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鸽  梁娜  邓珍萍  贺平 《西部医学》2009,21(12):2090-2092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胸腺瘤,对其CT平扫及增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13例,瘤体边缘规则,密度均匀,无纵隔胸膜和心包受侵征象。侵袭性胸腺瘤12例,瘤体边缘不规则,与心脏血管接触面大,脂肪间隙消失,有不同程度纵隔铸形改变;其中10例胸膜和心包受侵、增厚;9例有胸水和心包积液;2例侵入肺内;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腺癌1例,瘤体沿纵隔血管间隙侵润生长,伴纵隔淋巴结和胸膜转移。结论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形态和内部结构及周围侵犯情况,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诊断及临床评价。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其中平扫18例,增强扫描14例。结果 18例侵袭性胸腺瘤均表现为前纵隔不规则分叶软组织肿块,邻近纵隔器官侵犯,心脏大血管侵犯12例,纵隔胸膜、心包侵犯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侵袭性胸腺瘤CT影像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肿瘤分期及制订治疗计划、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和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市区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0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WHO组织学分型,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分属低危组,高危组,胸腺癌组,对三组患者的CT征象进行观察分析,探析WHO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结果:低危组20例,高危组7例,胸腺癌组3例;低危组患者的CT征象呈轮廓光滑,高危组呈轮廓不规则(P<0.05);高危组比低危组的肿瘤病灶内更易发生钙化,且浸润纵膈脂肪的发生率更大(P<0.05).结论:按照WHO组织学分型,不同亚型的肿瘤其CT征象特点不同,低危组CT征象轮廓较为光滑,高危组与胸腺癌组CT征象轮廓较为不规则,且多发钙化,胸腺癌组易发生浸润脂肪和转移等.根据CT征象可判断WHO组织分型,有利于进一步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在胸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诊断确诊的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204例。其中,低危胸腺瘤组患者98例,高危胸腺瘤组患者62例,胸腺癌组患者44例。所有患者行增强CT及MRI-DWI检查。比较3组患者增强CT、MRI-DWI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胸腺癌的价值;比较高危胸腺瘤组及低危胸腺瘤组增强CT、MRI-DWI量化指标情况,分析增强CT联合MRI-DWI诊断高危胸腺瘤的价值。结果 胸腺癌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 <0.05),高危胸腺瘤组边界不清楚占比高于低危胸腺瘤组(P <0.05);胸腺癌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均低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P <0.05),高危胸腺瘤组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低于低危胸腺瘤组(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大增强CT值、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ADC值及三者联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多层螺旋CT评价胸腺瘤良恶性及其鉴别诊断。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集临床怀疑纵隔占位病变患者50例,均行640层螺旋CT进行扫描,影像诊断27例为胸腺瘤(15例为良性胸腺瘤、12例为恶性胸腺瘤),23例为淋巴瘤。15例良性胸腺瘤中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均匀,无囊变坏死,其中钙化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12例恶性胸腺瘤呈边界不清,平扫密度不均,囊变坏死,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3例,侵犯周围血管2例,胸膜增厚及胸膜转移3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侵犯心包1例;23例淋巴瘤影像表现为边界不清肿块影,密度均匀较低,增强后轻度强化,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融合。结果: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23例胸腺瘤(13例为良性胸腺瘤,10例为恶性胸腺瘤),27例为淋巴瘤。结论:CT增强对于良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及恶性胸腺瘤与淋巴瘤鉴别诊断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及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和定量值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预测胸腺瘤危险度的相关因素;对胸腺瘤危险度有预测意义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 低危组62例,高危组19例,两组的最大增强CT值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增强CT值(OR=0.88,95%CI:0.83~0.94)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OR=0.92,95%CI:0.88~0.97)为胸腺瘤危险度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最大增强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96.8%;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的AUC为0.833,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72.6%。结论 基于增强CT的定量参数有助于术前预测胸腺瘤不同风险分层,最大增强CT值预测效能优于增强前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纵隔实性肿块的CT表现,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前纵隔实性肿块47例患者行CT平扫增强和病理活检.结果:胸腺瘤22例,胸腺癌3例,胸腺增生2例,淋巴瘤10例,精原细胞瘤3例,胸内甲状腺肿4例,恶性畸胎瘤2例,胸骨浆细胞瘤纵隔侵犯1例.