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21年7月丹东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2例晚期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中均包括利妥昔单抗。采用MCL国际预后指数(MIPI)评估患者预后,ECOG评分评估患者功能状态,评估治疗疗效、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应用Cox回归对筛选的临床特征、分子病理、治疗反应以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70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27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6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斯汀方案化疗,9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伊布替尼方案化疗。42例晚期MCL的客观缓解率为42.8%,疾病控制率为61.9%,中位OS为63个月(95%CI:50.030~75.930),中位PFS为18个月(95%CI:6.645~29.355)。皮疹和间质性肺炎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结论 晚期MCL患者应用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对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远期获益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3例伯基特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Hyper-CVAD方案、R-EPOCH方案或VDCLP方案,设为对照组;23例采用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设为改良方案组。比较2组随访无事件生存(EFS)率、总生存(OS)率,累积复发率(CIR)、非复发死亡率(NRM)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根据年龄和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对观察组进行分层疗效分析。结果:改良方案组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方案组患者CIR率和NRM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改良方案组年龄≤40岁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年龄 40岁患者(P0.05);改良方案组中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EFS率和OS率均显著高于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患者(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LMB 89±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伯基特淋巴瘤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其中联合利妥昔单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年龄≤40岁者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对原发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患者生存的影响,并分析化疗过程中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R)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外科手术及利妥昔单抗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83例患者中男43例,女40例,中位年龄52(20~76)岁,中位随访时间为36(4~59)个月。手术联合化疗组(40例)和单纯化疗组(43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8.4%、85.9%(P=0.117),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66.7%、82.6%(P=0.2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联合化疗患者中R.CHOP方案组(23例)和CHOP方案组(17例)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73.6%、64.2%(P=0.113),PFS率分别为71.2%、62.5%(P=0.147);单纯化疗患者中R—CHOP方案组(24例)和CHOP方案组(19例)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85.7%、83.5%(P=0.152),PFS率分别为83.4%、81.8%(P=0.307)。单纯化疗组和手术联合化疗组Lugano分期早期(I-Ⅱ1期)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86.4%、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晚期(Ⅱ2~Ⅳ期)患者分别为74.6%、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0.040)。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RR=0.370,95%C10.089~3.537,P=0.015)。结论单纯化疗或手术联合化疗对PGDLBCL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由于手术可能造成患者生存质量的下降,因此对于无手术指征者更倾向于推荐单纯化疗。本研究中利妥昔单抗的联合应用未能使大部分这类患者的生存显著获益,但这需要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4.
姜宇  刘宇  张晓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966-2967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B细胞非霍奇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及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1例B细胞NHL患者,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4~8个疗程。结果:CR 14例,总有效率90.5%;2 a疾病无进展生存率(69.74±10.43)%,2 a总生存率(84.44±8.35)%。IPI评分0~2分者CR率93.3%,总有效率100%,3~5分者CR率0,总有效率66.6%。