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移植肾功能正常组(稳定组)、AR组、CMV感染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25+HLA-DR-T淋巴细胞和CD25-HLA-DR+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FS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0年在我院行肾移植的患者27例,术后按照是否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1)和稳定组(n=16),分别于移植术前1 d及术后第7天收集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3~+、CD4~+、CD8~+、CD3~+CD4~+及CD3~+CD8~+T细胞等,同时观察两组肾功指标及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术前相比,急性排斥反应组及稳定组CD3~+CD4~+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P<0.05),而在急性排斥反应组和稳定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监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早期判别急性排斥反应及个体化免疫抑制剂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生物制剂参与的免疫诱导治疗逐渐成为肾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有效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又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目的:探讨不同生物制剂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对机体免疫状态及移植肾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10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生物免疫诱导治疗情况分组,单克隆抗体组(n=35)肾移植受者接受巴昔利单克隆抗体治疗,多克隆抗体组(n=43)肾移植受者接受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n=32)肾移植受者未接受生物制剂免疫诱导治疗。对比分析3组受者在肾移植后1,4,12周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并评价移植后12周内移植肾功能状态和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单克隆抗体组、多克隆抗体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多克隆抗体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克隆抗体组、对照组(P〈0.05)。单克隆抗体组、多克隆抗体组移植后1,4,12周淋巴细胞绝对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克隆抗体组移植后1,4,12周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低于单克隆抗体组、对照组(P〈0.05)。表明生物制剂参与的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移植受者活化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降低移植肾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建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百分比参考范围。方法 67例健康对照组、169例肾移植患者于肾移植手术后1周清晨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百分比。同时按年龄段划分为3组进行统计:≤30岁(青年组)、31~49岁(中年组)、≥50岁(老年组)。结果 (1)建立了肾移植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百分比的参考范围:CD3+56.80%~64.54%;CD4+30.82%~36.43%;CD8+23.45%~27.32%;CD3+CD4+/CD3+CD8+1.35~1.68;NK 6.04%~8.35%。(2)肾移植术后不同性别间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肾移植术后不同年龄间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组比较,青年组和中年组肾移植术后CD8+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CD4+/CD3+CD8+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建立了肾移植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参考范围,同时发现肾移植术后随年龄增长CD8+细胞百分比降低,而CD3+CD4+/CD3+CD8+升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是新近发现的共刺激分子,在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研究较多,在肾移植领域缺少研究。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纳入肾移植患者50例,根据移植后肾功能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20例,移植肾功能稳定组30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观察对象血清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水平。 结果与结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0.0081,P=0.0000)。肾功能稳定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0),急性排斥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00),急性排斥组显著低于肾功能稳定组(P=0.000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组、肾功能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8656,P=0.1617)。提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在肾移植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时血清中表达减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了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背景:临床上常以流式细胞检测受者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来揭示与排斥或感染相关的关系。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排斥或感染时外周血CD4+及CD8+T细胞(简称CD4和CD8细胞)亚群计数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移植121例受者CD4、CD8细胞数进行检测。根据入院病情将患者分为移植后正常组、急性排斥组、肺部感染组进行观察。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正常患者和急性排斥患者相比,CD4、CD8细胞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患者CD4、CD8细胞数则均显著低于移植后正常组(P<0.001)。当感染控制、症状改善时,CD4、CD8细胞数显著升高(P<0.001)。说明肾移植后CD4和CD8细胞计数可以作为免疫状态的参考,其对于感染的参考价值大于排斥,动态观察分析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及免疫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214例肾移植受者术后静滴甲基泼尼松龙(Mp)、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作为诱导期免疫抑制治疗;基础免疫抑制剂治疗为环孢素A、泼尼松和硫唑嘌呤;急性排斥反应时静滴Mp治疗,无效时给予ALG或OKT3。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CMV抗原,术后头3个月每周1次。结果214例肾移植受者中,126例(61.7%)术后发生CMV感染;70例(32.7%)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52例(74.3%)发生CMV感染,明显高于无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51.4%(P〈0.01)。在126例CMV感染和88例无CMV感染的肾移植受者中,诱导期免疫抑制剂ALG平均剂量分别为(14.1±1.3)支和(13.2±0.9)支(P〉0.05),平均疗程分别为(4.7±1.3)d和(4.4±0.9)d(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3%和20.5%(P〈0.01),其中需使用ALG治疗例数分别为23例、6例(P〈0.05),需OKT3治疗例数为15例和1例(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率高;术后短期的ALG诱导治疗可能不增加CMV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后免疫抑制剂尤其是ALG或OKT3的使用与CM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16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42例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5mgd)为治疗组;其它122例为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CM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年、2年及3年人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治疗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19%)比对照组(287%)低(P<005),且首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对MP冲击治疗效果好。治疗组CMV感染的发生率(3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提高移植肾存活率,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预防及治疗CMV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监测肾侈植术后急性排斥受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CD95定量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采集肾移植受者不同时间段的抗凝静脉血与相应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反应,用双色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T淋巴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同时分析健康对照组CD95的定量表达。结果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为(6226.5±2162.3)分子/细咆,无性别及年龄差异(P〉0.05);肾移植术后稳定组受者CD95的表达量为(7323.4±1769.8)分子/细胞,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移植受者在术后出现急性排斥时CD9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3107.4±10517.7)分子/细胞],免疫冲击治疗后呈下降趋势.