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国九省区中老年居民1991~2009年膳食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资料中选取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7轮调查50岁及以上的健康调查对象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人群平均每日的脂肪摄入量、胆固醇摄入量和脂肪供能比,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 1991~2009年,九省区中老年居民脂肪摄入量和胆固醇摄入量增加,脂肪供能比不断提高,至2009年男性中老年居民已达到81.9g/d、270.8mg/d和31.8%,女性中老年居民已达到70.4g/d、238.5mg/d和32.2%;脂肪供能比超过30%以及胆固醇平均摄入水平超过300mg/d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至2009年男性中老年居民已达到54.7%和35.8%,女性中老年居民已达到56.9%和29.8%。结论 1991年以来中国九省区城乡中老年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居民脂肪供能比以及胆固醇摄入量已超过或接近中国居民膳食脂肪参考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我国九省城乡居民1989~2009年膳食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状况及变化趋势,为进行合理的膳食指导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年八轮调查中18~49岁的健康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人群平均每日的脂肪摄入量、胆固醇摄入量、脂肪供能比和脂肪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脂肪适宜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 1989~2009年,我国九省居民脂肪摄入量和胆固醇摄入量增加,脂肪供能比不断提高,至2009年成年男性已达到85.9g/d、291.1mg/d和31.1%,成年女性已达到72.4g/d、263.7mg/d和31.7%;脂肪供能比超过30%以及胆固醇平均摄入水平超过300mg/d的人群比例显著增加,至2009年成年男性已达到54.3%和40.5%,成年女性已达到55.6%和34.1%。结论我国九省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居民脂肪供能比以及胆固醇摄入量已超过或接近中国居民膳食脂肪参考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1991-2009年中国九省区儿童青少年膳食锌的摄入状况、食物来源以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7轮调查中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对象,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询问法收集膳食资料。结果中国九省区儿童青少年平均每日锌摄入量从1991年的10.4mg下降到2009年的9.1mg。1991年和2009年中国九省区儿童青少年膳食锌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EAR)的比例分别为66.6%和79.6%。膳食锌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坚果和蔬菜水果。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人群中普遍存在锌摄入不足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干预以增加膳食锌摄入量。[营养学报,2013,35(2):131-133]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1982年与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和能量的营养素来源及变化特征。方法  分析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简称“2012年营养调查”)中参加膳食调查的6~17岁儿童的膳食摄入情况。198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5 d采用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2012年的膳食信息连续3 d采用24 h膳食回顾与3 d家庭油、盐、调味品称重相结合方法收集。结果  从1982年到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日平均摄入量由(2 216.5±19.0)kcal/d下降至(1 766.4±30.6)kcal/d(t=45.05, P<0.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3.7±0.4)%下降至(55.5±0.6)%(t=102.10, P<0.001);蛋白质供能比由(10.8±0.1)%增加至(12.3±0.2)%(t=-33.40, P<0.001);脂肪供能比由(15.2±0.3)%增加至(33.2±0.5)%(t=-105.22, P<0.001)。脂肪供能比超过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上限(30%)的6~17岁儿童比例由1982年的6.1%增加至2012年的59.8%。结论  2012年和1982年相比中国6~17岁儿童膳食能量摄入水平下降,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发生变化,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增加。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广泛开展营养宣传教育,引导6~17岁儿童合理饮食,调整城乡6~17岁儿童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指南指数(2021)[CDGI(2021)-C],验证其可靠性,并利用CDGI(2021)-C评价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各类食物建议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国7~17岁儿童和青少年膳食营养素摄入与其体质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至少参加一轮(2000年、2006年、2011年和2015年)调查并有完整膳食和体格测量调查数据的5562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三水平(社区-个人-观察水平)体质指数的线性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城乡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膳食营养素摄入对其体质指数的影响。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和家庭称重记账法评价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结果 城市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高于农村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12~17岁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高于7~11岁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男孩体质指数高于女孩的,但仅在2011年和2015年调查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个体水平(调查年份、年龄、身体活动和家庭人均收入)与社区水平(社区城市化指数)等混杂因素后,三水平模型显示农村男孩的体质指数随胆固醇摄入量(P<0.01)的增加而增加;城市女孩的体质指数随维生素B1摄入量(P<0.05)和铁摄入量(P<0.01)的增加而增加;农村女孩的体质指数随维生素E摄入量(P<0...  相似文献   

7.