结论:R-CHOP方案疗效满意,安全性较好,IPI 0~2分者缓解率明显高于3~5分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方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2016年8月收治初治伯基特淋巴瘤患儿共91例,采用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方案针对不同危险度患儿进行分层治疗,其中高危组加用利妥昔单抗;分析患儿临床特征和疗效,并评价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结果:91例患儿随访5年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9.27±2.69)%和(87.16±2.30)%;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94.51±2.97)%和(84.60±3.40)%;高危组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低于中危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颌面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LDH>1000 U/L、骨髓肿瘤细胞比例>25%、器官受累部位>4个、St.Jude分期IV期、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是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的不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是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接受化疗+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高危患儿随访5年EFS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治疗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疗效确切,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患者预后更差;而加用利妥昔单抗则更有助于改善高危患儿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化疗已成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本研究借助当前免疫化疗状况对过去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目前报道的几种不同免疫学亚型的预后指导价值进行评估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收集接受免疫化疗的病例(R-CHOP组,51例)和常规化疗的病例(CHOP组,75例)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目前报道的常用分型方法将两组患者分成不同的免疫学亚型,并探讨两组间不同临床因素、IPI分组及不同免疫学亚型分型对治疗反应率和预后的提示作用。结果表明,CHOP组75例。R-CHOP组的治疗完全反应率(68.6%)明显高于CHOP组(58.7%),年龄因素和IPI风险评分在两组中都有提示预后的作用。Han模型及Muris模型区分不同的免疫学亚型,结果在CHOP组有一定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提示作用,而在R-CHOP组,不同的免疫学亚型间没有明显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差异。结论:IPI评分在免疫化疗中仍具有重要的预后评价作用,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可能会使基因学差异导致的预后影响减弱甚至消失。免疫化疗的应用提高了DLBCL的治疗反应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过程中的耐药是否与p53和Survivin存在相关性。方法按照DLBCL患者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是否耐药分为耐药组和敏感组,各选取石蜡组织标本20例,分别提取总RNA,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IHC)法检测p53和Survivin的表达量,统计分析p53、Survivin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53在耐药组表达远高于敏感组(P<0.05),Survivin在耐药组和敏感组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基因高表达能导致DLBCL患者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产生耐药,Survivin对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治疗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 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2年,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与CHOP组比较,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进展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以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危险度评分、Ki-67~+率为影响EBV~+ DLBCL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OR=2.689,P=0.038;OR=3.232,P=0.025;OR=2.919,P=0.023)。结论:对EBV~+ 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Ann Arbor分期较晚、IPI危险度评分较高以及Ki-67阳性率为影响利妥昔单抗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髓侵犯和不同治疗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有、无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不同I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DLBCL的疗效.结果 有骨髓侵犯者LDH升高、ECOG评分≥2分、IPI和aaIPI评分为中/高危、B症状、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蛋白降低较无骨髓侵犯者多见,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侵犯为独立不良预后闪素.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0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单抗组)分别为78.1%和64.3%,增强化疔组为33.3%和25.7%,CHOP组为23.6%和21.8%,单抗组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值均为0.002)和CHOP组(P值均为0.000),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和P=0.694).有骨髓侵犯者中单抗组、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的3年OS率分别为57.1%、29.5%和13.9%,3年PFS率分别为57.1%、16.8%和14.1%.单抗组均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0.029和P=0.012)和CHOP组(P值均为0.001),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和P=0.376).单抗组中无骨髓侵犯者3年0S率和PFS率分别为86.7%和67.3%,与有骨髓侵犯者的57.1%和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和P=0.965).结论 骨髓侵犯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的疗效,并改善骨髓侵犯对DLBCL预后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重新评估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125例初治DLBCL患嗜接受6个疗程的R-CHOP[利妥昔单抗375 mg/m2,缓慢静脉滴注,第1 d;环磷酰胺7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阿霉素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长春新碱1.4 mg/m2(最大剂量2.0 mg),静脉推注,第2 d,泼尼松60 mg,口服,第2~6 d]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反应的评估和随访.结果 在入选的125例患者中,86例(68.8%)获得完全缓解(CR),16例(12.8%)获得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为81.6%,11例患者(8.8%)获得疾病稳定(SD),12例患者(9.6%)疾病进展.