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滇西鼠传疾病疫源地自然村鼠形动物丰盛度的因子。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10月,在云南西部鼠传疾病流行区,选择10个县(市)40个自然村作为鼠形动物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点,使用笼捕法捕获室内鼠形动物,根据外形特征鉴定鼠形动物种类。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潜在影响自然村鼠形动物丰盛度的因子。使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在R软件下应用多元负二项分布回归探索影响鼠形动物丰盛度的因子。结果 40个自然村共捕获到鼠形动物421只,分为2目2科6属9种,捕获率为3.51%,其中黄胸鼠278只,占捕获鼠形动物的66.03%,为优势鼠种。平均每自然村捕获鼠形动物10.5只(0~33只),共有8个自然村鼠形动物密度超过5%。多元负二项分布回归结果显示:气湿大于55%的自然村捕获鼠形动物的数量增加1.82倍;彝族自然村比汉族自然村捕获鼠形动物的数量增加2.08倍;周围种植水果的自然村捕获鼠形动物的数量增加1.71倍;近半年内有灭鼠行为的自然村捕获鼠形动物的数量增加2.42倍;大于80%的住户养鸡的自然村捕获鼠形动物的数量增加1.51倍。结论 自然村鼠形动物丰盛度与气候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密切相关,为有效控制自然村鼠形动物的丰盛度,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家鼠鼠疫疫源地影响室内黄胸鼠丰盛度的因子。方法在云南省梁河县选择30个鼠疫历史疫源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0户家庭,放置鼠笼捕获鼠类动物,根据动物的外形特征鉴定其种类。采用调查和实地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潜在影响黄胸鼠丰盛度的因子。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在R软件下进行多水平跨栏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共捕获166只鼠类动物(黄胸鼠133只和臭嗣鼯33只)。多水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傣族、铁桶储存粮食、家中养犬、住家周围有其他房屋的家庭增加捕获黄胸鼠的概率为1.67~2.76倍,养鸡家庭超过80%的自然村其捕获黄胸鼠数量增加2.18倍,有公共厕所的自然村增加了捕获黄胸鼠的概率为1.93倍,同时也增加捕获数量2.38倍。自然村周围种植玉米以及养猫、牛的家庭降低了捕获黄胸鼠的概率(45%~6l%),院外有厕所的家庭捕获黄胸鼠数量下降63%。结论黄胸鼠丰盛度高低与周围生态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疫区为达到预防和控制鼠疫的最佳效果,须考虑影响黄胸鼠丰盛度的生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鼠形动物特征和环境因子与鼠形动物寄生蚤的关系,明确影响云南剑川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的因素。方法 选取剑川县作为采样点,分别在4个季节不同海拔梯度进行鼠形动物、寄生蚤、环境因子取样。使用跨栏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季节、生境、海拔)和鼠形动物特征指标(种类、性别、年龄、体长、体重等)与鼠形动物寄生蚤丰盛度和丰富度的关系。结果 寄生蚤丰盛度跨栏负二项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染蚤率分别降低了68%、78%、45%。与耕地相比,林地中野外鼠形动物染蚤数量减少了35%。与齐氏姬鼠相比,大绒鼠的染蚤率增加了0.41倍,中华姬鼠的染蚤率降低54%,其他种类的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39%;中华姬鼠的染蚤数量降低60%。雌性鼠形动物染蚤率降低了25%。成年的鼠形动物染蚤数量降低了44%。体长>100 mm、耳高>13 mm的鼠形动物染蚤率分别增加了0.48、0.53倍。尾长>13 mm的鼠形动物的染蚤数量降低了49%。寄生蚤丰富度跨栏Poisson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染蚤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万州及涪陵区段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种类构成、数量分布以及宿主动物感染鼠疫菌的情况,判断当地是否存在鼠疫疫源地。方法采用笼捕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1)宿主动物调查,万州区捕获鼠形动物170只,密度为3.20%;涪陵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03只,密度为5.95%。(2)鼠体蚤指数:万州区共梳理出鼠蚤151匹,染蚤率22.94%,蚤指数0.888;涪陵区共梳理出鼠蚤64匹,染蚤率7.59%,蚤指数0.211。(3)地面游离蚤指数:万州区共布放粘蚤纸3000张,捕获地面蚤5匹,蚤指数0.002;涪陵区共布放粘蚤纸3000张,未捕获地面游离蚤。(4)鼠疫血清学检查:对万州及涪陵区捕获的活体鼠形动物全部进行鼠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万州及涪陵区虽然未曾发生鼠疫,也不是鼠疫疫源地,但从地理景观、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等方面分析,均存在鼠疫疫源地的条件,有发生鼠疫疫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潮州市鼠形动物、媒介宿主种群及数量分布情况。方法于2011年7—10月,选择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东郊村、河内村和桥东街道社光村、东湖居民区作为监测点,采用夹笼法和逐日捕鼠法捕获鼠类。计算鼠体蚤和室内游离蚤指数;病原学监测采用解剖压印培养,血清学监测采用IHA检验。