李双双  马传伟  席波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449-1452
了解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1993-2011年血压水平和血压偏高检出率变化趋势,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基于1993,2000和2011年3次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横断面数据,选取具有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完整资料的4 715名7~17岁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1993-2011年儿童青少年SBP和DBP水平分别增长3.4和1.5 mmHg,其中男生、7~12岁和城市儿童增长幅度较大.血压偏高、单纯收缩压偏高和单纯舒张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从1993年的10.0%,2.1%和9.3%增加到2011年的12.9%,3.0%和11.7%,分别增长2.9,0.9和2.4百分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检出率分别从1993年的4.8%,1.4%和4.9%增加到2011年的10.8%,8.8%和19.7%,分别增长6.0,7.4和14.8百分点(x2值分别为61.4,132.7,229.7,P值均<0.05).相对于男生,女生血压偏高的OR值为0.79(95% CI=0.66~ 0.95);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超重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OR值为2.11(95%CI=1.57~2.84),肥胖OR值为3.14(95%CI=2.15~ 4.59);与正常腰围相比,腹型肥胖OR值为1.65(95%CI=1.22~2.22).结论 1993-201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血压偏高、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检出率均呈增加趋势.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膳食摄入现状,并评估其与身体脂肪的关联,为制定科学的儿童膳食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北京密云、通州、房山和东城4个区的30所中小学校共14 945名6~1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7 483名,占50.1%。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及社会经济学等)和体格检查(身高、体重以及身体脂肪)。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标准”,将儿童膳食状况分为差、一般、理想3个水平。 结果 被调查儿童膳食状况为理想、一般和差的比例分别为19.4%、52.8%和27.8%,且调整混杂因素后,随着膳食状况由差到理想,所有被调查儿童的体脂肪指数和体脂率呈下降趋势(β=-0.081、-0.286,P趋势<0.05)。 结论 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膳食状况不容乐观,不良膳食状况可导致儿童脂肪蓄积。应在家庭、学校及社会多个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膳食指导,降低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1991-2009年中国9省(区)4~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钙的摄入现状、食物来源及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1991-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7轮调查中4~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利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数据,按地区分层对历年膳食钙摄入量水平、食物来源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横断面分析。结果 1991-2009年中国9省(区)4~17岁儿童青少年平均每日膳食钙摄入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9年该人群中男童钙摄入量为311。2 mg/d,女童为294.6 mg/d;1991——2009年男女童钙摄入量不足50%适宜摄入量(AI)的比例分 别高达81.5%一87.6%和87.0%~91.0%,而达到AI人数的比例仅为0.2%~0.8%和0.1%~0.8%。儿童青少年膳食钙主要来源于蔬菜、豆制品、谷类和乳类食物,其提供的钙占平均每日钙摄入量的70%以上。结论 1991-2009年中国9省(区)4~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钙摄入水平仍然较低,需提高该人群的饮奶量增加钙摄入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纤维摄入状况。方法选择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6~17岁儿童青少年5657人作为研究对象。该调查抽样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膳食调查采用3d 24h膳食回顾法。研究中不可溶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 IDF)的摄入量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总膳食纤维(total dietary fiber, TDF)的摄入量按照各类食物中不可溶膳食纤维和总膳食纤维的折算系数通过计算得到,个体膳食纤维的摄入水平用适宜摄入量进行评价。