在单因素分析中,ECOG分级、临床分期、LDH水平、结外病变、国际预后指数(IPI)积分和巨块病变的有无均与CR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仅ECOG评分、临床分期和巨块病变对获得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8、0.0000和0.0040).患者24个月的治疗至失败时间(TTF)、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9.7±5.3)%、(67.1±5.6)%和(77.6±5.8)%.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和结外病变对TTF、OS和DFS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其余IPI因素,包括LDH、临床分期和行为状态对OS率和TTF均有显著影响,而对DFS率无明显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中,是否获得CR是影响TTF唯一的预后因素(P=0.001),它同时影响OS率(P=0.001).其他影响OS率的指标包括LDH水平和ECOG评分(P值分别为0.002和0.009).巨块病变是影响DFS率的唯一重要因素(P=0.007).结论 R-CHOP方案治疗中,IPI预后积分的预后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巨块病变可能是IPI外另两个非常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20多年来,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一直是判断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基础。它包含年龄、乳酸脱氢酶(LDH)、节外受累部位数量、Ann Arbor分期和ECOG体能状态评分五个临床特点,并将患者分为4个独立的危险组。自1990年代末以来,在DLBCL的传统化疗方案中加入利妥昔单抗(R,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种蛋白表达及临床特征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8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nn Arbor进行临床分期,IPI指数进行危险分级,依B细胞来源分为生发中心来源及非生发中心来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i67、BCL-2、BCL-6、C-MYC、MUM1、CD10等蛋白的表达,根据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R-CHOP组(50例)和CHOP样组(18例),最后根据性别、年龄、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以及上述临床指标,应用SPSS 22.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影响初诊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IPI分级为高中-高危、LDH升高、BCL-2蛋白阳性表达、BCL-6蛋白阴性表达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LDH升高和BCL-6蛋白阴性表达为总生存时间(O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BCL-2蛋白阳性表达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因素,而总生存时间(OS)与ESR、IPI分级、BCL-6蛋白表达有关。结论:BCL-2、BCL-6蛋白表达及部分临床特征可作为DLBCL临床疗效的预测指标,选择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改善DLBCL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评价在中国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中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CHOP)方案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患者接受4~6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和CHOP方案化疗,其中利妥昔单抗(375 mg/m2)于每个CHOP方案第一天静脉滴注,CHOP则在每一疗程第三天开始,每一疗程间隔21天重复.共计82例患者入选本次研究,年龄分布18~76岁,中位年龄45岁.结果 总反应率(0R)和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90.2%和70.7%,预计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可达(56.4±8.3)%和(74.1±7.4)%.血液学毒性较轻,5例有既往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的患者出现肝炎病毒再激活.结论 本研究表明对于中国的初治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是有效且可以耐受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例复发难治性HL患者中2例接受R-GDP(E)[利妥昔单抗、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依托泊苷)]方案治疗,2例接受R-IGVP(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泼尼松)方案治疗,3例接受R-BEACOPP(利妥昔单抗、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方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及其后的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 7例患者中男3例,女4例,发病时中位年龄21(12~36)岁;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NLPHL)1例,经典型HL 6例(包括4例结节硬化型,1例淋巴细胞为主型和1例混合细胞型).中位疗程数为4(1~4)个,中位随访时间为29(24~58)个月.7例患者中4例达完全缓解,2例达疾病稳定,1例死亡.2年总生存率为85.7%.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以骨髓抑制为主.5例患者化疗后行外周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二线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HL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中期~(18)F-FDG PET/CT(i-PET/CT)显像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0例初治DLBCL患者的158次~(18)F-FDG PET/CT结果,分别采用5分法、Lugano分类和最大标准摄取值减少率(△SUVmax)法评价i-PET/CT。利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确定△SUVmax最佳界值。应用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及总生存(OS)时间作为随访指标。运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经ROC曲线计算△SUVmax最佳界值点为62%。5分法诊断2年PFS和OS阳性预测值(PPV)低,Lugano分类和△SUVmax法均可提高PPV,但采用Lugano分类敏感度下降。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Lugano分类和△SUVmax法可预测PFS和OS时间,而5分法仅可预测OS时间。COX回归单因素分析示,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PFS预测仅优于5分法,对OS预测则逊于三者。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SUVmax法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ugano分类仅对OS有独立预后价值。