吸烟率最高(58.6%,95%CI:57.3%~60.0%)。现在每日吸烟率为27.9%(95%CI:27.4%~28.4%),其中男性(47.8%,95%CI:47.1%~48.5%)显著高于女性(1.3%,95%CI:1.1%~1.4%)。现在吸烟者人均每日吸烟量为15.6(95%CI:15.5~15.8)支,其中男性为15.7(95%CI:15.6~15.9)支,女性为10.3(95%CI:9.3~11.3)支;男性现在吸烟者人均每日吸烟量呈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趋势(t=34.89,P<0.000 1)和随文化程度提高而降低趋势(t=-14.63,P<0.000 1),以建筑业人群人均每日吸烟量最高为18.2(95%CI:17.9~18.6)支。样本人群中每日吸烟者日均吸烟量≥20支者的比例为47.1%,男性(47.6%)明显高于女性(21.9%),并呈随年龄增加及文化程度降低而升高,且以建筑业人群最高(60.4%)。吸烟者戒烟率为10.3%(95%CI:9.7%~10.8%),其中男性为10.1%(95%CI:9.6%~10.7%),女性为14.8%(95%CI:11.1%~18.5%),且有随吸烟者年龄增加而上升趋势(χ2=118.9,P<0.000 1),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者戒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戒烟者成功戒烟率为6.1%(95%CI:5.7%~6.5%),其中男性为6.1%(95%CI:5.7%~6.5%),女性为7.2%(95%CI:4.6%~9.8%),并呈随吸烟者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χ2=269.0,P<0.000 1)。"二手烟"暴露者比例为68.7%(95%CI:68.1%~69.3%),其中男性(76.4%,95%CI:75.5%~77.3%)高于女性(64.0%,95%CI:63.2%~64.9%)。结论 中国18~59岁男性就业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吸烟行为,"二手烟"暴露比例较高,以建筑业流动人口最为突出。吸烟者戒烟率较低,且成功戒烟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新生儿应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为该地区儿童乙型肝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2年8月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0~3岁婴幼儿1187例,根据年龄分为<1岁组276例、1~2岁组302例、2~3岁组298例和>3岁组311例,采用ELISA法检测4组新生儿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两项指标,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新生儿免疫情况.结果 1187例婴幼儿抗-HBs阳性率为84.08%,其中<1岁组为94.57%、1~2岁组为87.75%、2~3岁组为81.54%、>3岁组为73.63%,4组的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87例婴幼儿HBsAg阳性率为0.34%,<1岁组和1~2岁组均为0、2~3岁组为0.34%、>3岁组0.96%,4组的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新生儿免疫水平随年龄增长开始降低,有必要对≥3周岁儿童再次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及时采取乙型肝炎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常山县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为制订和评价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735名小学生、503名初中生、1029名高中生和608名岁幼儿园学生,用ELISA法测定HBsAg和HBsAb。结果:2875名体检者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率为2.54%,其中幼儿园学生阳性率0.66%,小学生阳性率为0.95%,初中生阳性率为1.59%,高中生的阳性率为5.25%。幼儿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HBsAg阳性率呈逐阶段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b幼儿园学生阳性率最高,四个组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病毒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取得了效果,1990年代以后出生人群,HBsAg携带率已呈逐步降低;应继续严格的乙型肝炎计划免疫,在人群中建立有效乙型肝炎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深入探讨武汉市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状况。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59岁3202人并采集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样本的HBsAg和HBsAb。结果人群总阳性率为5.65%,其中农村地区1287人,HBsAg阳性率为6.61%(85人),中心城区1915人,HBsAg阳性率为5.01%(96人)(X^2=3.66,P〉0.05);乙肝疫苗接种对HBsAg阳性率和HBsAb阳性率有显著影响。人群HBsAb总阳性率为60.63%,15岁以下者与15岁以上人群中HBsAb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18.75,P〈0.05)。结论人群HBsAg阳性率有明显城乡差异。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途径。武汉市实施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在控制乙肝流行,降低HBsAg阳性率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18岁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的血清学感染状况。方法 2020年8-12月在北京市朝阳区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18岁常住居民采集静脉血并进行问卷调查, 样本量估算为8 525人。使用雅培微粒子发光法试剂盒检测HBsAg、抗-HBs、抗-HBc等乙肝血清学指标。结果调查对象为朝阳区≥18岁常住居民9 875人, HBsAg、抗-HBc、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8%(95%CI:2.5%~3.1%)、33.9%(95%CI:33.0%~34.9%)和45.6%(95%CI:44.6%~46.6%), 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全阴率为45.9%(95%CI:44.9%~46.9%)。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为22.4%。18~28岁常住居民HBsAg和抗-HBc阳性率(1.9%和6.8%)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男性HBsAg和抗-HBc阳性率(3.6%和35.4%)均高于女性(2.2%和32.8%)。调查对象HBsAg、抗-HBs和抗-HBc三项全阴率随调查对象年龄增加而上升, 抗-HBs阳性率则逐渐下降。结论北京市朝阳区≥18岁人群HBsA...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预防乙型肝炎和肝癌效果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评价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预防乙肝和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出生队列调查、横断面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乙肝发病和肝癌死亡监测,对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婴儿乙肝疫苗普种后14年,接种人群HBsAg阳性率为0.7%~2.9%(平均为1.5%),保护率为83.5%~96.6%;HBV感染率为1.1%~5.1%(平均为2.2%),保护率为93.5%~98.4%。