结果我国6~8岁儿童膳食纤维摄入量男性为(10.2±0.3)g/d,女性为(9.8±0.3) g/d,9~11岁儿童膳食纤维摄入量男性为(12.2±0.3)g/d,女性为(11.4±0.3) g/d,12~14岁青少年膳食纤维摄入量男性为(14.0±0.3)g/d,女性为(13.0±0.3) g/d,15~17岁青少年膳食纤维摄入量男性为(15.0±0.4) g/d,女性为(13.5±0.4)g/d,仅11.8%的儿童膳食纤维摄入量达到适宜水平。儿童青少年膳食纤维摄入最主要的来源是米面类和叶菜类食物,贡献率分别为35.5%和27.8%。结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纤维的摄入水平各年龄组达到适宜摄入量的比例均较低,且食物来源较为单一,为提高其膳食纤维摄入量,父母和学校需给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多更美味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营养学报,2019,41(4):316-3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991-2006年中国9省区7~17岁儿童青少年饮奶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以"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91、1993、1997、2000、2004和2006年6轮调查数据资料为基础,选择连续72 h有完整膳食数据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该人群饮奶(包括液态奶、奶粉和酸奶,不含其他乳制品和乳饮料)状况及变化趋势.结果 1991-200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饮奶率和平均每日饮奶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饮奶率从1991年的2.88%上升到2006年的13.88%;人均饮奶量则从1991年的3.90g/d上升到2006年的26.11 g/d.饮奶消费在城乡、家庭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人均饮奶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目标(300g/d)还有很大差距,膳食钙摄入不足比例仍在97%以上.结论 1991-200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奶类消费状况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普遍摄入量不足及地区间差异明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991-2009年中国9省(区)6~17岁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摄人的变化及其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方法 以1991-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项目中12596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应用SAS 9.2统计软件分析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及人口经济因素等数据。结果 调查人群蔬菜水果消费率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浅色蔬菜消费率从94.4%增加至96.9%(χ2=11.6,P<0.0001),深色蔬菜消费率从1991年的58.3%增加至82.4%(χ2=213.2,P<0.01),水果消费率从12.6%增加至45.4%(χ2=571.2,P<0.0001)。蔬菜总摄入量中位数从1991年的250.0g/d下降至2009年的225.8 g/d(χ2=72.4,P<0.0001),其中浅色蔬菜下降36.6 g/d,深色蔬菜下降约40.0 g/d(χ2=92.8,P<0.0001),而水果摄入量增加50.0/d(χ2= 104.2,P<0.01)。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蔬菜最低推荐摄人量(300g/d)的儿童比例从1991年的 38.9%下降至2009年的26.8%,而满足该指南水果推荐量(200g/d)的比例从2.0%增加到13.9%;2009年深色蔬菜摄入占蔬菜总摄入量一半以上儿童的比例约为25.1%。母亲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是影响水果消费的重要因素。结论 1991-2009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蔬菜水果消费率呈增加趋势,但深色和浅色蔬菜摄入量有所下降,存在明显摄入不足。建议采用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增加蔬菜和新鲜水果的摄人量,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国河北省、浙江省、陕西省和湖南省(四省)7~17岁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以及人口经济特征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系统疾病专病社区队列研究"2018年的1 747名7~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 对高腰围、中心性肥胖、TG升高、TC升高、LDL-C升高、HDL-C降低、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进行分析。