前纵隔实性肿块均具有各自的CT表现和临床特征.结论:CT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T在良恶性胸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和35例良性胸腺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观察良恶性胸腺瘤患者CT征象,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对良恶性胸腺瘤的检出率均为100%,35例良性肿瘤均有完整包膜,边缘光滑,3例发生胸膜增厚。24例恶性胸腺瘤患者包膜均不完整,边缘粗糙,16例发生胸膜增厚和胸腔积液。低危组、高危组及胸腺癌组肿瘤大小、形态、纵隔脂肪层及密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良恶性肿瘤诊断灵敏度好,准确率高,在良恶性肿瘤及其亚型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胸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表现,研究CT对胸腺瘤的分类、分期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并进行病理对照分析.结果胸腺瘤病理分为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Ⅰ型、恶性胸腺瘤Ⅱ型.CT表现:纵隔肿块;纵隔胸膜侵犯;胸膜种植;肺侵犯;心血管侵犯;心膈角区及腹腔受累.本组病例CT对纵隔肿块、肺侵犯、心膈角区及腹腔受累显示较好,但CT对纵隔胸膜侵犯显示较差.肿瘤的大小对判断病变恶性程度有一定价值,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而瘤内钙化对判断恶性程度可能无价值,肿瘤内出现钙化不排除侵袭性胸腺瘤的可能.结论CT能准确显示恶性胸腺瘤周围侵犯范围、胸膜种植及远隔转移,可进行分期和决定治疗方案,并对分类及预后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和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市区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0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WHO组织学分型,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分属低危组,高危组,胸腺癌组,对三组患者的CT征象进行观察分析,探析WHO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结果:低危组20例,高危组7例,胸腺癌组3例;低危组患者的CT征象呈轮廓光滑,高危组呈轮廓不规则(P0.05);高危组比低危组的肿瘤病灶内更易发生钙化,且浸润纵膈脂肪的发生率更大(P0.05)。结论:按照WHO组织学分型,不同亚型的肿瘤其CT征象特点不同,低危组CT征象轮廓较为光滑,高危组与胸腺癌组CT征象轮廓较为不规则,且多发钙化,胸腺癌组易发生浸润脂肪和转移等。根据CT征象可判断WHO组织分型,有利于进一步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胸腺瘤CT征象的研究,有利于侵袭性胸腺瘤及非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方法:对于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胸腺瘤的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了胸腺瘤的形态、密度、大小及肿块对周围组织侵犯等表现。结果:21例胸腺瘤CT表现均为前上纵隔软组织肿块,其中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受侵并肌无力者3例;形态规则、胸膜及肺组织受侵者2例;形态规则、周围组织未受侵者16例。结论:CT扫描及其增强扫描,可显示胸腺瘤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其对周围组织的侵袭情况,客观提示胸腺瘤的侵袭性及非侵袭性的诊断。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及术后复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非侵袭性胸腺瘤和侵袭性胸腺瘤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回顾性分析1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及16例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 12例非侵袭性胸腺瘤,肿瘤最大径10cm10例,边缘光滑9例,形态规则10例,密度均匀9例;16例侵袭性胸腺瘤,肿瘤最大径≥10cm者10例,边缘不光滑12例,形态不规则13例,密度不均匀13例,另外纵隔淋巴结肿大6例,大血管侵犯4例,出现胸膜转移9例,胸腔积液5例,心包侵犯4例,肺部转移3例,与病理结果对比,这些指标CT均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其中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肺部转移阳性预测值为100%,各个指标的阴性预测值也很高。结论 CT的影像学特征能够有效鉴别将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CT在判断侵袭性胸腺瘤局部侵犯和转移上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16层多排螺旋CT诊断胸腺瘤并评价其侵袭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7年对48例术前多层螺旋CT诊断为胸腺瘤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腺瘤的46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非侵袭性胸腺瘤25例,侵袭性胸腺瘤21例,胸腺瘤在多层螺旋CT表现为前纵隔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其有否侵袭性主要取决于是否侵犯邻近组织和器官.结论 多层螺旋CT对判断胸腺瘤及其侵袭性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有利于临床制订治疗计划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纵隔胸腺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对9例病理证实的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主要征象如下.部位:肿块局限于胸腺1例(11.1%)或以胸腺区为主8例(77.8%);大小形态,直径>5 cm的分叶状肿块7例(66.7%);肿瘤侵犯情况:包括胸部大血管、心包、邻近肺组织和胸壁等毗邻的结构,或压迫气管和食管8例(77.8%,),肿瘤内坏死5例(55.6%).