乙肝疫苗普种后15年,1~14岁年龄组乙肝发病率为1.4/10万,下降92.4%;0~19岁组肝癌死亡率为0.17/10万,下降19.23倍。结论 婴儿乙肝疫苗普种可降低急性乙肝发病率和肝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昔阳县乙型肝炎感染标志的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省昔阳县471人检测HBsAg、抗-HBs、抗-HBc三项HBV感染标志,其阳性率分别为10.19%、34.61%和19.11%,HBV总感染率为52.65%,表明昔阳县为乙型肝炎高发地区。HBsAg、抗-HBs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年龄分布呈一特殊模式: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至30岁年龄组为高峰,后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抗-HBs阳性率和HBV感染率略有下降,到50岁年龄组又升至一个高峰。HBsAg阳性率农民显著高于干部,HBV感染率也以农民为最高(59.55%)。食品从业人员由于受历次检查的筛选,HBV感染率最低(37.50%);男女性别HBV感染机会相同。分析三项HBV感染标志的传染源作用和HBV感染情况,为制订乙型肝炎防治重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6月-2019年1月在江西省两个区县选择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实施首剂HepB(HepB1)和HBIG联合免疫以及HepB全程免疫,全程免疫后1-2个月检测血清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分析HBsAg阳性率和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2281名,HepB1、HepB1联合HBIG、HepB全程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9.43%、94.83%、30.47%;全程免疫后HBsAg阳性率为0.61%,HBsAb阳性率为98.47%;乙肝e抗原(HBeAg)同时阳性、阴性母亲的婴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2.08%、0.12%(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结论HepB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需探讨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  相似文献   

18.
HBsAg及抗-HBs同时阳性患者血清中HBV-S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HBsAg以及抗-HBs同时阳性血清中HBV-S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对广州市部分中学生体检中发现的HBsAg以及抗-HBs均为阳性的血清提取乙肝病毒DNA,针对S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将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并比较结果。结果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较,均发现S基因某些位点发生变异。结论HBsAg以及抗-HBs同时阳性的产生可能与HBV-S基因的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并评价衡阳市居民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s,HBsAg)携带率和抗体流行情况。方法于2012年6~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石鼓区、常宁市2个县(市区)7个乡7个村1044名1—5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标本采集,由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2项指标。结果衡阳市居民乙肝HBsAg携带率为6.13%,10岁以下儿童已降至1.21%,HBsAg携带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农民HBsAg携带率高于其它职业人群。不同性别、地区、文化程度人群间无差异。衡阳市居民乙肝抗一HBs阳性率为54.21%,不同性别、年龄、地区、职业、文化程度人群间均无差异。结论衡阳市乙肝防治已达到卫生部〈〈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但乙肝防治任务依然艰巨,仍需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做好围产期母婴阻断;进一步加强成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倡知情自愿自费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20.
Since 1990,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 eliminate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n Saudi Arabia has included universal administration of HBV vaccine to all infants. From 1990 to 1995 this vaccine was also routinely administered to children at school entry. The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among children before this programme was reported to be 6.7%.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trend in incidence of HBV infection over a decade of surveillance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rogramme. From January 1990 to December 1999 a total of 30,784 cases of HBV infection (positive for HBsAg) were reported. The total number of HBV infections among children <15 years of age was 4180 cases, with a prevalence of 0.05%. The total number of HBV infections among adults was 26,604 cases, with a prevalence of 0.22%. The prevalence varied by region, ranging from 0.03% to 0.72% with a mean prevalence of 0.15%. There was a clear decline in incidence among children whereas the incidence in adults slightly rose, perhaps owing to population growth estimated to be 3.3% annually.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universal childhood HBV vaccination programme had an enormous positive impact on HBsAg seroprevalence among children in Saudi Arab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