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口经济学因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四省7~17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HDL-C降低、血压升高、TG升高、血糖升高、中心性肥胖、TC升高、LDL-C升高检出率分别为29.08%、15.28%、13.17%、13.05%、11.79%、7.33%、6.53%、5.15%。18.37%的儿童青少年中存在危险因素聚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女性高腰围发生的风险高于男性(OR=1.67, 95%CI:1.26~2.22), 血糖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低于男性(OR=0.69, 95%CI:0.49~0.99;OR=0.7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描述3~17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脂肪组织、非脂肪组织)的发育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南方和北方共计7个城市,包括长春、北京、天津、济南、上海、银川、重庆的3~17岁城市汉族儿童青少年10867例。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测量身高、体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身体脂肪组织质量、非脂肪组织质量等。计算BMI、体脂含量百分比(FMP)、脂肪质量指数(FMI)、非脂肪组织质量指数(FFMI)。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逻辑核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10867例3~17岁儿童青少年数据,其中男生5512人(50.7%)。男生FMP在10~15岁组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β=-1.811(95%CI:-1.987^-1.635)],15岁以后变化不明显;女生FMP在3~7岁组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β=-0.896(95%CI:-1.100^-0.691)],7~12岁变化不明显,12~15岁随年龄增长增速明显[β=0.989(95%CI:0.753~1.224)],15岁以后变化不明显。除9岁组和10岁组以外,女生FMP高于男生(均P<0.05)。男生FFMI在3~17岁各个年龄段均明显高于女生(均P<0.05),11岁以后,女生和男生的FFMI差异变大。男生和女生的FMI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曲线有交叉,略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男生:β=0.033(95%CI:0.018~0.048);女生:β=0.192(95%CI:0.181~0.204)]。脂肪重聚年龄肥胖组小于超重组和正常体重组;男生不同体重状态组BMI、FFMI随年龄变化情况类似;男生正常体重组FMI随年龄增长略有降低,一直保持在5 kg/m2以下,超重组[β=0.114(95%CI:0.091~0.136)]和肥胖组[β=0.211(95%CI:0.176~0.245)]的FMI有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体重状态组男生FMP在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正常体重:β=-0.836(95%CI:-0.924^-0.748);超重:β=-1.090(95%CI:-1.269^-0.910);肥胖:β=-1.144(95%CI:-1.321^-0.967)];不同体重状态组女生的BMI、FFMI、FMI随年龄变化情况类似,在8岁以后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正常体重组:β=0.174(95%CI:0.165~0.182);超重组:β=0.325(95%CI:0.304~0.346);肥胖组:β=0.447(95%CI:0.406~0.488)];女生FMP的变化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呈明显增加的趋势[正常体重组:β=0.963(95%CI:0.851~1.074);超重组:β=0.910(95%CI:0.695~1.125);肥胖组:β=0.895(95%CI:0.569~1.221)]。总体上来看,BMI和FMI的相关性很强(男生:r=0.767;女生:r=0.873),不同体重状态儿童青少年BMI和FMI的r不同。结论儿童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发育特征不同,且存在性别差异。BMI生长曲线和体脂肪的发育特征不完全一致,且存在性别差异,有必要对生长发育中的儿童进行更精准的体成分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主要食品中镉含量,对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镉暴露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2016—2018年监测广州市共16类2 882份食品镉含量,结合2011年广州市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应用点评估方法,初步评估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主要膳食的镉暴露风险。结果 广州市市售主要食品中镉平均含量为0.000 4~1.397 5 mg/kg,总检出率为81.37%,其中双壳贝类的镉含量平均值最高,为1.397 5 mg/kg。3~6岁学龄前儿童、7~17岁学龄期儿童青少年主要膳食镉的月平均暴露量分别为17.129 5、13.970 9 µg/kg·BW,安全限值(MOS)均>1;根据食品化学物高端暴露模型计算,高端暴露量(P95消费量)分别为43.018 2、39.812 7 µg/kg·BW,MOS均<1。