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X射线诱导肝癌细胞HepG2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艾易舒)注射液联合放射疗法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斑螯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对HepG2生长的影响;斑蝥酸钠维生素B6作用于HepG2细胞24 h后接受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克隆形成法检测放射增敏比,Annexin-V FITC/P双染法检测HepG2的早期凋亡.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斑蝥酸钠维生素B6组、放疗处理组及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放疗组均对HepG2增殖产生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斑蝥酸钠维生素B6对HepG2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现浓度依赖性特点,斑蝥酸钠维生素B6浓度为5.0 mg,L、作用时间为72 h,斑蝥酸钠维生素B6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最大.斑螯酸钠维生素B6与放疗联合处理组对HepG2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纯斑蝥酸钠维生素B6组和单纯放疗组.提示斑蝥酸钠维生素B6与X射线对HepG2的抑制效果具有协同作用.流式细胞分析显示:2.5 mg/L斑蝥酸钠维生素B6作用于HepG2细胞24 h后,11.15%的肝癌细胞发生凋亡.4 Gy的X射线作用HepG2细胞24 h,10.10%的肝癌细胞发生凋亡.5.0 mg/L斑蝥酸钠维生素B6作用于H印G2细胞24 h后对其行X射线照射,23.75%的细胞发生凋亡.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斑蝥酸钠维生素B6可以增强肝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6能够显著抑制H印G2增殖,诱导HepG2凋亡,增强HepG2对X射线照射的敏感性,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生素C和维生素K3联合对诱导人肝癌细胞的Autoschizis现象.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技术,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当维生索C(100、250、400、500 μmol/L),维生素K3(2、5、8、10μmol/L)单独作用时,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影响并不明显(P>0.05),而维生采C和维生素K3以生理剂量联合后,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ep G2的生长.维生素C和维生素K3作用于细胞后,可看到较为典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凝集,呈新月型紧贴于核膜周边,核碎裂,染色质片断化,空泡形成和凋亡小体等.流式细胞仪DNA直方图上出现典型的亚二倍体"凋亡峰",表现为细胞周期特异性,作用72 h后,与对照组比较,C0/G1期细胞上升,S期细胞下降,细胞周期阻滞于C0/G1期.结论:维生素C和维生素K3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明显,而从形态中未观察到Autoschizis特殊形式.维生素C和维生素K3可通过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而具有治疗肝癌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癌具有生存期短、病死率高及发病隐匿等特点,目前仍是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分化,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有关维生素D及其受体结合抑制肝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及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维生素D类似物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进展,以期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肝脏》2015,(8)
<正>我国是肝癌高发生率国家之一,晚期肝癌死亡率极高,针对肝癌晚期的治疗并没有减低肝癌患者死亡率,也未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临床工作偏重于常规物质的检测与补充,往往忽略了维生素的检测及在肝癌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本文将针对维生素的代谢水平在肝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研究做一综述,希望可以对未来的肝癌的临床治疗给予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丙肝相关肝癌患者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25-OH-D和1,25(OH)2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54例慢性丙型肝炎、47例丙肝肝硬化和32例丙肝相关肝癌患者的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水平,并检测患者HCV-RNA滴度、AFP水平,并与50名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组患者的血清IL-17、IL-6、HCV-RNA滴度和AFP水平显著增加,而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三组患者相比,血清IL-17、IL-6、HCV-RNA滴度和AFP水平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升高(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丙型肝炎组),而维生素D水平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降低(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丙型肝炎组);IL-17与HCV-RNA滴度、AFP和IL-6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维生素D呈明显负相关,IL-6也与HCVRNA滴度、AFP呈明显正相关,而与维生素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血清IL-17、IL-6和维生素D可能与HCV活跃程度有关,并在HCV感染后引起肝脏损伤、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IL-17、IL-6和维生素D的检测可能作为肝脏损伤程度新的标志物及AFP等经典标志物在肝癌诊断中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PL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早期诊断是对肝癌治疗能否获益的关键。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II诱导的蛋白(PIVKA-II)是近年来获得研究者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比甲胎蛋白诊断敏感性高。本文介绍了其在肝癌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PL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早期诊断是对肝癌治疗能否获益的关键。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是近年来获得研究者广泛关注的一种新型肿瘤标志物,比甲胎蛋白诊断敏感性高。本文介绍了其在肝癌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脏》2015,(10)
目的调查维生素D3在HBV感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随机对我院乙型肝炎患者共12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7例,原发性肝癌17例,检测外周血中维生素D3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行HBeAg定量,HBV DNA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肝癌组的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3水平50 nmol/mL的比例分别是23%(18/78)、15%(4/27)、0%(0/17)。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中,维生素D3差异性分析(T=0.882,P=0.381),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中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检出限组中,维生素D3差异性分析(T=0.631,P=0.63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维生素D3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降低(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在慢性乙型肝炎中,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检出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其前体蛋白的谷氨酸残基羧化障碍或羧化不全可形成异常凝血酶原。异常凝血酶原检测是估价维生素K缺乏的敏感方法,也是监测维生素K拮抗剂的有效指标。近来发现,它对肝癌有相对特异性,对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本文对异常凝血酶原形成的生化基础,理化特性,检测方法及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脏》2020,(9)