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408只,属2目2科5种,其中褐家鼠占51.23%(209/408)、黄胸鼠占17.65%(72/408)、小家鼠占15.20%(62/408);室内鼠密度监测共捕获鼠形动物113只,捕鼠率为褐家鼠5.50%(66/1 200)、黄胸鼠1.92%(23/1 200);室外鼠密度监测共捕获鼠形动物57只,捕鼠率为褐家鼠1.75%(21/1 200)、黄胸鼠1.58%(19/1 200)。共梳检鼠形动物135只,带蚤26只,染蚤率为19.26%(26/135),获蚤27匹,均为印鼠客蚤,总蚤指数为0.20(27/135),室内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3(13/450);经鼠疫细菌学检查鼠形动物材料333份,均未检出鼠疫杆菌;共检测鼠形动物血清308份,结果均未检出鼠疫特异性F1抗体。结论褐家鼠为潮州市鼠形动物优势种,未发现潮州市有动物鼠疫流行的信息,但仍需开展鼠疫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温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相关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为控制其孳生和繁殖及其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5-2010年用夹夜法监测温州市鼠形动物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变化情况,收集温州市2005-2010年HFRS发病资料。结果 2005-2010年共捕获室内外鼠形动物4种390只,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4.36%和33.33%,鼠密度分别为1.28%、1.11%、0.86%、0.88%、0.96%和0.80%,平均鼠密度为0.98%。鼠形动物全年均有分布,密度高峰期在6-8月;HFRS发病无明显季节分布,发病数随鼠形动物年平均密度下降而减少,鼠形动物密度季节消长与HFRS发病无相关关系(r=-0.066,P=0.840)。结论 温州市鼠形动物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HFRS病例时有报告,应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鼠形动物及鼠传疾病监测预警,防范鼠形动物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20年夏季福建省宁德港地区(宁德港)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基因特征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夹夜法采集宁德地区鼠类,提取鼠形动物肺组织RNA,用汉坦病毒检测试剂盒对样本进行检测,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序列进行相似性、遗传与变异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112只,汉坦病毒阳性率为6.25%(7/112),其中包括褐家鼠5只,黄胸鼠2只;对阳性样本测序,获得2条汉坦病毒的基因全序列(分别命名为:FJ35和FJ36,GenBank登录号:MW449188~MW449193),全基因组序列均来自雄性褐家鼠;序列比对发现该样本所携带病毒属于汉坦病毒基因型汉城病毒(SEOV),与山东省汉坦病毒分离株JX20140581和LZSF21之间核苷酸相似性较高为99%;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该阳性样本所携带病毒属于S3亚型,与浙江省、山东省以及东北地区汉坦病毒分离株Z37、LZSF21和zy27、Gongzhuling415等属于同一亚型;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与国际标准株SEOV80-39 M片段编码的氨基酸相比,FJ35和FJ36第81位谷氨酰胺(Q)变为精氨酸(R);与FJ372核蛋白氨基酸相比发现N259S变异。结论 2020年夏季宁德港鼠形动物汉坦病毒阳性率较高,存在人群自然感染和流行的风险;形成该疫源地的病毒来自山东省某疫区的可能性比较大,需要做好港口鼠形动物的输入性防控;2株阳性样本所携带病毒属于S3亚型,与周围地区病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但糖蛋白及核蛋白氨基酸存在一些微小的变异,可能引起相关抗原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鼠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鼠疫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0年每年4-9月采取笼日法,对辖区内开展鼠间鼠疫监测。结果 2006-2010年共布放有效鼠笼11 371个,捕获鼠形动物1 088只,平均鼠密度9.6%;优势鼠种以黄胸鼠(41.5%)和褐家鼠(41.3%)为主;鼠体平均蚤总指数为0.12;室内游离蚤总指数为0.04,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0.08;检测鼠血清1 038份,鼠肝脾745份,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局部鼠密度偏高,鼠疫主要宿主动物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辽宁各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做好口岸鼠类监测工作,为口岸灭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一采用ELTON夹日法,每月中旬连续放夹3d.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各类鼠形动物266只,隶属于2目2科4属5种.结论 辽宁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优势鼠种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其次为小家鼠(Mus musculus).本次调查初步了解辽宁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为辽宁口岸鼠形动物和鼠传疾病的防制、保障国境口岸的卫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感染情况及基因多态性。