至治疗2个月后CD95的表达水平与稳定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95参与了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过程,其表达水平可作为肾移植术后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辅助诊断指标,且在评估治疗效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比较其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初步探讨病毒感染急性期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收集2010~2011年感染科住院收治的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24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B细胞减少,T细胞及CD8+T细胞比率及计数升高;CD8+CD38+T细胞比率及计数明显升高。结论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与病毒的清除及病毒感染后宿主的免疫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EB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T细胞亚群的细胞表达情况,探讨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0例IM患儿组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细胞表达率,并与随机抽取的24例同龄健康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IM患儿组急性期CD3+、CD8+细胞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而CD4+、CD4+/CD8+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M患儿组恢复期CD3+、CD8+细胞表达率较急性期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恢复期CD4+、CD4+/CD8+较急性期有所增加,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是IM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监测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44例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ARS组患者白细胞总故显著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显著下降.粒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增如:CD、CD2^-和CD8^-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CD3^-、CD4^-、CD8^-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年后,恢复期SARS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SARS冠状病毒感染损伤患者中性粒细胞和细胞免疫功能,但这种损伤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其差异,了解不同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2013年感染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51例病毒感染急性期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其差异并分析临床意义。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NK细胞、B细胞比率减少,T细胞比率升高;T细胞亚群中CD4+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比率降低,CD8+T细胞以及CD8+CD38+T细胞比率升高。EB病毒感染后T细胞、CD8+T细胞、CD8+CD38+T细胞比率升高较其他病毒感染更为显著。结论病毒感染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天然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同时伴有细胞免疫异常激活,EB病毒感染较其他病毒免疫激活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为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小于6个月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行痰病原学检测,明确为呼吸道合胞病毒为感染组。选择门诊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同时两组病例抽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值。结果感染组CD3+、CD3+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19+、CD19+CD23+、CD4+/CD8+、CD3+CD2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感染组与对照组CD3+CD4+、CD16+CD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受到全面抑制,B淋巴细胞激活参与病毒的清除,NK细胞比例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外周血T淋巴亚群的动态监测,以了解其变化与受者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异体肢体移植术后1、3、5、7、9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试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术后1d,外周血CD4 和CD8 细胞均明显增加,CD4 /CD8 比值与术前CD4 /CD8 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d,CD4 增加显著,CD8 增加不明显,CD4 /CD8 比值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1d比较差异(P<0·01),术后5~9d,CD4 /CD8 比值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外周血CD4 /CD8 细胞比值系列变化可用于预测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急性期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改变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52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T淋巴细胞改变特点 ,探讨其发病机制 ,提高对SARS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本院急诊留观的 30例确诊为SARS患者和 5 6名健康献血员的抗凝血 ,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4+ 和CD8+ 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对其中 2例恢复后的SARS病人复查CD4+ 和CD8+ 的T淋巴细胞亚群 ,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 (CMV)和EB病毒 (EBV)感染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人相比 ,SARS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 (简称“T4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 (简称“T8细胞”)数量均显著减少 (2 84± 187个 /mm3 和 2 88± 16 7个 /mm3 ) ,所有SARS患者的T4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 (最低仅4 9个 /mm3 ) ,恢复期 2例SARS病人的T4和T8细胞恢复正常 ;与HIV、CMV、EBV感染者相比 ,SARS患者的T4细胞和T8细胞数量也均显著减少 ,而T8细胞数量的减少则更为严重 ;与正常人相比 ,HIV感染者T4细胞数量也均显著减少 ,但HIV、CMV、EBV感染者的T8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加。结论 SARS患者的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降低 ,但可逆转 ;T4和T8细胞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SARS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相对较大的样本数据,探究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 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及其意义。  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住院ATB患者(2012年6月—2022年1月)及年龄、性别与其相匹配的健康人群(2019年3月—2022年5月)的临床资料。以健康人群为对照,分析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并对不同确诊方式及受累部位ATB患者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ATB患者212例、健康人群200例。ATB患者中,临床确诊82例(38.7%)、病原学确诊130例(61.3%, 包括单纯肺结核77例、单纯肺外结核21例、肺结核并肺外结核32例)。相较于健康人群,ATB患者多种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计数及其百分比降低(P均<0.05),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记忆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比值、CD38+CD8+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值等均升高(P均<0.05)。相较于临床确诊ATB患者,病原学确诊ATB患者淋巴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等均降低(P均<0.05)。不同结核感染部位的患者记忆CD4+T淋巴细胞、纯真CD4+T淋巴细胞、CD28+T淋巴细胞及活化CD8+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其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均>0.05)。相较于单纯肺结核患者,肺结核并肺外结核患者B细胞计数[23(10,69)个/μL比73(25,133)个/μL, P=0.003]降低,单纯肺外结核患者NK细胞百分比[16.7%(10.8%,23.6%)比10.6%(5.3%,17.4%), P=0.042]升高。  结论  A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整体呈减低状态,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在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孕妇中水平变化及与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PPROM孕妇50例作为研究组,以同期未发生胎膜早破孕妇5...  相似文献   

20.
流式细胞仪检测哮喘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美  邱晨 《临床荟萃》2004,19(6):304-306
目的探讨发作期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及15例健康人外周血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的数值及CD4 /CD8 比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中CD4 T细胞显著增高(P<0.05);CD4 /CD8 比值也显著增高(P<0.05);而CD3 T细胞、CD8 T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外周血中CD4 T细胞、CD4 /CD8 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4 T细胞在哮喘慢性气道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