心包积液5例(55.6%),胸膜腔积液2例(22.2%);仅伴有单一的其他结外脏器受侵,且直径小于胸腺肿块2例(22.2%);除胸腺区域内淋巴结肿大外,本组9例不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结论 CT在胸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主要价值在于肿瘤定位,尤其是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当CT发现<40岁患者发现前上纵隔巨大分叶状肿块,压迫、侵犯毗邻的结构且不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增强后呈均匀渐进性强化等特征时需考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腺瘤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就诊64例胸腺瘤患者C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胸腺瘤CT表现,并分析CT与病理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 CT表现:平扫显示胸腺瘤病灶均在前纵隔部位;不规则形态占79.69%;密度不均占68.75%;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46例;胸膜侵犯25例,肺结节、纵隔淋巴结肿大各5例。良性(A型与AB型)、恶性(B型与C型)胸腺瘤在肿块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程度、局部侵犯及转移方面差异显著(P0.05)。胸腺瘤CT分期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分期I-II期中A型、AB型24例,III-IV期中B型、C型27例。结论病理A型、AB型与B型、C型胸腺瘤CT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CT影像学表现对胸腺瘤良恶性(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判断有重大价值,能为胸腺瘤临床诊治、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CT对胸腺瘤与胸腺增生的诊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16例胸腺瘤与 5例胸腺增生的临床和 CT资料 ,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边界及增强后的 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 :胸腺瘤在 CT图像上表现为前纵隔内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 ,边界清楚 ,增强后常均匀强化 ,病灶较大合并囊性坏死区域不强化。胸腺增生在 CT图像上表现为胸腺弥漫性增大 ,密度增高 ,但维持正常形态 ,与纵隔轮廓保持一致 ,增强后略强化。结论 :CT对胸腺瘤及胸腺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胸腺类癌的CT表现及相关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胸腺类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胸腺类癌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胸腺类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均未见合并类癌综合症;肿瘤体积均比较大(肿瘤最大层面平均大小为11.7cm×7.6cm),密度不均匀,肿瘤内部可见低密度坏死或囊变区,均未见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小线状强化血管影,肿瘤包膜不完整,4例可见临近大血管(上腔静脉2例、头臂静脉4例)受侵犯,5例患者均见锁骨上和/或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均未见肺野及其他远处血行转移的征象。结论胸腺类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术前正确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CT表现与WHO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胸腺上皮肿瘤采用2004年WHO分类法进行病理分型。利用CT资料统计肿瘤大小、形状、钙化、坏死或囊变、包膜完整性、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肿大及有无胸水,对不同病理类型胸腺瘤的CT表现进行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检验,分析其CT表现间的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105例中男性52例,女性53例;年龄18-75岁,平均(47.98±12.54)岁。不同病理类型胸腺肿瘤中大小、形状、坏死或囊变、包膜完整性、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肿大及有无胸水差异有显著性(P<0.05)。B2型、B3型及胸腺癌较其它型瘤体大,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超过50%瘤体大于10cm。A、AB及B1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B3型胸腺瘤75%及胸腺癌85%瘤体不规则。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出现坏死或囊变分别为67%、57%。B3型胸腺瘤83%、胸腺癌100%包膜破坏。随着恶性程度增高瘤周组织侵犯率升高,B2型为33%、B3型为75%、胸腺癌为81%。B3型50%、胸腺癌48%出现胸水。钙化多见于B型胸腺瘤。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胸腺上皮肿瘤有不同的CT表现,CT表现能反映胸腺肿瘤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中的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54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种疾病患者CT表现差异。结果胸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和胸腺癌组患者间病变位置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病变位于左侧显著多于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癌组患者肿瘤边缘多为分叶不规则状,与低危胸腺瘤组、高危胸腺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胸腺瘤组与胸腺癌组肿瘤坏死发生情况、胸膜转移情况高于低危胸腺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间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情况及大血管、心包受侵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间肿瘤钙化、胸腔积液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螺旋CT对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对高危胸腺瘤与胸腺癌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报告由手术或/和病理证实的7例侵犯性胸腺瘤的CT表现,CT所提供侵犯性胸腺瘤的资料比常规技术敏感,能提示胸腺瘤的良、恶性特征,病变有无侵犯邻近的组织及侵犯的范围。本病的预后与病理类型,有无侵犯或侵犯的范围有关,侵犯性胸腺瘤侵犯纵隔结构的脂肪、胸膜、心包、邻近肺、胸壁、心脏和大血管。并介绍了7例良性胸腺瘤的CT表现,且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