方法 2019年7 - 8月, 在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的16个自然村(弥勒市4个、芒市6个、梁河县6个)周围, 采用夹夜法收集鼠形动物, 提取肝脏RNA, 应用一步法荧光定量PCR检测鼠HEV目的基因, 计算鼠HEV阳性率;采用PCR法对阳性样本进行目的基因扩增及克隆测序, 应用MegAlign和MEGA 7.0软件对测序样本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HEV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对比分析, 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491只, 隶属3目、5科、8属、15种;鼠HEV阳性率为4.89%(24/491), 其中黄胸鼠和针毛鼠的阳性率分别为9.39%(23/245)和1/3, 其他鼠形动物未检出。不同生境鼠形动物鼠HE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 且民居附近生境鼠HEV阳性率高于其他生境(P均< 0.05)。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来源于梁河县的P018样本基因序列与来自香港首例感染鼠HEV患者的样本MG813927.1序列同源性为10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整合鼠类及其相关传染病监测体系,探索综合监测模式,分析其可行性。方法成立执行办公室,协调病媒生物防制所、传染病防制所、微生物检验所等相关科室,统筹安排工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人间疫情的相关信息,采用鼠夹法调查鼠密度变化,采用鼠笼法捕获鼠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0年1-11月龙游县报告钩端螺旋体(钩体)病1例,发病率为0.25/10万。共布放鼠夹2117夹次,捕鼠52只,平均鼠密度为2.46%。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00%,抗体阳性率为2.67%;钩体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龙游县鼠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基本可行,建议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西部地区鼠群中巴尔通体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鼠类中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ecies)的感染情况。方法2004年在景东、南华、盈江、龙陵等县捕捉活鼠,采集捕获鼠全血标本,用含5%兔心血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可疑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的特异片段(379bp)加以证实。结果4个县共捕获鼠类397只,为1个属4个种,分属大足鼠、黄胸鼠、褐家鼠以及斑胸鼠。从397份标本中分离到巴尔通体54株,分离率为13.6%(54/397)。菌株分布于各调查点的鼠种中,大足鼠的分离率为22.0%(22/100)、黄胸鼠14.8%、(31/210)、褐家鼠为1.2%(1/87)、斑胸鼠阴性。结论云南省西部地区的鼠类中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巴尔通体的感染,还需要对相关疾病传播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预防害鼠随青藏铁路出入西藏自治区(西藏),并造成对西藏和内地的危害,防止鼠疫等鼠传疾病随铁路流行,对青藏铁路沿线那曲段草场鼠类群落组成及密度进行调查。方法在青藏铁路沿线的那曲、安多县和附近的班戈、聂荣、比如及嘉黎县草场,安多县河川草地及那曲县香茂乡青藏铁路护坡和农舍采用夹日法调查。结果草场共收回有效夹1828夹,捕鼠145只,另53只鼠残体,捕获率为10.83%,其中捕获鼠2种,加上河川草地捕获鼠2种,及观察到鼠1种,草场以高原鼠兔为优势种,另有少量的长尾仓鼠、白尾松田鼠和喜马拉雅旱獭;铁路护坡捕获高原鼠兔1种,另有1只鼠残体;农舍布放有效夹286夹,捕鼠20只,在青藏铁路沿线的农舍以小家鼠和白尾松田鼠为主要害鼠。草场捕获率以7月那曲县为最高,达30.32%。结论青藏铁路那曲段草场以高原鼠兔为优势种,青藏铁路沿线的那曲县香茂乡农舍以小家鼠为优势种;未发现褐家鼠和黄胸鼠分布,但需要加强监控;鼠密度高的地方需要治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和城镇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1年共捕获鼠类104只,平均鼠密度为0.49%;小家鼠(66.35%)及褐家鼠(30.77%)为优势鼠种,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总体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均呈典型的三峰形曲线,3月出现第1个鼠密度高峰、5-6月和8-10月又出现2次高峰。结论 基本掌握了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进一步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云南省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固定监测点及面上常规调查中采集人血清、鼠血清和鼠肺做汉坦病毒(HV)抗体和抗原检查。结果2004年全省共报告HFRS 55例,死亡2例,年发病率0.13/10万,病死率为3.64%。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和楚雄州。在固定监测点泸西、寻甸和永胜县捕获鼠类10种803只,采集鼠血清314份,人血清313份,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带病毒率为3.89%(26/668),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臭鼩鼱和短尾鼩;对鼠及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0%和2.24%。