3~6岁、7~17岁儿童青少年膳食平均消费水平下镉暴露的主要来源依次为米及米制品、叶菜类和双壳贝类,3类食品累加贡献率分别为72.39%、75.09%;高消费水平下镉暴露的主要来源依次为双壳贝类、米及米制品和叶菜类,3类食品累加贡献率分别达89.01%、91.27%。结论 广州市3~17岁儿童青少年通过日常膳食摄入的镉对健康造成的风险较低,但食物高消费水平下尤其是双壳贝类高摄入人群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应加强重点食品的镉含量监测,倡导平衡膳食和食物摄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腰围水平及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方法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6~17岁儿童青少年调查资料,分析儿童青少年腰围水平及中心性肥胖流行现状。利用腰围的P90(同年龄、同性别)作为中心性肥胖的判断界值。结果 我国各年龄组儿童青少年腰围均为男生大于女生(P<0.000 1),城市大于农村(P<0.05),家庭收入水平高的儿童青少年大于中、低家庭收入儿童青少年(P=0.000 3)。6~17岁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率为11.2%,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0.7%和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和农村男生的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3.2%和8.5%,女生分别为12.3%和11.2%。按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分,高、中、低家庭收入男生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15.8%、11.5%和8.8%,女生分别为13.5%、11.9%和11.6%。结论 男生的腰围较女生更易受城乡和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定全国汉族7~18岁儿童青少年分区域身高标准,并采用此标准与全国标准及WHO标准筛查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使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汉族儿童青少年的身高数据,采用LMS法进行身高标准曲线的拟合,并以此对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对象进行生长迟缓筛查.结果 全国各分区域(Ⅰ~Ⅳ)身高水平差异明显,第Ⅱ分区18岁年龄组身高水平最高,第Ⅰ分区身高水平最低,男生相差3.18cm,女生相差2.92cm;全国男生身高标准与WHO标准差值为0.31~5.07cm,女生差值为0.98~4.22cm;在分区域标准、全国标准及WHO标准下,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平均发生率分别为2.22%、2.29%、5.25%,分区域标准下生长迟缓发生率与社会经济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最强.结论 全国统一的身高标准不适于区分地理、遗传等不可变因素与社会经济水平等可变因素造成的身高差异,因此应制定分区域身高标准来客观评价中国儿童身高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生活环境因素对我国儿童青少年BMI的影响。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2000、2006、2011和2015年4轮调查中参与调查、且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共6 626人(男性3 473人,女性3 153人)。首先在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中进行环境因素单变量分析,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拟合线性模型进一步筛选环境因素,最后分城乡拟合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的空模型拟合结果对数似然估计值-17 034.68,随机效应似然比检验χ2=483.06,P<0.001;社区分层组内相关系数(ICC)=9.97%,个人和社区水平总ICC=39.38%;三水平模型显示城市模型中城市化指数(β=-0.05,95%CI:-0.09~-0.01,P<0.05)、公园所在位置在本市另一居委会(β=-0.88,95%CI:-1.72~-0.04,P<0.05)、15~17岁组(β=-1.04,95%CI:-1.78~-0.30,P<0.05)与BMI值呈负相关,社区到最近健身房的距离(β=0.12,95%CI:0.02~0.22,P<0.05)、家庭彩电数(β=0.50,95%CI:0.08~0.92,P<0.05)、家长提示电视内容虚构的频率为3~4次/周(β=1.85,95%CI:0.70~3.00,P<0.05)与BMI值呈正相关;农村儿童青少年模型中的城市化指数(β=-0.04,95%CI:-0.07~-0.01,P<0.05)、农村人均收入(β=-7.29e-4,95%CI:-1.00e-3~-6.77e-5,P<0.05)、家长规定看电视的频率≥5次/周(β=-1.29,95%CI:-2.36~-0.21,P<0.05)、脂肪供能比(β=-0.03,95%CI:-0.06~-1.00e-3,P<0.05)与BMI值呈负相关,家长提示电视内容虚构的频率≥5次/周(β=3.01,95%CI:0.03~6.00,P<0.05)、调查时间为2015年(β=4.83,95%CI:1.96~7.69,P<0.05)与BMI值呈正相关。结论 环境因素从多水平多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BMI的变化,城市化指数和农村人均收入对儿童青少年BMI的升高有微弱的保护作用,社区层面需要关注儿童青少年生活环境周边的活动场所的设置,而在家庭中应当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看电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