结论:5分法评价i-PET/CT对于DLBCL患者判断预后价值有限,建议结合Lugano分类标准。采用△SUVmax法评价i-PET/CT对DLBCL患者具有独立预后价值,优于IPI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子标记物Bcl-2、p53及CD55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p53及CD55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I。患者完全缓解(CR)38例(55.1%),部分缓解(PR)20例(29.0%),总有效率(CR+PR)为84.1%。Bcl-2表达阳性者的疗效明显好于阴性者(P=0.043);p53及CD55蛋白的表达与利妥昔单抗疗效无关(P〉0.05)。结论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DLBCL患者中,Bcl-2表达阴性者疗效较差,p53蛋白表达则与疗效元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正规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生存状况,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病理类型、国际预后指数(IPI)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收集2004-2011年在本院接受R-CHOP21≥6次化疗的DLBCL患者116例。分析单纯化疗及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的疗效,以及不同免疫病理类型、临床观察指标如IP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a-羟丁酸脱氨酶(HBDH)等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包括对总体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接受R-CHOP21方案治疗的116例DLBCL患者5年OS为72.4%,其中30例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nn Arbor分期均为Ⅲ-Ⅳ期)。30例移植组患者预后较86例单纯化疗组好(5年OS为82.5%vs 69.0%,5年PFS为77.1%vs 68.3%)(P〈0.05);生发中心(GCB)型组患者预后较活化亚型(ABC)组好(P〈0.05);IPI 3-5分、年龄≥60岁、B症状、LDH升高、HSCRP升高、HBDH升高是预后不良因素(P〈0.05),其中LDH升高、年龄≥60岁、B症状是本研究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R-CHOP治疗方案能明显改善DLBCL患者的预后,GCB型患者预后优于ABC型,B症状、IPI评分、LDH、HSCRP、HBDH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7例MCL患者资料,并结合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关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8岁,男女比例3.3∶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为主(42例,占89.4%).骨髓累及者13例(27.7%),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者6例(12.8%),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18例(38.3%);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者28例(59.6%).年龄>60岁、骨髓受累、LDH升高及治疗方案中未加用利妥昔单抗为预后不良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1.4%和48.6%,均优于CHOP方案(41.7%和16.7%),且在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方面都体现出明显优势.结论 MCL患者多为老年男性,易伴骨髓受累,预后差.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疗效及改善生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6例M C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结果:66例患者男女比例3.71∶1,发病中位年龄为59岁,Ann Arbor分期以Ⅲ-Ⅳ为主(90.9%)。R-Hyper CVAD化疗方案的CR率最高,达到55.6%,其次为R-CHOP方案,CR率为44.4%。预期5年OS为35.5%±11.5%,预期5年PFS为8.8%±5.6%。患者起病时WBC异常(10×109/L或4×109/L),LDH异常,骨髓受累及,Ki-67指数,是否合并B症状,发病时M IPI分期是否为高危组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均为M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CL患者预后较差,多见于男性,易累及骨髓及胃肠道等结外部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初诊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滤泡淋巴瘤(F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方法纳入国内11个医学中心2000-2020年间分级1-3a级、年龄≥18岁初诊FL患者1845例,筛选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数据,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46例(7.9%)初诊FL患者病理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中位年龄56(25~83)岁,男79例(54.1%).127例患者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成分比例,依据弥漫大B细胞比例是否≥50%将患者分为2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较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有更高的3级比例(94.3%对91.9%,P=0.010)、Ki-67指数≥70%比例(58.5%对32.9%,P=0.013)及PET-CT的SUVmax≥13比例(72.4%对46.3%,P=0.030).所有患者均接受CHOP或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总反应率(ORR)为88.2%,完全缓解(CR)率为76.4%.在不同比例弥漫大B细胞成分组中,诱导治疗后缓解率及治疗后2年内疾病进展(POD24)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体预计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8.9%,5年总生存(OS)率为90.4%,POD24患者的5年OS率较非POD24患者下降(70.3%对98.5%,P<0.001).与利妥昔单抗不维持治疗相比,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5年PFS率获益(57.7%对58.8%,P=0.543),5年OS率具有获益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对87.8%,P=0.082).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而LDH高于正常值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1).结论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50%的FL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更具侵袭性,CHOP/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PFS和OS获益,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