在滇西地区10个县(市)采集到16种896份鼠肺标本,带病毒率为3.01%(27/896),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足鼠、短尾鼩、高山姬鼠和臭鼩鼱。结论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攀枝花市2008--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攀枝花市鼠类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在居民区、特殊环境和农村自然村进行监测。结果攀枝花市2008--2012年年平均鼠密度为0.74%,以2009年最高为0.86%,2012年最低,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主要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捕获总数的54.94%,其次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类雌雄比为1.10:1;以特殊行业年平均鼠密度最高,达1.20%,占捕获总数的54.58%;鼠类活动高峰集中在6—8月,占捕获总数的40.29%。结论基本掌握了攀枝花市鼠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6—8月集中开展防鼠、灭鼠工作;继续加强对鼠类的长期监测,做到有的放矢,科学防控,以减少鼠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隆林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 10年来共捕鼠4 829只,隶属2目3科11种,年平均鼠密度为3.30%;黄胸鼠年平均密度为2.71%,为该县的优势鼠种。鼠密度的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分别为5月和11月。结论黄胸鼠是隆林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1-6月和11月是鼠疫监测的重点时间,最佳灭鼠时期为4月和10月。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Survey data indicate that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ten experience less advantageous economic and social resources than individuals without disabilities. Furthermore, they often reside with other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same household. However, less is known about resource availability when multiple child and adult household members have a disability.ObjectiveWe use child-level data from the 2000 Censu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gation of disability in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and educatio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poverty level, and inadequate housing.MethodsWe utilize tabular analysis and Kruskal–Wallis tests to examine how resources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income, and housing adequacy compare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who are the only member of their household with a disability,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who live in a household with at least one other member with a disability, children without disabilities who live in a household where no other member has a disability, and children without disabilities who live in a household where at least one other member has a disability.ResultsAmong children without a disability, 86% live in a household in which no other member has a disability. Among children with a disability, 53% live in a household in which no other adult or child has a disability. Poverty, inadequate housing, and low adult education were more than two times more likely – and adult unemployment over five times more likely – in households with multiple members with disability versus households without disability.ConclusionThere is a high prevalence of aggregation of adults and children with disability in household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y. These households have substantially fewer resources than households who do not have children or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