目的探讨维生素D缺乏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临床各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4例,肝硬化44例,肝细胞癌33例和13名健康对照者,采用同位素稀释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等。结果维生素D缺乏(20 ng/mL)的发生率在肝癌(96.97%)和肝硬化(93.18%)患者中较高,健康人群为76.92%,乙型肝炎患者为77.83%。健康人群维生素D水平为(16.38±5.53)ng/mL,慢乙肝组为(15.06±4.91)ng/mL,肝硬化组为(11.85±2.66)ng/mL,肝癌组为(10.59±3.06)ng/mL。4组患者不同季节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人群血清维生素D与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肝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硬化组及肝癌组维生素D与健康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之间维生素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进展相关。维生素D水平与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PTA、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8+、CD45+)等参数相关,提示维生素D与肝脏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有一定联系。结论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能参与乙型肝炎免疫功能的调节,这可能为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宁雪坚  于洪波 《山东医药》2011,51(18):115-116
早期原发性肝癌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临床上中晚期肝癌占绝大多数,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放疗设备、计算机及影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肝癌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加深,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肝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将3-DCRT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CD32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4 、HepG2上的表达,探索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RT-PCR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种肝癌细胞株上CD32的表达情况,以u937为阳性对照.结果 u937高表达CD32,而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4 、HepG2未检测到CD32的表达.结论 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4 、HepG2不表达CD32,应用基因工程方法调节肿瘤细胞上不同亚型CD32的表达,或许可以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较多的研究表明,维生素D具有调节免疫的特性,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动物模型中表现出一定的防治作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证实,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与AITD相关,如维生素D受体基因、1α-羟化酶(CYP2781)基因、维生素D结合蛋白基因等.AITD患者存在维生素D缺乏,一些研究表明应用维生素D对AITD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防治AITD的可能机制在于它们能够调节AITD患者的细胞因子表达,并对其甲状腺细胞凋亡具有调节作用.因此认为,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AITD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iRNA抑制NF-KB p65后Bcl-2在肝癌细胞中的变化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和人胚胎肝细胞LO2细胞株,应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NF-KB p65、Bcl-2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应用siRNA方法抑制NF-KB p65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观...  相似文献   

15.
有关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adenylate cyclase-associated protein,CAP)2在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AP2在人正常肝脏、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AP2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siRNA抑制NF-κBp65后Bcl-2在肝癌细胞中的变化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和人胚胎肝细胞LO2细胞株,应用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NF-κBp65、Bcl-2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应用siRNA方法抑制NF-κBp65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观察NF-κBp65、Bcl-2在肝癌细胞中的变化及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NF-κBp65、Bcl-2在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人胚胎肝细胞LO2(2.14±0.19,2.09±0.27vs0.54±0.11;1.42±0.15,1.47±0.14vs0.60±0.08,均P<0.05),而NF-κBp65、Bcl-2在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siRNA抑制NF-κBp65的表达后,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显示NF-κBp65在肝癌细胞HepG2、SMMC7721中的表达较未转染组明显下降(2.08±0.19vs0.99±0.12;2.03±0.17vs0.94±0.14,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其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59例与其在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对照者,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同步检测肝功能和血脂,肝癌患者测定甲胎蛋白,对血清瘦素、血脂与肝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瘦素水平无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癌患者CHO、LDL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者性.去除腹水因素,无腹水肝癌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BMI及Fat%均呈显著正相关,与肝功能、甲胎蛋白无关.结论 血清瘦素水平不能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的预测指标,血脂是肝功能减退的指标.瘦素可能参与了肝癌患者的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8.
肝癌综合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肝癌的各种治疗手段(如外科治疗、肝动脉/门静脉化疗栓塞术、消融治疗和放射治疗等),依据各自特点及疗效在治疗中综合运用,使肝癌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然而肝癌的治疗仍然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如何合理应用各种综合治疗手段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对肝癌的治疗,单一从病程而忽视肝脏本身的功能储备来制定肝癌的治疗策略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仅通过单一治疗手段来治疗肝癌也必然影响患者的疗效.充分评价肝癌患者的病程以及肝脏的储备功能,优化各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是肝癌治疗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肝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寻找肝癌新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基因治疗途径(依赖遗传物质转染细胞如溶瘤病毒、抑癌基因、自杀基因、编码抗血管生成因子基因、小干扰RNA(siRNA)和免疫调节分子基因)为肝癌治疗提供了富有希望的治疗途径,并且已经在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评估,治疗的载体和基因的多样性,单独或联合应用基因治疗的途径可能在控制肝癌生长方面产生有利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肝癌血清学诊断模型,探讨评估SELDI-TOF-MS技术在肝癌诊断和介入治疗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用弱阳离子交换芯片(CM10芯片)和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技术,测定60例肝癌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应用BiomarkerWizard统计软件比较肝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性,采用Biomarker Pattern软件分析数据建立肝癌诊断模型,比较介入治疗前后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差异性.结果:在质荷比(M/Z)为2000-10000范围内,和正常血清比较,肝癌的差异峰有3个(M/Z为4182Da、5710Da、6992Da;P<0.01),4182Da和5710Da下调,6992Da上调.用这3个差异蛋白峰建立肝癌诊断模型,诊断肝癌的灵敏度为93.3%(28/30),特异度为90.0%(27/30),正确率为91.7%(55/60),约登指数为0.833.差异蛋白峰(M/Z4182Da)在介入术后1mo明显上调(P<0.05).结论:应用SELDI-TOF-MS技术进行肝癌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分析,建立肝癌诊断树模型,对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峰对肝癌的介入治疗评估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